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徐復觀「書畫非同源」的觀點,以嶄新的視角觀察書與畫的關係

2020-08-28 杉石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與繪畫的關係是一個古老的命題,在論及中國書法與繪畫的關係時,「書畫同源」是從古至今流傳比較廣泛的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源自於古人的一些表述。唐代畫家王維在《為畫人謝賜表》中曾說過:

「卦由於畫,畫始生書」。

這是目前為止有關「書畫同源,書出於畫」最早的說法。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

「是時也(軒轅氏時),書畫同體而未分」。

宋代《宣和畫譜》中說:

「書畫本出一體,蓋蟲魚鳥跡之書,皆畫也,故自科斗而後,書畫始分。」

這些古代的文人學者都認為「書畫同源,書出於畫」。但這種觀點只是他們的一種主觀臆測。他們在表述這種觀點之前,並未考察實物,也未探究本源,因此缺少證據支撐,並不足以為人所實信。

另有人探討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在技法上和所用工具上所具有的相同之處。試圖從這些方面來尋找書畫同源的佐證。他們認為中國畫講究的是骨法用筆,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而線條又是中國書法的生命力,所以,「線」 是中國繪畫與書法的共同要素。他們認為書畫又都以毛筆作為工具,所以書與畫有很多的共同點。他們所舉證的書與畫所擁有的這些共同因素,毫無疑問能證明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之間的確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但尚不足以佐證「書畫同源」的觀點。

著名學者徐復觀經過仔細的研究後,在書與畫是否同源的問題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徐復觀在對畫與書的本源上加以分析考證後,得出了我國的書與畫完全是出於兩種不同體系的觀點。

徐復觀從我國古代龍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及殷代的青銅器上的花紋入手考證,發現這些我國古代最早的繪畫都具有極抽象的特點。這些彩陶和青銅器上的花紋圖案反倒不如原始文字那樣更具體形象。這是因為最早的彩陶花紋完全是因為裝飾的目的而存在的。這種圖紋的演變,是隨著被裝飾物的用處的不同,以及它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的。所以古代這些最早的繪畫可能像某種物形,也可能什麼都不像。它具有藝術裝飾的本質特徵,它不追求絕對的形似和象形,也遠不似古文字那樣力求用象形來表達事物並幫助記憶。

徐復觀的這種觀察細緻入微,他清楚地闡明了我國古代早期繪畫所具有的基本裝飾的本質特徵。

我國古代早期原始的巫術禮儀所包含的內容極為廣泛,在這些禮儀之中,各種紋飾圖案的內容是很豐富的。這些紋飾圖案其實就是一種應「人文氛圍」和「象徵意義」而產生的裝飾形式,是一種因為人類自身的力量不夠強大而從心中產生的一種對自然力量的痴迷和崇拜。中國彩陶圖案紋樣與遠古時期原始人民崇拜巫術以及相關的祭祀禮儀有著緊密的聯繫,這些圖案紋飾是巫術圖騰的呈現形式,彩陶上的紋樣也都是依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需要而表現的。因此,不管用於何處,其所具有的裝飾性質是不變的。至於它們在繪畫藝術審美意義上的提升,也應和書法一樣,是漢末魏晉以後的事情。

從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來看,它一開始的出現就出於實用的目的,所以它從出現開始就具有力求象形的特點,因為只有非常象形才可以起到對事和物的表達和記憶的作用。後來隨著人們對一些常見事物上表達符號的約定俗成,文字也就不用像以前那樣要非常形象地表達事物,而是變得越來越抽象,越來越方便於書寫,這也是文字所具有的實用性的本質所驅動的必然結果。

所以文字與繪畫的產生,從一開始就是兩種不同的脈絡。繪畫的出現是出於裝飾的目的,而文字的形成完全是出於實用的需要。

徐復觀「書畫非同源」的觀點,既有對中國古代最早的繪畫和文字是不同性質的實例舉證,又有對他們之所以產生在本質上令人信服的說明。可以說,相比較於那些唐宋時期的古人們根據主觀臆測所得出的「書畫同源」的結論,徐復觀「書畫非同源」的觀點,更令人信服。

徐復觀還用《周禮》將繪畫之事統於《冬官》,而《春官》外史則專掌書令,之作為佐證。從側面來印證古代書、畫並不同源的觀點。

說書與畫並非同源,僅僅是從源頭上對它們產生的脈絡加以釐清,並非是要否定書與畫之間所具有的緊密聯繫。中國書法與繪畫之間所具有的密切關聯,基本可以確定是在東漢末期,是在書法藝術產生了表現美的自覺追求以後。

在漢末魏晉時期,由於玄學的逐漸興起,文人墨客士大夫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書法與繪畫都走上了對藝術之美的自覺追求。

東漢末期,草書漸漸發展成熟,草書相比於其它書體更易彰顯書者的個性,更易於書者的自由發揮,這使得文字除了具有實用功能,還具有了充滿遊戲性質的藝術性。而這個時期中國繪畫也正處於轉變時期,在魏晉時期興起的玄學中的老莊思想影響下,畫家們開始親近山水,親近自然,開始在表現山水之美上產生藝術上的自覺,這使得魏晉以後的中國水墨山水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草書的成熟,草書的更趨於藝術表現的特性與繪畫藝術上表現自然之美的覺醒幾乎同時期發生,這使書法與繪畫在藝術性格上趨於相同。而書法與繪畫又使用相同的工具,這更大大加深了書法與繪畫之間的聯繫。而隨著繪畫中水墨山水畫的興起,書與畫之間的關係更近了一步。但這也使得人們產生了誤解,誤以為他們在源頭上就是一家。

書與畫之間的聯繫到了宋代又發生了質的變化,宋代文人畫的興起,使書法和繪畫在藝術上真正結合到了一起,它們在筆墨和意境上起到了互助和互拓性的作用。宋代的文人們大多能書、能詩、能畫,他們將書法的筆墨情趣和用筆技法帶入到繪畫中,所以宋代有以書法的筆法入畫的說法。

其實,書與畫在唐代中期以後,雖然呈現水乳交融,聯繫緊密之勢,但在藝術本質上還是兩條不同的脈絡。就以中國繪畫與書法中的共同要素「線」來說,書與畫的線條雖然對藝術家的功力有著相同的要求,但畫家和書法家表現出來的線條在形態和質感上卻是完全不同的。

有的人畫一手好畫,但卻寫不好書法。有的人能寫一手好書法,但卻不擅畫,這說明書法和繪畫並非建立在對方之上,它們完全是可以獨立發展的。至於有說法認為要畫好畫,必先練好字,或說擅畫者必擅書法則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當然從古至今擅書又擅畫的名家也有很多,唐代以後書與畫之間互相輔助的作用也呈逐漸增大的趨勢,這一點也是事實。

徐復觀先生提出「書畫非同源」的觀點,讓我們得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中國書法與繪畫之間所具有的各種聯繫。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了書與畫之間雖未必同源,但卻是有著相得益彰的附益關係。

相關焦點

  • 漫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漫說「書畫同源」 唐張彥遠為了強調繪畫和文字、書法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在《歷代名畫記》中論畫,常以「畫」比「書」,認為「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用筆同法」的論斷。「書畫同源」說即出於此說。 「書畫同體」是說書法起源於象形文字;因為象形,也就有了圖畫的意味。
  • 徐建融:也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書畫同源   「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命題。書者書法,書法成為藝術,為中國文化所獨有;畫者繪畫,則為中西文化所共有,儘管二者的觀念、技術各有不同。「書畫同源」是講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問題,其說法可以有多種,如「書畫用筆同法」等等,但實質則一。
  • 學書還是學畫? 漫談書畫同源
    文/葉向陽通常所說的書畫,一個是書法,一個是繪畫。但在中國往往將書畫合併稱為書畫藝術。書畫同源在書畫理論上是津津樂道口頭禪,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譽為「宇宙魔方」,是中國古代的兩幅神秘圖案。
  • 為什麼說「書畫同源」
    中國繪畫同中國書法的關係十分緊密,二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在中國繪畫史上,先秦諸子就有所謂「河圖洛書」之說,意思即是書畫同源。唐代張彥遠在其所著《歷代名畫記》一書中,開篇即講《敘畫之源流》:「夫畫者..... 發於天然,非由述....奎有芒角,下主辭章;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像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
  • 別讓「書畫同源」蒙蔽了雙眼
    審視時下,滿眼都是那些開口閉口大肆強調「書畫同源」的畫家們的畫,卻幾乎看不到他們其中哪一位能把毛筆字(已經不夠格用「書法「二字)寫好。我將這些畫家們的字歸納為「三異」,即變異、怪異、詭異。如此,其「書畫同源」「畫法全是書法」也就可想而知了。
  • 「詩書畫大講堂」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大有來頭
    「詩書畫大講堂」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有什麼來頭?「文人畫與一般的畫家畫、院體畫、禪畫,甚或政教宣傳畫都不相同。也就因為具有文心、詩情、畫意,才得命名為文人畫。」著名傳媒人、書畫家淮君總編說,誠如吳鎮所云:「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餘,適一時之興趣。」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
  • 書畫同源 援書入畫
    文\秦金根書法乃中國畫之孿生,須臾不離,合則共利,離則相害,援書入畫,以復書畫同源之本,以利當代中國畫之發展。中國畫當與書法之用筆、結構、心性、修為諸方面相發揮。點、線、面的組合幻化出神奇,透視關係精準地呈現出來,面部的輪廓也清晰起來,胸部的肌肉突出了立體的效果,顯示著力量。這是當代隨處可見的學畫場景。然而,讓我們短暫地穿越時空,去體會和分享古賢對作畫的表現和審美追求吧!
  • 豐子愷「金石書畫同源」觀
    他在中外藝術比較考察中捕捉到中國「金石書畫同源」的族群藝術特色和美育人生論價值,對當代藝術教育一度過於強調藝術門類劃分導致的主體綜合素養缺失,器識與藝術割裂,藝術視域分裂等弊病具有重要啟示啟蒙價值。另一方面,他由中國藝術「同源」觀和藝術「生命精神」說的基點高屋建瓴地闡發了「金石書畫同源」說素養內涵和藝術審美精神內涵,既與當前「藝術跨界」的學術熱點視域有對話性,又落腳於主體人,融通藝術和人生的內涵,對當前藝術教育尚需努力的美育育人核心有學理和教育實踐層面的啟發。
  • 關於書畫同源,何家英說:不能過分強調書法入畫,你怎麼看?
    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確實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那個時候沒有形成繪畫概念,自然視書畫為一體),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
  • 在當代,如何理解「書畫同源」?
    甲骨文書畫同源,在古代,似乎好理解,文人墨客作畫,寫字,相得益彰。尤其是遠古,文字是象形文字,傳倉頡造字,鳥獸足跡,似畫似文。。後來,書體演變,尤其到現代乃至當代,由於草書高度地抽象,楷書過度地程式化有的人開始不認「書畫同源」了。說實話,筆者為什麼不太喜歡日本的書法?儘管在日本書法史上,有著著名的「三筆三跡」,就是因為日本的書法,基本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國畫而成了完全的抽象書寫,缺乏美感,不是中國的「無言的詩,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無形的舞」。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關於「書畫同源」理論觀點的明確提出,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在其繪畫作品《秀石疏林圖》(見圖1)中便體現出來。畫中枯木叢竹夾生在巨石平坡上,畫尾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一首。趙孟頫以書法的「飛白」畫石,以寫篆之法繪枯樹,以「永字八法」用筆寫竹,其題字中更是直接表明「書畫同源」的觀點。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文章將從「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筆墨勢韻」三方面對「書法對中國畫的影響」論題進行論述,其中以「書畫同源」一說為主要論點,從書法、中國畫二者的發展淵源、聯繫中去研究探索我國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關於「書畫同源」理論觀點的明確提出,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在其繪畫作品《秀石疏林圖》(見圖1)中便體現出來。畫中枯木叢竹夾生在巨石平坡上,畫尾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一首。
  • 「書畫同源」的沿襲與發展
    南齊謝赫提出繪畫「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要求作品中刻畫的形象要有氣勢神韻,富有生命的活力,用筆要凝重而有骨力,重視描繪對象真實性的同時把握藝術的外在表現與內在表現的關係,色彩與所畫之物象相似,構圖分配合理,並能夠接受傳統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 書畫同源 筆歌墨舞 新華區開展「書畫漫談」活動
    書畫同源 筆歌墨舞 新華區開展「書畫漫談」活動 2020-08-24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書畫同源、源遠流長
    眾多畫家都在探索以書法入畫的各種可能。為此從「書畫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國畫與書法的一脈相承的關係,及書畫的當代性何以創新、發展。職業畫家孫成慷老師《福山秀水吉祥地》中書協李成連老師書法作品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史上一個重要問題
  • ...大運河系列講座書畫專題「運河九曲話書畫」《漫談書畫同源》
    《新華講壇》——大運河系列講座書畫專題「運河九曲話書畫」《漫談書畫同源》 2020-08-20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眾所周知,書畫同源,那麼什麼時候書畫開始分道揚鑣的?
    宋代郭熙在技能上對此作了說明:「善書者往往善畫,善由具轉腕用筆不滯也。」(《林泉高致》宋代蘇軾說:「書畫本一律。」而後是元代畫家、書法家趙孟 。他在《秀石疏林圖卷》上題詩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趙孟所強調的是,中國繪畫應以「寫」代「描」,以書法的筆法畫畫。《秀石疏林圖卷》上的繪畫、書法和詩被認為是趙氏「書畫同源」說最直接的證據。
  • 細數關於「書畫同源」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蘇軾《瀟湘竹石圖》縱觀歷代畫論,可以發現提出並堅信「書畫同源」的人,大多為畫家而非書家。進一步探究「書畫同源」說提出的動機,幾乎無一例外的是為了提高繪畫的地位。「書畫同源」中「書」的概念最初被認為是指文字的含義(尤其指向原始文字的含義),後來引申為書法的內涵。傳統有「六書」一說,有的人根據「象形」的原則,便以偏概全的得出——「漢字起源於象形」這一錯誤的結論。文字與圖畫的密切關係,由此便深入人心。
  • 書畫同源而異流--書畫--人民網
    元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卷 紙本 墨筆 故宮博物院藏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沒錯,畫壇巨擘周昉、唐寅、石濤、八大、吳昌碩、任伯年、齊白石等都是書法高手。以書顯世的王僧虔、蘇軾、米芾、黃山谷、趙孟頫、董其昌、蒲華、趙之謙等同樣是繪畫大家。如此看來書畫同源是對的。但後面應加一句,同源而不同流。   打開歷史畫卷,縱觀我國古代前賢書畫大家,幾乎詩書畫印個個全能。
  • 書畫同源指的是什麼意思
    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書畫同源可以從四個方面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