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捲入官場漩渦,蘇軾的人生會是另一番光景嗎?

2020-12-15 百曉奇

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

蘇軾的一生,可謂曲折坎坷

作為一名「詩文獨步天下」的科場奇才,尤其在文人思想活躍的北宋,這樣「耀眼」的人,難免捲入了官場旋渦之中,自此開始了他一生浮浮沉沉的仕宦生涯。

其實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解讀蘇軾,結合當時的環境,總是有些不足。

北宋時期,是很優待文人士大夫的,宋太祖趙匡胤還立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祖訓,為北宋文人提供了寬容的政治環境,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宋太祖定了個規定「士大夫以及上書直言的人不能殺」,宋太祖留下的祖訓在北宋歷代執行得相當嚴格。

祖訓規定文人犯錯了不能殺,但是可以貶呀,可以流放呀,像大臣盧多遜和丁謂圖謀皇位,也僅流放了事。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的,引用錢穆《國史大綱》中話來說,「極少貶斥,誅戮更屬絕無」

由此可見,"被貶"在當時已經算很嚴重的罪了,而蘇軾呢,不僅被貶了官,還貶了好幾次,千年後的我們很難切身體會這是一種什麼心情,但是,蘇軾在這麼坎坷的人生中,不僅沒有自此頹廢,面對來自生活的重重考驗,反而非常樂觀豁達,別說在古代,我覺得在現代都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像我們今天都覺得震撼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就是在他被貶到黃州時創作的,若沒有一份豁達的心境,怎麼能創作出這樣大氣磅礴、響徹千古的詞呢。

蘇軾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又是如何捲入官場旋渦的?而這些千古不衰的詩詞名句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人生?

那就讓我們從蘇軾年少成名開始說起。

年少成名天下知

古人云,學而優則仕

才華出眾的蘇軾和弟弟蘇轍在父親蘇洵的帶領下,父子三人趕到當時的京城開封參加進士科考。

那年蘇軾21歲,蘇轍18歲。

進士科考試,基本上是三年舉行一次,招收的人數也比較多,尤其在北宋時期,也意味著競爭也很激烈。

前面所說宋太祖趙匡胤還立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祖訓,還主張「文人治國」大批地重用文職官員,而且待遇非常豐厚,當時一個宰相一個月的俸祿算下來大概50多萬文,什麼概念?參考當時的米價,一鬥米50文,想想50萬文能買多少米呢?一萬鬥,也就是12萬斤,可想而知,就是普通官員待遇也不會差到哪去。

在這種情形下,文人如能入仕前途可是一片光明,競爭激烈也就很正常了。

但是蘇軾,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家庭教育

說起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的才學品行,離不開父母的影響。

蘇洵和程氏夫婦倆,一共生育過三男三女,蘇軾排行第五,蘇轍第六。

有人說那蘇小妹呢?其實對於蘇小妹是否存在是有爭議的,有人說蘇軾的姐姐叫蘇小妹,但是已經早亡了;也有人說蘇小妹是虛構的文學形象,根本是沒有這號人物,這點可以從蘇軾和蘇轍兩兄弟大量信件裡可以查證。

父親蘇洵對他們文化知識的學習特別重視,嚴厲到骨頭裡的那種重視,並且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什麼《名二子說》,從這個蘇軾和蘇轍的名字入手,來告誡他們應該怎麼做人。

母親程氏,出身名門望族,但卻是豪門"貧"小姐,珠寶首飾不戴,綾羅綢緞她不穿,整日與詩書文章、筆墨琴棋為友。

這樣的父母養出的孩子,能差到哪去?

小試牛刀

果不其然,進士科考成績出來,蘇軾和蘇轍兩兄弟順利通過考試,被授予了進士及第的光榮稱號,蘇軾取得了第二名,其實這次考試還有一個插曲:

歐陽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當時的主考官,在看了蘇軾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後,簡直是驚呆了,他覺得這文章誰寫的,怎麼寫的這麼好呢?幾位副考官看了也覺得這人厲害了,這文章必須得第一呀。但是呢,歐陽修有了點小心思,其實也不是壞心思,就是他非常自信的認為能寫出這麼一篇文章的人肯定是自己的學生曾鞏啊,可是若給自己學生第一名,那別人會怎麼認為自己呢,算了,為了避嫌,還是委屈點給個第二名吧。就這樣,蘇軾的文章明明是第一的水平,結果被點為第二名。

當然,這個錯誤不久也被澄清了,後來歐陽修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而且,歐陽修對蘇軾是相當欣賞,曾對老友梅堯臣說:「讀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這就是「出人頭地」的出處)他在晚年時,對兒子歐陽棐說道:「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意思就是「你記住我說的,三十年後,沒人再記得我歐陽修了」。

有了歐陽修這麼高的評價,還年少的蘇軾一下子轟動了整個京師。

但是呢,母親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蘇軾只得返回家鄉服喪。

百年第一

三年後,兄弟二人再次來到京師參加"制科"考試。什麼是制科?這是宋朝最高級別的考試,而且不同於進科,制科開考時間是不固定的,全憑皇帝意願。這樣的考試,蘇軾自然不會錯過,那他的表現如何呢?

取得了第三等。

實際上,這個第三等已經是最高分的意思了,前面的第一等和第二等是虛設的,根本不存在的,而且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僅僅舉行過22次制科考試,也僅僅錄取了41人。三百年啊,才41人,要知道進科考試錄取了4萬多人,這麼一比較,足足差了一千倍。

北宋建國到蘇軾的時候一百年,這一百年的時間裡,蘇軾是第一個獲得第三等的人,可以說是百年第一。蘇轍也沒落後,考了個第四等。想想「唐宋八大家」裡能有蘇家父子三人,不得不說是實至名歸,人家確實有這個實力。

自此,蘇軾才真正步入仕途。

初入仕途遭排擠

蘇軾的第一個官職叫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前面一長串的就不說了,他實際的官職是鳳翔府(今鳳翔市)的判官,相當於現在的政府辦公廳主任。

對比現在都知道,這個官職真不是一般人能當的,那是得有資歷才可以,而蘇軾呢,才二十來歲就走馬上任了,實在是才華太過驚世的原因。

後其父蘇洵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裡。

熙寧二年,蘇軾被調回京城,擔任判官告院,就是管理官員的告身封贈的。

在這期間,宋神宗已經開始重用王安石了。

說起王安石,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就是他發動的,旨在改變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

有人說,北宋怎麼貧怎麼弱了?畢竟西方都認為古代這些朝代,宋朝簡直是繁榮昌盛的典型,並且社會穩定。可這些都是表面現象,想想宋朝官吏待遇這麼高,何況每年要向西夏國和遼國進奉幾十萬兩白銀呢,哪來的錢呢?取之於民。

這種環境下,老百姓的負擔得多重,當時年僅二十歲的宋神宗繼位,決心要勵精圖治,改革變法。

而王安石呢,多次上書要求減輕百姓負擔,這點與宋神宗的思想契合在了一起。

於是,朝堂之上就形成了對立的兩大派系:

一是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派」;

二是司馬光為代表的「反對改革派」。

那跟剛剛踏上仕途蘇軾怎麼扯上關係的,他又屬於那一派?

其實我覺得蘇軾屬於「傾向於改革的中間派」。

比如,他也覺得需要改革,但是反對王安石這麼激進,他覺得要循序漸進;他後來發現自己跟司馬光政治見解也有著矛盾。

但是,王安石不這麼看,他覺得跟自己思想不統一,不就是反對改革麼。

要說這麼年輕的毛頭小子值當王安石去擠兌麼?值當的。

自從歐陽修那一堆讚美之言形容蘇軾之後,蘇軾的名氣在文人中相當大的,用一呼百應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了。想想王安石那是誰,政治家,在他政治家的思維裡,這樣有影響力並且站在自己對立面的人,得把他早早地「扼殺在搖籃裡」,不能給他做大的機會。

於是,不遺餘力的打壓蘇軾。

時間久了,蘇軾覺得這是非之地可呆不下去了,自己調任地方去。

宋神宗這個人,是非常喜歡蘇軾的,確切的說,非常喜歡蘇軾的文章。

這一點在後來一次蘇軾生病又恰逢曾鞏去世卻被傳成是蘇軾去世了表現的很明顯,是說這個消息傳到了皇宮,宋神宗也知道了,正在吃飯,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連說了兩聲:人才難得,人才難得呀。很難過,飯碗一推,回書房了。

但是,無論宋神宗如何欣賞蘇軾,他那陣主張的可是改革,蘇軾在改革上不能為朝廷所用,所以宋神宗同意了這個調任請求,還給他安排了杭州這個經濟狀況不錯的城市。

於是,也有了今天我們都能朗朗上口的好詩: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在杭州任期滿了之後,他先後調任到密州、徐州、湖州擔任知州,八年裡政績突出,為百姓做了很多事(咱們這篇文章裡暫且不提他在美食方面發明的各種菜譜)。

有人說,王安石怎麼這麼壞呢,其實怎麼說呢,兩個人是政見不同,王安石是欣賞蘇軾這個人的,但為了立場不得不去排擠蘇軾,而且呢,行事也光明,在後來,蘇軾還曾特地去拜訪王安石,並且以學生自稱,所以,不算真正的敵人。

要說,如果這樣下去,蘇軾的一生也應該平坦許多的吧,然而,世事無常,蘇軾雖然遠離了京城,但是他仍然沒有逃離官場的旋渦,並且這一生都在這個旋渦裡沉浮。

烏臺詩案,蘇軾入獄

元豐二年四月,蘇軾剛到任湖州不久,一場突如其來的災禍把他投入了監牢。

這也是北宋史很出名的一件大案——烏臺詩案

怎麼回事呢?

原來蘇軾外任的這幾年,朝廷局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改革派」的發起人王安石,先後兩次被罷免,退出朝堂;

而「保守派」的司馬光也離職回家,閉門編寫《資治通鑑》,不問國事。

當時朝堂上活躍的是誰呢?

一是,宰相王珪,擅長勾心鬥角拉幫結派,並且唯宋神宗命是從。是一個沒有政績、沒有主見、沒有思想的「三無」宰相;

二是,王安石的門生:權御史中丞李定,權監察御史裡行舒亶、何正臣這幾位。

事件的起因是什麼呢?

按常規,凡是官員新到任所,就得給皇帝寫一份上表。

恰逢蘇軾剛到湖州上任,於是給宋神宗寫了一份《湖州謝上表》

王安石這幾個門生可不會放過這次機會,無論蘇軾的名氣還是他反對改革的傾向以及重返朝堂,為了防患未然,蘇軾無異於他們向「保守派」開刀的最佳選擇。

於是,這幾人開始研究這份上表,三百多字研究了四個多月,硬是研究出名堂,羅列出蘇軾的幾大「該殺」的罪狀:

1.蘇軾在這個上表裡面無視朝廷,標榜自己;

2.蘇軾寫過譏諷新法的詩文;

3.蘇軾的言論蠱惑人心;

4.蘇軾詆毀聖上聲譽。

其實《湖州謝上表》只是例行公事,就是感謝皇恩浩蕩一類的內容,但是蘇軾這個人,性情非常耿直,他在後又加上幾句牢騷話: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就為改革派創造了藉口,而且宰相王珪還火上澆油!

他對宋神宗說:「皇上就是龍,真龍天子,您在這呢,他不寫您,卻要到地底下去找那個什麼蟄龍,這不就是謀反嗎?這不就是不忠嗎?」。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真小人」。

而且蘇軾的確寫過諷刺新法的詩詞:

諷刺青苗法: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出自《山村五絕》)諷刺農田水利法: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滷(鹽鹼地)變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諷刺貢舉法: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出自《戲子由》)諷刺均輸法: 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出自《鹽詩》)被指「大逆不道」: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 (出自《檜樹》)

前面說過,宋太祖趙匡胤曾留下不殺直言文人的祖訓,蘇軾這種情況何至於要「殺頭」?

其實,前面在文風開放的北宋確實不算很重的罪,況且有點牽強,但是第四條,可真是犯了宋神宗的忌諱。

宋神宗一聽,就惱了,下令把蘇軾壓到京城審問來。

"改革派"又怎麼能錯過這次機會,押蘇軾進京的過程,各種逼供讓他認罪。這種折磨,真的是非常摧殘蘇軾的精神,甚至想過跳江自盡的。

蘇軾入獄後,來自各方面的人物要求赦免蘇軾,其中就包括王安石。

於是,這兩方人馬為蘇軾,又展開一輪輪爭辯戰。

最終,在蘇軾被關押140多天後,宋神宗判蘇軾誹謗朝政、妖言惑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就是犯官,沒錢沒權還得被監督)。

這就是烏臺詩案

(烏臺,也就是御史臺,在漢代的時候,這個御史臺裡邊種了很多的柏樹,有很多的烏鴉在這個樹上造窩 ,所以就把這御史臺叫烏臺。)

或許一次災難讓蘇軾真正脫胎換骨了。

蘇軾到了黃州以後,途徑赤壁,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震撼古今。

被貶黃州第三年,創作了《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都是蘇軾人生的真實寫照。

這樣算是完事了麼?沒有。

蘇軾這樣的人或許註定要幾經磨難。

東山再起

要說,宋神宗真是對蘇軾挺特別的。

他認為蘇軾人才難得,流放黃州太過可惜了,就大有重新啟用的趨勢:下旨把蘇軾從黃州調任到汝州,離政治漩渦的中心很近的城市。

但是蘇軾卻給皇帝上了一封疏,請求不要去汝州,他想去常州。

沒想到宋神宗同意了,讓他還掛著汝州團練副使的銜,但是久居常州。

然而,世事無常。

宋神宗元豐八年,38歲的神宗皇帝駕崩,當時只有10歲宋哲宗繼位,宋神宗的母親高太后垂簾執政

這位高太后不同於宋神宗,她是反對改革的。

於是,高太后不僅廢除了新法,而把已經隱退的司馬光請了出來,把「保守派」們也紛紛調回了朝廷,其中就包括蘇軾。

從1085年的5月到1086年的9月,在短短的十七個月的時間裡,50歲的蘇軾從一個被貶到偏遠地區的犯官一躍升到三品大員翰林學士知制誥,相當於皇帝的私人政治顧問,他可以直接參與決策國家的方針政策等國務大事,距離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遙,這是蘇軾這一輩子最輝煌的時刻了。

但是,隨著時間,蘇軾發現自己與司馬光這一類「保守派」也有著很多本質上的矛盾,並且這種矛盾也逐漸激化。

我想,這可能是原本有著共同的敵人「改革派」還能有共同的目標,有一天這個共同的敵人退場了,那最開始的「盟友」之間利益衝突也會顯現出來。

隨著司馬光病逝,這種矛盾更為激烈。

蘇軾呢,此前就經歷過這樣的政治鬥爭,當情景再現的時候他已經倍感疲倦了,尤其歲數也不小了,他不願再重蹈覆轍,所以他連上四道奏章,請求離朝外任。

去了哪呢?杭州,在蘇軾在這裡也曾寫下美麗的詩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到了此時,蘇軾真的躲得掉嗎?

蘇軾之死

宋哲宗的元佑七年前後,宋哲宗親政

高太后去世後,宋哲宗主張將革新變法的大業進行到底。

並且,蘇軾又成了首要目標。

有句話說的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雖然蘇軾還是宋哲宗的老師,但是宋哲宗這個人心胸非常狹窄,蘇軾還這麼醒目,於是三年內下了六道詔命,連降蘇軾到九品:

第一道詔命下達,他被取消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撤銷了定州知州任的職務,英州知州正六品

第二道詔命下達,沒過多久,以左承議郎的身份任英州知州,成了什麼呢?正六品下,又降了一等

第三道詔命緊接著下達,說:永遠取消蘇軾的升遷資格

第四道詔命:由英州知州為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就是貶你到惠州,給你個官銜。

蘇軾剛剛趕到了廬陵,第五道詔命緊接著下來了:,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仍惠州安置,不得籤書公法事)。

三年後,第六道詔書又來了:責授瓊州別駕(九品),昌化軍(海南省)安置,不得籤書公事。

可以說,曾經輝煌一時的蘇軾如今已經跌至人生的谷底,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裡,蘇軾連降了十幾個官階,由一名正三品大員降為九品芝麻官。

此時蘇軾已經六十二歲,花甲之年,在經歷了人生這麼多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後,他早已經將生死得失置身度外了。

被貶的還有他的弟弟蘇轍。

然後,命運弄人。

原本蘇軾是打算在海南終老的,沒想到時局再變:

宋哲宗,年紀輕輕卻駕崩了。

關於他的死因,據《元符遺制》所稱是:"故冬以來,數冒大寒,浸以成疾,藥石弗效,遂至彌留。"但在宰相曾布的日記《曾公遺錄》中,趙煦並非因傷風感冒而死,而是死於縱慾過度。

他沒有子嗣,皇位就由他的弟弟趙佶就繼承了,也就是很有名的宋徽宗,那個大畫家。

他繼位以後啊,是由宋神宗的妻子也就是向太后執政

二月份朝廷天下大赦,蘇軾以瓊州別駕的官職命令在廉州安置

四月份,授予他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居住

到了十一月份朝廷下詔:復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玉局觀、外軍州任便居住。(七品官的官俸,你愛上哪兒住上哪兒住去)

此時,蘇軾已經六十五歲。

當時蘇轍跟他哥哥說,我們年紀都大了,就別折騰了,儘量地離京城這個地方近一點,靠近中原嘛,我們兩個住在一起。

蘇軾本來都答應了,後來一聽說,朝中可能又有新動向,堅決不去潁昌,堅決不去。

所以他把自己終老的地方定到了常州。

其實,幾經顛沛流離,蘇軾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

到了七月十八號,他覺得病很重,就把三個兒子都叫到床前,說「吾生無惡,死必不墜,慎無哭泣以怛化。」

(意思是說,我這輩子沒有做過什麼壞事,也沒有做過什麼虧心事,死後不會下地獄,我死後你們不要哭泣,因為那不是我所希望的。)

到了七月二十三號,蘇軾醒過來,當年在杭州徑山的一位著名的長老叫維琳,前來看望他,兩個人交談了很長的時間,蘇軾還給維琳寫了一首詩,談到自己對佛教的看法,對生死的看法。

到了七月二十八號,蘇軾處在彌留狀態,他的好友維琳方丈,在他的耳朵邊上大聲地說:「端明宜勿忘西方!」(意思是,端明學士應該想著西方極樂世界)

蘇軾喃喃自語地回應說:「西方不無,但個裡著力不得。」(說西方世界不是沒有,但卻是不能使力的)

好友錢濟明,也湊近他的耳畔大聲地說:「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須著力!」(先生一生都篤信佛法,不就是為了今天嘛,你應當用力啊。)

蘇軾最後說了一句話,說:「著力即差。」(越用力,就越錯。

到最後蘇邁含淚上來問他的後事,這個時候蘇軾已經去世。

這是在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

如果沒有捲入官場漩渦,蘇軾的人生會是另一番光景嗎?

也許,正是這樣歷經磨難的人生,才造就了「詩文獨步天下」的蘇軾。

相關焦點

  • 如果嶽飛沒有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後的歷史會是另一番光景嗎
    如果嶽飛沒有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最後的歷史會是另一番光景嗎「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 大洋彼岸的樓市是「另一番光景」……
    大洋彼岸的美國同行卻是「另一番光景」……新冠肺炎疫情讓人揪心,對房企來說,沒有銷售就沒有現金流,停工意味著交付、結算等一系列流程的推遲,倘若時間拖得很長,對諸多房企將是一個大考驗。2月16日,恆大集團重磅宣布:將於2月18日啟動恆大歷史上力度最猛的一次樓盤優惠活動——全國在售樓盤75折售賣。
  • 大文豪蘇軾,一生被貶難道沒有原因嗎
    早上讀蘇軾,笑得我一把鼻涕一把淚蘇軾這個人,個人感覺不適合官場混 ,為啥呢,天性善良,豁達沒腦子,怎麼跟官場老油條鬥呢而且蘇軾還特有才,特愛得瑟一生寫了幾千篇詩詞,就不能低調點嗎?這下被小人抓住把柄了吧,於是乎,朝廷派人來他家抓他,兩名士兵立刻將蘇軾五花大綁,蘇軾的妻兒哭喊緊跟其後說,子瞻 你走了我們孤兒寡母可咋辦呦。
  • 「相由心生,境由心轉」:改變自己的心態,人生會是另一番景象
    你想想看,牆上種白菜不是白費勁嗎,戴著鬥笠還打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一個女的睡在一張床上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不免心灰意冷,有些放棄了。店老闆看到他要走,很奇怪地問,還沒考試就準備走嗎?秀才一五一十的給店老闆說明了情況,店老闆聽了就大笑起來,說道我也會解夢。
  • 蘇軾這一首詩被誤會太多年了,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蘇軾這時候也在朝中,便表示反對,如此原本被認為是舊黨的蘇軾也得罪了舊黨,被舊黨排擠。心繫社稷的蘇軾不想站隊,但自古以來官場卻容不得這種佔理不佔隊之人,所以新舊兩黨的排擠下,蘇軾多次上疏要求外任。1087年,蘇軾就曾四次上札子以求外調,但沒被允許,再過一年,新舊黨爭漩渦中的他又是接連上劄,還是沒得到宋哲宗應允。
  • 蘇軾真的是因為,寫了幾首詩而坐牢嗎?
    蘇軾僅僅是因為寫了幾首詩就坐了牢嗎?事情可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蘇軾很是歡欣雀躍,因為湖州這裡不僅風光優美,附近還有一些親戚朋友可以經常結伴,去山林間欣賞美景。蘇軾到湖州上任三個月以後,厄運開始降臨了。怎麼回事呢?原來蘇軾在升官以後,按照慣例給皇帝上謝恩表,這本來只是例行公事。一般人就會說&34;這類的官場套話。
  • 我的世界:如果盔甲進入現實,成為服飾,會是怎樣一番光景?
    如果給你一個機會,你敢穿嗎?二、黃金盔甲黃金盔甲在MC中是不太常用的一套盔甲,因為實用性太低,玩家寧願選擇鐵套也不會選擇黃金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黃金盔甲要比其他的盔甲更加好看。那麼好看卻不中用的黃金盔甲進入現實又是怎樣一番光景呢?上圖給出了答案。
  • 克魯伊夫恐捲入是非漩渦 巴薩曾為他設豪宴待客
    然而,鐵定會出乎克魯伊夫意料之外的是,如今他卻很有可能因一件並不算有多嚴重的事情捲入這場原本與他並無太大關係的是非漩渦。《世界體育報》的這條消息究竟是不是以羅塞爾為首的現任高層所透露的還不太好說,但可以肯定的講,此事的出現只會讓事態變的更為複雜,因為克魯伊夫在巴塞隆納當地有著很高的威望,俱樂部內部也同樣如此,但如今連能量很大;甚至不遜於拉波爾塔的巴薩教父都捲入是非漩渦,所以接下來不妨看看,此事究竟會不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
    它們具有典型的宋詩風格,與黃庭堅合稱「蘇黃」;而我們比較熟悉的蘇軾,則發展出豪放的風格,與辛棄疾又稱「蘇新」;蘇軾散文作品豐富奔放,與歐陽修合稱「歐蘇」。然而,在43歲那年,蘇軾因捲入官場黨爭而捲入「烏臺詩案」。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軾被朝廷下調到黃州做一名副使節。
  • 與潛意識的對話5:漩渦錯誤價值
    是的,自己之所以被捲入漩渦的中心,是因為自己的錯誤。錯誤在於自己貪戀荷花的美麗和嬌豔,控制不了內心想佔為己有的貪婪和欲望。自己不知道,看似平靜的湖面之下,其實已是暗流湧動。自己看不見,嬌豔美麗的荷花下面,是骯髒黏稠的淤泥。
  • 蘇軾官場生涯坎坷,為何蘇轍能高居相位?名字中有玄機!
    蘇軾官場生涯坎坷,為何蘇轍能高居相位?名字中有玄機!文|歷史共鳴宋朝時期,曾有一位人盡皆知的大名人,名字叫蘇軾,他從小就很有學問,二十一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去了京城,當時的蘇轍才18歲,兩人跟著父親一起去京城就是為了參加考試。在這次考試中,蘇軾成了第二名,蘇轍雖沒有那麼好的成績,但也是成功及第。而蘇軾官場生涯坎坷,為何蘇轍能高居相位?名字中有玄機!
  • 蘇軾的一首浣溪沙,看似淺顯樸實,卻另有風味,洋溢著生活氣息
    其中也有一些蘇軾興起之作,雖然不像其他那些著名詩篇流傳甚廣,但是細讀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這番滋味不存在於蘇軾以往的慷慨激昂、大悲大喜之中,而是體現在蘇軾最平常的生活之中。從這樣的作品中,我們似乎只是看到一位平凡的老人,那份對生活的熱愛,那份對人間最美風光最深的眷戀。
  • 別有天地:另有一番境界,不同於黑暗,汙濁的人間
    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風景或藝術創作的境界引人入勝。【成語故事】「別有天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另有一種境界。也形容風景引人入勝。  這個成語來源於《李太白全集.山中問答》,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 真相臺:根據下水漩渦的旋轉方向可以分辨南北半球嗎?
    那麼通過水池中水流的漩渦到底能不能判斷南北半球呢?央視財經記者決定先去做一番小試驗。這次的實驗是在家庭環境下完成。首先將洗手池蓄滿水,為了便於更清晰的觀察漩渦旋轉的方向,記者準備了一些小紙船,等待水面平靜之後,將紙船輕輕放入水中,並將水池下水口打開。水流形成的漩渦會是逆時針的嗎?
  • 初入官場的蘇軾,狀元及第,「春風得意馬蹄疾」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蘇軾和他弟弟的官場之路,首先要感謝的是他們的父親--蘇洵,蘇洵斷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以後全身心的投入到培養兩個兒子上面。蘇軾出入官場的道路雖然沒有那麼的艱辛,但是他的父親為了他們也是付出了很多。在蘇軾和蘇轍兩兄弟沒有參加應試之前,蘇洵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拜訪了在成都做官的張方平,講自己的作品呈上希望打通這個關係得到賞識,張方平當然出於父子三人的才華,為他們父子三人寫了推薦信,推薦信的對象是,當時朝廷為官的重臣,同時也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和韓琦。
  • 從蘇東坡宦海沉浮看宋朝官場仕途的宿命
    如果東坡生活在普通市井階層,其一生應該是平安幸福,福壽安康的,可知識改變命運,讓他從四川一個偏僻的小鎮上考取了功名,為朝廷效力,走上了仕途之路,這是當時辛苦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理想,金榜題名的喜悅,家族興旺的開始。可對東坡而言,則是其顛簸人生的開端!
  • 佔卜測試:選擇一個喜歡的髮夾,測你的人生會因為什麼而轉變?
    選這個髮夾,你的人生會因為你的大學而轉變。很多人都說高考並沒有那麼重要,不用放在心上,對於一些家裡人早就已經安排好工作的人說,大學真的不是什麼,完全可以忽略這個階段,但是對於那種整天挑燈夜戰的考生來說,高考就是他們的轉折點,就是他們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因此你考上了大學就是你人生改變的開始。
  • 蘇軾和秦觀在雷州永別
    秦觀蘇東坡蘇東坡、秦觀師徒二人都因為黨派之爭而受牽連,他們一生都被捲入了無情的政治漩渦之中,蘇東坡甚至被流放天涯海北,但是他能隨遇而安,沒有悲觀。反觀他的學生秦觀,就沒有老師這麼樂觀了。在被貶雷州之後,本來就充滿憂鬱和憔悴的秦觀就變得更加絕望和消沉了。也許是他已經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或者已經決定要離開這個無可留戀的世間,秦觀就自作輓詞,奏起生命將終的哀曲。
  • 蘇軾酒後刁難友人小妾,她僅回8個字,蘇軾深有感觸寫下千古名作
    蘇軾的一生,經歷過多次大起大落,在人生的變幻難測之中,他也獲得了對人生更深的體悟,因此,在他的詩詞中,有著對人生深刻的洞見。蘇軾43歲的時候,在著名的烏臺詩案中,因為受到官場黨派鬥爭的牽連,蘇軾也被捲入其中,但除了他之外,還有他的一位蘇軾的同僚也被牽扯其中,他的名字叫王鞏。
  • 蘇軾看穿人生的經典之作,句句經典,結尾8字令無數人落淚
    故而,蘇軾在遇到大風波時候往往能夠寵辱不驚,往往能「勝不驕,敗不餒」,豁達、開朗處世,安穩而又幸福充實地過完這一生。正因為蘇軾有著如此高大的境界,也才有了此文。此文可謂是蘇軾看穿人生的經典之作,斟字酌句,句句經典,結尾8字令無數人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