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的本意是什麼?

2020-12-09 晨之論史

學書法的人往往會聽到這樣一句名言「書畫同源」。比如北宋的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說:「人之學畫,無異學書。」魯迅先生也說「寫字就是畫畫」。那麼,「書畫同源」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本義是什麼?我們這裡就來進行一些簡單的介紹。

魯迅的畫

為什麼說「書畫同源」呢?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什麼是畫畫。

南齊的謝赫曾經說過畫畫的「六法論」:「畫有六法:……六法何者?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稱「六法」為:」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日本空海和尚在中國學習書法時曾說「餘在中國時頗習骨法……」他所說到的「骨法」與謝赫「六法論」中的提到的「骨法用筆」相似。顧愷之畫論中也提到過骨法用筆。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非常推崇書法中的骨力,她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之所以說「書法同源」,其原因應該是因為書法和繪畫的筆法是相似的。關於書法與繪畫筆法相似的特點,古人多有論述。

唐代張彥遠在《論畫六法》中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張 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論顧陸張吳用筆》中記載:「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相通,隔行不斷,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後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

李公麟《五馬圖》 局部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中的論述,也相當精彩:「一種使筆,不可反為筆使;一種用墨,不可反為墨用。筆與墨,人之淺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縱,又焉得成絕妙也哉! 此亦非難,近取諸書法,正與此類也……故世之人多善書者,往往善畫,蓋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這裡講到的畫畫須知筆墨如何控制,此可學書法用筆之腕部動作,以使線條書寫流暢。

元代楊維楨說:」書盛於晉,畫盛於唐、宋,書與畫一耳。士大夫工畫者必工書,其畫法即書法所在。「(《圖繪寶鑑序》)

趙松雪《人騎圖》

明代李日華說:「餘嘗泛論學畫必在能書,方知用筆。」(《圖繪寶鑑序》)

清代鄒一桂說:「用筆則懸什、垂露、鐵鐮、浮鵝、蠶頭、鼠尾,諸法隱隱有合。」(《小山畫譜》)

所以,說書法的筆法與中國畫的筆法確有相通之處。正因如此古代書法家大多也擅長於繪畫。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從繪畫的角度來討論書法,兩者互相補充印證應該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筆法的方法。

相關焦點

  • 關於「書畫同源」說
    關於「書畫同源」這個問題, 其實,時下有誤解,總以為,畫畫寫字是一回事,畫好了,字就好,其實不是一回事。古人說「書畫同源」,對這個源的解讀非常關鍵。我一直以為,書法與畫畫是兩個系統。源只是指筆墨的精氣神相通,而在具體用筆和形質上沒有多大關係。
  • 書畫同源指的是什麼意思
    中國書畫術語。
  • 眾所周知,書畫同源,那麼什麼時候書畫開始分道揚鑣的?
    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宋代郭熙在技能上對此作了說明:「善書者往往善畫,善由具轉腕用筆不滯也。」(《林泉高致》宋代蘇軾說:「書畫本一律。」而後是元代畫家、書法家趙孟 。他在《秀石疏林圖卷》上題詩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 漫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漫說「書畫同源」 唐張彥遠為了強調繪畫和文字、書法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在《歷代名畫記》中論畫,常以「畫」比「書」,認為「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用筆同法」的論斷。「書畫同源」說即出於此說。 「書畫同體」是說書法起源於象形文字;因為象形,也就有了圖畫的意味。
  • 他用作品告訴你:什麼叫書畫同源!
    書畫同源,中國書畫術語。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
  • 書畫同源而異流--書畫--人民網
    原標題:書畫同源而異流   元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卷 紙本 墨筆 故宮博物院藏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
  • 「書畫同源」的沿襲與發展
    我國傳統書畫向以筆墨、線條來表達創作者的意圖和情操,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總結和梳理了唐以前關於「書畫起源」的種種說法,認為書畫不僅同體同源,而且筆法相同,二者在發展過程中互相促進。歷代書畫名家將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書畫相通的「筆墨」藝術,推動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
  • 為什麼說「書畫同源」
    在中國繪畫史上,先秦諸子就有所謂「河圖洛書」之說,意思即是書畫同源。唐代張彥遠在其所著《歷代名畫記》一書中,開篇即講《敘畫之源流》:「夫畫者..... 發於天然,非由述....奎有芒角,下主辭章;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像制肇創而猶略。
  • 象形字:「書畫同體」演繹為「書畫同源」
    張彥遠所謂「書畫同體」的那個「體」,指六書中有「畫之意」的象形字。明初文學家宋濂則說:「六書首之以象形,象形乃繪事之權與。」(《畫原》)明中期學者何良俊卻把象形字看作畫:「蓋畫即六書之一,所謂象形者是也」;而且把張彥遠「書畫同體」的表述變為「書畫本同出一源」(《四友齋叢說》卷二十八)。晚明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也將象形字看作「書畫同源」之「源」,他說:「畫者,六書象形之一。故古人金石種鼎隸篆往往如畫,而畫家寫水、寫蘭、寫竹、寫梅、寫葡萄多兼書法,正是禪家一合相也。」
  • 書畫同源、源遠流長
    為此從「書畫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國畫與書法的一脈相承的關係,及書畫的當代性何以創新、發展。職業畫家孫成慷老師《福山秀水吉祥地》中書協李成連老師書法作品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史上一個重要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一論題是一個因時而異的概念,在書畫史的不同發展階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延和內涵。若執著已見,作出結論,就難免以偏概全,從而也就無法理清其間的關係和頭緒了。
  • 「書畫同源」新解
    《枝頭春意鬧》 國畫 68cm X 46cm 李叢「書畫同源」之我見文/李叢關於「書畫同源」的說法古已有之,這幾乎是國畫界和書法界公認的常識問題,似乎在此無需累贅。《碩果》 國畫 68cm X 46cm (2015年作)筆者認為,「書畫同源」絕對不是說書法好畫就一定好,而是指對書法與繪畫之間的調配能力,因為單純對書法而言,可能線條的質量和運用在審美上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但繪畫就不一樣了,繪畫的組成條件和形式比書法相對要豐富得多、複雜得多,因此可能評判標準也就多得多
  • 徐建融:也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書畫同源   「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命題。書者書法,書法成為藝術,為中國文化所獨有;畫者繪畫,則為中西文化所共有,儘管二者的觀念、技術各有不同。「書畫同源」是講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問題,其說法可以有多種,如「書畫用筆同法」等等,但實質則一。
  • 別讓書畫同源蒙蔽了雙眼
    在我看來,對「書畫同源」「畫者書之餘」「書法是繪畫的基礎」「畫法全是書法」等說法的無休止的研討,就好比是在討論做菜。在菜的品種和質量都不明確的情況下,卻去探討佐料該如何添加,顯然有些本末倒置。我不明白,這究竟是要客人品嘗菜餚呢,還是要客人品嘗佐料?
  • 從筆法角度淺論書畫同源
    何為書畫同源論? 國畫與書法同為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書畫同源論是中國傳統藝術理論的重要觀點,指出書法國畫在很多方面有著類似或相同的根源。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書法和國畫在起源上有共同性;第二,書法和國畫在表現形式上具有共同性。
  • 書畫同源而異流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 書畫同源 筆歌墨舞 新華區開展「書畫漫談」活動
    書畫同源 筆歌墨舞 新華區開展「書畫漫談」活動 2020-08-24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書畫同源丨李墨熙:書畫不難學,貴在堅持
    自先秦諸子「河圖洛書」以來,便有書畫同源之說。其含義不僅指中國文字與繪畫在起源上有相通之處,也指兩者的筆墨運用有異曲同工之妙。6月20日,清美漢墨主辦的全國書畫詩印零基礎教師培訓第三天,書畫詩印教育傳承人李墨熙帶領參加師訓老師每人創作一副「書畫詩印四合一」立軸作品,以書畫詩印作品詮釋對「書畫同源」的理解。
  • 在當代,如何理解「書畫同源」?
    甲骨文書畫同源,在古代,似乎好理解,文人墨客作畫,寫字,相得益彰。尤其是遠古,文字是象形文字,傳倉頡造字,鳥獸足跡,似畫似文。。後來,書體演變,尤其到現代乃至當代,由於草書高度地抽象,楷書過度地程式化有的人開始不認「書畫同源」了。說實話,筆者為什麼不太喜歡日本的書法?儘管在日本書法史上,有著著名的「三筆三跡」,就是因為日本的書法,基本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國畫而成了完全的抽象書寫,缺乏美感,不是中國的「無言的詩,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無形的舞」。
  • 書法是什麼?從書畫同源說說書法的無形之相和無聲之音。
    ——鄧以哲▲書法五體之隸書——漢·《曹全碑》局部書畫同源的依據來自河圖洛書最早記錄書畫同源的是唐代張彥遠,他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 人們口中的「書畫同源」,究竟「源」由何來
    無論學書法還是國畫,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書畫同源」。眾所周知,書法和國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裁,那麼「書畫同源」究竟是什麼意思,其根本的「源」在哪裡?「書畫同源」的解釋書畫同源可以大致理解為兩種意思。但這個詞的解釋只停留在這個層面嗎,口口相傳了幾千年的「書畫同源」難道緣由在起始年代?當然還有更深的一層意思。第二種意思,即書畫同源,「源」在筆法。書畫用筆書法二字顧名思義,「書」就是書寫的意思,那麼「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