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2021-01-14 中外文藝中心

文/楊淋欽


我國的書法與繪畫在中國藝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書法、繪畫二者自成個體,欣賞中國繪畫作品時,書法題字與繪畫部分可分為局部去觀賞研習,亦可書畫整幅合篇來覽閱探究。書法作為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瑰寶,歷史記載悠久,在歲月長河中沿革變遷,獨具風採,其影響亦深遠。文章通過研究書法對於中國繪畫的影響,並以「書畫同源」為主,「以書入畫」「筆墨勢韻」為輔來淺談我國書法與繪畫兩者之間的聯繫,從中領悟中國書法非凡的藝術魅力。

書法,是中國的一項傳統藝術,依託於中國傳統文化一路發展演變而來,形成了我國獨具文化特色的一項藝術,在我國藝術文化中擁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作為我國「四大國粹」之一的書法藝術,從中國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從萌芽,走向成熟,歷經變革,也深深影響著其他各類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繪畫講究「詩書畫印,四合為一」,這「詩書畫印」其中的「書」「畫」,指的便是書法、中國畫。作為在我國藝術文化中同樣佔據著非常重要地位的中國畫藝術,在其自身形成、發展演變的悠久歷史歲月裡,便受到書法藝術非同凡響的影響,二者相互作用,聯繫深遠。那麼書法藝術到底對於中國繪畫產生了如何的影響呢?文章將從「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筆墨勢韻」三方面對「書法對中國畫的影響」論題進行論述,其中以「書畫同源」一說為主要論點,從書法、中國畫二者的發展淵源、聯繫中去研究探索我國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書畫同源,追溯書法與中國繪畫的發展

清代著名學者陳澧認為「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 我國漢字的產生便是書法藝術的興起之源。書法,自象形字、甲骨文、銘文、大小篆、隸書、楷書……逐漸演變發展而來,在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的文人墨客、風流大家們各成風格門派,以漢字為載體,以紀事、詩賦、作畫等不同形式創作作品,百家薈萃雲集,匯聚凝練為這樣一門獨具特色的藝術。

中國畫在概念中被廣泛定義為「中國的繪畫」,後簡稱為「國畫」。「國畫」這一詞的定義雖源於漢代,但我國繪畫的產生卻淵源深遠。據考究,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而後來我國南北兩系巖畫的發現,使得我國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故而最早的中國繪畫是畫在土瓦石器、陶器、地面、山石巖壁上的,隨後漸發展到畫到牆壁上、絹帛、紙等各類材質上。

除了材質的發展與更新變化,中國繪畫的發展必然依託於我國各時期畫師畫匠、文人大家們無止境的追求、探索與創新,逐步形成了現在這樣具有悠遠人文歷史性和鮮明民族傳承性特色的藝術美學體系。

關於「書畫同源」理論觀點的明確提出,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在其繪畫作品《秀石疏林圖》(見圖1)中便體現出來。畫中枯木叢竹夾生在巨石平坡上,畫尾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一首。

趙孟頫以書法的「飛白」畫石,以寫篆之法繪枯樹,以「永字八法」用筆寫竹,其題字中更是直接表明「書畫同源」的觀點。「書畫同源」一說從古便有跡可循,較為可證的「書畫同源」說在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有所體現,其卷一「敘畫之源流」中記載:「頡有四目,仰觀垂象。

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按字學之部,其體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書,四佐書,五繆篆,六鳥書。在幡信上書端象鳥頭者,則畫之流也……顏光祿云:「圖載之意有三:一曰圖理,卦象是也;二曰圖識,字學是也;三曰圖形,繪畫是也。」又周宮教國子以六書,其三曰象形,則畫之意也。是故知書畫異名而同體也。」張彥遠以「書畫傳意見形」的說法定論了我國書法和繪畫的起源,體現「書畫同體」之意。依此可見,我國最初的畫中可見「形」,「形」表其「意」,「意」可當書,書畫為同源;象形文字亦是原始圖畫,隨著人類文明生活的發展逐漸從象形文字中轉化出表達「意」的文字和傳達「形」的圖案符號,於書、畫中寄託了精神表達,賦予二者更多的文藝色彩,漸漸系統地形成了書法、繪畫兩種藝術形式。


以書入畫,淺談書法與中國繪畫的聯繫

中國書法、繪畫的「同源」不單單是起源之「同」,其用筆、表現手法等方面亦有相通相「同」之處,相互聯繫密切。

在《歷代名畫記》卷二「論顧陸張吳用筆」中有記載:「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後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

」張彥遠認為書畫「用筆」即在筆法上是相通相類的,到了宋代文人畫興起時更加強調著作畫用筆時的書寫性表現形式,此為「以書入畫」。「以書入畫」從「書畫同源」中順應而生,二者相互影響滲透,把書法藝術融入到中國畫創作中,無聲無形中為繪畫作品增添筆墨神色;書法「入」畫,從書法的用筆與中國畫表現手法相通處深化著我國書法、繪畫藝術之間的聯繫,透過筆墨、色彩等「形式美」的作品中融入「意境美」,推動兩類藝術創作表現形式的革新與發展。

筆墨勢韻,研究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南朝齊梁時期繪畫理論家謝赫有「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六法來作為品評繪畫的標準;而後世以「永字八法」作為書法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用筆法則。從「書畫同源」中可見「以書入畫」的筆法規律,以此可觀探到書法藝術的筆墨、氣勢、神韻對中國繪畫有著極大的影響。

北宋畫家郭熙在其繪畫理論著作《林泉高致》中論述道:「筆與墨,人之淺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縱,又焉得成絕妙也哉!此亦非難,近取諸書法,正與此類也。故說者謂王右軍喜鵝,意在取其轉項。如人之執筆轉腕以結字,此正與論畫用筆同。故世之人多謂善書者往往善畫,蓋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 郭熙認為作畫與書法行筆相同,掌握好一定的筆墨運用技巧,同書法用筆一樣轉腕運勢,可使作畫寫字時筆墨運轉流暢。

關於書法如何影響中國繪畫這一研究,從筆墨運用、行筆、意境、氣韻等處皆可見我國書法與繪畫之間相通的藝術表現形式。清代書畫家鄭板橋在實踐創作中便發現寫書法時的行筆、線條與畫「竹」的手法有所聯繫,書法運筆的提按停歇、似連非連、筆墨乾濕等技法都可以運用在繪畫中。

綜上論述,中國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從其「同源」開始,逐漸相通相融,相互滲透。在研究和學習書畫的過程中,單一認識其中一方面而固化學習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從書法、中國畫的發展淵源、聯繫中去探尋二者的異同之處,以此幫助我們在理論學習與實際練習中同步提升對中國繪畫、書法的認知和運用能力,感受我國藝術文化瑰寶的獨特魅力。

(原載於《神州印象》 2020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書法作為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瑰寶,歷史記載悠久,在歲月長河中沿革變遷,獨具風採,其影響亦深遠。文章通過研究書法對於中國繪畫的影響,並以「書畫同源」為主,「以書入畫」「筆墨勢韻」為輔來淺談我國書法與繪畫兩者之間的聯繫,從中領悟中國書法非凡的藝術魅力。
  • 由「河圖洛書」到「書畫同源」,千年後繪畫終於和書法平起平坐了
    書法是人們記錄史實、學習知識的工具,而繪畫則是在「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用前重點為裝飾的存在。所以,孰重孰輕,孰早孰晚就是理所應當了。後來,從事繪畫的藝術家及其史論家為了提升繪畫的地位,做了一系列動作。其中的一項就是提出了「書畫同源」的藝術理論。
  • 書畫同源、源遠流長
    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受書法的影響頗大,其繪畫技法延用了書法的書寫形式。眾多畫家都在探索以書法入畫的各種可能。為此從「書畫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國畫與書法的一脈相承的關係,及書畫的當代性何以創新、發展。
  • 「書畫同源」的沿襲與發展
    我國傳統書畫向以筆墨、線條來表達創作者的意圖和情操,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總結和梳理了唐以前關於「書畫起源」的種種說法,認為書畫不僅同體同源,而且筆法相同,二者在發展過程中互相促進。歷代書畫名家將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書畫相通的「筆墨」藝術,推動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
  • 為什麼說「書畫同源」
    中國繪畫同中國書法的關係十分緊密,二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在中國繪畫史上,先秦諸子就有所謂「河圖洛書」之說,意思即是書畫同源。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像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該書又謂:「周官教國子以六書, 其三日象形,則畫之意也,是故知書畫異名而同體也。」殷契古文,其體制、間架,可謂是書畫之混合也。由於書畫同源,以及二者在達意抒情上和用筆、線條運行有緊密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互相影響,成了中國書畫一個顯著藝術特徵。
  • 漫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漫說「書畫同源」 唐張彥遠為了強調繪畫和文字、書法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在《歷代名畫記》中論畫,常以「畫」比「書」,認為「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用筆同法」的論斷。「書畫同源」說即出於此說。 「書畫同體」是說書法起源於象形文字;因為象形,也就有了圖畫的意味。
  • 徐建融:也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書畫同源   「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命題。書者書法,書法成為藝術,為中國文化所獨有;畫者繪畫,則為中西文化所共有,儘管二者的觀念、技術各有不同。「書畫同源」是講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問題,其說法可以有多種,如「書畫用筆同法」等等,但實質則一。
  • 書畫同源 書法為上
    本報訊 (記者李少鳳)日前,周國城受嘉應學院邀請作題為《中國書法與中國畫的關係》的講座。講座由校黨委委員、美術學院院長張志祥教授主持,師生近300人認真聆聽了此次講座(如圖,何旻謙、廖明熹攝)。 周國城1950年生於浙江杭州,曾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書畫研究院院長。
  • 周義發 淺議書畫同源(書法練習總論之二)
    書畫同源的依據,早見於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作為書論的書畫同源,是由元代全能藝術家趙孟頫提出的。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且相得益彰。作為書畫同源書論,主要是說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彼此的產生與發展聯繫甚密,幾乎是同根同生,相輔相成。
  • 漫談書畫同源
    文/葉向陽通常所說的書畫,一個是書法,一個是繪畫。但在中國往往將書畫合併稱為書畫藝術。書畫同源在書畫理論上是津津樂道口頭禪,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譽為「宇宙魔方」,是中國古代的兩幅神秘圖案。
  • 書畫本同源,以書入畫自得妙趣橫生,更是獨到的「繪畫秘笈」
    藥渣裡面發現的甲骨文漢字與圖畫本是「同源」,後經過逐漸演變,更有書法與繪畫「同源」之說,成為文人畫興起重要理論。書畫本同源筆墨表現出來的韻律美,以及它的無限造型能力,歷來是文人所追求的。筆墨不只是筆法和墨法的一種表現,更是一種意境和精神上的追求。這種精神的載體,就是「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
  • 別讓書畫同源蒙蔽了雙眼
    當今繪畫領域,畫家們(包括著名的畫家)幾乎不再用自己的畫來說話,而是用「話」「大話」「廢話」來說自己的畫了。這,抑或是當下最為盛行的畫家行為準則——筆下功夫欠缺,嘴上功夫了得,結果只能是「畫不夠,話來湊」。 在我看來,對「書畫同源」「畫者書之餘」「書法是繪畫的基礎」「畫法全是書法」等說法的無休止的研討,就好比是在討論做菜。
  • 書畫同源指的是什麼意思
    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書畫同源可以從四個方面說起。
  • 別讓「書畫同源」蒙蔽了雙眼
    審視時下,滿眼都是那些開口閉口大肆強調「書畫同源」的畫家們的畫,卻幾乎看不到他們其中哪一位能把毛筆字(已經不夠格用「書法「二字)寫好。我將這些畫家們的字歸納為「三異」,即變異、怪異、詭異。如此,其「書畫同源」「畫法全是書法」也就可想而知了。
  • 周義發 淺議書畫同源(書法練習總論之二)
    本網7月15日訊 書畫同源的依據,早見於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作為書論的書畫同源,是由元代全能藝術家趙孟頫提出的。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且相得益彰。
  • 怎麼看待「書畫同源」這一觀點,書法和繪畫是相通的嗎?
    藝惠藏書畫院副院長陳清泉書法和繪畫都屬於視覺藝術,都必須熟練掌控線條,只不過書法是純線條,繪畫除了線以外,還是點、面、形、明暗、色彩等等。書法與繪畫,尤其是中國畫,都十分講究線條功力,甚至有讓人用毛筆畫幾條線,條,就可以知道其在繪圖上有沒有出息的說法。書法和繪畫是相通的嗎?先看西方吧。
  • 專訪吳悅石:書法繪畫同源 中國文化的根在文字
    他說,展覽新穎之處就在於題字、繪畫聯合創作,這在以前很少見,「其實就中國畫來說,書法和繪畫本來就是同源」。  論中國畫史:文人畫至元代已十分興盛  吳悅石出生於1945年,少年時開始學習中國畫,還是著名國畫家王鑄九、董壽平入室弟子,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詩書畫大講堂」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大有來頭
    「詩書畫大講堂」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有什麼來頭?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大有來頭!從繪畫實踐上看,蘇軾的《枯木怪石圖》可以看到他的美學實踐,另外文同的墨竹圖與蘇軾共同開創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畫題材。
  • 關於書畫同源,何家英說:不能過分強調書法入畫,你怎麼看?
    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確實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那個時候沒有形成繪畫概念,自然視書畫為一體),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
  • 書畫同源,中國畫與書法一定要掛鈎嗎?
    書畫同源,那麼什麼情況下,中國畫適宜和書法掛鈎,什麼情況下不適宜呢?,文辭、書法都是他們壓箱底的基礎技能,繪畫上順便秀秀文採、秀秀書法多是順手拈來、駕輕就熟的小菜。匠畫在文人畫興起後並未消失,現當代仍有一定市場,俗稱「行畫」,這類繪畫不秀書法或許更好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