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薦語】「行書介乎楷書與草書之間,體變較多,伸縮性較大。它藉助於楷、草體勢,即起筆似楷,但不及楷書工整。運筆如草,卻不及草書奔放。點畫應接,筆斷氣連,主筆沉著,連筆輕細,以草書用筆的放縱性衝破楷書用筆的嚴謹性,從而書寫流暢順利,形成了楷書與草書融為一體的書體」周義發教授關於書法的科普力作……
行雲流水走龍蛇話行書!
——周義發教授書法練習分論之三
張懷瓘在其《書斷》裡說:「行書者乃後漢穎州劉德昇所造,即在真書的基礎上快寫與簡化,即真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王珉在其《行書狀》中把行書形象地概述為「邈乎嵩、岱之峻極,爛若宿之麗天……」。
具體說來,行書介乎楷書與草書之間,體變較多,伸縮性較大。它藉助於楷、草體勢,即起筆似楷,但不及楷書工整。運筆如草,卻不及草書奔放。點畫應接,筆斷氣連,主筆沉著,連筆輕細,以草書用筆的放縱性衝破楷書用筆的嚴謹性,從而書寫流暢順利,形成了楷書與草書融為一體的書體,構成俯、仰、攲、正等各種生動活潑的姿態。
行書不像其他書體有一套規定的寫法。寫得正規一些近於楷書的,被稱為行楷。寫得放縱一些比較接近於草書的,叫做行草。
行書與楷書幾乎在同一時期形成,至東晉成熟。隋唐時期,漢字字體的演化基本結束,楷書成為日常應用字體,延用至今。由字體演變而帶來的推動書法演變的力量從此消失,各種書體已經齊備,在這些字體中,楷書具有規範的意義,但日常應用最為頻繁的還是行書,人們用於書法創作的書體也首先是行書。
從東晉到宋代,最為著名的行書作品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旳《祭侄文稿》和蘇東坡的《寒食帖》。
《蘭亭序》327字,全篇氣盛神凝,從容嫻和。除逸筆天成,一氣貫之,文而不華,質而不野外,而且結構變化,筆法轉換,匠心獨運而又毫無造作之痕跡,故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祭侄文稿》,共234字。是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文稿追敘了顏杲卿一門父子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取義成仁的事。是書家悲憤交加真情實感融入筆端的千古絕唱,是在「忘我」 狀態下無意識的書寫,用筆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礡。
《寒食帖》共129字。這是一首遣興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所發洩的人生感嘆,表達了此時蘇軾的惆悵孤獨心情。此詩通篇起伏跌宕,氣勢奔放。其書率性發揮卻無荒率之筆。
練習行書,建議先從《聖教序》入手。《聖教序》先是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被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又因橫刻有七尊佛像,故又名《七佛聖教序》。
每天堅持臨摹一二十字,反覆揣摩筆畫、筆意、筆勢、結構,基本達到背臨而不出其右時再繼續練習一二十字,日復一日,月復一日,年復一年,必有長進。臨摹好《聖教序》後,再臨《蘭亭序》和其他歷代大家的行書,必現「行雲流水」,「筆走龍蛇」的前景。
【關於】周義發,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多所著名高等學府文法、藝術專業客座教授,被原國家文化部審定為「書法師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鑑定培訓項目專家委員」,獲中書協、中美協等藝術機構「德藝雙馨」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