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船隊真的最遠到達了美洲?!很可能是真的哦。
這可是英國人研究後寫書的觀點。2002年,英國人加文·孟席斯寫了一本名《1421:中國發現世界》的暢銷書,加文·孟席斯經過研究認為鄭和船隊曾經完成了環球航行,中國人早在1421年,就發現了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美洲和大洋洲這兩塊新大陸其實是中國人發現的。而且他這個觀點最早發表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上。但中國的歷史學者根據明代繪製的《鄭和航海圖》只能推斷,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麻林地,麻林地就是今天肯亞的馬林迪。
為何中國的歷史學家反而比英國人保守呢?這是有苦難言的一件事。
話說鄭和下西洋的詳細檔案保存於兵部庫房,成化年間,明憲宗欲效仿明成祖,派人再次下西洋,於是就讓官員去兵部尋找鄭和下西洋的檔案,但是,兵部的官員找了三天都沒有找到這些檔案,原來,鄭和下西洋的檔案早就被兵部車駕司郎中劉大夏藏了起來,劉大夏認為鄭和下西洋,「廢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然尋得奇寶而回,卻沒有什麼益處,而且劉大夏還認為鄭和下西洋是「一時敝政」,留下來的檔案應該全部銷毀。憤怒的兵部尚書下令狠狠地打吏員的屁股,史書記載說:都吏檢不得,復令他吏檢。項詰都吏曰:「署中牘焉得失?」劉微笑曰:「昔下西洋,費錢穀數十萬,軍民死者亦萬計。此一時弊政,牘即存,尚宜毀之,以拔其根,猶追究其有無耶?」這個劉大夏是出了名的清官,皇帝出於政治需要又拿他沒辦法。就這樣,明憲宗居然找不到鄭和下西洋的檔案了,也就沒有再次派人下西洋。
毒蛇認為劉大夏很可能沒有銷毀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而是藏了一部分,其中就有一些地圖,這些地圖正是後來繪製《坤輿萬國全圖》的基礎,因為根據李兆良博士研究指出,這份地圖不可能是利瑪竇編制,因為地名都是中國地名,跟西方叫法完全不一致,而且時間有矛盾。但是,不管怎麼樣,劉大夏給後世之人研究鄭和下西洋帶來了困難。那英國人怎麼反而研究成果更加大膽呢?
主要是孟席斯找出了三個證據:第一,鄭和船隊曾經繪製了一張世界地圖,這張世界地圖上面有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哥倫布當年發現美洲,就是利用了這張世界地圖。第二,今天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納瓦霍人和佛羅裡達州的莫斯庫克人即是中國人的後裔,他們的祖先是鄭和船隊的船員。第三,在歐洲人發現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前,這裡有一些聚落是中國人建立的。
最有力的證據是近年來美洲沿海出土了一些明代的瓷器碎片,甚至出土了一塊宣德金牌。而且近年學者研究指出《坤輿萬國全圖》不可能是利瑪竇所著,因為《坤輿萬國全圖》在1430左右成圖,哥倫布60年後才抵達美洲,照時間推斷利瑪竇不可能知道這些資訊。所以這反而反證了孟席斯的觀點,哥倫布是用的鄭和的地圖到達的美洲。
孟席斯的這一觀點提出來以後,在世界歷史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無異於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認知,如果孟席斯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世界歷史將會被改寫。
鄭和的船隊到底有沒有去過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目前仍然有爭論,一些學者認為,鄭和最早發現了新大陸,而另外一些學者認為《1421:中國發現世界》的很多論點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鄭和船隊發現美洲新大陸觀點的學者,一般認為鄭和船隊在第六次下西洋期間到達過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明成祖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鄭和率領船隊第六次遠航,準備前往榜葛剌(今天的孟加拉),後來到達古裡(今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船隊在古裡停泊了一段時間,鄭和重新調整了船隊,洪保率領一支船隊駛向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周滿、周聞率領的船隊駛向美洲,而楊慶率領的船隊則駛向了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島和好望角,鄭和本人率領的船隊沒有一同前去,實際上,是鄭和船隊的分支發現了美洲、澳大利亞和非洲的好望角。
既然鄭和船隊到達過美洲、澳大利亞等地,那麼,這些地方的人有沒有來到明朝朝貢呢?其實,在明清時期的史籍中,還是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的。
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寫的《野記》中有巴喇西國來明朝朝貢的記載,此事也被記錄在《明史》等史籍中,巴喇西國在今天的美洲,祝允明生活在1461年至1527年的明朝,《野記》一書大概成書於1511年,此時,歐洲才剛剛發現美洲,如果不是中國人最先發現了美洲,在正德六年(1511年),明朝如何與美洲國家建立朝貢關係呢?
巴喇西國的貢品有祖母綠,祖母綠是非常貴重的寶石,祖母綠的主要產地在哥倫比亞、巴西、南非、印度、俄羅斯,另外,中國的新疆、雲南等地也有祖母綠,《明史》記載,巴喇西國在「南海」,巴喇西國的使臣先是「舟行四年半,遭風飄至西瀾海」,然後又漂流八日,到達吉零國(今孟加拉北部一帶),在孟加拉北部一帶居住了一年,又到達了秘得(今不丹),在秘得居住了八個月,沿著陸路,走了二十六天,到達了暹羅,巴喇西國使臣又在暹羅居住了四年,正德六年,經海路,到達中國,向明朝皇帝進貢了金葉表、祖母綠、珊瑚樹、琉璃瓶、玻璃盞、瑪瑙珠和胡黑丹等物品。
巴喇西國為什麼在美洲呢?根據地理位置和當地的物產,可以推斷出來。
巴喇西國在「南海」,這裡的「南海」指的是赤道以南的廣袤的大海,巴喇西使臣來中國朝貢,「舟行四年半,遭風飄至西瀾海」,後又漂流八日,才到達孟加拉北部一帶,又進貢了祖母綠,可知,巴喇西國極有可能在今天的哥倫比亞或者巴西,而南非、印度、俄羅斯等地的人來中國,不需要「舟行四年半」,又漂流八日,才能到達今天的孟加拉國。
近年來,鄭和船隊的副使大太監洪保墓被意外發現。它的墓志銘提到的一個天方國引起了所有學者的注意。洪保墓誌中提到了一個神秘的國家天方國,雖然有說法認為此天方就是今天的阿拉伯半島,但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旁證可以證明,洪保墓誌提到的天方可能並非是阿拉伯國家,而是遙遠的美洲。在描述天方國的時候,洪保墓誌提到「及聞海外有國曰天方,在數萬餘裡,中國之人古未嘗到,公返旆中途,乃遣軍校諭之,至則遠人駭其猝至。」也就是說洪保墓誌提到的天方國距離明朝有數萬裡距離,之前從未有中國人到過,當洪保返航的途中,派遣手下前去宣詔,當地人都十分驚訝。而另一個版本的天方,通常指沙烏地阿拉伯一帶,描述的風物與洪保墓誌基本不是同一地方,《舊唐書》早就記載過此天方與我國交往的事,所以兩個「天方」肯定有一個是誤記。
另外一個疑點是:《明史》中記載的古裡班卒,很有可能在今天的澳大利亞和南非。永樂年間,古裡班卒國曾派使臣來明朝朝貢,《明史》說:「(古裡班卒)其土瘠谷少,物產亦薄。氣候不齊,夏多雨,雨即寒。」夏天多雨,一進入到夏季,天氣就變冷,這種氣候特徵不可能出現在北半球,只有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才符合這種特徵,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寒冷多雨,因為北半球的夏季是南半球的冬季,所以,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在7月份和8月份,會出現寒冷多雨的現象,而到了12月份和1月份,反而是炎熱乾燥,澳大利亞的南部和南非的南部在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區,符合「夏多雨,雨即寒」的特點。
明嘉靖年間成書的《皇明四夷考》中又說:「(古裡班卒)俗質樸,男女被短髮,假錦纏頭,紅油布系身,物產甚薄」。如果古裡班卒是在南非,那麼《明史》也不會說「其土瘠谷少,物產亦薄」,南非的南部,總體而言不是很乾旱,只有澳大利亞大陸,從整體上來看,比較乾旱,「物產亦薄」,因此古裡班卒很有可能在今天澳大利亞的南部一帶,既然,澳大利亞南部的部落能夠來明朝朝貢,那麼,鄭和船隊航行到澳大利亞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雖然疑點非常多,但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的地方究竟是哪裡?至今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毒蛇認為,無論鄭和有沒有到達美洲,這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高光時刻,代表了中華文明曾經發展的巔峰時期,如果明朝沒有停止對海洋的探索,最差的結果也是同步跟上世界工業文明的步伐,中國近代的歷史也必然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