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秦諸子「河圖洛書」以來,便有書畫同源之說。其含義不僅指中國文字與繪畫在起源上有相通之處,也指兩者的筆墨運用有異曲同工之妙。6月20日,清美漢墨主辦的全國書畫詩印零基礎教師培訓第三天,書畫詩印教育傳承人李墨熙帶領參加師訓老師每人創作一副「書畫詩印四合一」立軸作品,以書畫詩印作品詮釋對「書畫同源」的理解。
學畫先學書
第三天的師訓課堂上裡,將進行書畫詩印四合一大創作,作品以傳統立軸的形式,書法在上,畫作在下,作品以藤類植物為題,同時代表了參加師訓的老師3天的學習成果。書與畫,同質而異體,都是創作者潑墨揮毫的筆尖故事。
「詩書畫用的都是同一支筆,兩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文字的起源是圖畫,篆書是象形文字;可以說,書法雖然是文字,但也像畫一樣,表現創作者的內心世界。而國畫最初以線條為主,慢慢發展出顏色,因此畫離不開書、書離不開畫。」墨熙老師說。
所以要想學好畫,書法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在中國有成就的畫家一定是不錯的書法家。從清朝的鄭板橋到清末民初的吳昌碩都是很好的說明。由於有這些名人大家的推崇,所以書畫同源成了通俗理論,「學畫先學書,方知用筆難;書畫理法相通,筆法相近,書家重法,畫家重骨,以書入畫、書畫交融,筆墨相匯,情趣同生。」
墨熙老師一直希望,把書畫同源的理念讓更多人了解,書法作品與國畫作品是可以互補的。在她看來,「書畫詩印四合一」的創作要求,對參加師訓的老師也是一種理念的傳播。「很多教育機構老師只注重單方面教學,有的不注重書法,有的不注重國畫,覺得書畫是兩回事。通過3天的學習,其實也有助於提高大家對『書畫同源』這一理念的認知。」
書畫是體現的是創作者的精神世界
墨熙老師為此次師訓,特意拿起畫筆,以桃配南瓜,寥寥數筆,將桃的展現的淋漓盡致。「桃下結金蘭」,一副篆書與桃、南瓜的簡單相呼應,其所反映的顯示情趣是墨熙老師對「書畫同源」的最佳註解。
「其實,書畫詩印,書畫為主,詩印為輔。章太小,表現手法比較少,而書畫不一樣用形式豐富。」墨熙老師說。「國畫和書法是相呼應的,書法不提高的話,最終會制約繪畫的發展。」
「書畫同源,畫的造型藝術、布局構成,都有書法的影子;而國畫的語言參與到書法中,也會別具風味。書畫同源理論發展至今,也存在不同的聲音,但書畫同源無疑是發展方向之一。」墨熙老師說,「此次師訓的目的之一,在於以現在的眼光重新詮釋書法與繪畫的聯繫,從一個側面,展現出民辦教育人對書畫關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