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遠所謂「書畫同體」的那個「體」,指六書中有「畫之意」的象形字。明初文學家宋濂則說:「六書首之以象形,象形乃繪事之權與。」(《畫原》)明中期學者何良俊卻把象形字看作畫:「蓋畫即六書之一,所謂象形者是也」;而且把張彥遠「書畫同體」的表述變為「書畫本同出一源」(《四友齋叢說》卷二十八)。晚明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也將象形字看作「書畫同源」之「源」,他說:「畫者,六書象形之一。故古人金石種鼎隸篆往往如畫,而畫家寫水、寫蘭、寫竹、寫梅、寫葡萄多兼書法,正是禪家一合相也。」(《妮古錄》卷四)由明入清的書畫家王時敏,他和宋濂一樣,認為「六書象形之首,乃繪事之權與」(《王奉常書畫題跋·跋周棟園公祖時人畫冊後》)。
這四家生活的年代,貫穿明朝各個時代,都把象形字看作書畫共同的源頭,而且他們是文化藝術圈有影響的人物,可見當時「書畫同源」說已經流布開來。
從他們生活的地域來看,我們可以了解到「書畫同源」說最初流布於書畫藝術發達的吳越地區。由元入明的宋濂是浙江金華人,明初任江南儒學提舉,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洪武十年(1377年)告老還鄉,三年後因長孫牽連胡惟庸案而流放茂州(四川茂縣),途中病死夔州(今重慶奉節)。何、陳、王三人都生活在文風極盛的古吳之地。何良俊華亭(明朝屬松江府)人,避倭寇之亂移居蘇州。陳繼儒也是華亭人,隱居崑山(明朝屬蘇州府)。王時敏太倉(明朝屬蘇州府)人,明朝內閣首輔王錫爵之孫,學畫得董其昌指授,明亡歸隱;其孫王原祁,清初著名畫家「四王」之一。明朝的吳越地區,書畫名家輩出,尤其明朝中期,吳門書畫甲天下。
清朝雍正時期畫家鄒一桂《小山畫譜》論畫之源頭,承襲明人,謂「繪事起於象形,又書畫一源之理也(卷上)」。到了晚清,「同體」與「同法」兩說合流,畫家松年一言以蔽之:「書畫同源,只是善用筆而已。」(《頤園論畫》)黃賓虹也如是說:「書畫同源,貴在筆法。」(《古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