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術史上,看西洋畫和中國畫的「透視」手法

2020-12-04 小石油

「透視」顧名思義,指隔著一層透明物來觀看景物。這個詞在西文中通常有兩種用法,其一指透視畫法,其二指透視畫。一般說,透視畫法指的是這樣一個體系:在二維的平面上表現三維的景物,以至達到仿佛從一個固定的視點上看到栩栩如生的實際景物那樣的效果。文藝復興時代,西方畫家流行著這樣一種作畫方式:他們透過一塊玻璃板,在上面描繪所見到的景物的輪廓,然後再把輪廓拷貝到畫布上。

他們有時做一個方框,在上面均勻地打上黑線網格,像九宮格那樣,作為想像中的畫框,或稱之為取景框,然後透過這個框架把所見到的景物的輪廓,照樣畫在以相同比例畫上格子的畫布上,這樣就在畫布上獲得了與取景框上見到的景物幾乎完全相似的絕妙的輪廓。用二維平面準確地再現了三維空間的景物,這在攝影術發明之前,無疑是一個奇蹟。丟勒等畫家還為這種畫法製作了各種作圖器械。

專門研究這種平面成像規律的科學被稱為透視學。李奧納多·達·文西把繪畫透視學劃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即線透視、色透視和隱沒透視。本文中所談到的西洋透視主要指的是線透視。在西方,線透視研究發端於古希臘,而到文藝復興時代臻於完善。文藝復興時代,隨著建築學的發達,舞臺戲劇的盛行,透視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而且由於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重新發現。

例如亞里斯多德學派的時間整一,地點整一,情節整一的理論在戲劇上的推廣,作為一種作畫方式,西洋透視從文藝復興時代到塞尚之前,一直是西方再現性繪畫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的評價標準。與以幾何學為基礎的嚴謹的西洋透視相比較,不禁使人想到「雖一點一筆,必求諸繩矩」的中國界畫。界畫這個詞也有兩種用法.其一指用界筆直尺劃線的作畫方式,其二指用界畫法完成的繪畫。

界畫畫法,從鄧椿的《論界畫法度繩尺》中可見一斑。界畫起源很早,甚至可追溯到秦代以前,而現存作品最早見於唐代。由於宋人注重理法,講求物理,而院體又倡導「精麗巧整之作風」,致使界畫盛極於宋代。以後隨文人畫興盛而日趨衰落。西洋透視和中國界畫這兩種透視手法,反映了兩種不同的觀察世界和表現世界的視覺方法。二者都以嚴謹精密的作風著稱,而且都成熟於各自的傳統繪畫的古典時期,二者的發展和成熟都與建築題材有密切的關係。

鑑於上述的種種共同性,把這兩種透視法作一番比較是可行的,例如在《阱硯田齋筆記》中,二者就被相提並論。西洋透視和中國界畫涉及到東西方傳統繪畫中的複雜現象,為了便於對這兩種透視法進行比較,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簡化的容易把握的,具有普遍性的基本結構,以此作為比較的出發點。從美術史上看,西洋透視和中國畫的發展和成熟都面對著如何正確地把三維的建築物描繪在二維平面上這個基本問題。

而建築的最基本的元素就是具有三維的立方體。這個立方體就是我們要找的基本結構。通過考察這個立方體在兩種透視法中的不同表現形式,將有助於使隱含在東西方傳統繪畫中兩種視覺方式的特點清晰地顯現出來。從文藝復興時代涉及到建築題材的繪畫來看,畫中所描繪的景物,總是表現為從一個固定視點所看到的那個部分,即根據「透視」方法所看到的那部分。

在這些圖畫中,對立方體這個基本結構的處理,最典型的是運用線透視中的平行透視法(一個滅點),按照阿恩海姆的意見,更確切地說,應當稱之為正面透視法。在正面透視中,立方體的一個面處於直立的正面,所有與這個直立正面垂直的第三維的邊線都與這個正面成一定的傾斜角度相交,這些邊線的延長線相交於一點。根據正面透視法,這個立方體,除了直立的正面保持原來的正方形以及與之相對的背面是縮小了的正方形以外。

其餘四個面都畸變成梯形,其中平行於直立正面的變與對應邊仍保持平行。而在中國界畫中,這個立方體是這樣處理的:與正面透視法相同的是,立方體的一個面也處於直立的正面,不同的是所有第三維的邊線始終保持平行,而不是延長線交於一點。除了直立的正面以及與之相對的背面是兩個相等的正方形以外,其餘四個面都畸變成平行四邊形。阿恩海姆稱這種方法為正面等角透視法。

在這個立方體的平面圖像中,各平行四邊形的銳角大多在四十五度左右,但沒有統一的嚴格的規定。按西洋透視法,在這個立方體的平面圖像中,第三維的邊線的長度是一定的,可根據線透視的幾何作圖法確定,而在中國界畫中,雖然使用的方法近似機械製圖的投影法,但從大量作品分析,我個人認為,西洋透視是一門科學的方法,而中國界畫由於缺乏幾何數學的分析,故充其量只能算一門準科學的方法。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淺析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構圖差異!
    [內容摘要]了解和把握好中國畫和西洋畫在構圖上的差異和產生原因,對鑑賞、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有重要意義,對日後兩種不同風格的繪畫創作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構圖主要差異(1)中國畫與西洋畫各有獨創的構圖散點透視是我國畫家的獨創,在畫幅形式的變化過程中,西方繪畫一般都喜歡採用符合黃金比例的畫幅,很少採用狹長的畫幅。
  • 王林|西洋畫對中國畫的啟發
    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成為東方藝術之代表。而西洋畫則講求「以形寫形」, 透視、明暗、空間感的表現方法,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而「再現」的藝術優勢又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
  •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點,是中西繪畫結合的關鍵
    有很多人說中國畫重視組織結構,觀察事物從本質著眼,而西洋畫只重視明暗外貌,觀察事物從現象出發。中國畫的確十分重視組織結構,觀察事物的確總是從本質著眼的,這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但說西洋畫只看明暗現象卻不盡然,西洋的優秀作品又何嘗不是表現了事物的本質呢?如不加仔細分析,則我們學習西洋也無非是抄襲一些光影、色彩而已。表現事物本質與否及重視組織結構與否不能是區別中西畫素質的關鍵。
  • 你會欣賞古代中國畫嗎?中國畫與西洋畫有哪些不同?
    你會欣賞古代中國畫嗎?或許讀者會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多餘。殊不知,這樣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要用簡潔的語言做出較為明確的回答卻並不簡單。中國畫,顧名思義,就是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和技法,按中國人的審美習慣畫出來的畫。
  • 從西洋畫回歸中國畫 畫家劉懋善
    劉懋善生於一九四二年,畢業於蘇州工藝專科學校,早年醉心於西洋繪畫,對西方古典派大師和印象派畫家的作品有深入的研究,其後轉入中國山水畫的學習與創作,成為蘇州國畫院的專業畫家。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蘇州人,劉懋善對故鄉的山水草木頗為依戀,對江南水鄉的特有情韻和姑蘇城的人文景觀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情有獨鍾且深有慧心。
  • 中國畫與西洋畫
    畫家的眼光、角度、視野和普通人是不一樣的,其排筆、起落、留白、橫列等綜合方法和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 故宮博物院裡收藏了一些義大利畫家郎世寧到中國來以後的畫,他的山水花鳥人物畫,看上去和中國畫形似,但行家看門道,仔細看就能發現差別。
  • 什麼是西洋畫 油畫是西洋畫的一種形式
    西洋畫,簡稱西畫,是指區別於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的西方繪畫。西洋畫包括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鉛筆畫等多種畫種。傳統的西洋畫注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並要求表現物體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
  • 潘耀昌|維護中國畫話語體系─從教學心得看潘天壽的示範
    新中國初期,尤其是 1953 年至 1957 年間彩墨畫正當盛行,從美術院校教學體制上看,這是個從綜合的繪畫系分出彩墨畫系而向中國畫系過渡的時期。在觀念上,彩墨畫還處在中西折中(或謂融合)階段,其主要教學實踐是引進契斯恰科夫的素描體系(基於透視、光影、結構等立足於單眼觀看的科學原理,或稱寫實主義或錯覺主義)來改造傳統國畫,有素描加水墨或謂水墨素描之虞。
  • 吳冠中:朱德群的作品確是遠看西洋畫,近看中國畫
    林布蘭畫中的光使他的畫更顯深刻、雄渾與結實,我認為他是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是虔誠的教徒,他畫裡的光可謂信仰之光。我則不同,沒有宗教信仰,我畫的是我內心的光,也就是我的靈魂之光。 —— 朱德群朱德群,1920年出生於安徽蕭縣白土鎮一個具有文化修養的醫生世家,1935年進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習西畫,1941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專,(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
  • 淺談中國畫的表現手法
    有時畫家甚至可以把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和事物與人物、透視、色彩等都可以任意組合和變化,因而更能增加情趣和感染力,所以說中國畫從來就不是自然的摹寫、自然主義的。這樣的創作體系能充分發揮作家的個性與創造性,也因此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多種畫派和多種風格,各有自己的面貌的萬千畫家,這樣高超美妙的藝術手法,是民族藝術的驕做。中國畫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性,深受廣大人民的熱愛、雅俗共賞也基於此。
  • 中國畫裡的風景和西洋畫裡的人物
    而宋以後的山水畫,人只有一個大概的人形,人不是自然的徵服者,而是被自然消融了,人沒有清晰的面目,再加上繪畫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中國畫中的人物始終是影影綽綽地透露著虛幻之感。中國畫重視寫意的畫法,山水是想像的山水,人物是想像的人物,只有畫者追求的意境和自身的志趣是真實的。
  • 夏爾丹,他是西洋美術史上的靜物畫巨匠之一
    小編今天帶來了西洋美術史上的靜物畫巨匠之一,夏爾丹的事跡,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吧。出生於巴黎、後面又成為院士的讓·巴蒂斯特·西蒙·夏爾丹沒有選擇被世人覺得是高級畫種的肖像畫和歷史畫,而選擇了在學院體系中被認為是低級的靜物畫。
  • 「中國畫不科學,西洋畫科學」這真膚淺,中國文人畫理論第一人
    今天,默默就和大家來聊聊,中國繪畫大師,陳師曾。「西洋畫科學,中國畫不科學」,陳師曾反對這說法,陳師曾一生都致力於,中國畫的改革和創新。他為中國現代美術的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陳師曾通曉中西兩方繪畫的原理,他是我國20世紀,以理論形式肯定中國文人畫的第一人。陳師曾一生都在致力於、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他曾東渡日本學習,對西洋繪畫也有著深入研究。
  • 中國畫與水墨畫的關係理解
    國畫的發展歷史悠久,從古至今,通過反應當時的社會、歷史、生活、文化等來用作畫展示的風格,畫家們各自有自己的風格和創作精神,通過對當地文化等的不同理解分別用獨特的手法來描繪出歷史的顏色。中國畫包含水墨畫。
  • 他是徐悲鴻的得意弟子,中國畫和西洋畫都有很高的造詣!
    1927年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30年進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系,成為徐悲鴻的人室弟子。1947年起,先後任教於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金陵大學、南京大學、申京藝術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曾任中國美協江蘇分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文聯委員、徐悲鴻獎學金委員會主任。
  • 傅抱石:西洋畫是動的熱的,中國畫是靜的冷的
    西洋畫是宗教的,中國畫是人事的。西洋的繪畫多半是以宗教為題材,中國畫不然,中國雖然也有所謂「道釋」的畫,自山水盛行以來,終究不普遍。中國畫是寫人事的,教育人、勉勵人、警戒人、紀念人或誘導人。前面說過,中國畫的寫意,不是畫家不行,而大部分是工具材料的限制,晉代顧愷之畫人像是面對其人,觀察其一舉一動;元代黃子久則帶了畫本到山水處摹寫山水,這些本來也是如西畫一樣是一種寫生、寫實。但是,中國人的寫生寫實,是看做學畫的基礎,目的在於寫意,而不是大寫實當作繪畫最高境界,只是一種手段。西洋畫是積極的,中國畫是消極的。
  • 西洋初體驗:歐洲文化是如何影響日本美術的?| 張小玉
    |提到西方與日本美術,大家最容易想起的是19世紀那場「東風西漸」,當時的日本浮世繪藝術深刻影響了以印象派為代表的西方現代美術,梵谷的不少畫中都留下了浮世繪色彩和線條的影子。南蠻畫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人的西方繪畫技巧也在不斷加強,單點透視的素描和動植物寫生也開始在畫師和工匠們那裡普及。
  • 美術知識有哪些?
    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造型表現手段】造型藝術中創造藝術形象的手法和手段。如繪畫藉助於色彩、明暗、線條、解剖和透視;雕塑藉助於體積和結構等。
  • 西洋畫的視覺方式是中心透視法,中國畫的視覺方式是等角透視法
    再看《韓熙載夜宴圖》,如果嚴格按照等角透視法來畫,那麼桌凳床和人物的布置應象《重屏會棋圖》那樣處理,才能使畫面空間取得統一,但是畫家沒有這樣做,寧可讓畫面空間顯得混亂,從而避免了圖畫的單調呆板。其實西方畫家們對透視學方法那種缺乏創造性的機械複製傾向的抵制,從透視原理問世的那一天起,已在悄悄地進行了,只是到了塞尚才發生了質的突破。
  • 九力美術館:美術的「分支」有哪些?(上)
    中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泛指在中國民族的土壤上長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體系的中國民族繪畫。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中國畫十分重視筆墨,運用線條、墨色和輕重彩色,通過鉤皴點染,乾濕濃淡並用,來表現客觀物象的形體結構,陰陽向背結合;並運用虛實疏密結合和「留白」等手法來取得巧妙的構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