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同源」的觀念解析

2021-02-19 書畫微報

書畫同源,二者是相對獨立的藝術載體。同源不只是筆墨紙硯,情感、功力、技法等都是融通的,這是漢字形成決定的。將書、畫、詩、印集於一身的書畫大師如:趙孟頫、徐渭、吳昌碩等等,近現代的:啟功、謝稚柳、潘天壽等等。「中國的大多書法家卻畫不好畫,畫家則寫不好字。」這是現代普遍存在的現象,但,這些人決稱不上「家」!即便現代這種浮躁、功利的現象也不能否認書畫同源。界內有話:好的字(書法)是畫出來的,好的畫(國畫)是寫出來的。!這就說明了「書畫同源」的內涵。

在中國書法與繪畫史上,自古以來就有著「書畫同源」之說法。因為兩者之間雖異體但同質,之間的表現技法藝術審美等許多基本因素都是一脈相通的,且剛起源時俱是人們記載情感和思想的一種手段。早在唐代,張彥遠就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職業生涯規劃範例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懷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是為我國最早的「書畫同源」釋說。

一、共同的工具使用

大家都知道,中國書法與繪畫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離不開毛筆、墨水與宣紙。也就是說,寫一幅書法或創作一幅中國畫作品,都是先用圓錐形的毛筆醮上墨水,然後在宣紙或絹布上用點用線寫出畫出,只是中國畫比書法多了種色彩罷了。所以,如果缺點那三元素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國書畫。中國畫理論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講究「骨法用筆」(這一理論同樣能適用在書法創作上)。"骨法"指形體結構,就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它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只有通過那一條條一點點遒勁有彈性的鉤線、點戳,來追溯出那種至高的骨力。因為線條是書畫藝術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線條的強與弱會直接關係到此幅作品的成功與否,極其重要。而線條的產生就必須能過毛筆勾勒出來。

所以說中國書畫相同的是,第一絕對離不開毛筆。其次,不能離開宣紙。因為只有在宣紙上寫寫畫畫才能產生出那種特殊的藝術韻味。就比如畫一張寫意國畫,如果你不選擇滲透力很好的宣紙,而用其他紙張代替,就是功力很高的大師,也不可能表現出想要達到的藝術效果。書法同樣道理,如果寫楷書時,卻選用滲透力極強的生宣紙,就不可能寫出理想的字。墨水就更不用說了,因為其本來就是中國書畫的血液。所以說無論畫畫寫字,不但離不開那三種工具。還要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而加以對材料工具的認真選擇。

二、共同的用筆用墨技巧

筆墨是中國書畫的特色精華、物化載體與精神折射。不同的行筆、和墨色的千變萬化會使書畫作品變得更有情有趣、有氣有韻。如果一幅作品中缺少筆墨,就難言成為傳統的中國書畫。兩者在用筆和章法的錯落處理上簡直如同出一轍。最基本的也就是同為用線傳力度,用形傳情感,講究線條與墨點的連貫性。兩者用筆方法同為依靠手腕和手臂來控制行筆的速度,都是通過筆的中鋒、側鋒、順鋒、藏鋒、露鋒、逆鋒相互轉換,與提、按、頓、挫、疾、徐等虛實變換的有機結合,並著重於手、眼、心三者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才能讓筆下的線條有骨有肉、有質有韻、險勁率約、剛柔相濟,產生出較強的形式美、拙重美、厚度感與節奏感。就如唐代韓方明《授筆要說》中提到:「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健,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太流則浮滑,浮滑則俗」 。

三、共同的審美與意境追求

書畫藝術的審美是屬於意識思維中的高級層面。二者雖同源、同作為視覺藝術又是屬於兩個不同的類型,在漫漫歷史長河的嬗變中,是以遵循著一個共同循則,同氣連根,互動互通、又是獨立性來發展。書畫藝術的審美價值都蘊含在作品的意境裡。強調「以形寫神,以形寫意」(當然繪畫的形是具象,而書法是抽象),用形意抒情來表現人生,來對生活的高度概括、提煉和升華。比如,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或繪畫作品,首先並不是看局部,而是先觀其整體、畫面的起承開合、氣勢脈絡,然後注意筆法、再觀察字的結體或畫的層次。

同樣,中國畫在畫面上所表現的形式,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也就是點與線條。而國畫的線條本來就具有書法藝術的抒情性,書法用筆可以說就是中國畫造型的語言,它能時時體現出書法線條中的那結構美與意境美。韻從紙生,氣度非凡。畫家在創作一幅作品時,首先特別重視的就是墨線,他們以迅速靈敏的眼光捕捉所要表達的世間一切物體的形象,通過腕底線條的枯溼濃淡之變化與概括,在有限的畫面中傳遞出博大、雋永的思想內涵,甚至將自己的人格和生命俱融入其中,創作出有形與神、虛與實、情與景的高度完美結合與統一。生動地表現出作者的主觀感、情趣味,讓人產生一種和諧的美感。

*點擊頁面頂端「中華書畫篆刻網」加關注/搜索帳號:art2258。

*若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到朋友圈

*若想結緣更多書、畫、印道友,加小編QQ/微信:359560784

溫馨提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歷史消息

相關焦點

  • 書畫同源、源遠流長
    為此從「書畫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國畫與書法的一脈相承的關係,及書畫的當代性何以創新、發展。職業畫家孫成慷老師《福山秀水吉祥地》中書協李成連老師書法作品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史上一個重要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一論題是一個因時而異的概念,在書畫史的不同發展階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延和內涵。若執著已見,作出結論,就難免以偏概全,從而也就無法理清其間的關係和頭緒了。
  • 徐建融:也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書畫同源   「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命題。書者書法,書法成為藝術,為中國文化所獨有;畫者繪畫,則為中西文化所共有,儘管二者的觀念、技術各有不同。「書畫同源」是講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問題,其說法可以有多種,如「書畫用筆同法」等等,但實質則一。
  • 漫說「書畫同源」
    原標題:漫說「書畫同源」 唐張彥遠為了強調繪畫和文字、書法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在《歷代名畫記》中論畫,常以「畫」比「書」,認為「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用筆同法」的論斷。「書畫同源」說即出於此說。 「書畫同體」是說書法起源於象形文字;因為象形,也就有了圖畫的意味。
  • 王學仲|談書畫同源
    也許是由於我早年在日本講過學,也經常會遇到有關於書畫同源問題上的探討,所以將日本的水墨畫同中國畫比較起來更是多了幾分感慨,因此那本書的第一篇章我先談到的就是『書畫同根』。▲ 行書對聯,1991年書畫同源是歷來中國傳統書畫理論中廣受評述的一個觀點,主要談論了書法與繪畫的同根性,不僅如此,書法與繪畫在表現形式上,尤其是在筆墨的運用上都有著相同的規律性,曾經成為文人畫興起的重要論據。
  • 「書畫同源」的沿襲與發展
    我國傳統書畫向以筆墨、線條來表達創作者的意圖和情操,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總結和梳理了唐以前關於「書畫起源」的種種說法,認為書畫不僅同體同源,而且筆法相同,二者在發展過程中互相促進。歷代書畫名家將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書畫相通的「筆墨」藝術,推動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
  • 為什麼說「書畫同源」
    在中國繪畫史上,先秦諸子就有所謂「河圖洛書」之說,意思即是書畫同源。唐代張彥遠在其所著《歷代名畫記》一書中,開篇即講《敘畫之源流》:「夫畫者..... 發於天然,非由述....奎有芒角,下主辭章;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像制肇創而猶略。
  • 象形字:「書畫同體」演繹為「書畫同源」
    張彥遠所謂「書畫同體」的那個「體」,指六書中有「畫之意」的象形字。明初文學家宋濂則說:「六書首之以象形,象形乃繪事之權與。」(《畫原》)明中期學者何良俊卻把象形字看作畫:「蓋畫即六書之一,所謂象形者是也」;而且把張彥遠「書畫同體」的表述變為「書畫本同出一源」(《四友齋叢說》卷二十八)。晚明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也將象形字看作「書畫同源」之「源」,他說:「畫者,六書象形之一。故古人金石種鼎隸篆往往如畫,而畫家寫水、寫蘭、寫竹、寫梅、寫葡萄多兼書法,正是禪家一合相也。」
  • 別讓「書畫同源」蒙蔽了雙眼
    審視時下,滿眼都是那些開口閉口大肆強調「書畫同源」的畫家們的畫,卻幾乎看不到他們其中哪一位能把毛筆字(已經不夠格用「書法「二字)寫好。我將這些畫家們的字歸納為「三異」,即變異、怪異、詭異。如此,其「書畫同源」「畫法全是書法」也就可想而知了。
  • 書畫同源指的是什麼意思
    中國書畫術語。
  • 別讓書畫同源蒙蔽了雙眼
    在我看來,對「書畫同源」「畫者書之餘」「書法是繪畫的基礎」「畫法全是書法」等說法的無休止的研討,就好比是在討論做菜。在菜的品種和質量都不明確的情況下,卻去探討佐料該如何添加,顯然有些本末倒置。我不明白,這究竟是要客人品嘗菜餚呢,還是要客人品嘗佐料?
  • 吳馬:書畫本同源,妙處在筆端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畫藝委會委員;民盟北京市委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中國文聯中國田漢研究會書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現任國家民委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民族書畫藝術研究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民族書畫院副秘書長;國際中國書畫交流促進會副秘書長;生態中國書畫院研究員;中國老子書畫院副院長。
  • 書畫同源而異流--書畫--人民網
    原標題:書畫同源而異流   元 趙孟頫 秀石疏林圖卷 紙本 墨筆 故宮博物院藏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
  • 潘天壽:書畫同源的見解
    潘先生平日常談「書畫同源」問題,書與畫確實是同源的。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西部亞洲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實際上是簡單的繪畫。我國甘肅辛店出土的原始社會陶器上的繪畫裝飾,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刀刻符號,這些形象,或用線條,或用平塗,線條居多數,有些已含有文字的意味。
  • 書畫同源 筆歌墨舞 新華區開展「書畫漫談」活動
    書畫同源 筆歌墨舞 新華區開展「書畫漫談」活動 2020-08-24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細數關於「書畫同源」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蘇軾《瀟湘竹石圖》縱觀歷代畫論,可以發現提出並堅信「書畫同源」的人,大多為畫家而非書家。進一步探究「書畫同源」說提出的動機,幾乎無一例外的是為了提高繪畫的地位。「書畫同源」中「書」的概念最初被認為是指文字的含義(尤其指向原始文字的含義),後來引申為書法的內涵。傳統有「六書」一說,有的人根據「象形」的原則,便以偏概全的得出——「漢字起源於象形」這一錯誤的結論。文字與圖畫的密切關係,由此便深入人心。
  • 書畫同源——2017當代中國書畫名家新作展
    書畫同源——2017當代中國書畫名家新作展學術主持
  • 書畫同源丨李墨熙:書畫不難學,貴在堅持
    自先秦諸子「河圖洛書」以來,便有書畫同源之說。其含義不僅指中國文字與繪畫在起源上有相通之處,也指兩者的筆墨運用有異曲同工之妙。6月20日,清美漢墨主辦的全國書畫詩印零基礎教師培訓第三天,書畫詩印教育傳承人李墨熙帶領參加師訓老師每人創作一副「書畫詩印四合一」立軸作品,以書畫詩印作品詮釋對「書畫同源」的理解。
  • 在當代,如何理解「書畫同源」?
    甲骨文書畫同源,在古代,似乎好理解,文人墨客作畫,寫字,相得益彰。尤其是遠古,文字是象形文字,傳倉頡造字,鳥獸足跡,似畫似文。。後來,書體演變,尤其到現代乃至當代,由於草書高度地抽象,楷書過度地程式化有的人開始不認「書畫同源」了。說實話,筆者為什麼不太喜歡日本的書法?儘管在日本書法史上,有著著名的「三筆三跡」,就是因為日本的書法,基本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國畫而成了完全的抽象書寫,缺乏美感,不是中國的「無言的詩,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無形的舞」。
  • 「書畫同源」的本意是什麼?
    學書法的人往往會聽到這樣一句名言「書畫同源」。比如北宋的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說:「人之學畫,無異學書。」魯迅先生也說「寫字就是畫畫」。那麼,「書畫同源」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本義是什麼?我們這裡就來進行一些簡單的介紹。
  • 書畫同源:書法對中國繪畫的影響
    文章通過研究書法對於中國繪畫的影響,並以「書畫同源」為主,「以書入畫」「筆墨勢韻」為輔來淺談我國書法與繪畫兩者之間的聯繫,從中領悟中國書法非凡的藝術魅力。書法,是中國的一項傳統藝術,依託於中國傳統文化一路發展演變而來,形成了我國獨具文化特色的一項藝術,在我國藝術文化中擁有著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