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結婚,操辦婚禮,現在的年輕人大都辦的是西式婚禮,在酒店舉行,在司儀的「你願意嗎」,雙方交換戒指,喝交杯酒,給父母敬茶,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推杯換盞,婚禮順利結束。在農村,一般喜宴的酒席是在自家辦的,現在很多環節也都從簡了,但是還是有一些有意思的環節延續至今。比如說閩南地區,婚宴流行做大喜餅,送給親朋好友,這是感謝大家的參與和見證,也是一種回饋,龍涓大餅就是典型代表。
自製大喜餅,這是一項複雜的工程,看上去容易做起來費力又費時。一般會在婚宴開始前兩三天進行籌備,主要是配料、成型、烤制、包裝四個環節。首先籌備的是喜餅餡,農村人就是實在,準備的餡料也絕對是貨真價實,原料十足,多大14種原料,有豬肉、冬瓜、花生、芝麻、糯米等。先將糯米浸泡5個多小時,磨漿後煮成漿糊,花生經過油炸後碾碎,冬瓜等切成碎塊,五花肉切成碎末煮熟。然後將這些餡料和蔥蒜芝麻等攪拌在一起,做成喜餅餡。
第二個環節就是成型。用一塊長桌子,兩邊各坐十餘人,從揉面、錯條、切塊、包餡、壓成麵餅,做成餅形,刷上雞蛋液,蓋上紅「囍」字。這些人手都是鄉裡鄉親,哪家有喜事,其他戶人家就上門幫忙,不管再忙,各家各戶都要抽調人幫忙,這也是農村為什麼鄰裡關係好的原因,因為大家總是互相幫忙,走動得多,關係就自然更加密切了。
第三個環節是烤制,現在比過去容易得多,已有專門的烤餅機器,可以自動調節溫度,只需要在開始前,先刷上一層花生油,然後將已經成型的餅放入烤餅機器,文火烤制,將一面烤到金黃後,翻面再烤,兩面都呈金黃色即可出鍋。
出鍋後的喜餅還不能著急包裝,需要刷一層油先放置冷卻,待冷卻後再用特定的包裝將餅裝起來,一般是5個一裝,2盒喜餅裝一個小箱,送人要送成雙成對,也是對新人的美好祝願。
龍涓大餅現在不單單是婚嫁禮餅,在日常生活中已變成人們配茶的甜點,也是當地人的中秋月餅。你吃過這樣的大喜餅嗎?你們那兒又有什麼有意思的婚嫁禮俗呢?歡迎與大家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