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 援書入畫

2021-01-14 《人民藝術家》雜誌社


東晉·《世說新語》一則    秦金根作品


 ——簡論中國畫對書法的借鑑

文\秦金根


書法乃中國畫之孿生,須臾不離,合則共利,離則相害,援書入畫,以復書畫同源之本,以利當代中國畫之發展。中國畫當與書法之用筆、結構、心性、修為諸方面相發揮。



東晉·《世說新語》一則    秦金根作品


明媚的陽光透過窗,溫暖而和煦地照進畫室。對著潔白靜穆的石膏像,一群青年拿著炭筆,站在畫架前,眼睛有神而專注地前視,捕捉著變化而似有規律的光影變化,著意表現光影變化中的結構。灰調子的炭筆或輕或重,或粗或細,或點或面。點、線、面的組合幻化出神奇,透視關係精準地呈現出來,面部的輪廓也清晰起來,胸部的肌肉突出了立體的效果,顯示著力量。


這是當代隨處可見的學畫場景。然而,讓我們短暫地穿越時空,去體會和分享古賢對作畫的表現和審美追求吧!



宋·蘇軾詞《八聲甘州》一首    秦金根作品


晨光媚好,明窗幾淨,捧讀曹植之《洛神賦》,有感宓妃之美,心生愛慕,而人神相隔,不免惆悵,遂生畫意,乃為之造像。筆蘸清墨,落於素絹,點斫勾勒,曳拉折轉,緊勁連綿,置陳布勢。頃刻間,宓妃再生,衣帶飄逸,目光凝視,婉美從容。此筆墨之功,遷想所得,而歸於以形寫神也。此宓妃之寫真?抑或狀陳思王筆下之宓妃?更抑或寫顧愷之心中之女神?



宋·蘇軾詞《東風波》一首    秦金根作品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如果跨越時空,僅就這兩個場景進行比較,不難發現其為畫的側重點並不一樣,雖然第一個場景是學畫,第二個場景是作畫。第一個場景用的是西畫的方法,重在以素描和透視法描摹結構,畢肖而真切地反映光影下人物的結構,並不在意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事實上石膏像也無精神世界可言。第二個場景則是中國傳統的人物畫法,有兩點與西畫的方法不同。一是使用的工具和載體不同,傳統畫法使用毛筆蘸墨在絹或宣紙上作畫,而西畫的方法則是用炭筆在素描紙上描摹,故其方法和達到的效果根本不同;二是審美取向相異,傳統繪畫並不一定面對真實的人物,故其可以無所依傍,唯以意行,畫盡意在,以全神氣,所以表現的審美空間更大,並且偏重精神層面。而西畫的審美取向直指形似,不僅形似,而且要畢肖原物。傳統中國畫因為在絹或宣紙上用毛筆蘸墨作畫,再作色彩渲染,所以它天然地和書法藝術聯繫緊密。而書法藝術重視表現書者的學問、修養、人品等精神內涵,這一點和中國畫偏重精神層面的表現亦相契合。而用炭筆畫結構,則不必向其他姊妹藝術求借鑑。



唐·杜甫詩《旅夜書懷》    秦金根作品


在中國繪畫理論史上,書畫同源是一個重要的命題,並且一直受到重視。無論從書畫藝術的產生源起、筆墨的相互借鑑和人文品格的相互發揚等方面,繪畫與書法都有高度的同源性。在宋元以降的文人畫的實踐中,繪畫和書法相互交融,並與篆刻、詩歌一起形成表現畫家修養的本質特徵,是中國畫成熟的重要的標誌之一。謝赫在「六法論」中論及「骨法用筆」,荊浩的《筆法記》「筆」「墨」更在「六要」中取其二,這是從技法層面所作的論述。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一法,在荊浩的「六要」中則分為「氣」「韻」二要,而「氣」「韻」二要為書畫藝術對於內涵和格調的共同要求。故舍「筆」「墨」,則中國畫之技法盡矣;舍「氣」「韻」,則中國畫之審美精神盡矣。



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節錄    秦金根作品


很難想像,擯棄書法藝術的因素,米芾、趙孟頫、黃公望、文徵明、董其昌、吳昌碩、齊白石諸人將如何作畫?倘米南宮沒有「集古字」的書法之功,其書法藝術「刷字」的沉著痛快將失卻根基,同樣,其米家雲山的氤氳淋漓也將無所依傍。趙孟頫言「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故其作畫之法皆源自於書法用筆可明,而其繪畫之高韻亦必與書法修養相關。其他如文徵明諸家亦皆書畫相兼,書畫雙美。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云:「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新世紀萬有文庫·歷代名畫記》,周曉薇點校,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其論畫亦持此標準,在他看來,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莫不如是。張彥遠評價道:「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張僧繇點曳斫拂,依衛夫人《筆陣圖》,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然,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受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現代著名畫家黃賓虹深悟其理,他說:「中國畫決在書決……筆法練習,畫之先務。」



 唐·皮日休《劉棗強碑》節錄    秦金根作品



然而,當我們欣賞當代中國畫時,不免生擔憂之情。


其用筆大略草率,任筆成線,率爾圖之。或直而無質,剛佷而乏柔韌;或曲如春蚓,臃腫而無生氣;或長短不殊,粗細不變,工則失之於描,寫則難能放逸;或取其輕,佻而不能飄逸;或取其重,沉而難於渾厚。而其線之相交、組合,不依章法,不重客觀,橫衝豎突,多方向發力洩氣,全不顧回還照應周流之道。其用墨,或一味用工業之碳素墨、宿墨,或以水相兌,或以彩相摻,聚墨成形,不辨層次深淺,不顧墨分五色,或髒或膩,不羞不臊,而以之為個性、為風格,於藝之輕慢浮躁可見一斑。其構圖,或滿紙充塞,不留空白,以毛筆寫西法,結構雖準,光影亦辨,然惟失靈趣,不免賣弄炫技,唯恐他人不知自身斤兩;或凋疏乏物,無筆無墨,似滿紙氤氳,實技乏心虛,空而不靈,虛而無實以相襯,此無計白當黑之修養明矣。倘論其氣格韻味,則去高格雅韻愈遠,而與低俗諂媚愈近,不免心生寒意。




唐·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別》  秦金根作品


此晚清諸賢拋卻中國畫傳統之精髓而一切向西看之惡果,於今日呈現,陷吾中國畫不中不西之境地,恐此等諸賢當時之激烈與決絕所不能夢見也。建國後,學校美術教育多沿西畫之法,而於傳統文化之修養不能重視,以西濟中反失之為以西代中。於是,傳統文化成為問題,文人畫成為問題,書畫同源更成為問題。以至於今日,畫成而不能詩,不能跋;詩、跋成而不能題;更有甚者連名款亦不敢落,此皆畫者詩書不修所致也。



袁守定《叢談》一則    秦金根作品



羅列當今中國畫之不足,並非希望再掀中西之爭,甚或拒西化之先進於門外,惟願當代畫家看向傳統,作一反省、反思,缺乏者進之,不足者補之,取挹傳統之精華,為我所用。



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一首   秦金根作品



書法乃中國畫之孿生,須臾不離,合則共利,離則相害,援書入畫,以復書畫同源之本,以利當代中國畫之發展。書法重筆墨,筆法、墨法豐富,筆法首重鍛鍊線條,求其剛柔相濟之質;墨法則求其變化,以潤澤華滋為上。故中國畫借鑑書法,首在強其用筆之骨力、用墨之變化。書法重視結構和章法,常計白當黑,疏可走馬,密不容針,此技當與中國畫構圖相發揮。書法依於文字,與詩文相參,以技求道,技近乎道,此一端可增繪畫之內涵。書法非僅鍊形,更重煉心、煉神,以豐其品性,高其氣骨,此必有益於繪畫之高格佳境之求也。



宋·蘇軾詞《滿庭芳》一首    秦金根作品



    秦金根

Qin Jingen

筆名耕之,1969年生,安徽省南陵縣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網藝術委員會委員,安徽省第一屆青聯委員、第二屆青聯常委,安徽省教育委員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安徽省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淮北師範大學書法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現供職於安徽出版集團安徽美術出版社,編審,任《書畫世界》副主編、編輯部主任。1997年考入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師從歐陽中石、劉守安、王世徵諸先生,攻讀書法藝術教育專業碩士學位,2000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13年考取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師從任平先生。


出版專著:《書法篆刻研究文叢——〈藝概·書概〉疏解》(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書·驛——秦金根書畫理論自選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書·驛——秦金根書法自選冊》(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中國書法家全集·鄭板橋》(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第1版)《從臨摹到創作·蘭亭序》(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1版)《從臨摹到創作·聖教序》(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1版)《經典碑帖入門輔導叢書——〈顏勤禮碑〉》(中國書店2011年3月第1版)等。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服務電話:010—63898863

郵箱:rmyishujia@163.com

發現藝術之美

追溯藝術之魂

呈現藝術家的創造與靈性

分享藝術家的思想與學養

相關焦點

  • 書畫本同源,以書入畫自得妙趣橫生,更是獨到的「繪畫秘笈」
    藥渣裡面發現的甲骨文漢字與圖畫本是「同源」,後經過逐漸演變,更有書法與繪畫「同源」之說,成為文人畫興起重要理論。書畫本同源筆墨表現出來的韻律美,以及它的無限造型能力,歷來是文人所追求的。筆墨不只是筆法和墨法的一種表現,更是一種意境和精神上的追求。這種精神的載體,就是「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
  • 漫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漫說「書畫同源」 唐張彥遠為了強調繪畫和文字、書法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在《歷代名畫記》中論畫,常以「畫」比「書」,認為「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用筆同法」的論斷。「書畫同源」說即出於此說。 「書畫同體」是說書法起源於象形文字;因為象形,也就有了圖畫的意味。
  • 學書還是學畫? 漫談書畫同源
    文/葉向陽通常所說的書畫,一個是書法,一個是繪畫。但在中國往往將書畫合併稱為書畫藝術。書畫同源在書畫理論上是津津樂道口頭禪,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譽為「宇宙魔方」,是中國古代的兩幅神秘圖案。
  • 為什麼說書畫本同源,書到極則是畫,畫到極則是書?
    什麼叫「書畫同源這就叫「書畫同源」。照著山畫出了「山」,照著井畫出了「井」,字和畫是一件事兒,都是把眼前萬事萬物抽象成一個符號,一個圖形,組合起來,去表達自己的意思。對中國人來說,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筆墨本身無非是「技藝」,筆墨背後的意趣與精神才是「藝術」,「書」與「畫」,看著是兩件事兒,實際上也是一件事兒。所以,在中國的宋代和元代,特別流行的就是文人畫,詩書畫印,渾然一體,興之所至,信筆拈來,不在乎技巧,無所謂細膩,講究的就是一個「真性情」。
  • 「書畫同源」的沿襲與發展
    隨著繪畫表現技巧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到宋代,出現了院外文人士大夫將詩、書、畫進一步密切結合,目的是加強繪畫作品的文學趣味,更好地體現中國畫的民族特色,我們稱之為文人畫。文人畫從北宋發端,到元代完全成熟,它主張以書入畫,強調筆墨技巧的運用,講求繪畫作品要有書法韻味,把書法的用筆在繪畫創作中的作用提到了相當突出的地位。
  • 「詩書畫大講堂」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大有來頭
    「詩書畫大講堂」書畫同源的「中國文人畫」有什麼來頭?淮君總編認為,作為美術理論家,趙孟在《松雪齋集》中主張「以雲山為師」,「作畫貴有古意」和「書畫同源」,為文人畫的創作奠定了理論基礎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風格推向更高一個階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徵明、唐寅與仇英。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文章通過研究書法對於中國繪畫的影響,並以「書畫同源」為主,「以書入畫」「筆墨勢韻」為輔來淺談我國書法與繪畫兩者之間的聯繫,從中領悟中國書法非凡的藝術魅力。書法,是中國的一項傳統藝術,依託於中國傳統文化一路發展演變而來,形成了我國獨具文化特色的一項藝術,在我國藝術文化中擁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文章通過研究書法對於中國繪畫的影響,並以「書畫同源」為主,「以書入畫」「筆墨勢韻」為輔來淺談我國書法與繪畫兩者之間的聯繫,從中領悟中國書法非凡的藝術魅力。書法,是中國的一項傳統藝術,依託於中國傳統文化一路發展演變而來,形成了我國獨具文化特色的一項藝術,在我國藝術文化中擁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
  • 元文人畫趙子昂「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賞析
    元 趙孟《秀石疏林圖》卷 紙本 墨筆 27.5x62.8cm 故宮博物院藏趙孟在書畫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成為元初書畫界無可置疑的領袖。他的書法,圓潤秀逸,直追「二王」,正、草、隸、篆,無不冠絕。他倡導的「作畫貴有古意」、「雲山是我師」、「書畫本來同」為當時畫家廣泛認同,並由其弟子承繼推廣,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畫的表現領域,為元代的文人融入畫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元 趙孟《秀石疏林圖》卷 局部《秀石疏林圖》是趙孟「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是他「書畫同源」之理論在繪畫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元代文人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 書畫同源而異流--書畫--人民網
    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沒錯,畫壇巨擘周昉、唐寅、石濤、八大、吳昌碩、任伯年、齊白石等都是書法高手。以書顯世的王僧虔、蘇軾、米芾、黃山谷、趙孟頫、董其昌、蒲華、趙之謙等同樣是繪畫大家。如此看來書畫同源是對的。但後面應加一句,同源而不同流。   打開歷史畫卷,縱觀我國古代前賢書畫大家,幾乎詩書畫印個個全能。
  • 關於書畫同源,何家英說:不能過分強調書法入畫,你怎麼看?
    書畫同源,說法沒錯。我也不支持過分強調書畫同源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是趙孟提出來的。但是很早就有這個概念出現了,無非沒有正式提出而已。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確實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那個時候沒有形成繪畫概念,自然視書畫為一體),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
  • 用徐復觀「書畫非同源」的觀點,以嶄新的視角觀察書與畫的關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與繪畫的關係是一個古老的命題,在論及中國書法與繪畫的關係時,「書畫同源」是從古至今流傳比較廣泛的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源自於古人的一些表述。唐代畫家王維在《為畫人謝賜表》中曾說過:「卦由於畫,畫始生書」。這是目前為止有關「書畫同源,書出於畫」最早的說法。
  • 書畫同源丨李墨熙:書畫不難學,貴在堅持
    6月20日,清美漢墨主辦的全國書畫詩印零基礎教師培訓第三天,書畫詩印教育傳承人李墨熙帶領參加師訓老師每人創作一副「書畫詩印四合一」立軸作品,以書畫詩印作品詮釋對「書畫同源」的理解。學畫先學書第三天的師訓課堂上裡,將進行書畫詩印四合一大創作,作品以傳統立軸的形式,書法在上,畫作在下,作品以藤類植物為題,同時代表了參加師訓的老師3天的學習成果。書與畫,同質而異體,都是創作者潑墨揮毫的筆尖故事。
  • 書畫同源而異流
    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沒錯,畫壇巨擘周昉、唐寅、石濤、八大、吳昌碩、任伯年、齊白石等都是書法高手。以書顯世的王僧虔、蘇軾、米芾、黃山谷、趙孟頫、董其昌、蒲華、趙之謙等同樣是繪畫大家。如此看來書畫同源是對的。但後面應加一句,同源而不同流。
  • 「以書入畫,以畫入書」:王頌餘山水畫作欣賞
    927年,天津匯文中學肄業,1934年受業於章(太炎)氏國學講習會,1936年先後從溥心畲(溥儒)、劉子久學畫,1938年從溥默公(即愛新覺羅·溥修)學書法,古典文學曾受業於章太炎、聞一多、裴會川。 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溥心畲、溥修、劉子久3位老師。尤其是溥心畲先生更是在當時被世人公認為傳統繪畫的領軍人物。
  • 寫竹還應八法通——書畫同源與邢懷章畫竹
    寫竹還應八法通——書畫同源與邢懷章畫竹丁永勳在當今書壇,邢懷章先生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送去琉璃廠裝裱做框,裱畫師傅看到這幅畫,眼睛一下就亮了:這個畫,真好!看落款就知道有功夫。我當時就笑了,這塊地方畢竟被墨香燻了上百年,裝裱師傅也是內行,能認出好東西。因為作者本身就是著名書法家,有數十年的筆墨功夫墊底,以書入畫,一出手就不同凡響,其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 「以書入畫」摭論
    從筆墨形式上講就是以書入畫。「以書入畫」在書畫界是個老話題,正如愛情之於文學。雖然1990年代有人對此疑惑並在重要的學術刊物上提出了問題:「『以書入畫』是否已經成為『過去時』?」「過分地強調筆墨,是否會妨礙中國畫的發展?」
  • 為什麼說「書畫同源」
    在中國繪畫史上,先秦諸子就有所謂「河圖洛書」之說,意思即是書畫同源。唐代張彥遠在其所著《歷代名畫記》一書中,開篇即講《敘畫之源流》:「夫畫者..... 發於天然,非由述....奎有芒角,下主辭章;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像制肇創而猶略。
  • 圓桌|走過35個年頭的《書與畫》,植根文脈與書畫同源
    上海書畫出版社的《書與畫》雜誌是國內有影響的藝術月刊,創刊至今已有三十五個年頭,出版300期。薄薄一冊,一直植根於中國文脈與書畫同源,不趨時,不媚俗,從介紹中國書畫藝術的入門知識為主體內容起步,定位在為大眾藝術愛好者服務。在其300期誕辰紀念之時,「澎湃新聞」特刊發《書與畫》部分編者及作者讀者的感言。
  • 書畫同源指的是什麼意思
    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書畫同源可以從四個方面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