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7月15日訊 書畫同源的依據,早見於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作為書論的書畫同源,是由元代全能藝術家趙孟頫提出的。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且相得益彰。作為書畫同源書論,主要是說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彼此的產生與發展聯繫甚密,幾乎是同根同生,相輔相成。中國書畫在起源、用筆技法、美學特點和審美意境追求等方面特別類似。從書法練習的單一角度出發,筆者重點只從書畫用筆用墨的的關聯性方面作些探討。
書法是典型的線條藝術,由點到線,從線到面,上升到藝術層面,首先應技須賦質。即筆法、筆力、筆勢到位,從點畫到整個字的結構完成,必有質感,骨感,美感,方可奠定作品章法神韻的基礎。與此緊密相連的是書法藝術涵養的累積,即與文字學、文學乃至心靈、哲理、詩性、意境相聯繫的深厚學養。藝術涵養愈是深厚,學養根系愈是發達,書法藝術之樹的枝幹就愈粗壯,枝葉就更婆娑多姿。國畫常常以書法用筆入畫並賦予其美學品格,以書法入畫,會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
書畫都十分注重和強調神採和氣韻的錘鍊。歷代書畫大師,有的以書聖或書法家著稱於世,有的以畫聖或畫家留芳千古,可是他們的詩文無不文採飛揚,書畫乃至篆刻藝術也堪稱極品乃至神品,給人以熔多元藝術於一爐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和產生賞心悅目的共振共鳴。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即席成篇,句句珠璣,吟哦誦讀,朗朗上口。雖真跡失傳,然而僅次於真跡的虞世南等摹本流傳於世,亦莫不令歷代書法人傾倒。北宋以書法藝術著稱的米芾,除了其書法作品能八面出鋒外,還創造出了中國畫的米點皴。一代文豪蘇東坡,文學成就斐然,《寒食帖》書法作品定尊為第三行書,而且他的竹石國畫功夫也真可謂了得!
明代唐寅的《秋風紈扇圖》,可謂是其詩書畫印集大成者之作。他的山水、人物、花鳥畫,打破門戶之見,對南北畫派融匯貫通,加上其將親歷山水的感受用筆墨於寫實,才有其非同凡響的藝術成就。其許多畫作,皆因其題詩、署款、治印的書法功底深厚而為其畫作錦上添花!
由此觀之,書法用筆用墨是書畫藝術升華的共同基礎,深厚學養是書畫藝術之樹常青的沃土。
回頭再看個別當代書法學人,為逃避「板凳要坐十年冷」臨池的艱辛與寂寞,急功近利,把標新立異作為出人頭地的「創新」而誤入歧途。少數自稱「貓王」、「蝦王」、「虎王」、「牡丹王」的人,雖然從作品能看出其應物象形的畫技有一定基礎,而從經營位置、骨法用筆、隨類賦彩到氣韻生動都乏善可陳。特別署款的筆墨徹底暴露出其學養與書法功底的淺薄。這應是書畫人難登藝術大雅之堂的軟肋。
(下期預告:《書法審美及其層次——淺議書法練習總論之三》)
周義發 2020年7月3日於北京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