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世說新語》一則 秦金根作品
——簡論中國畫對書法的借鑑
文\秦金根
書法乃中國畫之孿生,須臾不離,合則共利,離則相害,援書入畫,以復書畫同源之本,以利當代中國畫之發展。中國畫當與書法之用筆、結構、心性、修為諸方面相發揮。
東晉·《世說新語》一則 秦金根作品
明媚的陽光透過窗,溫暖而和煦地照進畫室。對著潔白靜穆的石膏像,一群青年拿著炭筆,站在畫架前,眼睛有神而專注地前視,捕捉著變化而似有規律的光影變化,著意表現光影變化中的結構。灰調子的炭筆或輕或重,或粗或細,或點或面。點、線、面的組合幻化出神奇,透視關係精準地呈現出來,面部的輪廓也清晰起來,胸部的肌肉突出了立體的效果,顯示著力量。
這是當代隨處可見的學畫場景。然而,讓我們短暫地穿越時空,去體會和分享古賢對作畫的表現和審美追求吧!
宋·蘇軾詞《八聲甘州》一首 秦金根作品
晨光媚好,明窗幾淨,捧讀曹植之《洛神賦》,有感宓妃之美,心生愛慕,而人神相隔,不免惆悵,遂生畫意,乃為之造像。筆蘸清墨,落於素絹,點斫勾勒,曳拉折轉,緊勁連綿,置陳布勢。頃刻間,宓妃再生,衣帶飄逸,目光凝視,婉美從容。此筆墨之功,遷想所得,而歸於以形寫神也。此宓妃之寫真?抑或狀陳思王筆下之宓妃?更抑或寫顧愷之心中之女神?
宋·蘇軾詞《東風波》一首 秦金根作品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如果跨越時空,僅就這兩個場景進行比較,不難發現其為畫的側重點並不一樣,雖然第一個場景是學畫,第二個場景是作畫。第一個場景用的是西畫的方法,重在以素描和透視法描摹結構,畢肖而真切地反映光影下人物的結構,並不在意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事實上石膏像也無精神世界可言。第二個場景則是中國傳統的人物畫法,有兩點與西畫的方法不同。一是使用的工具和載體不同,傳統畫法使用毛筆蘸墨在絹或宣紙上作畫,而西畫的方法則是用炭筆在素描紙上描摹,故其方法和達到的效果根本不同;二是審美取向相異,傳統繪畫並不一定面對真實的人物,故其可以無所依傍,唯以意行,畫盡意在,以全神氣,所以表現的審美空間更大,並且偏重精神層面。而西畫的審美取向直指形似,不僅形似,而且要畢肖原物。傳統中國畫因為在絹或宣紙上用毛筆蘸墨作畫,再作色彩渲染,所以它天然地和書法藝術聯繫緊密。而書法藝術重視表現書者的學問、修養、人品等精神內涵,這一點和中國畫偏重精神層面的表現亦相契合。而用炭筆畫結構,則不必向其他姊妹藝術求借鑑。
唐·杜甫詩《旅夜書懷》 秦金根作品
在中國繪畫理論史上,書畫同源是一個重要的命題,並且一直受到重視。無論從書畫藝術的產生源起、筆墨的相互借鑑和人文品格的相互發揚等方面,繪畫與書法都有高度的同源性。在宋元以降的文人畫的實踐中,繪畫和書法相互交融,並與篆刻、詩歌一起形成表現畫家修養的本質特徵,是中國畫成熟的重要的標誌之一。謝赫在「六法論」中論及「骨法用筆」,荊浩的《筆法記》「筆」「墨」更在「六要」中取其二,這是從技法層面所作的論述。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一法,在荊浩的「六要」中則分為「氣」「韻」二要,而「氣」「韻」二要為書畫藝術對於內涵和格調的共同要求。故舍「筆」「墨」,則中國畫之技法盡矣;舍「氣」「韻」,則中國畫之審美精神盡矣。
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節錄 秦金根作品
很難想像,擯棄書法藝術的因素,米芾、趙孟頫、黃公望、文徵明、董其昌、吳昌碩、齊白石諸人將如何作畫?倘米南宮沒有「集古字」的書法之功,其書法藝術「刷字」的沉著痛快將失卻根基,同樣,其米家雲山的氤氳淋漓也將無所依傍。趙孟頫言「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故其作畫之法皆源自於書法用筆可明,而其繪畫之高韻亦必與書法修養相關。其他如文徵明諸家亦皆書畫相兼,書畫雙美。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云:「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新世紀萬有文庫·歷代名畫記》,周曉薇點校,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其論畫亦持此標準,在他看來,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莫不如是。張彥遠評價道:「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張僧繇點曳斫拂,依衛夫人《筆陣圖》,一點一畫,別是一巧,鉤戟利劍森森然,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受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現代著名畫家黃賓虹深悟其理,他說:「中國畫決在書決……筆法練習,畫之先務。」
唐·皮日休《劉棗強碑》節錄 秦金根作品
然而,當我們欣賞當代中國畫時,不免生擔憂之情。
其用筆大略草率,任筆成線,率爾圖之。或直而無質,剛佷而乏柔韌;或曲如春蚓,臃腫而無生氣;或長短不殊,粗細不變,工則失之於描,寫則難能放逸;或取其輕,佻而不能飄逸;或取其重,沉而難於渾厚。而其線之相交、組合,不依章法,不重客觀,橫衝豎突,多方向發力洩氣,全不顧回還照應周流之道。其用墨,或一味用工業之碳素墨、宿墨,或以水相兌,或以彩相摻,聚墨成形,不辨層次深淺,不顧墨分五色,或髒或膩,不羞不臊,而以之為個性、為風格,於藝之輕慢浮躁可見一斑。其構圖,或滿紙充塞,不留空白,以毛筆寫西法,結構雖準,光影亦辨,然惟失靈趣,不免賣弄炫技,唯恐他人不知自身斤兩;或凋疏乏物,無筆無墨,似滿紙氤氳,實技乏心虛,空而不靈,虛而無實以相襯,此無計白當黑之修養明矣。倘論其氣格韻味,則去高格雅韻愈遠,而與低俗諂媚愈近,不免心生寒意。
唐·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別》 秦金根作品
此晚清諸賢拋卻中國畫傳統之精髓而一切向西看之惡果,於今日呈現,陷吾中國畫不中不西之境地,恐此等諸賢當時之激烈與決絕所不能夢見也。建國後,學校美術教育多沿西畫之法,而於傳統文化之修養不能重視,以西濟中反失之為以西代中。於是,傳統文化成為問題,文人畫成為問題,書畫同源更成為問題。以至於今日,畫成而不能詩,不能跋;詩、跋成而不能題;更有甚者連名款亦不敢落,此皆畫者詩書不修所致也。
袁守定《叢談》一則 秦金根作品
羅列當今中國畫之不足,並非希望再掀中西之爭,甚或拒西化之先進於門外,惟願當代畫家看向傳統,作一反省、反思,缺乏者進之,不足者補之,取挹傳統之精華,為我所用。
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一首 秦金根作品
書法乃中國畫之孿生,須臾不離,合則共利,離則相害,援書入畫,以復書畫同源之本,以利當代中國畫之發展。書法重筆墨,筆法、墨法豐富,筆法首重鍛鍊線條,求其剛柔相濟之質;墨法則求其變化,以潤澤華滋為上。故中國畫借鑑書法,首在強其用筆之骨力、用墨之變化。書法重視結構和章法,常計白當黑,疏可走馬,密不容針,此技當與中國畫構圖相發揮。書法依於文字,與詩文相參,以技求道,技近乎道,此一端可增繪畫之內涵。書法非僅鍊形,更重煉心、煉神,以豐其品性,高其氣骨,此必有益於繪畫之高格佳境之求也。
宋·蘇軾詞《滿庭芳》一首 秦金根作品
秦金根
Qin Jingen
筆名耕之,1969年生,安徽省南陵縣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網藝術委員會委員,安徽省第一屆青聯委員、第二屆青聯常委,安徽省教育委員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安徽省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淮北師範大學書法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現供職於安徽出版集團安徽美術出版社,編審,任《書畫世界》副主編、編輯部主任。1997年考入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師從歐陽中石、劉守安、王世徵諸先生,攻讀書法藝術教育專業碩士學位,2000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13年考取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師從任平先生。
出版專著:《書法篆刻研究文叢——〈藝概·書概〉疏解》(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書·驛——秦金根書畫理論自選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書·驛——秦金根書法自選冊》(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中國書法家全集·鄭板橋》(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第1版)《從臨摹到創作·蘭亭序》(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1版)《從臨摹到創作·聖教序》(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1版)《經典碑帖入門輔導叢書——〈顏勤禮碑〉》(中國書店2011年3月第1版)等。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服務電話:010—63898863
郵箱:rmyishujia@163.com
發現藝術之美
追溯藝術之魂
呈現藝術家的創造與靈性
分享藝術家的思想與學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