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趙孟頫

2021-01-14 藝道書院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  (局部)


趙孟頫確立了蘇軾以降文人畫的提倡與發展,他在四十二歲到四十九歲創作的《鵲華秋色》與《水村圖》,可以說是「文人畫」最早的典範。畫面以荒疏蕭散的筆法,像寫字一樣留下重重墨跡。



趙孟頫 老子像


山的皴法,水的波紋,不刻意求工,只是一種風景的紀念,只是和知己朋友分享山水的心情。因此少不掉畫面留白處的題跋,以秀潤的小楷行書,寫不能忘懷的心事。



趙孟頫 飲馬圖


「詩」「書」「畫」三者合而為一,組成不可分的美學意境,開創了世界美學史上獨一無二的文學與視覺藝術結合的先例。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卷


趙孟頫之後元明清的美學發展,繪畫、文學、書法三者已經無法分割。

畫家不可能沒有詩文底蘊,文學的追求從主題喻意,到詩文題字內容,都不是傳統只講求技術的畫匠所能應付的。在文人畫美學主導下,「匠氣」反而成為最低劣的品質,成為文人嘲笑的對象。



趙孟頫  秋深帖


書法對文人而言,是從小鍛鍊自己的基本功。「橫平」、「豎」、「點」、「捺」、「撇」、「磔」,是書法線條,也是繪畫元素。「書畫同源」又再一次被賦予新的結合意義。



趙孟頫 窠木竹石圖


趙孟頫畫「枯木竹石」,常常在畫上題詩——

石如飛白木如榴,寫竹還應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趙孟頫具體說出:畫奇石用了書法上的「飛白」皴擦,畫枯木用了古篆字的筆觸,畫墨竹需要了解精通寫字的「永字八法」。



趙孟頫 松陰高士圖


趙孟頫重新界定了「書畫同源」這一古老成語的全新理解,也清楚昭告了新文人美學以書法主導繪畫的精神實質。

書畫不分家的情況下,趙孟頫究竟應該歸屬於繪畫來討論,還是歸屬於書法,變成有趣的課題。



趙孟頫 人馬圖


以作品來看,趙孟頫的書法量多而質精,書風一直影響到元明諸家,在董其昌身上做了總結。到清代金石派興起,傳承了幾百年的趙孟頫帖學風格才受到批判與懷疑。

趙孟頫把魏晉文人——特別是王羲之,特別是唐摹本蘭亭的精神——發展到了極致。趙孟頫臨的《蘭亭》(藏於北京故宮)筆畫工整妍媚,已經把魏晉文人不刻意求工的瀟灑變成了一種形式美。



趙孟頫 古木散馬圖


趙孟頫在書法上用功極勤,不斷從類似《蘭亭》的古帖中鍛鍊筆法,練就一種線條上驚人的準確的技巧。

「準確」、「形式美」為趙孟頫贏得了書史上不朽的地位,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也正是這種對「 準確」、「形式美」過度的在意,常常使人在閱讀趙孟頫的字時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仿佛反而懷念起顏真卿《祭侄文稿》,或蘇軾《寒食帖》那些草稿中的率性,脫漏,甚至塗抹修改。



趙孟頫  違遠帖


趙孟頫顯然嚮往魏晉文人的灑脫放逸,他一次一次地臨摹《蘭亭》,書寫曹植的《洛神賦》,劉伶的《酒德頌》,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都看得出他內心世界對魏晉文人的放達佯狂有多知深的「心嚮往之」。但是在現實世界,趙孟頫似乎一生不得不跟世俗委屈妥協。作為趙宋皇室後裔,他逃不過蒙古新政權必然要籠絡利用他的命運。趙孟頫以前朝皇族身份入仕元朝,一路官至翰林院承旨、榮祿大夫,位極人臣,榮華富貴,也如他的書法,雍容華美如盛放之花。



趙孟頫 宗陽宮帖


如果趙孟頫的繪畫透露了他嚮往隱居,嚮往放逸於山水的心願,開創了元代漢族士人「逸筆草草」山水的最早格局;那麼,他的書法卻相對之下有及多拘謹,有太多「優雅」、「唯美」、「姿態」的講究。

或許,趙孟頫代表了一種心靈與外在現實兩相矛盾妥協的圓融。喜歡他的書法,稱讚這「圓融」;不喜歡他的書法,也常以這「圓融」解釋他一路委曲求全的「姿媚」。書法美學已無法把「字」與「人」做完全的切割。「書品」也就是「人品」。



趙孟頫 二羊圖



趙孟頫 疏林秀石

趙孟頫 吹蕭仕女圖



趙孟頫 滾塵馬圖卷



趙孟頫 人騎圖卷



趙孟頫 調良圖



 趙孟頫  元人集錦卷  枯木竹石


趙孟頫 洞庭東山圖


請橫屏觀看



趙孟頫 水村圖



趙孟頫   惠書帖




趙孟頫  過蒙帖

相關焦點

  • 葉玲紅│鵲華秋色——趙孟頫「書畫同源」論的研究之研究
    謝先生認為,如果撇開藝術品的階級性,單從書畫的筆墨、個性、流派等來認識它的體貌和風格的話,筆墨是形成書畫的基本點和重要表現形式,因此,從筆墨實踐的角度去闡發「書畫同源」是繪畫之本源。認為趙孟頫的書畫同源講得非常形象,用寫字飛白的方法畫石,樹木和籀文相似,寫竹也與寫字的筆法相通。
  • 1300年——趙孟頫的「書畫同源」和文人畫的新走向
    圖1趙孟頫《葵花圖頁》從此之後,我們所見趙孟頫的花鳥畫,皆是體現在以此類枯木竹石題材為主體的創作上,現存眾多作品都說明了這一點。那花鳥畫風格本也似「近體」的趙孟頫,是如何從枯木竹石題材入手,進而完成自己的「書畫同源」理論的呢?
  • 書畫同源而異流--書畫--人民網
    原標題:書畫同源而異流   元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卷 紙本 墨筆 故宮博物院藏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
  • 書畫同源而異流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趙孟頫在《秀石疏林圖》中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 ...大運河系列講座書畫專題「運河九曲話書畫」《漫談書畫同源》
    《新華講壇》——大運河系列講座書畫專題「運河九曲話書畫」《漫談書畫同源》 2020-08-20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書畫同源」的沿襲與發展
    我國傳統書畫向以筆墨、線條來表達創作者的意圖和情操,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總結和梳理了唐以前關於「書畫起源」的種種說法,認為書畫不僅同體同源,而且筆法相同,二者在發展過程中互相促進。歷代書畫名家將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書畫相通的「筆墨」藝術,推動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
  • 元代趙孟頫的「書畫用筆同法」及其影響
    《秀石疏林圖》寫古木新篁生於平坡秀石之間,以飛白法畫石,以篆書法繪樹,純用水墨表現,是趙孟頫「書畫同源」之理論在繪畫實踐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元代文人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如果說蘇軾、米芾等人提倡和開啟了文人繪畫中的水墨寫意技法,那麼到趙孟頫時,書法用筆的筆墨意趣已被推向全面成熟階段。
  • 徐建融:也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書畫同源   「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命題。書者書法,書法成為藝術,為中國文化所獨有;畫者繪畫,則為中西文化所共有,儘管二者的觀念、技術各有不同。「書畫同源」是講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問題,其說法可以有多種,如「書畫用筆同法」等等,但實質則一。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文章通過研究書法對於中國繪畫的影響,並以「書畫同源」為主,「以書入畫」「筆墨勢韻」為輔來淺談我國書法與繪畫兩者之間的聯繫,從中領悟中國書法非凡的藝術魅力。書法,是中國的一項傳統藝術,依託於中國傳統文化一路發展演變而來,形成了我國獨具文化特色的一項藝術,在我國藝術文化中擁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文章將從「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筆墨勢韻」三方面對「書法對中國畫的影響」論題進行論述,其中以「書畫同源」一說為主要論點,從書法、中國畫二者的發展淵源、聯繫中去研究探索我國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關於「書畫同源」理論觀點的明確提出,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在其繪畫作品《秀石疏林圖》(見圖1)中便體現出來。畫中枯木叢竹夾生在巨石平坡上,畫尾題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一首。
  • 「書畫同源」的觀念解析
    書畫同源,二者是相對獨立的藝術載體。同源不只是筆墨紙硯,情感、功力、技法等都是融通的,這是漢字形成決定的。
  • 漫談書畫同源
    文/葉向陽通常所說的書畫,一個是書法,一個是繪畫。但在中國往往將書畫合併稱為書畫藝術。書畫同源在書畫理論上是津津樂道口頭禪,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譽為「宇宙魔方」,是中國古代的兩幅神秘圖案。
  • 王學仲|談書畫同源
    也許是由於我早年在日本講過學,也經常會遇到有關於書畫同源問題上的探討,所以將日本的水墨畫同中國畫比較起來更是多了幾分感慨,因此那本書的第一篇章我先談到的就是『書畫同根』。在起源上相同對於書畫同源這一中國藝術史的理論,我們在研究時一般關注焦點在於書畫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早期人們對書畫同源的理解多在『起源』之上,著重關注書法與繪畫在起源上有相同之處。這一認識在現在看來略帶局限性,但是,是要肯定的。關於文字起源的研究始於周代。
  • 書畫同源,歷代都有不同的同源觀,合理還是不合理
    書畫同源這個概念自古有之,歷代書家都在對其討論不休,這是中國傳統藝術中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因為書法和繪畫都是以毛筆、墨汁在宣紙上進行表達創作的,故而歷來都有這幾個爭論的方面:一是書法與繪畫毫無關係,二是書法與繪畫「同源」,三是書法與繪畫起源相同內容與本質不同。
  • 論趙孟頫的書畫藝術成就與董其昌的「矛盾」
    筆者認為,趙孟頫的「特殊價值」就在於其繼承了中國書畫的入古出新傳統,又為元明書畫擺脫宋人窠臼提供了形而下的解決方案,並直接影響了董其昌的書畫理論與創作。而董其昌的矛盾心理,其實也統一於對趙孟頫的認可。以下,筆者將具體從宋元之際趙孟頫所尋找的書畫道路,以及董其昌對這道路的看法兩方面來論證此一觀點。
  • 趙孟頫最早明確提出「書畫同法」
    書畫同源的說法在當代已經成為了書畫家的共識,但最早,也是趙孟頫第一個明確提出的。著名美術史家卜壽珊評價趙孟頫:「他的山水畫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錢選、趙孟頫 關於「戾家畫」的對話: 趙子昂問錢舜舉曰:「如何是士夫畫?」舜舉答曰:「戾家畫也。」
  • 漫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漫說「書畫同源」 唐張彥遠為了強調繪畫和文字、書法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在《歷代名畫記》中論畫,常以「畫」比「書」,認為「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用筆同法」的論斷。「書畫同源」說即出於此說。 「書畫同體」是說書法起源於象形文字;因為象形,也就有了圖畫的意味。
  • 周義發 淺議書畫同源(書法練習總論之二)
    本網7月15日訊 書畫同源的依據,早見於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作為書論的書畫同源,是由元代全能藝術家趙孟頫提出的。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且相得益彰。
  • 書畫同源 援書入畫
    文\秦金根書法乃中國畫之孿生,須臾不離,合則共利,離則相害,援書入畫,以復書畫同源之本,以利當代中國畫之發展。中國畫當與書法之用筆、結構、心性、修為諸方面相發揮。唐·杜甫詩《旅夜書懷》    秦金根作品在中國繪畫理論史上,書畫同源是一個重要的命題,並且一直受到重視。
  • 故宮放招:趙孟頫書畫特展開啟(海量圖片)
    13王翬仿趙孟頫筆意山水圖冊頁14王原祁仿趙孟頫山水圖冊頁15弘曆臨趙孟頫行草書卷16弘曆仿趙孟頫紅衣羅漢圖卷17乾隆款雕漆百什件匣(內存乾隆御筆題浴馬圖詩卷、錢汝誠書趙孟頫詩帖冊等)18乾隆帝御銘仿趙孟頫澄泥斧硯19「王易」款竹雕滾馬圖筆筒20乾隆帝御題青玉浴馬圖插屏21仿「子昂」款白玉刻詩臂擱第四單元:雲泥有別——趙孟頫書畫辨偽1趙孟頫真草二體千字文冊2趙孟頫款六體千字文卷3趙孟頫行書臨定武蘭亭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