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顧名思義,指隔著一層透明物來觀看景物。這個詞在西文中通常有兩種用法,其一指透視畫法,其二指透視畫。一般說,透視畫法指的是這樣一個體系:在二維的平面上表現三維的景物,以至達到仿佛從一個固定的視點上看到栩栩如生的實際景物那樣的效果。文藝復興時代,西方畫家流行著這樣一種作畫方式:他們透過一塊玻璃板,在上面描繪所見到的景物的輪廓,然後再把輪廓拷貝到畫布上。
他們有時做一個方框,在上面均勻地打上黑線網格,像九宮格那樣,作為想像中的畫框,或稱之為取景框,然後透過這個框架把所見到的景物的輪廓,照樣畫在以相同比例畫上格子的畫布上,這樣就在畫布上獲得了與取景框上見到的景物幾乎完全相似的絕妙的輪廓。用二維平面準確地再現了三維空間的景物,這在攝影術發明之前,無疑是一個奇蹟。丟勒等畫家還為這種畫法製作了各種作圖器械。
專門研究這種平面成像規律的科學被稱為透視學。李奧納多·達·文西把繪畫透視學劃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即線透視、色透視和隱沒透視。本文中所談到的西洋透視主要指的是線透視。在西方,線透視研究發端於古希臘,而到文藝復興時代臻於完善。文藝復興時代,隨著建築學的發達,舞臺戲劇的盛行,透視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而且由於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重新發現。
例如亞里斯多德學派的時間整一,地點整一,情節整一的理論在戲劇上的推廣,作為一種作畫方式,西洋透視從文藝復興時代到塞尚之前,一直是西方再現性繪畫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的評價標準。與以幾何學為基礎的嚴謹的西洋透視相比較,不禁使人想到「雖一點一筆,必求諸繩矩」的中國界畫。界畫這個詞也有兩種用法.其一指用界筆直尺劃線的作畫方式,其二指用界畫法完成的繪畫。
界畫畫法,從鄧椿的《論界畫法度繩尺》中可見一斑。界畫起源很早,甚至可追溯到秦代以前,而現存作品最早見於唐代。由於宋人注重理法,講求物理,而院體又倡導「精麗巧整之作風」,致使界畫盛極於宋代。以後隨文人畫興盛而日趨衰落。西洋透視和中國界畫這兩種透視手法,反映了兩種不同的觀察世界和表現世界的視覺方法。二者都以嚴謹精密的作風著稱,而且都成熟於各自的傳統繪畫的古典時期,二者的發展和成熟都與建築題材有密切的關係。
鑑於上述的種種共同性,把這兩種透視法作一番比較是可行的,例如在《阱硯田齋筆記》中,二者就被相提並論。西洋透視和中國界畫涉及到東西方傳統繪畫中的複雜現象,為了便於對這兩種透視法進行比較,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簡化的容易把握的,具有普遍性的基本結構,以此作為比較的出發點。從美術史上看,西洋透視和中國畫的發展和成熟都面對著如何正確地把三維的建築物描繪在二維平面上這個基本問題。
而建築的最基本的元素就是具有三維的立方體。這個立方體就是我們要找的基本結構。通過考察這個立方體在兩種透視法中的不同表現形式,將有助於使隱含在東西方傳統繪畫中兩種視覺方式的特點清晰地顯現出來。從文藝復興時代涉及到建築題材的繪畫來看,畫中所描繪的景物,總是表現為從一個固定視點所看到的那個部分,即根據「透視」方法所看到的那部分。
在這些圖畫中,對立方體這個基本結構的處理,最典型的是運用線透視中的平行透視法(一個滅點),按照阿恩海姆的意見,更確切地說,應當稱之為正面透視法。在正面透視中,立方體的一個面處於直立的正面,所有與這個直立正面垂直的第三維的邊線都與這個正面成一定的傾斜角度相交,這些邊線的延長線相交於一點。根據正面透視法,這個立方體,除了直立的正面保持原來的正方形以及與之相對的背面是縮小了的正方形以外。
其餘四個面都畸變成梯形,其中平行於直立正面的變與對應邊仍保持平行。而在中國界畫中,這個立方體是這樣處理的:與正面透視法相同的是,立方體的一個面也處於直立的正面,不同的是所有第三維的邊線始終保持平行,而不是延長線交於一點。除了直立的正面以及與之相對的背面是兩個相等的正方形以外,其餘四個面都畸變成平行四邊形。阿恩海姆稱這種方法為正面等角透視法。
在這個立方體的平面圖像中,各平行四邊形的銳角大多在四十五度左右,但沒有統一的嚴格的規定。按西洋透視法,在這個立方體的平面圖像中,第三維的邊線的長度是一定的,可根據線透視的幾何作圖法確定,而在中國界畫中,雖然使用的方法近似機械製圖的投影法,但從大量作品分析,我個人認為,西洋透視是一門科學的方法,而中國界畫由於缺乏幾何數學的分析,故充其量只能算一門準科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