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的精神勝利法,我們人人都在用

2020-12-04 清清帶你讀好書

今天我帶大家讀一下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作品《阿Q正傳》。

其實重讀魯迅的文章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重讀我們自己,看我們自己過去幾十年思想歷程的變與不變。有些地方自以為不變,其實已經變了;有些地方自以為變了,其實並沒有改變。

這種感想其實也是很奇怪吧

也就是說,每次閱讀《阿Q正傳》都像在重新解讀我自己。

《阿Q正傳》於1921年12月4日到1922年2月12日在北京《晨報副鐫》上連載,由魯迅的學生、朋友孫伏園約稿,開始是發表在報紙的開心話專欄。

這個專欄用今天的說法就是搞笑專欄,而小說的前兩章也的確比較搞笑。

但《阿Q正傳》後面就不大搞笑了。孫伏園看後立刻明白了小說的分量,所以把小說轉去了文藝版。今天回頭看,這是報紙連載小說的特例。

後來通行的連載法是邊寫邊創作,參考讀者反映,不斷發展劇情,慢慢決定人物和故事的發展。這種邊寫邊看反應的連載模式,其實是作家、編者、讀者的一種共創模式。它在文化工業生產的鏈條上達成一種共鳴,影響十分深遠。

相比之下,《阿Q正傳》的連載歷史是十分特別的,它屬於報紙為作家讓路,版面為作品服務。

阿Q名字的由來有好幾種解釋。

魯迅在小說前言裡解釋,他應該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節出生,所以不能寫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寶貴的貴,因此就用拼音的第-個字母Q來代替。

周作,人另外有種解釋,說魯迅本來就是要用Q,因為Q像沒有五官的圓圓的臉,但有一條辮子, 代表了當年漢人的恥辱。一個空白的臉,託一一根辮子,體現出麻木的國民性,像被殺頭也沒表情的「吃瓜群眾」的臉。

因為所謂的精神勝利法,核心就是失敗者、奴隸如何處置自己的屈辱感,所以辮子就代表著屈辱感,沒有五官的臉就代表著各種無奈的處理方法。

精神勝利法概述

要學習精神勝利法,必須要有一個 基本的生理心理基礎,簡單來說就是「情理不分」。這裡的「情理不分」是一個中性的概念。

情理如果分的很清楚,比如你的媽媽貪腐,沒人知道,你自己去舉報,這似乎有些冷血;但如果家人犯罪你都可以包容,甚至還幫忙,那就是情理不分了。有種測驗法,我們可以想像在生活當中,有沒有一個對你很壞的人,可你卻覺得他實際上不是一個壞人, 甚至是一個有才能、有成就的人。如果你不覺得他是壞的,那你就是一個情理分明的人;如果你想來想去找不到,那你也有點是非不分了。

這個問題很複雜,很多人從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做過研究,認為在歐洲,北方人比較重理性、講邏輯;南方人則情理不分,所以會比較浪漫。

我個人認為在法國、義大利,精神勝利法是比較容易得到共鳴的;而在中國如果講國民性,倒是從北到南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別:都曾長時期被異族統治,都要在奴隸屈辱當中尋找奴才的光榮,也都要儒道互補,既想著格物致知,修齊治平,又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

魯迅早年留日,日本又很受德國、北歐文化精神影響,所以我認為這與魯迅特別批判阿Q式的國民性有-定關係。

精神勝利法的三個層次

精神勝利法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就是變換一個思考的角度,這就是「理」;以求得心理感情的快樂,這就是「情」。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怎樣來看待半瓶水。可以悲觀的認為只有半瓶水,也可以樂觀的認為還有半瓶水,同-一個事

實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前者對自己要求比較高,壓力比較大,後者顯然可以安慰自己,生活比較開心;前面會促進I業科學發展,直面慘澹人生,嚴厲批判社會,後者說不定是宗教藝術的溫床,想像美好人生,陶醉自己心靈;前者比較像魯迅散文當中的觀點,後者比較像魯迅小說中的人物。這是精神勝利法的入門和基礎。

而阿Q的出場已經進入了精神勝利法的第二個層次,即「虛構事實,轉換角度,以求心理快感」。

小說中舉例,阿Q無家,只做短工,介乎於僱農無產者之間。他與別人一-吵架,就瞪起眼睛說「 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覺得闊才是光榮。如果阿Q祖,上真的很闊,那麼這就是精神勝利法的第一個層次。但如果這個先前很闊只是假想、幻想,那就是精神勝利法的第二個層次。

這種精神勝利法的最常見、最有名的模式就是:

阿Q在形式_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閒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 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兒子打老子」的經典和剛才說的半瓶水的故事看上去是兩回事。

前者是荒謬的自我安慰,後者是人之常情。但實際上兩者有相通之處,關鍵在於那另外半瓶水是怎麼樣少掉的。假如這半瓶水是別人碰翻的,或者是被人搶走的,那接下來其實就是一個怎樣處理屈辱感的問題。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很多事情都是靠第二個層次的精神勝利法來維持的。至少我經常這樣安慰自己,最後也「心滿意足的得勝了」

精神勝利法的第三個層次,也是虛構事實,變換思考角度,以求心理快感與安慰。但它的不同之處在於,這個虛構是以自虐的方式產生的,這是一種難度更高的層次。

小說中阿Q覺得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於是心滿意足,愉快的喝酒賭錢,居然還贏了一-回。但贏錢以後糊裡糊塗又跟人打架,之後發現自己的錢不見了。說算被兒子拿去吧,總還是忽忽不樂;說自己是蟲子吧,也還是忽忽不樂。他這回才有些感到失敗的苦痛了,這在小說裡是第一次。可他立刻又轉敗為勝了:以後糊裡糊塗又跟人打架,之後發現自己的錢不見了。說算被兒子拿去吧,總還是忽忽不樂;說自己是蟲子吧,也還是忽忽不樂。他這回才有些感到失敗的苦痛了,這在小說裡是第一次。 可他立刻又轉敗為勝了: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瞼上連打了兩個嘴巴,熱刺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後,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一雖然還有些熱刺刺, 一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躺下了。

這就是精神勝利法的第三個境界。

大家有沒有到過這個境界?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真的有用嗎?
    在魯迅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阿q是鮮活地跳躍人們心中的形象之一。他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自我安慰方式,儼然使他成為了精神勝利法則的代名詞。那麼阿q精神到底有沒有用?惜字如金的魯迅先生塑造這樣一個無名無姓無家世的三無人員,究竟有什麼用意?
  • 阿Q精神的現實意義
    二、阿q落後性格的表現  (一)卑怯和奴性  阿q的性格特點首先表現為卑怯和奴性。這一性格在「精神勝利法」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未莊人的打罵中,「精神勝利法」是他生存下去的法寶,每次挨打後,他都會用「兒子打老子」等話語安慰自己,使自己忘卻被打的屈辱。久而久之,便麻木了,自然也認識不到自己的卑怯。
  • 《阿Q正傳》我們用世界思想大師角度,解讀阿Q精神勝利法的本質
    對於魯迅的《阿Q正傳》已經有很多人,做了很多種解讀,但也都是零零散散,不成系統,在此我用幾篇文章的篇幅,對其進行系統的整理和梳理,並對個別觀點進行重新例證和豐富,我們為什麼要分析阿Q,因為阿Q是一個我們普遍存在的典型負面人物,是魯迅筆下具有劣根性的人物,我們只有人人看透他,了解他,我們才能避免成為他這樣的人物,只有避免成為阿Q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真的勝利了嗎?
    未莊人的閒人是很多的,大多是底層人,他們的樂趣大多靠嘲笑別人的缺點來快樂自己,阿Q頭上的癩瘡疤便成了未莊人的樂趣,阿Q對於癩瘡疤是很在意的,這關乎他的尊嚴,要是有人嘲笑他的癩瘡疤,阿Q肯定是要反擊的,可是自己身子骨弱打不過,只好用「精神勝利法」取勝,說是「兒子打老子」。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文中小D也曾用過這種精神勝利法,可見當時的國民能夠普遍的利用這種精神勝利法,自輕自賤,連畜牲都不如,這是何種社會,怎樣的國民。長期的封建壓迫和精神奴役,是一部分被壓迫者產生精神勝利法的社會原因。 在阿Q落魄的時候人人都想欺負他,在他有錢的時候,便人人都尊敬他。未莊裡的人嚮往的是有錢的人,而不是某個特定的人,你有錢的時候可以尊敬你,你沒錢了照樣可以把你踩進泥土裡。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文中小D也曾用過這種精神勝利法,可見當時的國民能夠普遍的利用這種精神勝利法,自輕自賤,連畜牲都不如,這是何種社會,怎樣的國民。在阿Q落魄的時候人人都想欺負他,在他有錢的時候,便人人都尊敬他。未莊裡的人嚮往的是有錢的人,而不是某個特定的人,你有錢的時候可以尊敬你,你沒錢了照樣可以把你踩進泥土裡。
  • 魯迅《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
    解放眼睛喚醒耳朵連載語音課堂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同麻醉劑,使人們不能認識自己所處的悲苦命運
  • 漸漸的,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阿Q
    阿Q很窮,窮到只能住在土谷祠裡,窮到甚至連姓也沒有,他是當時社會中的弱者,對於別人的譏諷、欺侮,沒有絲毫的反抗能力,每次受到欺負之後都會用自我解嘲的方式,來釋放自己內心的憤懣與不滿,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解壓方式。如果不是要求參加革命,被抓進縣裡槍斃,就以阿Q的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估計能活到百歲,壽終正寢。
  • 《阿Q正傳》與精神勝利法
    不僅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以「精神勝利法」為特徵的阿Q精神也成為了慣用語,可見先生的作品的巨大的影響力。《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底,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幹起活兒來「十分賣力」,但到頭來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被遺忘,以至於阿Q宣稱自己姓趙而遭到趙太爺的毆打。
  • 阿Q精神勝利法的主要表現
  • 再讀《阿Q正傳》,我用「阿Q精神勝利法」治好了我的狂躁症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主要講的是辛亥革命前後一位身無片瓦的底層農民,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深受壓迫與剝削,在經過一次次抗爭一次次受辱,再也無力反抗後,變得自輕自賤,狂妄虛榮起來,他用獨創的「精神勝利法」時時的自我安慰,即使在赴死的路上仍不忘「第一」。小說對阿Q所代表的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典型形象無疑是批判的,諷刺的。
  • 《阿Q正傳》:什麼是阿Q精神?讀者:像阿Q一樣沒什麼不好!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中國文壇魯迅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家。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常常能夠接觸到魯迅的文章,當然晦澀難懂是魯迅文章的一個特色。可是我們漸漸長大,回頭再去看魯迅的文章,你會發現他的文章是如此的深刻曾有作家評價魯迅稱魯迅的小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描寫可以把握得非常精準。
  • 回憶錄:探討阿Q精神勝利法的現實意義
    原來早已在很久很久時,我們90後的領軍人物阿Q就在魯迅先生筆下「主演」了令他聲名鵲起的《阿Q正傳》。其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令我在阿Q「演藝生涯」上打個「滿分」並陷入深思。阿Q不幸地被打了。不過,天性樂觀的他不覺羞愧。只是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了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地得勝的走了。
  • 《阿Q正傳》苟活人世的防禦機制。
    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給阿Q作傳的緣起,概略介紹了阿Q身世、處境;二、三兩章著重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奴相十足。中間三章是小說情節的發展,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與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後,阿Q自發地「神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以後,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最後一章描寫了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害的悲慘結局。
  • 在墨子書院讀《阿q正傳》有感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
  • 再看《阿q正傳》你還笑得出來嗎?
    其實,這不就是阿q精神嗎,高大上的說法就是精神勝利法,用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自我膨脹的心理,掩飾自己的無知、無能、無奈。《阿q正傳》的作者——魯迅。這位寫作界的大佬曾是我童年的噩夢,令萬千學子聞風喪膽。為什麼這麼說呢?
  • 阿Q精神勝利法的正確打開方式
    人們總戲耍阿Q自我安慰自我勝利精神法諷刺他,都是覺得自我聰明自我優秀,不管是當今世上還是現如今有些人還不如阿Q活痛快不是麼?世上沒有了像阿Q這樣人的存在或許會失去生活色彩生活的本質。沒有像阿Q一樣的精神勝利者現如今世上怎能生存。現在想想魯迅先生結尾說過的話不無道理,阿Q並沒有後代,而是子孫繁衍後代不絕。
  • 《阿Q正傳》:淺談精神勝利法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
    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其主要特點,一句話說來,就是精神勝利法,自欺自騙以求自慰。現代的精神勝利法現代阿Q精神,也就是精神勝利法,是指混著平淡寡味的日子,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明明內心早就覺得人生索然無味,卻會對一件件小事感到開心、感動,憑著內心的那一絲絲波瀾就敢盲目地覺著活著還成。
  • 《阿Q正傳》:淺談阿Q精神勝利法從完勝到窮途末路
    面對外人的欺凌,阿Q最引以自豪的是「精神勝利法",無論受多大的委屈,只要他啟動「精神勝利法"便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但他的「精神勝利法",也有失靈的時候,最後這次任他如何啟動,都無濟於事,終於丟了性命。
  • 魯迅《阿Q正傳》:自欺欺人的麻醉劑—精神勝利法
    他在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欺壓,連自己的姓氏都說不清,思想卻受封建正統觀念的控制,這就使他的思想中有許多矛盾。一方面,頭腦裡充塞著各種封建觀念,小的如講「男女之大防」,大的如認為「造反就應該殺頭」;另一方面,卻又帶著某些用被歪曲了形式表現現出來的叛逆性,如對趙太爺、錢太爺之流「在精神上獨不表格外的尊崇」,到後來還要「革他媽媽的命」,由「神往」進而想投革命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