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商張武的生意經:「無信不立 誠以待人」

2020-11-24 溫州新聞網

  在南京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涉及房地產、建築、教育、汽車、汽配、通信、服飾、餐飲、旅遊等各個行業,他們同力協力,群策群力,以其獨有的方式在南京這個千年古都成長壯大,並逐漸成為南京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特有符號,他們就是——溫商。

  目前,在南京經商的溫商已達5萬餘人,溫商以其敏銳的商業嗅覺和低調的形象一直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日前,記者就南京市溫州商會會長,南京武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武先生進行了專訪,為大家揭開南京溫商的神秘面紗。

  做著推銷闖南京

  1967年12月,張武出生在溫州蒼南縣的金鄉鎮,蒼南縣1988年被批准為首批沿海開放縣,成為全國民營經濟發展示範區和「溫州模式」重要發祥地之一,「我們從小受到的文化思想就是『重商輕農』,受父輩影響,比起將錢存在銀行裡我們更願意拿出來做投資。」張武告訴記者,同時因為敏銳的經商嗅覺以及很強的適應能力,溫商的足跡遍布世界。受此影響,1989年22歲的張武便來到南京推銷家中的教學儀器業務。

  至於為何選擇來南京發展,張武說:「首先是南京人不排外,因為一旦意識形態形成很難接受新的東西,其次就是待人熱情,會讓人有歸屬感。」在他看來,相比其他城市民營企業發展繁榮,南京的優勢就在於國有企業多工業企業基礎紮實,教育、科研等產業更是發展形式大好。另外,南京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越的區位交通優勢,企業的權益能得到保障。

  無信不立 誠以待人

  說起做生意,張武有他自己的心得體會,「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講誠信,人無信不立,說好幾點就是幾點。」每一個品牌從來都是以誠信為立足點的,沒有誠信的保障,企業就成了無水之源。凡是到過溫州的外地人一致認為,溫州人具有北方人的豪爽與義氣,這點從張武身上就能感受到,挺直的腰板,爽朗的笑聲都能讓人感受到他話語中的誠懇。

  目前他的南京武強實業有限公司現有固定資產2500萬元,職工近100人,年產值近2500萬元,而在具體上,除了產品質量外,還關注員工的福利權益,以及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其公司的企業文化就是「誠信」,在公司網站的首頁上,更是單獨開闢一欄寫著「誠信為本」並稱它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做人的起碼準則」。

  抱團經營共進退

  溫商既是一個品牌,也是一種力量,抱團起來更能顯示溫商的優勢。「溫州商會可以說是國內所有商會中最抱團的,」張武自豪的說:「南京商會有500多名會員,他們分布在各行各業就像是一個個敏銳的觸角,行業內一旦有新的信息走向大家都會進行共享,而做生意最看重的自然就是信息。每當成員有困難,其他人都會積極援手不會坐以待斃。」今天上午,張武就跟幾位會員一起處理了一起突發情況。

  南京溫商總部大廈位於江寧區秦淮路,不論是經營上的困難,還是生活中的困難,商會都願意為溫州老鄉盡力解決,溫商抱團的精神,正促使南京溫州商會日漸壯大。

相關焦點

  • 呼喚缺失的傳統道德:人無信不立 政無信不威
    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為政》),講的是守信在立身處世中的重要性;所謂「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講的是治國理政中建立政治公信力的重要性。把這二者結合起來,凝聚成兩句箴言,叫做「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威」。這樣的傳統倫理觀念,清代仍然在人們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鄭端所撰的《政學錄》中有這樣一段話:「信者居官立事之本。與民信,則不疑而事可集矣。
  • 人無信不立,以誠待人,讓誠信之花永遠綻放
    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可見「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維繫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德行,誠實守信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是一種崇高的道德修養,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的。那麼何為誠信?誠就是真誠,信就是守信。
  • 人無信不立:儒家孔孟誠信觀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可能是許多人懂得的道德信條。「言必信,行必果」,可能是許多中國人最熟知的古訓之一。而「一諾千金」「一言為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可能是許多中國人最熟悉和最常用的成語。
  • 信為人之本,人無信不立
    告訴我們在社會中得堯人處且堯人,有時候不必在過於計較,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你永遠不知道有人在你的背後,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讓自己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自己做的事情要勇於承擔責任,錯誤會讓你變得更加清醒。只要你善良對待別人,上天一定會眷顧你,別人也會對你回行善之禮。
  • 誠,信也。信,誠也
    「誠,信也。從言,成聲。」「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誠」側重內心層面,指內心情感的真實無偽、自然流露,而「信」則側重於人際交往層面,指言而有信、遵守信用。孔子時期便強調「民無信不立」,要做到「言而有信」;孟子和董仲舒更是將「信」列在「五倫」和「五常」中,被後人傳頌。
  • 人無信不立 國無信不強 今天山東曲阜發出時代誠信強音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獲得者薇婭,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獲得者,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主治醫師張宗雷,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孔冠軍,湖北順豐速運江漢分部經理、全國青聯常務委員、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汪勇 ,南京蘇寧物流有限公司區域經理、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江蘇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潘虎在本次大會現場,參與「青誠之聲
  • 姚正安:人無信不立
    人無信不立文丨姚正安人類文明數千年,如水如霧在徐州,有一座並不高峻的掛劍臺,歷兩千餘年大浪淘沙,依然矗立不倒,拜謁者無數。這掛劍臺有故事,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故事。春秋吳國的公子季札出使中原,名馬寶車自不待說,腰間還佩了一把象徵著權力和威嚴的寶劍。
  • 《人無信不立》
    人無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旺,國無信不興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鸚鵡學舌】孔子說: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其在社會上如何立足。【畫蛇添足】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旺,國無信不興。孔子在《論語》中反反覆覆地講到"信",他的學生子貢讓他在吃與信中二選一時,他選擇了寧餓死,也要守信。孔子的觀點是:人總是要死的,但失信於民,國家就難以生存了。就此,後邊有專門論述,在此趕緊打住。
  • 車管家:人無信不立 商無信不興
    「人無信不立」,出自《論語·顏淵》,原文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寧
    學過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戰國七雄,秦一統天下,秦之強起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有個徒木為信的故事:      商鞅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於民。
  • 鮑婷婷:人無信不立 國無信不強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古有商鞅變法治秦,為使百姓信之,立木於南門,以「徒木為信」,促使「?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由一弱小國家變為列強之一併最終統一中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無信於各諸侯國,以致國滅。  誠信大可立國,小可立人。
  • 孔子的"民無信不立"該怎麼理解
    「足食、足兵、民信」中的「民信」,究竟是政府取信於民還是人民信仰政府?可謂人言言殊。臺灣學者南懷瑾指出,「民信」是指人民對政治的信賴(《論語別裁》),大陸學者李澤厚則認為,「民信」是指人民對政府的信任(《論語今讀》)。兩位都是大家,見解多為學界所採認。針對有人對「子貢問政」的曲解,李先生曾有過糾偏之論,「好些註解都作個體修養講,但原文明明是回答如何搞政治。」
  • 人無信不立,一個誠信的人,一定不會對不起這三個人
    誠信是美麗的鮮花,盛開在人的心田;誠信是人生的推動力,帶你踏遍千山萬水,闖蕩江湖;誠信是心靈的甘泉,滋養人的靈魂。誠信,是人類最美好的品質之一,擁有誠信,才會擁有成功。人無信不立。誠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推崇的優良傳統,文化傳承離不開它;誠信,被寫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層面,社會發展國家進步離不開它;誠信,是人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生成功離不開它。信守承諾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誠信的人,一定不會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情,特別是面對這三個人,一定要信守自己的承諾,做個真誠的人。
  • 誠信:誠以養德 信以立身
    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君子的修身之道,也離不開「誠信」二字。  誠於中,信於外。在傳統的哲學思辨中,誠與信既是相關的範疇,又有不同的內涵。簡單來說,誠,關注內在自覺,是內聖之道;信,注重外在實踐,是外王之道。誠信作為道德規範,實則合乎內聖外王的哲學理路。  先來看「誠」。
  • 人無信不立 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誠信
    哥哥馬奮勇是漢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馬保東是回族,河南開封人。   過去的半年裡,馬保東一再約馬奮勇來河南做事,馬奮勇也打算在河南建立新疆名優產品展銷中心,投資物流和生態農業。馬年結束之前,馬奮勇如約而至。   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又經歷了些什麼?故事還得從20年前說起。
  •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
    老子有云:「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這句話的意思是: 人沒有誠信,就不能立足於社會;做業務沒有誠信,就不會興盛;國家沒有誠信,就會衰敗。我們身邊可能都有過不誠信的人,我原來有個朋友,他平時花錢大手大腳,但掙錢又不多,所以會經常借朋友或同事的錢,借的時候說兩三天就還,可是往往一兩個月都還不了。他還經常刷信用卡提前消費,後來銀行的錢也還不上了,等銀行來催款,又要借錢來還債。因為他經常不守信用,所以都沒人願意借給他了,最後把自己弄得聲名狼藉。
  • 許慎《說文解字》:信,誠也;誠者,信也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說: 「信,誠也;誠者,信也。」 「誠」是真實不欺,」信」也是真實不欺,可見誠實和守信兩詞意思是相通的。
  • 古人為什麼都很重視誠信,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無信不立」
    古人為什麼都很重視誠信,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無信不立」 2020-09-30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
    一般的謀殺,謀殺的是人的性命,而高考頂替,謀殺的是被害者的一生命運。不得不說,這類案件的發生,與時代背景是緊密相連的。古已有云:「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這些不法分子在利用人民賦予的公權力作惡的時候,損害的不光是被害人的利益,同時受到嚴重損害的還有國家和政府的公信力。特別是對國家和政府公信力的損害,其每一件惡行造成的嚴重後果,往往需要國家和政府做十件甚至一百件事來彌補,甚至即便如此也難以彌補。而在這類惡行中,有兩個領域的惡行尤其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