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的人往往會聽到這樣一句名言「書畫同源」。比如北宋的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說:「人之學畫,無異學書。」魯迅先生也說「寫字就是畫畫」。那麼,「書畫同源」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本義是什麼?我們這裡就來進行一些簡單的介紹。

為什麼說「書畫同源」呢?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什麼是畫畫。
南齊的謝赫曾經說過畫畫的「六法論」:「畫有六法:……六法何者?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稱「六法」為:」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日本空海和尚在中國學習書法時曾說「餘在中國時頗習骨法……」他所說到的「骨法」與謝赫「六法論」中的提到的「骨法用筆」相似。顧愷之畫論中也提到過骨法用筆。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非常推崇書法中的骨力,她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之所以說「書法同源」,其原因應該是因為書法和繪畫的筆法是相似的。關於書法與繪畫筆法相似的特點,古人多有論述。
唐代張彥遠在《論畫六法》中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張 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二《論顧陸張吳用筆》中記載:「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相通,隔行不斷,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後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

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中的論述,也相當精彩:「一種使筆,不可反為筆使;一種用墨,不可反為墨用。筆與墨,人之淺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縱,又焉得成絕妙也哉! 此亦非難,近取諸書法,正與此類也……故世之人多善書者,往往善畫,蓋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這裡講到的畫畫須知筆墨如何控制,此可學書法用筆之腕部動作,以使線條書寫流暢。
元代楊維楨說:」書盛於晉,畫盛於唐、宋,書與畫一耳。士大夫工畫者必工書,其畫法即書法所在。「(《圖繪寶鑑序》)

明代李日華說:「餘嘗泛論學畫必在能書,方知用筆。」(《圖繪寶鑑序》)
清代鄒一桂說:「用筆則懸什、垂露、鐵鐮、浮鵝、蠶頭、鼠尾,諸法隱隱有合。」(《小山畫譜》)
所以,說書法的筆法與中國畫的筆法確有相通之處。正因如此古代書法家大多也擅長於繪畫。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從繪畫的角度來討論書法,兩者互相補充印證應該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筆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