中國園林·紀念陳植先生 | 《中國造園史》——中國古代造園之精髓...

2020-12-11 騰訊網

全文刊登於《中國園林》2009-11期 P4-7

蘆建國/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任勤紅/南京林業大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1

著書背景

陳植先生(字養材)早年留學日本。1922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專攻造林造園,學績名列前茅,校史有載。他直接受教於本多靜六博士與田村剛博士。畢業後,2位導師曾留他在日本工作,但陳植先生卻毅然選擇了歸國之路。數十年來,一直從事林業教育和學術研究工作。

1929年,陳植先生代表我國造園界赴日本參加世界造園學術會議,當時《日本造園史》已經完成。日本前輩和同行建議他撰寫《中國造園史》,儘管他有心撰寫,卻因資助匱乏和戰亂紛繁未能如願。20世紀50年代,陳植先生開始系統地調查我國造園的歷史,收集有文字記載以來各類造園(名園、寺廟、陵園、風景區、公園等)的藝術特色、技術成就,並配備圖片。1983年,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將陳植先生的《中國造園史》立為科研項目,給予經費支持。為完成巨著,當時已84歲高齡的陳植先生開始組織力量,並計劃在2~3年內完成百萬字的書稿,這得到了南京林業大學的大力支持。可惜的是,由於各種原因,原計劃並未如期實行,且有關圖片曾因遭室內水淹而棄用。直至陳植先生90歲高齡時,因腎病復發遽然逝世,這本著作都未能在他生前出版。

匯滴水才能成大川,編寫書稿需要付出巨大的艱辛和努力。陳植先生走遍大江南北,翻閱古籍今刊,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包括詩、畫、遊記等。這些都為陳植先生的造園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他把收集的史料原原本本地交給讀者,通過系統的總結與整理,使讀者能夠更為詳盡地了解中國的造園情況。陳植先生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度的敬業精神為廣大園林工作者和園林愛好者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為了讓陳植先生的遺著《中國造園史》儘快問世,2004年,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的支持下,得到陳植先生的女兒陳祖慶女士的同意,邀請有關專家重新對67萬多字的《中國造園史》書稿進行整理、校核,並於2006年8月出版。

2006年12月25日下午,《中國古代園林史》《中國造園史》首發式暨弘揚中國傳統園林文化論壇在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舉行。首發式上,陳俊愉、餘樹勳和楊鴻勳3位教授就弘揚中國傳統園林文化這一主題作了學術報告,倡導大家重視歷史與理論的學習和研究,讚揚中國傳統園林的成就,並談到中國園林對日本造園的影響;同時也讚揚了汪菊淵先生、陳植先生2位前輩對我國園林突出的理論貢獻。在弘揚傳統園林的同時,要博採眾長,把中國風景園林事業推向新的未來。

餘樹勳先生為《中國造園史》作序,在序中寫道:「該書的問世揭示數千年史實於世人,西方已深羨東方園林藝術淵博深厚,從中得到東方造園的真諦,熟審祖國園林藝術東渡的脈絡,東方文化的宗主必然誰屬可以大白矣!」

2

陳植和造園學

陳植先生在學術上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為了使中國造園事業發揚光大,他對用「園林」一詞代替「造園」的意見,提出異議,並予以正名。《中國造園史》審明了「造園」決非「園林」。陳植先生指出,「造園」與「園林」雖只一字之差,但在意義上卻有主從之分。「造園一詞包括庭園、苑囿、公園(都市或天然)、名勝古蹟及其他性質類似的各項措施,如環境保護、國土美化、風景資源開發及旅遊事業開發與經營等」。「造園學」則是包括農學、林學、生物學、工程學、氣候學、地理學、美學等的獨立綜合性科學。「園林」一詞,只是造園中的一小部分,不能代表整個造園藝術。關於「造園」與「園林」的正名、「造園」一詞的由來、造園與庭院的關係以及造園學科的內容與地位,陳植先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予以詳盡的闡述。針對「造園」與「園林」只是名詞的區別、無需爭論的問題,他堅持造園論點。當他的某些論點暫時不為人們所理解和贊同時,他總是心平氣和地進行說服,並積極查找資料,進行善意的討論。

3

《中國造園史》的主要內容

中國的山水風景式園林,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與因勢利導的高妙技藝,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和諧精髓。陳植先生一生堅持造園學術理論和研究,是我國造園學理論與歷史研究的奠基人。他系統總結中國傳統造園文化,幾乎耗費畢生精力收集古籍文獻、現場考察、研究整理,鑽研我國造園學的發展歷史。經幾十年的努力,成果斐然。陳植先生愛祖國、愛造園,尤其精通造園史,後人為他整理出版了《中國造園史》,了卻了先生生前最大的心願。

《中國造園史》分10章,第1章為緒論,介紹了我國造園詞彙的起源及意義、我國造園藝術對日本古代庭院風格之影響,並對著書的動機、過程以及我國造園事業發展的作用做了表述,第2章至第10章分別介紹了苑囿史、庭園、陵園、宗教園、造園名家、造園名著、天然公園、城市綠地、盆景史方面的成就。

3.1 緒論

3.1.1 我國造園詞彙的起源及意義

我國造園藝術及其營建,史書記載久遠,有關詞彙名目繁多。通常以單字出現的有園、苑、囿、圃、庭、院、墅7個;以複詞出現的有園圃、園池、園宅、田園、別墅、山莊、山池、草堂、花園、陵園、丘園等。種類繁多,性質不同,應注意區別。總的來說,可以用「園」字代表,然而,「園」絕不等於「園林」,「園林」只是園中的一種類型。

3.1.2 我國造園藝術對日本古代庭院風格之影響

日本古代庭院取法中國,同屬山水式庭院,取材於日本本國的產物,故其成品於山水風中,獨樹一幟,形成日本式的山水庭院而聞名於世。

日本平安時代(781—1189年),日本引進我國宋太宗、真宗時期的造園風格,建造南向、左右對稱、中供起居的中國式建築,稱為「寢殿」,以供天皇及貴族起居用的御殿。隨即產生了「寢殿式庭院」,寢殿前部為廣庭,亦稱「南庭」;地面鋪沙,前面有池,池中有島,池上架以拱橋,對岸為平橋,通常由東北部引水入內,即從寢殿東邊經度殿下的暗溝引水入內,用於盛夏降溫納涼。

日本由於長期遣派留學生到我國學習文化藝術,各個方面深受中國的影響,庭院風格也不例外。但由於他們珍視祖國的景物及民族習慣,所以作品並不與中國雷同,而能顯示本國的特徵,成為日本式的風景園式或山水園的特有風格。

日本造園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借鑑外國經驗,特別是對於中國特點的吸收,但是他們依然保持了其自身風格的獨立完整。現代日本園林,無論是經營藝術還是工程技術方面,在傳統的基礎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達到了世界公認的高水平,這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和借鑑。

3.2 苑囿史

在《中國造園史》中提到:苑、囿合稱始見於《呂氏春秋·重己》:「昔先聖王之為苑囿原池也,足以勞形而已矣。」註:「畜禽獸所,大曰宛,小曰囿。」史跡中宛以秦始皇之上林苑為最早,囿以豨韋之囿為最早。後世泛稱帝王之園為「苑囿」。清初著名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考工典》中分園為園林、苑囿、山居3部,表示其性質各異,不能混為一談,說明園林與苑囿性質不同自古已有區別

中國古代苑囿史,從萌芽、產生而逐漸成熟,可分為8個階段:先秦時代、秦漢三國時代、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十國時代、兩宋遼金時代、元代、明代、清代。

總的來說,生成持續的時間很長,演進變化速度較為緩慢,造園活動的主流是皇家園林。苑囿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獵、通神、求仙、生產為主,逐漸轉化為後期的遊憩、觀賞為主。

3.3 庭園

庭院為附屬於建築物之園的總稱。庭院自古稱為園或園亭、園林、園池、園庭、宅園、園宅、署園、校園、草堂、別墅等。我國習稱「前庭後園」,表示前者為庭,後者為園,合稱為「庭院」。我國現代化園林建設既以現代化為目標,造園科學及其事業的發展不應故步自封,遲遲不進,始終停留在庭院階段。庭院的所有制不僅限於私有,也有公有。

庭院產生於漢、晉、南北朝時期,數量較少且大多數是模仿皇家園林的規模和內容,較為著名的有董仲舒園、袁廣漢園、梁翼園等。隋唐五代時期的造園,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而臻至全盛時期,出現了絳守居園池、王維輞川別業、廬山草堂、杜甫草堂等庭院。庭院的發展在宋代日趨成熟,其所顯示的蓬勃進取的藝術生命力,達到了中國造園史上登峰造極的境地。中原和江南是宋代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庭院自然也隨之興盛,文獻記載比較多,有姑蘇南園、夢溪園、滄浪亭、集芳園等。

3.4 陵園

我國古代葬制:《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秦穆公葬於雍之事則說明古者葬而不墳。中原地區出現墳正式墓葬始於春秋末,孔子合葬父母於防「封之崇墳」,高四尺,便於以後辨認。帝王之墓稱為「陵」,自趙肅侯起壽陵開始,秦始皇即位後,便就驪山之麓修建壽陵,並稱之為「驪山園」,為我國陵園建造之始。

按照時間的先後將陵園分為紀念性陵園(約公元前11世紀前)、西周陵園、春秋戰國陵園、秦代陵園等18種類型。4000~5000年前,先賢有盤古、黃帝、伏羲、女媧、神農、堯、舜、禹等,後人為懷念先哲,選擇適當地點建立陵寢或指山為陵,或依傳說遺址封土為墳,以昭示來茲,激勵後人,這便是陵園最初的來源。主要有黃帝陵、堯陵、舜陵和禹陵等。此後的皇家陵園將我國古代的陵園建築不斷地向前推進,皇家陵園的建造一直延續到清朝晚期。

3.5 宗教園

寺觀園也稱宗教園,國內流行的各種宗教建築內所有造園設施均屬於宗教園。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由於民族不同,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思想也隨之不同。同時,由於宗教種類不同,衣食住行等生活習慣亦隨之各異,我國宗教除以儒、釋、道三教之信仰較為眾多外,清真教、天主教、基督教則因為其歷史較短,信奉者不如前者眾多。

3.6 造園名家

造園學作為一門專門科學,有專著問世起於現代。造園名家大致可分為3種情況:一為士大夫名流,富商權貴,以自己財富修築園亭以供賞樂;二為文人,愛好園林勝跡,遊山玩水之餘,自建小型園林以自娛,其間多為造園理論之敘述,成一家之言;三為造園技術實踐經驗之匠人,一磚一瓦親手培植,如明末計成,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實際能力,他所著的《園冶》一書,為我國造園史上的經典之作,享譽海內外。

3.7 造園名著

造園學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然而造園學家並不重視著書,其原因甚多:一是技藝不願意傳為他人剽竊,以致影響本人及後人的生計;二是古代造園名家並非都是寫文章的名手,而寫文章的名手亦非有實際技藝特長,雖有論著也不能詳盡論述;三是古人編寫論著沒有專業分科,往往是綜合論述,如史傳、筆記雜談、小說稗官、詩詞歌謠、戲曲評話等。

《中國造園史》中介紹的造園名著依照歷史的發展進程,主要有《三輔黃圖》《洛陽伽藍記》《洛陽名園記》《長物志》《園冶》《廣群芳譜》《揚州畫舫錄》《造園學概論》等。

3.8 天然公園

國家公園,其面積大,經營規模大,距離城市較遠,顯示出大好河山、錦繡國土的自然景觀,且大多是名勝、歷史文物,即所謂的「天然公園」。主要組成因素以「自然景觀」為主,有高山、湖泊、河川、海濱、峽谷、島嶼、磯石、熔巖、森林、溫泉、瀑布等。

天然公園的建園要旨是對一定區域的自然景觀加以修飾,將自然美與人工美相融合,由全民經營,永久保存,給廣大勞動人民提供遊樂、觀賞的場所。

天然公園除了具有經濟價值以外,還有利於保持國土的原始狀態,展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增進人類的生活享受,也有助於人們進行有關歷史、地理、生活、水利、建築、美術等方面的研究。在旅遊事業高度發展的今天,了解和保護我們的天然公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章將我國天然公園按性質分為高山公園、湖泊公園、河川公園、海濱公園、峽谷公園、島嶼公園、火山公園、瀑布公園、溫泉公園等,並對我國的主要風景名勝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3.9 城市綠地

城市綠地是指城市內的綠色之地,凡在城市中栽培植物的地區,都可以稱為「城市綠地」。都市內的綠地以公園為主,如庭院、草坪、廣場、行道樹等,有草坪覆蓋的飛機場、運動場、菜圃、果園等亦可稱為城市綠地。城市內有了綠地的設置,才有了植物的覆蓋,使植物的生理、生態作用得以體現:美化環境、淨化空氣、保護環境、增進衛生、保證安全等。

本章將城市綠地分為城市公園、城市廣場、植物園、動物園、行道樹5個部分,並分別就其重要的類型進行詳細介紹。

3.10 盆景史

盆景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源遠流長。中國盆景是用樹木、山石等材料經過藝術加工和精心管理而種植或布置在盆中,它是再現大自然優美景色的藝術品。盆景是以「小中見大」取勝,它是大自然的縮影,源於自然而勝於自然。所以自然盆景要「縮龍成寸」,山水盆景要「縮地千裡」,並要求達到以小勝大和以簡勝繁的效果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人們通過觀賞植物的栽培以及模仿自然山水進行造園,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就開始了。從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面可見繪有圓盆、栽著6枝紅花,把植物、盆碗和幾架三者形成一體,可以看出這是樹木盆景的雛形。

盆景的各種流派有揚派、蘇派、川派、嶺南派、海派、徽派、通派。常見的表現手法有師法造化,小中見大;意在筆先,因材處理;突出主題,善於陪襯;創造意境,巧於布局;形式多樣,繁中求簡;不似之似,平中求奇;內容獨特,富於變化;畫龍點睛,配合得當。

盆景作為一種造型藝術,應該具備藝術風格的獨特性和多樣性,這就要求盆景作者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創作實踐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做到內容與形式統一。為了使傳統的盆景得到很好的繼承和革新,需要我們做到「古為今用」和「洋為今用」,進一步把盆景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4

結語

《中國造園史》對我國古代造園的歷史作了系統研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是為了緬懷過去的光輝業績,更重要的是在於揭示規律而燭照未來。在當今世界極大開放、新舊文化急劇碰撞的變革時代,開創中國新時代的園林必須立足於現實,不能迴避傳統,更不能拋棄傳統。只有對中國造園的發展規律有了比較全面、完整的了解,在創新的過程中才能把握傳統與創新的關係,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中國造園史》引領我們去感受與了解中國古代造園之精髓,然後將之融入新的園林體系當中,繼承傳統,將之發揚光大,對今後世界園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在現代園林建設中,我們必須既考慮繼承傳統,又要有所創新;既考慮中國文化,又考慮世界發展,積極汲取中國古代造園的精髓,保留中國古典造園的人倫空間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功能缺陷和過分封閉的文化負面效應,使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文化藝術,更好地將中國園林建設推向新的高潮。

-End-

《中國園林》新媒體部

校對 排版 |王晴藝

相關焦點

  • 紀念|造園造到陳從周:不知中國畫理,無以言中國園林
    2018年是陳從周先生百年誕辰,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主辦的《中國藝術》雜誌八月刊前不久以封面形式刊發了紀念陳從周先生專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授權特刊載其中的陳從周先生弟子、《陳從周傳》作者樂峰的《造園造到陳從周》一文。
  • 《中國造園藝術》書評
    但是,囿於自己的學養,我一直以為園林建築是專業性很強的學科,作為建築工業、土木工程的門外漢,自己只能從古典美學的角度來體悟、欣賞,從未想到將園林藝術與中國深厚的古代文化和學術建立聯繫。所以,自己多年來遊覽眾園,除了賞心悅目,新知收穫寥寥。
  • 中國園林·紀念陳植先生 | 中國文化藝術對日本古代庭園風格的影響
    全文刊登於《中國園林》1986-04期 P36-39日本古代庭園雖取法中國,同屬山水式庭園,但以其所取景為其本國的風物,其所取材為其本國的物產,故其成品於山水風中,又別樹一幟,形成日本式的山水庭園而聞名於世。茲將日本庭園藝術曾受中國影響之處,擇要略舉如下。
  • 師法自然|中國古典園林造園藝術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在莊子和道家哲學看來,自然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自自然然,不事人為造作。順自然即順從萬物自己如此,本來如此的規律而不加幹涉,這是「道」的根本性質。一種含義是推崇優美的自然環境,並視之為安放身心的家園。「師法自然」的這一美學立場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及其設計提供了方向。
  • 一池三山:為什麼說西漢園林在中國造園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絕後的?
    在中國園林三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漢代造園體現了園林初期階段的最高成就。兩漢是中國古代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而穩定的王朝。政治經濟長期的穩定發展,形成了中國大一統的社會形態,其深厚的文化積累,成為廣大園林深入發展的前提。
  • 中國園林造園原則淺析
    人們都喜歡用詩情畫意來形容中國園林的美。的確,在我國傳統園林的發展中,園林藝術和它的左右近鄰——山水畫和田園詩文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園林的山水布局、建築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畫論。而風景主題的意境構思,題對楹聯等又常常受到風景田園詩文的啟發。這種特殊的關係使我國園林藝術的風景美中常常散發出濃濃的詩情畫意。
  • 千盟園景淺談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的應用
    本文摘自:千盟園景在對中國古典園林進行研究時,應學習設計手法和造園理念,通過再次認知其所具有內涵,將當代景觀設計與古代園林相結合,創造獨具特色的設計作品。千盟園景帶您了解下?考慮基址現狀,合理改造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直存有因地制宜的說法,一方面所考慮的是景觀創造中的基址原狀,另一方面在整體布局方面進行調整,分配景觀主次關係。在中國古典園林大集中,在每個精緻錯落的園林上都會體現設計者對園林基址全面深入的環境分析。
  • 洞見中國進士文化園,探究當代首位造園家郭麗文的園林美學
    小學課本的耳濡目染,或許是國人首次領略東方園林的魅力。而現如今,中國當代最大的古典園林已經問世,位於江西吉安的中國進士文化園前不久盛大開園。這座由當代首位造園家郭麗文為家鄉傾情設計的曠世作品,將流傳千年的「廬陵文明」盡情展現,「復活」了科舉文化,更讓國人從此提到中國園林時又多了一個新選項。
  • LA專題 | 趙紀軍 張昪 | 中國近代造園理論拼圖與旨歸
    「造園」詞義的闡述[M]// 陳植.陳植造園文集.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8:175-192.[3] 丁紹剛,葉寧.中國近代農科風景園林孕育與發展[J].中國園林,2018,34(12):68-72.[4] 林廣思,黃雯雯.嶺南大學風景園林教育的早期發展[J].中國園林,2020,36(2):129-133.
  • 中國首部園藝專著《園冶》 構建中國造園理論體系
    中國園林網6月3日消息:揚州自古就以園林聞名天下,瘦西湖的亭臺樓閣,個園的四季假山,何園的蜿蜒長廊,都是清代中國造園的典範之作。如果把時間再往前推移一點,就會發現,在明末時期,有一位叫計成的著名的造園家,在揚州寫就了一部《園冶》,這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園林建造理論著作。
  • 新書睿評 | 中國造園,造的是詩情畫意
    如果只是想翻翻解說詞或浮飾的圖片冊子,以便收集知識和印象,成為園林藝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知道分子」,也許用不著讀曹汛先生的書。曹汛撰著的,是助讀者會心園林建築門道的書。他師承梁思成,上世紀六十年代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一生研究中國建築史、園林史、文物考古,寫有論文百餘篇,多數涉及術業專攻,在專業學者間口耳相傳。
  • 《園冶》:中國首部園藝專著 構建中國造園理論體系
    揚州自古就以園林聞名天下,瘦西湖的亭臺樓閣,個園的四季假山,何園的蜿蜒長廊,都是清代中國造園的典範之作。如果把時間再往前推移一點,就會發現,在明末時期,有一位叫計成的著名的造園家,在揚州寫就了一部《園冶》,這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園林建造理論著作。
  • 當代首位造園家郭麗文,詮釋園林設計新風尚
    前不久,江西吉安的中國進士文化園盛大開開園,引發社會關注。業內人士稱,這座園林蘊藏豐富的中華文化精髓,有力推動當地文化旅遊事業發展,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由此不難讓人產生思考,為什麼中國進士文化園能讓國內外人士一進園,就充分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呢?結合園林探賞以及總設計師郭麗文的設計哲思深入了解發現,背後不止景觀設計這麼簡單。
  • 白居易不愛美人愛造園!盤點那些被寫作「耽誤」的中國古代園林設計...
    被寫作「耽誤」的中國古代園林設計師們 不出城廓,而能坐享山林之樂 不下堂筵,而能坐窮泉壑之幽古代文人才子 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還喜愛造園 使得中國古典園林得以一步一步發展 今天我們看一下那些不愛美人愛造園的文人們
  • 江南的園藝,蘇州古典園林的文化內涵,體現中國造園藝術的風格
    文人和畫家參與造園,或構思、或設計、或親手構築,使蘇州園林飽含著典型的文人氣息,誕生了一種別開生面的園林文化體系,並最終使蘇州私家第宅園林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另外,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宅園合一的第宅園林,其建築規制又反映了中國古代江南民間起居體閒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蘇州古典園林重在表達意境,其表現方式一是廣泛運用文學修辭手法,如狀寫、寄情、言態、比喻、象徵、寓意、點題…等等。
  • 園林設計融入家裝受熱捧?當代首位造園家郭麗文詮釋園林美學
    不過,小小的居室相比園林,空間上就有很大差異,能夠展現出園林的文化風採嗎?透過當代首位造園家郭麗文的藝術探討發現,其實建築、居室設計與園林、盆景製作等多領域有著藝術相通之處,局部塑造園林意境空間未嘗不可,當然這對於設計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 中國造園學奠基人——陳植先生
    我國傑出造園家、林學家、教育家,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是我國現代造園學的倡導者和奠基人,與陳俊愉院士、陳從周教授一起並稱為「中國園林三陳」(以後也可以梳理另外兩個老先生)。中山陵園在我國近代造園史中有其重要的地位,從1926年1月開工到1932年竣工,工程共用了6年。在陵墓工程進行時,陵園的園林建設也同步進行。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把整個紫金山全部劃入陵園範圍,面積約為3058h㎡,除建築、道路外,有5000h㎡可用於園林綠化。孫中山葬事籌備處聘請了國內外各方面的專家,成立了陵園計劃委員會,為陵園設計集思廣益。
  • 中國古典園林皇家園林有哪些造園手法?
    在中國園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貴是不可動搖的,在園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說是專橫跋扈的,於是,在園林中表現為淋漓盡致的施展和無限的追求。  在風水選址上,中國的皇家園林是佔盡了風水寶地。如承德的避暑山莊。東北來水。東南積水,東南流去,西北高山。山是崑崙的代表,是玄武的象徵,水是青龍和朱雀的象徵。在園林內部,也是仿照風水的格局。
  • 造園家郭麗文:「復活」科舉文化,窺見園林盛景
    編者按:近日,記者獨家專訪了一位中國園林界的後起之秀--中國進士文化園總設計郭麗文先生。郭先生系「園林之父」孫筱祥的弟子,中國進士文化園設計獲得2017年由亞洲園林協會主辦的「園冶杯」城市設計金獎,而此次採訪恰逢吉安中國進士文化園正式開園。
  • 商丘園林看點:源於堯舜,契合中國園林史的整個發展脈絡
    中國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中國古代園林造園思想肇始於秦漢時期,轉折於魏晉南北朝,繁榮於隋唐兩宋,成熟於明清。商丘是我國六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政治、經濟、文化繁榮,名人官宦,富商巨賈眾多,園林創作條件成熟,傳統園林形成了一定的地域和時代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國古代園林體系從產生到成熟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