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字:「書畫同體」演繹為「書畫同源」

2020-12-12 依妍閣

張彥遠所謂「書畫同體」的那個「體」,指六書中有「畫之意」的象形字。明初文學家宋濂則說:「六書首之以象形,象形乃繪事之權與。」(《畫原》)明中期學者何良俊卻把象形字看作畫:「蓋畫即六書之一,所謂象形者是也」;而且把張彥遠「書畫同體」的表述變為「書畫本同出一源」(《四友齋叢說》卷二十八)。晚明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也將象形字看作「書畫同源」之「源」,他說:「畫者,六書象形之一。故古人金石種鼎隸篆往往如畫,而畫家寫水、寫蘭、寫竹、寫梅、寫葡萄多兼書法,正是禪家一合相也。」(《妮古錄》卷四)由明入清的書畫家王時敏,他和宋濂一樣,認為「六書象形之首,乃繪事之權與」(《王奉常書畫題跋·跋周棟園公祖時人畫冊後》)。

這四家生活的年代,貫穿明朝各個時代,都把象形字看作書畫共同的源頭,而且他們是文化藝術圈有影響的人物,可見當時「書畫同源」說已經流布開來。

從他們生活的地域來看,我們可以了解到「書畫同源」說最初流布於書畫藝術發達的吳越地區。由元入明的宋濂是浙江金華人,明初任江南儒學提舉,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洪武十年(1377年)告老還鄉,三年後因長孫牽連胡惟庸案而流放茂州(四川茂縣),途中病死夔州(今重慶奉節)。何、陳、王三人都生活在文風極盛的古吳之地。何良俊華亭(明朝屬松江府)人,避倭寇之亂移居蘇州。陳繼儒也是華亭人,隱居崑山(明朝屬蘇州府)。王時敏太倉(明朝屬蘇州府)人,明朝內閣首輔王錫爵之孫,學畫得董其昌指授,明亡歸隱;其孫王原祁,清初著名畫家「四王」之一。明朝的吳越地區,書畫名家輩出,尤其明朝中期,吳門書畫甲天下。

清朝雍正時期畫家鄒一桂《小山畫譜》論畫之源頭,承襲明人,謂「繪事起於象形,又書畫一源之理也(卷上)」。到了晚清,「同體」與「同法」兩說合流,畫家松年一言以蔽之:「書畫同源,只是善用筆而已。」(《頤園論畫》)黃賓虹也如是說:「書畫同源,貴在筆法。」(《古畫微》)

相關焦點

  • 漫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漫說「書畫同源」 唐張彥遠為了強調繪畫和文字、書法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在《歷代名畫記》中論畫,常以「畫」比「書」,認為「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用筆同法」的論斷。「書畫同源」說即出於此說。 「書畫同體」是說書法起源於象形文字;因為象形,也就有了圖畫的意味。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文章將從「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筆墨勢韻」三方面對「書法對中國畫的影響」論題進行論述,其中以「書畫同源」一說為主要論點,從書法、中國畫二者的發展淵源、聯繫中去研究探索我國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書畫同源,追溯書法與中國繪畫的發展清代著名學者陳澧認為「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 我國漢字的產生便是書法藝術的興起之源。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文章將從「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筆墨勢韻」三方面對「書法對中國畫的影響」論題進行論述,其中以「書畫同源」一說為主要論點,從書法、中國畫二者的發展淵源、聯繫中去研究探索我國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書法,自象形字、甲骨文、銘文、大小篆、隸書、楷書……逐漸演變發展而來,在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的文人墨客、風流大家們各成風格門派,以漢字為載體,以紀事、詩賦、作畫等不同形式創作作品,百家薈萃雲集,匯聚凝練為這樣一門獨具特色的藝術。中國畫在概念中被廣泛定義為「中國的繪畫」,後簡稱為「國畫」。
  • 為什麼說「書畫同源」
    在中國繪畫史上,先秦諸子就有所謂「河圖洛書」之說,意思即是書畫同源。唐代張彥遠在其所著《歷代名畫記》一書中,開篇即講《敘畫之源流》:「夫畫者..... 發於天然,非由述....奎有芒角,下主辭章;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像制肇創而猶略。
  • 「書畫同源」的沿襲與發展
    我國傳統書畫向以筆墨、線條來表達創作者的意圖和情操,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總結和梳理了唐以前關於「書畫起源」的種種說法,認為書畫不僅同體同源,而且筆法相同,二者在發展過程中互相促進。歷代書畫名家將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書畫相通的「筆墨」藝術,推動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
  • 為什麼說書為心畫?又有人說書畫同源?這兩種說法是否合理?
    人品高書品也高,自然為人們景慕,如顏真卿等人;但是書法畢竟是一門藝術,有其獨立性,有的人書品高而人品不高,如蔡京之流。這純粹是以倫理道德為評判尺度,是有其局限性的。無論怎麼說,書法是表現藝術,「書為心畫」還是觸及到了書法本質的問題。
  • 關於書畫同源,何家英說:不能過分強調書法入畫,你怎麼看?
    書畫同源,說法沒錯。我也不支持過分強調書畫同源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是趙孟提出來的。但是很早就有這個概念出現了,無非沒有正式提出而已。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確實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那個時候沒有形成繪畫概念,自然視書畫為一體),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
  • 書畫同源指的是什麼意思
    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書畫同源可以從四個方面說起。
  • 張彥遠:書畫同體
    張彥遠把繪畫的源頭追溯到「河圖洛書」的「八卦」時代,但成列的卦象畢竟不是「書」(文字),所以張彥遠論述「書畫同體」是以文字開端。但是,他所說的「書畫同體」,前後情形有所不同。古人相傳,皇帝時代的倉頡初創文字。
  • 人們口中的「書畫同源」,究竟「源」由何來
    無論學書法還是國畫,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書畫同源」。眾所周知,書法和國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裁,那麼「書畫同源」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根本的「源」在哪裡?「書畫同源」的解釋書畫同源可以大致理解為兩種意思。我們知道象形字是最早的圖畫文字,人們從結繩記事過渡到象形字,逐漸產生了畫畫和寫字。甲骨文是最早的由圖案化的記事,轉化為線條文字化的記事。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甲骨文和金文,我們稱之為圖畫文字。看來圖畫和文字的祖先可是分不了家的。
  • 他用作品告訴你:什麼叫書畫同源!
    書畫同源,中國書畫術語。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
  • 漫談書畫同源
    文/葉向陽通常所說的書畫,一個是書法,一個是繪畫。但在中國往往將書畫合併稱為書畫藝術。書畫同源在書畫理論上是津津樂道口頭禪,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譽為「宇宙魔方」,是中國古代的兩幅神秘圖案。
  • 眾所周知,書畫同源,那麼什麼時候書畫開始分道揚鑣的?
    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宋代郭熙在技能上對此作了說明:「善書者往往善畫,善由具轉腕用筆不滯也。」(《林泉高致》宋代蘇軾說:「書畫本一律。」而後是元代畫家、書法家趙孟 。他在《秀石疏林圖卷》上題詩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 周義發 淺議書畫同源(書法練習總論之二)
    本網7月15日訊 書畫同源的依據,早見於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作為書論的書畫同源,是由元代全能藝術家趙孟頫提出的。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且相得益彰。
  • 書畫同源 書法為上
    周國城1950年生於浙江杭州,曾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書畫研究院院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西泠印社理事,暨南大學藝術碩士研究生導師,廣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周國城喜書行草、寫梅蘭竹菊和水墨荷花,書法、繪畫、篆刻等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省、市展覽及入編專集。
  • 別讓「書畫同源」蒙蔽了雙眼
    審視時下,滿眼都是那些開口閉口大肆強調「書畫同源」的畫家們的畫,卻幾乎看不到他們其中哪一位能把毛筆字(已經不夠格用「書法「二字)寫好。我將這些畫家們的字歸納為「三異」,即變異、怪異、詭異。如此,其「書畫同源」「畫法全是書法」也就可想而知了。
  • 周義發 淺議書畫同源(書法練習總論之二)
    書畫同源的依據,早見於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作為書論的書畫同源,是由元代全能藝術家趙孟頫提出的。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且相得益彰。作為書畫同源書論,主要是說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彼此的產生與發展聯繫甚密,幾乎是同根同生,相輔相成。
  • 書畫同源而異流--書畫--人民網
    原標題:書畫同源而異流   元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卷 紙本 墨筆 故宮博物院藏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
  • 書畫同源 筆歌墨舞 新華區開展「書畫漫談」活動
    書畫同源 筆歌墨舞 新華區開展「書畫漫談」活動 2020-08-24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運河系列講座書畫專題「運河九曲話書畫」《漫談書畫同源》
    《新華講壇》——大運河系列講座書畫專題「運河九曲話書畫」《漫談書畫同源》 2020-08-20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