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的脊梁——談張大石頭先生的山水之變

2020-12-21 騰訊網

北山的脊梁

——談張大石頭先生的山水之變

文/方輝

在20世紀中,黑伯龍先生對於齊魯畫壇所奠定的格局已經毋庸置疑。然而,後來者往往由於閱歷的匱乏和知識結構的差異而缺乏廣闊的視野,所以極易把黑伯龍開拓的格局進一步縮小,使之僅成為一個地方性的畫風,儘管追隨者眾多,但也只能局限於一家一派而不能自拔。直到張大石頭先生出現,始在黑伯龍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齊魯畫壇的山水格局,張大石頭先生畫風的成熟意味著某種精神信念的堅守,這是值得深思的。

黑伯龍先生的學術主張是堅持從明代唐寅入手上追兩宋院體畫風而融入時代審美,這個方式在張大石頭先生身上再次煥發了活力。上世紀30年代,黑伯龍先生在趙望雲的推薦下負笈奔赴上海,向劉海粟、黃賓虹、俞劍華、潘天壽等大家學習中國畫,目的就是「求法」。確實,當時的上海美專是代表了中國畫革新的前沿陣地,是融合西方現代藝術後的現代中國畫搖籃。黑伯龍先生首先接受的既不是搞什麼「南北宗」的分野,也不是把西洋寫實性的畫法引入到中國山水畫當中來,中國文人畫的理念是重要的,而這又不能僅從師法文人畫來實現,這就必須研究院體畫法是如何轉換到文人精神的。黃賓虹在20年代的上海時期,曾寫文章批評董其昌的文化視野的局限,他稱董其昌因為畫不了北宋李成一派的畫法,遂發明了一種「簡易」的畫法,而又自詡為「南宗」,至此中國畫學衰矣!黃賓虹認為北宗院體畫與西洋畫多有相合處,他自己做的第一個努力就是借法國印象派的理念來實現「南北宗」的融合。儘管董其昌在晚明的歷史過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用「平淡天真」的水墨來糾正日益澆薄的畫壇,在提醒品格方面這是重要的,但對於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凸顯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對「南北宗」的超越,這點上海美專解決的好,理論上解決了,在實踐上,黃賓虹、潘天壽和黑伯龍也最後解決了。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成果,張大石頭先生深知其意,並力拒世俗,這也是他在中國山水畫壇獨樹一幟的一個深層的理論原因,不了解這些就無法了解山東山水畫的過去和未來。

上世紀80年代初,張大石頭先生從黑伯龍先生那裡懂得了中國山水畫首重筆法的原則,並且在墨法上得其「心訣」,即濃墨蘸水法,並從精神領域找到了齊魯畫風的特點:樸實剛健的入世擔當和儒雅謙和的精神內質,這是張大石頭先生原初成功的種子。1985年當張大石頭先生開始到浙江美院接受陸儼少的教學以後,他所獲得的是他牢固的法脈根基:筆筆有法,筆筆生發。這成為了真正進入中國畫高境界的階梯,這也保證了他以後在中國畫壇的高度,畢竟,以後任何的創立新法都不能丟掉中國畫固有的高度和質量。張大石頭先生深明這對於中國畫的意義,這也成為了他伴隨終身的「金剛舍利」,而這恰恰也是黃賓虹中西融合的「底線」。黃賓虹童年時代,鄰居倪翁曾給他面授機宜:「作畫如做字之法,宜筆筆分明」,這被黃賓虹重點記錄在了《自述》當中,這也同樣成為了黃賓虹追求「渾厚華滋」的基礎:「分明到融洽,融洽中仍然是分明「的境界,黃賓虹和陸儼少的「異曲同工」之妙,世人那得知?大家所熱衷的只是風格化的區分。然而上天再次眷顧了張大石頭先生,他沒有從新浙派風格化的樣式中維持下去而是開始尋找新的道路,他回到山東以後隨著他的性情和體悟,他開始關注黃賓虹。無疑,他這是在攀登另一座高峰,但大約經歷了十年的過程後他成功了。他對黃賓虹的理解可謂有著真知灼見的認識,他說,黃賓虹的了不起就在於他發現了大自然中的秩序美,體現在作品上就是「絕似而又絕不似」的意味,是包含了高度的「寫實」和高度的「抽象」之後的結果,繪畫的任務絕不是為了描摹大自然,而是表達大自然深邃的哲理,如同老子所說的「大象無形」,不是沒有形,而是沒有「常形」。此時在多年喜歡石濤的性情之後,做到首先突破自我的一個階段就是完成了對黃賓虹的解讀,此時張大石頭先生的作品裡充滿「神秘」的意味,畫面總是讓人感受到了「什麼都有又什麼都沒有」的味道,在2008年之前張大石頭先生的畫風,可以說包含了範寬、李唐、馬遠、夏圭、王蒙、唐寅、董其昌、石濤、黑伯龍、陸儼少和黃賓虹的諸多因素,這些畫家的氣質和方法被他靈活地消化吸收。他還把85新潮美術時期浙派的一些新的水墨成果融入其中,這就奠定了他接近成熟的語言風格,而這時也恰逢大石頭先生「半百之後」,他也常對我們感慨人生與藝術的艱辛。

但此時山東山水畫在他的帶領和影響下也呈現了新的面貌,至少,山東開始試圖完善自己地域中中國畫語言的革新。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起,張大石頭先生開始思考當代山水的創新問題。他發現畫畫的過程非常值得研究,在中國筆墨範疇內應當有更多的可能。實踐證明,他在此後的幾年當中所創造的語言面貌是成功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既保持了自己一貫的筆墨隨意性特點,又敢於拋棄了過去一味性情的東西,由過去的快變成了揉面似的慢,目的在於解決好畫面的深入問題。」他開始在畫面的語言層面尋找突破,此時,八大和塞尚的語言方式很快進進入了他的視野,八大的語言系統被他很好的借鑑和理解,他希望在八大的抽象性語言表述中理解董其昌和突破黃賓虹所建立的現代中國山水畫的系統。這是何等的膽識和精神!

在構成性語言的介入之後,他完成了自己第二次變法的努力——追求錯構式的山水秩序。在2009年以後的《北山系列》作品裡,他體現出了在當代語境下的山水觀照——一種對生命和自然存在的焦慮。2010—2014年這幾年中他圍繞著《北山後窪》畫了許多自己內心的獨白和思考,其中2012年,也就是舊曆的「壬辰」年成為了他語言革新的標誌性紀年,這不由地讓我們想起黃賓虹的「壬辰之變」,由於眼睛不好,但是黃賓虹山水畫卻獲得了一個革命性的改變——渾厚華滋境界的最後完成。對於大石頭先生,恰巧地是他的「壬辰之變」,成功地把傳統寫意山水畫轉入了當代藝術,這當然也得益於那些濟南周邊「挖山不止」的建設者反覆轟鳴給他帶來的刺激和思考。這些立足當代的作品保持了中國山水畫本身的高度和質量同時,又建立了新的時代面貌,筆墨語言也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活力。張大石頭先生把八大和黃賓虹融和在了一起,畫面中大膽省略「樹石不分」,樹石被完全的混在一起,物象和空間的內容隨筆法而隱約發生,畫面的關係被他很好的用各種傳統所認為的「錯誤」統一了起來,結果,各種錯誤加在了一起成了一種「正確」!張大石頭先生此時創造性地發展了傳統的技法,他說,古人其實在完善建設畫面中有「破壞法」,只不過沒有被明確提出,僅僅是「破墨」和「潑墨」可能還無法解釋其背後的深刻內涵,中國山水畫應當在「否定之否定」中發現其當代價值。當然,這也是他在給學生教學改畫過程中偶然發現的,他發現「否定和修改畫面」是讓山水畫更耐看的重要原因,原初「計劃的破滅」同時也意味著對「主觀執著」的摧毀,此後的繪畫過程才開始放棄「理智」而真正進入「圖真」的「形而上」領域,至此,他藉助「禪宗」心法突然領悟了畫山水所不同於其它畫種的意義,他開玩笑說這是山水畫的「災難」。

但正因為有了這種特殊的認識,中國畫的筆墨才可以在當代最大化的發揮其魅力。他把塞尚所強調的「調整畫面」的整個過程稱之為「揉面」,大膽倒面與水之後,就是要通過筆墨的「融合和把玩」使之「筋道」、「耐品」。這種破壞性不僅在調整畫面時需要,就是在整個作畫過程中都應該成為畫家的能力——而這恰恰是道出了中國山水畫界所缺失的東西。他的畫面從分明到融洽,濃墨重筆,一片化機,完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想,他努力營造了一個完全屬於他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同時也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如果我們從當代水墨成功案例的角度來看,顯然,張大石頭先生與書法界的王鏞和水墨人物界的劉進安一樣,也充分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的當代性,這真是了不起!這對於今天學習山水畫的後來者來講,也是無論如何繞不開的。

現今,張大石頭先生正值耳順之年,萬事都逐漸放下,安心於創作教育,大師之路越來越寬闊。他之前有黑伯龍、魏啟後,伴隨他的又有諸多優秀畫家在向他們學習,由於更沒有太多的「任務」,所以大石頭先生精品力作日多,他等於給這個時代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中國山水畫的變法和歷程也因為他而被譜寫的更加精彩!

(2019年7月於山東美術館)

張志民

1956年出生於山東省陽信縣,1983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於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山水畫高研班。

現為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張志民工作室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山東畫院藝術顧問,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藝術學院原院長,山東省政協常委、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山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導師工作室導師。

相關焦點

  • 傳承傳統文化,北山書院開館並舉辦張志民師生作品展
    陽信縣委書記欒興剛致歡迎詞,他說,張志民先生心繫故土 、熱愛家鄉,不僅在陽信設立教學基地和張大石頭驛棧,還匯聚 優秀助教團隊,開辦張志民工作室國畫研修班,為陽信和魯北各 縣培養了一大批美術教育和創作人才。
  • 著名山水畫家張文革作品欣賞
    ,受陝西國畫院方濟眾、沈榮華先生指導,研習山水畫至今。重要代表作《龍脊》、《長安頌》、《夢駝鈴》、《山水之戀》、《溪山春情》、《沙漠風光》等,技法超群、畫風獨到,為中國現當代山水畫藝術增添了一抹神韻。2011年畫作《家鄉》參加陝西省「慶祝建黨90周年」美術作品展。
  • 王維‖呈現「庚子之變」!讀梁樹華長篇報告文學《中國產業脊梁》
    這是我們的樂觀之處。梁樹華先生顯然是一位的難得的記錄者。他以大氣又細膩的筆觸為我們記錄了共同的寶貴經歷。這是我們的「當下」。身處歷史洪流中的人未必能認識到當下的偉大,往往要在斜暉脈脈立於高崗處「回望射鵰處,千裡暮雲平」之時,方能醒悟並驚嘆置身其中的波譎雲詭。好比鄧小平同志回答女兒鄧楠「長徵時你怎麼想的」時說:「跟到走」。
  • 朱子世嫡:「北山四先生」名號的層累構造
    ,學者推原統緒,必以三先生為朱子之世嫡。先生出於三先生之鄉,而克任其承傳之重,遭逢聖代,治教休明,三先生之學卒以大顯於世。然則程子之道得朱子而復明,朱子之道至先生益尊,先生之功大矣。」例如,宋濂稱:「考亭之傳,又唯金華之四賢續其世胤之正,如印印泥,不差毫末」;明代金華知府劉茝請祀四先生,奏議名《四賢從祀奏疏》;清代張廷玉在雍正元年的順天鄉試《策問》題中稱:「金華何、王、金、許,遞衍其傳之數儒者」。
  • 朱子世嫡:「北山四先生」名號的層累構造
    先生出於三先生之鄉,而克任其承傳之重,遭逢聖代,治教休明,三先生之學卒以大顯於世。然則程子之道得朱子而復明,朱子之道至先生益尊,先生之功大矣。」黃溍通過追溯師承關係,梳理了許謙與何、王、金三先生的淵源,並特別強調三先生之學得以「大顯」,是許謙傳播之功,從而完成了「何、王、金、許」傳承譜系的建構。在他眼中,就朱子學整體發展而言,四先生繼承了朱熹以來的道統,實無愧於「朱子世嫡」的名號。
  • 婺南龍門倪氏與理學名士「北山四先生」
    據譜載:「北山先生以鹹淳五年(1269)己巳十二月壬申葬金華縣南山油塘之原。」之後,龍門倪氏族人念其情誼,還不惜捐資為其在石門村營建了「北山何文定公祠堂」,並專門在倪氏家乘外譜中慎重地為其作了附錄,名曰「北山何文定公祠堂記」。
  • 談好的黃銅轉眼變石頭,騙子夫妻檔專騙中老年拾荒者
    低價收到的黃銅轉眼變一堆石頭2018年11月20日清晨劉大爺來到龍崗區平湖街道禾花社區拾取廢品此時,一對騎著摩託車的男女在他面前停下買車票回老家劉大爺聽到這裡,估摸著這黃銅來路不正於是與這兩人一頓討價還價決定以每斤十多元的價格買下這袋黃銅而市場價是每斤二十多元談好價格後
  • 《古文觀止》之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賞析
    至於亭亭玉立超然物外,潔身自好志趣高潔,視千金如芥草,不屑一顧,視萬乘如敝屣,揮手拋棄,在洛水之濱仙聽人吹笙作鳳鳴,在延瀨遇到高人隱士採薪行歌,這種人固然也是有的。但怎麼也想不到他們不能始終如一,就象青黃反覆,如墨翟之悲素絲,如楊朱之泣歧路。剛到山中來隱居,忽然又染上凡心,開始非常貞潔,後來又變而為骯髒,多麼荒謬啊!
  • 北山書院在張志民先生故鄉陽信縣隆重開館
    2020年8月8日上午,北山書院開館儀式暨「北山意象」張志民師生作品展在陽信縣水落坡鎮盛世古韻文化園舉辦。山東省書畫學會會長張志民,中共陽信縣縣委書記欒興剛,山東省書畫學會常務副會長聶鴻立,山東省書畫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文化館書畫院院長徐永生,山東省書畫學會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書畫學會學術委員王盛華,山東省書畫學會學術委員劉玉泉,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書畫學會學術委員楊文森,山東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真,山東省書畫學會副秘書長董罡,山東省書畫學會辦公室副主任季傑以及來自北京、濟南知名畫家和張志民先生的學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 魯迅先生的精神和脊梁,是否要被歷史遺棄?
    魯迅先生的精神和脊梁,是否要被歷史遺棄?,是小編非常崇拜的,而且從小到大,將魯迅先生視作偶像的人,也不在少數,我們都希望每個時代都能多出幾個魯迅,多出幾個可以挺直中國人脊梁的英雄人物。,產生什麼樣的陰影而對魯迅的作品避而不談。
  • 談張伯駒
    我正想如何寫張伯駒先生一文時,京城馬健培兄發來朱家溍先生於一九九二年寫的《我和伯駒道兄》,讀之大悅,現轉錄於此,文云:    「伯駒道兄和我認識是偶然的,我的父親翼庵先生平生收藏法書名畫及各種器物,所以琉璃廠各古玩鋪都經常往我家送東西,我和他們非常熟悉,也常到琉璃廠去。
  • 文徵明行書《北山移文》意味深長(全:附釋文)
    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具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黃庭堅筆意,蒼秀擺宕,骨韻兼擅。與祝允明、王寵並重當時。文徵明齋名停雲館。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多才藝,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楨,學畫於沈周,名聲日益顯赫,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三人,人稱「吳中四才子」。
  • 胸有丘壑,展之腕底——張國祥先生之指墨山水
    誠從古畫中多臨多記,飲食寢處與之為一,識得各家乃是一鼻孔出氣者,而後自己的筆墨與之相通,神韻自然渾化,蹊逕自然幽深,林木自然蔥鬱,亦於此而見。先生指墨山水,蒼潤宗董源,雄渾宗李、範,體勢宗石濤,潑彩宗大千,格局宗潘天壽,皴染宗傅抱石。餘觀國祥先生指墨,氣韻生動。
  • 「北山四先生」的後裔們
    所以,我們繼續「金華的大宅門」系列,今天重提「北山四先生」,重點在其後裔。  羅店的後溪河村據說是何基的故裡,他的墳築在了這個村的後山,其墓地前面的一塊「功德榜」標明是2012年4月所立,應該和湯溪厚大的範氏祖墓一樣,又是一新修的「古墓」。
  • 姜小白:白話山海經之北山一經(1)
    從這一集開始,為各位朋友分享北山經的內容。北山經包括北山一經、北次二經、北次三經一共三篇,記述了位於古代中國北部的一系列山,以及發源於這些山上的河流,還有這些山上生長的植物、動物及其形狀、特點,出產的礦物,相關的神話傳說,掌管這些山的山神的形狀、祭祀這些山神的方法等。
  • 山水審美:從「坐究四荒」到「坐窮泉壑」之變
    而謝靈運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密峰含餘清,遠峰隱半規」(《遊南亭》)、「野曠沙岸靜,天高秋月明」(《入去郡》)、「海鷗戲春岸,天雞弄和風」(《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等意味雋永的山水佳句更是被歷代文人所稱讚。
  • 真州八景之北山紅葉
    據儀徵文化局孫慶飛先生《城考》一文介紹,1961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殷煥章先生在作儀六丘陵地區古代文化遺址調查時,將曹山定為周代至春秋時的古文化遺址。孫慶飛曾對西周徐方的公子義都城(城)遺址做過考證,認為其位於現在儀徵市區的大慶路以西、萬年大道以東、真州路之北、寧通一級公路之南範圍內,而位於曹山的西周古文化遺址應該是城的子城,所以歷代縣誌都稱其為城子山。
  • 晚唐最精美作品觀無量壽佛經變像:大足北山石刻藝術欣賞之二
    晚唐最精美作品觀無量壽佛經變像大足北山石刻藝術系列之二北山石刻,位於大足區主城北1.5公裡的北山山巔(俗稱佛灣),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於唐景福元年北山石刻造像依巖而建,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約7—10米,形若新月。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其中造像264龕窟,近萬尊,陰刻圖1幅,經幢8座。北山石刻造像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題材豐富,以密宗造像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
  • 登高詩詞:王績《北山》詩詞賞析
    王績性簡放,不喜拜揖,嗜酒,能飲五鬥,其《醉鄉記》、《五鬥先生傳》、《酒賦》、《獨酌》、《醉後》等詩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風譽為「酒家之南董(太史官南史氏、董狐)」。代表作散文有《五鬥先生傳》、《自撰墓志銘》。
  • 北山玉皇閣,書寫天下第一江山
    玉皇閣內有一處「天下第一江山」牌坊,受很多外地人的非議,認為是誇大之詞,其然而來過北山,便知此言非虛。   大廟始建   玉皇閣是北山上最為有名的寺廟,北山因此還曾叫做玉皇閣山。為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據嘉慶版《吉林志書》一說),是北山古建築群中規模最大、氣魄最宏偉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