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向陽
通常所說的書畫,一個是書法,一個是繪畫。但在中國往往將書畫合併稱為書畫藝術。書畫同源在書畫理論上是津津樂道口頭禪,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
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譽為「宇宙魔方」,是中國古代的兩幅神秘圖案。河圖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活水,兩幅圖案玄奧神妙,博大精深。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裡都說文字是黃帝史官倉頡創造的,他「生有四眼」,觀察萬物,始作書契以代結繩。文字從初創到形成,是一個漫長的孕育、演化和不斷完善的歷史過程。形成漢字的最早是象形法,由此我們的祖先從畫畫開始創造了最原始的文字,這些象形字經過逐漸的演變,到後來都改變了原字的形體,變成了後來方正的字體,由不規則變成了有規則的字體。所以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繫。
漢字起源就是原始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圖畫」來記事,表達自己的意願。慢慢地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作為最古老的文字種類,甲骨文無疑是從最原始的圖畫發展成的一種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記事符號,所以在商周時代流傳下來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我們就不難發現其中保存有大量圖畫文字的存在了。而這些字除了包括象形與指事兩種功能,還具有了一定的繪畫因素。圖畫與文字作為先祖們記事的工具,自是擁有相同的起源;而分別以圖畫和文字為基礎的中國繪畫與書法藝術就有了「書畫同源」一說。
對書畫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相同外,還指書法與繪畫在表現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筆墨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性。書法的用筆是中國畫造型的語言,通常說中國畫所說的「骨法用筆」,離開了書法的用筆,就很難再言中國畫。由此可見,中國畫本身帶上了強烈的書法趣味,國畫的線條、墨韻,處處都透露著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的書法與繪畫藝術的追求,不僅停留其形式的美,更在於其蘊含的抒情的藝術意境,也就是說,書畫同源之「源」不是僅停留於表面的表現形式、筆墨運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書法與繪畫藝術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意境之源。明確提出「書畫同源」應是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提出來的,他在《枯木竹石圖》題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分通,若還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在歷史上對書畫界影響較大的現代畫家黃賓虹也曾說:「書畫同源,貴在筆法。」這論述強調了繪畫用筆與書法用筆的相通之處。由於有這些名人大家的推崇,所以書畫同源成了通俗理論,「學畫先學書,方知用筆難;書畫理法相通,筆法相近,書家重法,畫家重骨,以書入畫、書畫交融,筆墨相匯,情趣同生。」
綜上所述,所以要想學好畫,書法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在中國有成就的畫家一定是不錯的書法家。從清朝的鄭板橋到清末民初的吳昌碩以及近現代的潘天壽都是很好的說明。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