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二者是相對獨立的藝術載體。同源不只是筆墨紙硯,情感、功力、技法等都是融通的,這是漢字形成決定的。將書、畫、詩、印集於一身的書畫大師如:趙孟頫、徐渭、吳昌碩等等,近現代的:啟功、謝稚柳、潘天壽等等。「中國的大多書法家卻畫不好畫,畫家則寫不好字。」這是現代普遍存在的現象,但,這些人決稱不上「家」!即便現代這種浮躁、功利的現象也不能否認書畫同源。界內有話:好的字(書法)是畫出來的,好的畫(國畫)是寫出來的。!這就說明了「書畫同源」的內涵。
在中國書法與繪畫史上,自古以來就有著「書畫同源」之說法。因為兩者之間雖異體但同質,之間的表現技法藝術審美等許多基本因素都是一脈相通的,且剛起源時俱是人們記載情感和思想的一種手段。早在唐代,張彥遠就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職業生涯規劃範例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懷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是為我國最早的「書畫同源」釋說。
一、共同的工具使用
大家都知道,中國書法與繪畫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離不開毛筆、墨水與宣紙。也就是說,寫一幅書法或創作一幅中國畫作品,都是先用圓錐形的毛筆醮上墨水,然後在宣紙或絹布上用點用線寫出畫出,只是中國畫比書法多了種色彩罷了。所以,如果缺點那三元素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國書畫。中國畫理論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講究「骨法用筆」(這一理論同樣能適用在書法創作上)。"骨法"指形體結構,就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它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只有通過那一條條一點點遒勁有彈性的鉤線、點戳,來追溯出那種至高的骨力。因為線條是書畫藝術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線條的強與弱會直接關係到此幅作品的成功與否,極其重要。而線條的產生就必須能過毛筆勾勒出來。
所以說中國書畫相同的是,第一絕對離不開毛筆。其次,不能離開宣紙。因為只有在宣紙上寫寫畫畫才能產生出那種特殊的藝術韻味。就比如畫一張寫意國畫,如果你不選擇滲透力很好的宣紙,而用其他紙張代替,就是功力很高的大師,也不可能表現出想要達到的藝術效果。書法同樣道理,如果寫楷書時,卻選用滲透力極強的生宣紙,就不可能寫出理想的字。墨水就更不用說了,因為其本來就是中國書畫的血液。所以說無論畫畫寫字,不但離不開那三種工具。還要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而加以對材料工具的認真選擇。
二、共同的用筆用墨技巧
筆墨是中國書畫的特色精華、物化載體與精神折射。不同的行筆、和墨色的千變萬化會使書畫作品變得更有情有趣、有氣有韻。如果一幅作品中缺少筆墨,就難言成為傳統的中國書畫。兩者在用筆和章法的錯落處理上簡直如同出一轍。最基本的也就是同為用線傳力度,用形傳情感,講究線條與墨點的連貫性。兩者用筆方法同為依靠手腕和手臂來控制行筆的速度,都是通過筆的中鋒、側鋒、順鋒、藏鋒、露鋒、逆鋒相互轉換,與提、按、頓、挫、疾、徐等虛實變換的有機結合,並著重於手、眼、心三者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才能讓筆下的線條有骨有肉、有質有韻、險勁率約、剛柔相濟,產生出較強的形式美、拙重美、厚度感與節奏感。就如唐代韓方明《授筆要說》中提到:「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健,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太流則浮滑,浮滑則俗」 。
三、共同的審美與意境追求
書畫藝術的審美是屬於意識思維中的高級層面。二者雖同源、同作為視覺藝術又是屬於兩個不同的類型,在漫漫歷史長河的嬗變中,是以遵循著一個共同循則,同氣連根,互動互通、又是獨立性來發展。書畫藝術的審美價值都蘊含在作品的意境裡。強調「以形寫神,以形寫意」(當然繪畫的形是具象,而書法是抽象),用形意抒情來表現人生,來對生活的高度概括、提煉和升華。比如,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或繪畫作品,首先並不是看局部,而是先觀其整體、畫面的起承開合、氣勢脈絡,然後注意筆法、再觀察字的結體或畫的層次。
同樣,中國畫在畫面上所表現的形式,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也就是點與線條。而國畫的線條本來就具有書法藝術的抒情性,書法用筆可以說就是中國畫造型的語言,它能時時體現出書法線條中的那結構美與意境美。韻從紙生,氣度非凡。畫家在創作一幅作品時,首先特別重視的就是墨線,他們以迅速靈敏的眼光捕捉所要表達的世間一切物體的形象,通過腕底線條的枯溼濃淡之變化與概括,在有限的畫面中傳遞出博大、雋永的思想內涵,甚至將自己的人格和生命俱融入其中,創作出有形與神、虛與實、情與景的高度完美結合與統一。生動地表現出作者的主觀感、情趣味,讓人產生一種和諧的美感。
*點擊頁面頂端「中華書畫篆刻網」加關注/搜索帳號:art2258。
*若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到朋友圈
*若想結緣更多書、畫、印道友,加小編QQ/微信:359560784
溫馨提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