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點,是中西繪畫結合的關鍵

2020-12-04 快樂的調和者

有人說,不!有很多人說中國畫重視組織結構,觀察事物從本質著眼,而西洋畫只重視明暗外貌,觀察事物從現象出發。中國畫的確十分重視組織結構,觀察事物的確總是從本質著眼的,這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但說西洋畫只看明暗現象卻不盡然,西洋的優秀作品又何嘗不是表現了事物的本質呢?如不加仔細分析,則我們學習西洋也無非是抄襲一些光影、色彩而已。表現事物本質與否及重視組織結構與否不能是區別中西畫素質的關鍵。

如說中國畫有主題突出、手法洗鍊、誇張及單純等等特色,這些藝術表現中的要求在西畫中又何嘗不是相同的?.謝赫歸納的「六法」完全適用於對西洋畫的品評,也可以作為西洋畫的創作原則。中西畫在創作原則上固然有共同性,但其素質畢竟是不同的。素質的不同主要體現在思想感情方面,而表現手法中的差異則更為明顯。這使我想起話劇和戲曲的表現手法問題;話劇舞臺的真實,既在規定情境之中,無論是環境和生活,都必須合乎現實生活的邏輯。

舞臺上如布置的是內景,就不能同時又是外景,人的活動和景有嚴格的制約關係。角色的動作和舞臺調度,不管有多麼巧妙的藝術處理,但嚴格要求遵守生活的規律,要像生活裡一樣生活在角色裡,行動在虛構的規定情境裡。戲曲舞臺的真實,有它自己的解釋,戲曲的特定環境,雖也靠一定程度的舞臺裝置表現,但主要的特徵是依靠演員的表演。它是在特殊的舞臺邏輯中表現生活的邏輯的。這一段關於話劇和戲曲表現手法的比較,也同樣適合於一般西畫和國畫表現手法的比較,

我看到嫋娜的楊柳覺得很美,看到雨洗的荷花覺得很美,我曾多次用油畫和水彩來表現楊柳和荷花,但一次也沒有成功過。如柳蔭或荷塘只是畫遠景,倒還能表現出一個大略的氣氛,但要畫近景刻劃它們便覺得束手無策。當我伏在池邊用水彩學王冕寫生荷花,儘管以最大的耐心仔細地畫,但一比宋人那朵出水芙蓉,便覺得自己的畫粗陋不堪。一般地講,西畫的表現手法偏重於環境氣氛的烘託,亦即物與物間相互關係的嚴格比較和安排,故如將其所表現的事物與特定的環境分離開,便往往顯得面目全非或失魂落魄了。

我畫荷花之如此失敗,主要是運用了追求「環境氣氛的美」的表現手法來表現荷花本身的美。西畫在表現「環境氣氛的美」時有其獨到處,但其表現領城應不必一定只能局限在這種環境中。這必然要談到「背景」。有些國畫畫蛇添足地染上天和地的顏色便顯得庸俗惡濁,但這並不等於國畫就不需要或畫不好具體的天和地。而在油畫中,簡單地故意不畫背景也未必就算民族化。畫不畫背景的問題是決定於所要表現的主題的「美」存在於哪一方面的問題。

在我們的優秀傳統中,對待一幅作品要不要補景及如何補景是要求得十分嚴格的,這是根據如何充分表達構思來決定的。西畫要不要畫背景的問題也不是絕對的,也要根據所表現的「美?之何在來決定。手法本身的多變並不就是藝術,它的演變和發展是隸屬於主題意境的演變和發展的。從「背景」聯想到國畫中的「空白。當我想畫在遼闊的田野那邊勞動的人們或寬敞的廣場對面的人民大會堂時,苦於無法處理這襯託主題氣氛的「遼闊」與「寬敞」,這在國畫中便往往用一個積極的有力的表現手法,那就是「空白」。

我努力嘗試在油畫中雖無空白而要造成空白的效果,但結果僅得到虛實賓主的關係,達不到國畫中那種表現了無限空間的「空白」的效渠。我追求空白的效果雖未找到門徑,倒想起了倫勃朗的黑背景(並不完全是黑),那與我們的空白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異曲同工之效的。抽畫在歡洲也早已力求解放其表現手法中拘謹的環境制約,何況來到我國,我相信國畫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手法是能夠合情合理地移植到油畫中去的。人們常談起光源,透視等等問題,這些不是油畫民族化或國畫反映現實生活的難題,那只是在某一幅作品中如何藝術地運用這些手法的問題。

話劇和戲曲的表現手法不同,話劇不放棄自己特有的表現手法,這並不妨礙話劇的民族化。油畫和國畫的表現手法不同,油畫不放棄自己特有的表現手法,也並不妨礙油畫的民族化。但話湖也能適當吸收戲曲的表演手法,一般認為焦菊隱在《蔡文姬》的導演中就作了這方面的努力。同時,我認為油畫吸取國畫表現手法也只是如何吸取的問題。油麵,它是要取得我們的國籍而成為中國畫的一個部門。

相關焦點

  • 王林|西洋畫對中國畫的啟發
    所以,色彩不僅是西洋繪畫的重要的造型手段,也是西洋畫家表現感情的重要技法手段,這一點上,西畫和中國畫可謂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任伯年《寒酸尉像》(浙江省博物館藏)西畫對中國畫的影響在清代初期,郎世寧等一批西洋傳教士畫家來到中國並在宮廷中為皇帝繪畫。
  • 中西繪畫之不同
    所不同的地方,在人的方面只是民族性和相貌,在繪畫的方面只是所走的趨向、途徑和所用的工具,因為中西兩大民族的血統和環境等不同的關係,形成了民族性的差異,因而民族思想以至於畫的趨向、途徑和工具也就兩樣了。思想有什麼不同呢?簡單的說西洋人是徵服自然以人勝天,要生活到底。中國人卻是融和自然,以人順天,要隨遇而安,中國人常說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西洋人卻講優勝略敗,非和他幹到底不可,結果算起總帳來,又怎樣呢?
  • 美術研究|淺析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構圖差異!
    [內容摘要]了解和把握好中國畫和西洋畫在構圖上的差異和產生原因,對鑑賞、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有重要意義,對日後兩種不同風格的繪畫創作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構圖主要差異(1)中國畫與西洋畫各有獨創的構圖散點透視是我國畫家的獨創,在畫幅形式的變化過程中,西方繪畫一般都喜歡採用符合黃金比例的畫幅,很少採用狹長的畫幅。
  • 你會欣賞古代中國畫嗎?中國畫與西洋畫有哪些不同?
    你會欣賞古代中國畫嗎?或許讀者會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多餘。殊不知,這樣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要用簡潔的語言做出較為明確的回答卻並不簡單。中國畫,顧名思義,就是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和技法,按中國人的審美習慣畫出來的畫。
  • 中國畫與西洋畫
    傳統中國畫的畫家,他們的視野和西方畫家的視野不同,畫家作畫並不是大的東西就畫成大的、小的東西就畫成小的,中國畫不是寫實筆法。郎世寧《百駿圖》局部體現的近大遠小他的畫,遠山一定小,近山一定大,這實際上還是用中國畫為表面形式的西洋畫,郎老先生的師父看來是沒有給他講透畫中國畫所需具備的畫心和畫法。西洋畫注重寫實,所以缺少了可以鎮壓得住畫的氣,就像人如果少了精氣神,沒了主心骨,這畫就沒有靈性了。所以西洋畫畫出來的那刻,這張畫就結束了。
  • 「中國畫不科學,西洋畫科學」這真膚淺,中國文人畫理論第一人
    今天,默默就和大家來聊聊,中國繪畫大師,陳師曾。「西洋畫科學,中國畫不科學」,陳師曾反對這說法,陳師曾一生都致力於,中國畫的改革和創新。他為中國現代美術的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陳師曾通曉中西兩方繪畫的原理,他是我國20世紀,以理論形式肯定中國文人畫的第一人。陳師曾一生都在致力於、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他曾東渡日本學習,對西洋繪畫也有著深入研究。
  • 中國畫中的水墨韻律與西洋畫的色彩靚麗有同工異曲之美
    《居委會舞蹈隊成員》強東昕中畫作品《女學生》強東昕中國畫作品本文要說說還沒有被世界廣泛認知的中國畫藝術,我國的中國畫產生要早於西方的畫種,造型以寫意和強調線條及墨韻為特色,但其被熟知度卻不如西洋畫,西洋畫以光線和色彩取勝
  • 傅抱石:西洋畫是動的熱的,中國畫是靜的冷的
    西洋畫是宗教的,中國畫是人事的。西洋的繪畫多半是以宗教為題材,中國畫不然,中國雖然也有所謂「道釋」的畫,自山水盛行以來,終究不普遍。中國畫是寫人事的,教育人、勉勵人、警戒人、紀念人或誘導人。前面說過,中國畫的寫意,不是畫家不行,而大部分是工具材料的限制,晉代顧愷之畫人像是面對其人,觀察其一舉一動;元代黃子久則帶了畫本到山水處摹寫山水,這些本來也是如西畫一樣是一種寫生、寫實。但是,中國人的寫生寫實,是看做學畫的基礎,目的在於寫意,而不是大寫實當作繪畫最高境界,只是一種手段。西洋畫是積極的,中國畫是消極的。
  • 什麼是西洋畫 油畫是西洋畫的一種形式
    西洋畫,簡稱西畫,是指區別於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的西方繪畫。西洋畫包括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鉛筆畫等多種畫種。傳統的西洋畫注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並要求表現物體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
  • 淺談:不同文化精神觀照下的中西繪畫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徵,並且在表現形式和審美特徵方面也有所不同。此文在現代性背景下,在不同文化精神觀照下,深入探討中西繪畫審美趣味差異及其深層原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徵,並且在表現形式和審美特徵方面也有所不同。
  • 悅 讀 | 林語堂·論中西繪畫
    文中,他以深入簡出的敘述分析了中西繪畫的不同特點與源流,並對當時中國藝術界受到西方藝術入侵的現象做了思考。九十年後的今日,來自西方的文化侵襲仍持續有力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究竟,以山水作為主導的中國藝術什麼時候能實現真正的復興?中國繪畫是否僅以善處概念而感到滿足?
  • 西方繪畫影響下的中國畫改良
    「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的命。因為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採用西洋畫寫實的精神。」陳指出了元末的倪、黃、文、沈「學士派」重寫意、鄙薄院畫、不尚肖物等傾嚮導致了中國畫的衰敗。陳對當時京城崇尚王石谷山水,把王畫當作畫學正宗的風氣極其反感,痛斥王派是留在畫界最大的惡影響,號召革王畫的命。這標誌了在反士大夫藝術傳統基礎上興起的中國近代新藝術傳統的開端。
  • 吳冠中:朱德群的作品確是遠看西洋畫,近看中國畫
    林布蘭畫中的光使他的畫更顯深刻、雄渾與結實,我認為他是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是虔誠的教徒,他畫裡的光可謂信仰之光。我則不同,沒有宗教信仰,我畫的是我內心的光,也就是我的靈魂之光。 —— 朱德群1955年定居巴黎,從事繪畫創作。1980年入籍法國。1997年當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院士。朱德群先生是當今著名海外華人藝術家之一。2014年3月26日凌晨在巴黎去世,享年94歲。
  • 西洋油畫與中國畫的區別,世界人體油畫裡千嬌百媚的美女賞析!
    中國畫簡稱國畫,有著民族形式和風格,畫具主要是毛筆和顏料,畫紙是宣紙或絹帛,表現手法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進行創作.西洋畫簡稱油畫,快幹油調和顏料,畫在木板或厚紙板上.  中國畫簡稱「國畫」,原來是泛指中國繪畫,是為了區別於明末傳入中國的西畫而出現的概念。
  • 山藝院長品讀中國畫:中國畫就是「以形寫神」
    4月12日,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山東藝術學院院長張志民做客大眾文藝講堂,與大家一起「品讀中國畫」.  中國畫就是「以形寫神」  中國畫就像中國的中醫、京劇,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具民族特色、最具中國特點的一個畫種。中國畫和西洋繪畫明顯的不同就是「以形寫神」.
  • 吳建潮:中西繪畫的黑白理念
    所以後來西方的繪畫藝術大師畢卡索完全放棄了這種功夫式的寫實主義畫風,並且直言:「真正的藝術在東方」。 作為繪畫藝術,其本質應是思想性。因為技巧是為創作思想所服務,否則只是繪畫,而不是繪畫藝術;就像書法一樣,「法」是藝術,而「書」只是寫字。對應於西畫素描中的明與暗,中國畫裡的黑與白與西畫裡的黑與白,則完全是不同的思想認識。中國畫的黑白理念完全是傳統的陰陽學說,不是簡單的光影現象。
  • 中國近現代花鳥畫的衍變|中西融合:學院派花鳥畫的寫意形態
    伴隨著「西學東漸」,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出現了兩次較大規模的中西合璧創作實踐。第一次是在明清之際,以郎世寧為代表的歐洲畫家來到中國,他們為迎合中國皇帝和文人士大夫的審美取向,融合西洋繪畫和中國傳統繪畫進行花鳥畫創作。第二次則是在近現代時期,隨著中國的「門戶開放」,西洋繪畫再度衝擊中國繪畫界,出現了花鳥畫中西合璧範式的創作高潮。
  • 中國畫裡的風景和西洋畫裡的人物
    而宋以後的山水畫,人只有一個大概的人形,人不是自然的徵服者,而是被自然消融了,人沒有清晰的面目,再加上繪畫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中國畫中的人物始終是影影綽綽地透露著虛幻之感。在富春山居圖裡,人只是空間上的一個點,自然是人的主人,自然是那個天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之間是和諧的,所謂天人合一,自然在中國文化裡不是抗爭的對象,而是順應的大道。
  • 中國畫不畫影子,為什麼?
    其後清朝焦秉貞的「西學派」更是將中國畫與西方的透視法結合,可以說是更為西化。那麼,中國畫為什麼不畫影子(畫陽不畫陰)呢?我有幾個猜想...首先,最早期的中國畫主要是畫歷史(神話)人物,或者說,主要為了表現歷史(神話)故實,這些繪畫主要是基於主觀想像。在人與光影的關係裡,人是相對恆定的,而光影則是變換不定的,所以畫家不可能有能力畫出光影的效果。我們看西方中世紀的繪畫作品,也大多是不畫影子的,說白了,因為這些畫都不是寫生得來的。
  • 從美術史上,看西洋畫和中國畫的「透視」手法
    例如亞里斯多德學派的時間整一,地點整一,情節整一的理論在戲劇上的推廣,作為一種作畫方式,西洋透視從文藝復興時代到塞尚之前,一直是西方再現性繪畫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的評價標準。與以幾何學為基礎的嚴謹的西洋透視相比較,不禁使人想到「雖一點一筆,必求諸繩矩」的中國界畫。界畫這個詞也有兩種用法.其一指用界筆直尺劃線的作畫方式,其二指用界畫法完成的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