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船隊真的到達了美洲?

2020-12-18 毒蛇說歷史

鄭和船隊真的最遠到達了美洲?!很可能是真的哦。

加文·孟席斯

這可是英國人研究後寫書的觀點。2002年,英國人加文·孟席斯寫了一本名《1421:中國發現世界》的暢銷書,加文·孟席斯經過研究認為鄭和船隊曾經完成了環球航行,中國人早在1421年,就發現了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美洲和大洋洲這兩塊新大陸其實是中國人發現的。而且他這個觀點最早發表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上。但中國的歷史學者根據明代繪製的《鄭和航海圖》只能推斷,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麻林地,麻林地就是今天肯亞的馬林迪。

為何中國的歷史學家反而比英國人保守呢?這是有苦難言的一件事。

話說鄭和下西洋的詳細檔案保存於兵部庫房,成化年間,明憲宗欲效仿明成祖,派人再次下西洋,於是就讓官員去兵部尋找鄭和下西洋的檔案,但是,兵部的官員找了三天都沒有找到這些檔案,原來,鄭和下西洋的檔案早就被兵部車駕司郎中劉大夏藏了起來,劉大夏認為鄭和下西洋,「廢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然尋得奇寶而回,卻沒有什麼益處,而且劉大夏還認為鄭和下西洋是「一時敝政」,留下來的檔案應該全部銷毀。憤怒的兵部尚書下令狠狠地打吏員的屁股,史書記載說:都吏檢不得,復令他吏檢。項詰都吏曰:「署中牘焉得失?」劉微笑曰:「昔下西洋,費錢穀數十萬,軍民死者亦萬計。此一時弊政,牘即存,尚宜毀之,以拔其根,猶追究其有無耶?」這個劉大夏是出了名的清官,皇帝出於政治需要又拿他沒辦法。就這樣,明憲宗居然找不到鄭和下西洋的檔案了,也就沒有再次派人下西洋。

毒蛇認為劉大夏很可能沒有銷毀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而是藏了一部分,其中就有一些地圖,這些地圖正是後來繪製《坤輿萬國全圖》的基礎,因為根據李兆良博士研究指出,這份地圖不可能是利瑪竇編制,因為地名都是中國地名,跟西方叫法完全不一致,而且時間有矛盾。但是,不管怎麼樣,劉大夏給後世之人研究鄭和下西洋帶來了困難。那英國人怎麼反而研究成果更加大膽呢?

坤輿萬國全圖

主要是孟席斯找出了三個證據:第一,鄭和船隊曾經繪製了一張世界地圖,這張世界地圖上面有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哥倫布當年發現美洲,就是利用了這張世界地圖。第二,今天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納瓦霍人和佛羅裡達州的莫斯庫克人即是中國人的後裔,他們的祖先是鄭和船隊的船員。第三,在歐洲人發現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前,這裡有一些聚落是中國人建立的。

美洲出土的宣德金牌

最有力的證據是近年來美洲沿海出土了一些明代的瓷器碎片,甚至出土了一塊宣德金牌。而且近年學者研究指出《坤輿萬國全圖》不可能是利瑪竇所著,因為《坤輿萬國全圖》在1430左右成圖,哥倫布60年後才抵達美洲,照時間推斷利瑪竇不可能知道這些資訊。所以這反而反證了孟席斯的觀點,哥倫布是用的鄭和的地圖到達的美洲。

美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博士李兆良

孟席斯的這一觀點提出來以後,在世界歷史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無異於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認知,如果孟席斯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世界歷史將會被改寫。

鄭和的船隊到底有沒有去過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目前仍然有爭論,一些學者認為,鄭和最早發現了新大陸,而另外一些學者認為《1421:中國發現世界》的很多論點缺乏有力的證據。支持鄭和船隊發現美洲新大陸觀點的學者,一般認為鄭和船隊在第六次下西洋期間到達過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明成祖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鄭和率領船隊第六次遠航,準備前往榜葛剌(今天的孟加拉),後來到達古裡(今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船隊在古裡停泊了一段時間,鄭和重新調整了船隊,洪保率領一支船隊駛向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周滿、周聞率領的船隊駛向美洲,而楊慶率領的船隊則駛向了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島和好望角,鄭和本人率領的船隊沒有一同前去,實際上,是鄭和船隊的分支發現了美洲、澳大利亞和非洲的好望角。

既然鄭和船隊到達過美洲、澳大利亞等地,那麼,這些地方的人有沒有來到明朝朝貢呢?其實,在明清時期的史籍中,還是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的。

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寫的《野記》中有巴喇西國來明朝朝貢的記載,此事也被記錄在《明史》等史籍中,巴喇西國在今天的美洲,祝允明生活在1461年至1527年的明朝,《野記》一書大概成書於1511年,此時,歐洲才剛剛發現美洲,如果不是中國人最先發現了美洲,在正德六年(1511年),明朝如何與美洲國家建立朝貢關係呢?

巴喇西國的貢品有祖母綠,祖母綠是非常貴重的寶石,祖母綠的主要產地在哥倫比亞、巴西、南非、印度、俄羅斯,另外,中國的新疆、雲南等地也有祖母綠,《明史》記載,巴喇西國在「南海」,巴喇西國的使臣先是「舟行四年半,遭風飄至西瀾海」,然後又漂流八日,到達吉零國(今孟加拉北部一帶),在孟加拉北部一帶居住了一年,又到達了秘得(今不丹),在秘得居住了八個月,沿著陸路,走了二十六天,到達了暹羅,巴喇西國使臣又在暹羅居住了四年,正德六年,經海路,到達中國,向明朝皇帝進貢了金葉表、祖母綠、珊瑚樹、琉璃瓶、玻璃盞、瑪瑙珠和胡黑丹等物品。

巴喇西國為什麼在美洲呢?根據地理位置和當地的物產,可以推斷出來。

巴喇西國在「南海」,這裡的「南海」指的是赤道以南的廣袤的大海,巴喇西使臣來中國朝貢,「舟行四年半,遭風飄至西瀾海」,後又漂流八日,才到達孟加拉北部一帶,又進貢了祖母綠,可知,巴喇西國極有可能在今天的哥倫比亞或者巴西,而南非、印度、俄羅斯等地的人來中國,不需要「舟行四年半」,又漂流八日,才能到達今天的孟加拉國。

近年來,鄭和船隊的副使大太監洪保墓被意外發現。它的墓志銘提到的一個天方國引起了所有學者的注意。洪保墓誌中提到了一個神秘的國家天方國,雖然有說法認為此天方就是今天的阿拉伯半島,但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旁證可以證明,洪保墓誌提到的天方可能並非是阿拉伯國家,而是遙遠的美洲。在描述天方國的時候,洪保墓誌提到「及聞海外有國曰天方,在數萬餘裡,中國之人古未嘗到,公返旆中途,乃遣軍校諭之,至則遠人駭其猝至。」也就是說洪保墓誌提到的天方國距離明朝有數萬裡距離,之前從未有中國人到過,當洪保返航的途中,派遣手下前去宣詔,當地人都十分驚訝。而另一個版本的天方,通常指沙烏地阿拉伯一帶,描述的風物與洪保墓誌基本不是同一地方,《舊唐書》早就記載過此天方與我國交往的事,所以兩個「天方」肯定有一個是誤記。

另外一個疑點是:《明史》中記載的古裡班卒,很有可能在今天的澳大利亞和南非。永樂年間,古裡班卒國曾派使臣來明朝朝貢,《明史》說:「(古裡班卒)其土瘠谷少,物產亦薄。氣候不齊,夏多雨,雨即寒。」夏天多雨,一進入到夏季,天氣就變冷,這種氣候特徵不可能出現在北半球,只有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才符合這種特徵,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寒冷多雨,因為北半球的夏季是南半球的冬季,所以,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在7月份和8月份,會出現寒冷多雨的現象,而到了12月份和1月份,反而是炎熱乾燥,澳大利亞的南部和南非的南部在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區,符合「夏多雨,雨即寒」的特點。

明嘉靖年間成書的《皇明四夷考》中又說:「(古裡班卒)俗質樸,男女被短髮,假錦纏頭,紅油布系身,物產甚薄」。如果古裡班卒是在南非,那麼《明史》也不會說「其土瘠谷少,物產亦薄」,南非的南部,總體而言不是很乾旱,只有澳大利亞大陸,從整體上來看,比較乾旱,「物產亦薄」,因此古裡班卒很有可能在今天澳大利亞的南部一帶,既然,澳大利亞南部的部落能夠來明朝朝貢,那麼,鄭和船隊航行到澳大利亞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雖然疑點非常多,但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的地方究竟是哪裡?至今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毒蛇認為,無論鄭和有沒有到達美洲,這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高光時刻,代表了中華文明曾經發展的巔峰時期,如果明朝沒有停止對海洋的探索,最差的結果也是同步跟上世界工業文明的步伐,中國近代的歷史也必然改寫。

相關焦點

  • 如果鄭和帶著船隊往東走,發現美洲會怎麼樣?
    龐大的鄭和艦隊很可能在海上面臨食品短缺和壞血病的問題,這兩樣攤上一條都會導致船員的大量死亡。 這還是準備充足的情況下發生的,鄭和船隊雖然船隻龐大,但是人員也眾多,必然會面臨更嚴重的問題。 所以,如果鄭和他們想要橫渡太平洋,估計2萬多人的團隊到達太平洋的時候,也就剩個幾千人了。 當然,這幾千人在美洲仍然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 為什麼鄭和的船隊不會得壞血病
    於是為了彰顯國家在他統治下的強大,同時宣揚自己的功績,便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開始派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前後共七次。鄭和的船隊在當時世界上絕對是絕無僅有的,鄭和船隊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
  • 同樣是航海,為何歐洲大航海船隊九死一生,鄭和卻感覺風平浪靜
    然而在西方開始大航海時代之前,在東方的鄭和卻已經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而與西方不同的是,鄭和的船隊一路上卻給人一種風平浪靜的感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東西方航海時代的差別如此之大?首先在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上,雙方就不是同一個級別,鄭和的船隊有27800餘人,其中大多是官兵,組織嚴密,各司其職,甚至舵手能夠區分海域來掌舵,在東亞、東南亞由中國人來掌舵,而進入了西亞和印度洋舵手就會換成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不同地區不同的人來掌舵藉此來降低航行中的風險。
  • 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到過美洲嗎?一份地圖讓專家百思不得其解
    於是,曾經協助其登基的宦官鄭和,便奉命開始遠徵,這一舉措增加了向中國進貢的國家數量。 其實,目前可以定論的是,鄭和所率的船隊曾到達過南亞、東南亞、中東及非洲的大部分地區。不過,有些學者還認為,鄭和可能去過更遠的地方,或者來過美洲。 這種說法如果被證明是真的,那麼,鄭和發現美洲的時間就要早於哥倫布70年。
  • 鄭和船隊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鄭和船隊在中國航海上佔有一定地位,與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相比也有幾分優勢。那麼鄭和船隊在當時世界上具體處於什麼樣的水平呢?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將鄭和船隊的大小、船舶數量、速度、航行距離等方面與世界上同時期的船隊進行比較。但是這卻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鄭和船隊自身至今仍存在著團團疑雲。
  •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紀念鄭和下西洋613周年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梁啓超613年前的今天,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開啟了七下西洋的偉大徵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將中國古代航海事業推向頂峰,建立了和平友好互惠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而在迎接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世界各地紛紛開展活動紀念鄭和。馬達加斯加發行了《鄭和下西洋》小型張郵票;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準備在三保山上建立鄭和紀念館。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個以「鄭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首府泗水舉行落成典禮,並正式對外開放。為什麼反差如此之大?哥倫布們駕駛的是掠奪之舟,鄭和統帥的是友誼之舟!
  • 祖法爾:西行航線中的鄭和船隊
    在《鄭和航海圖》上,記載的忽魯謨斯(今伊朗荷姆茲海峽)至江蘇太倉的線路達50多條,從忽魯謨斯開始,船隊沿阿拉伯半島沿岸航行,到達祖法爾、阿丹(今葉門亞丁),不少學者相信,鄭和派出的分船隊在此航程中第一次跨越了印度洋——由蘇門答臘分出來的船隊,朝印度洋一路西進,順道至溜山國(今印度洋的馬爾地夫群島),進而訪問了非洲大陸東岸的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卜剌哇(布臘瓦)、麻林(馬林迪),在返航時,也帶回了麻林國貢的一隻
  • 鄭和的翻譯官寫過一個神秘的「天方國」,是美洲瑪雅人的國家嗎?
    上篇文章說到:由於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官方檔案材料被劉大夏銷毀或藏匿了,現代的學者們一般只能從當時跟隨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當事人所寫的遊記來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情景。費信的《星槎勝覽》中的天方國同嚴從簡《殊域周諮錄》中的天方國大致相同,因為費信曾經親自跟隨鄭和船隊下西洋擔任翻譯通事,所以用費信版來跟馬歡版對比。而嚴從簡《殊域周諮錄》中的天方國條由三部分組成,拼接痕跡明顯,其最後一段內容同費信《星槎勝覽》的天方國條大致相同。
  • 在非洲的中國村,據說是鄭和船隊水手的後裔
    明朝時期中國船隻最遠到達非洲,鄭和七下下西洋,傳播大明文化,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還是很高的最遠到達今天肯亞所在的地區,所以古代當地人應該是見過中國人,這一點毋庸置疑。一代一代的將這些東方人的到來流傳下來,至於是否有中國人沉船在此,就不知道了。
  • 鄭和下西洋時並沒有導航等設備,他是如何保證船隊井然有序的呢?
    在鄭和船隊中,通訊聯絡有嚴格而詳細的規定,晝行人旗幟,夜行人燈籠,弱於雨雪,等天氣,用銅鑼,好生連路。前進後退齟炊休息,起訂車蓬生翻,婆婆等等都統一指揮,使鄭和的命令可以高速準確地傳達到每一艘船上。一個由200多艘船隻2萬多人組成的船隊,猶如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市。龍牙石在約1880年被英國海軍炸毀。
  • 古代禁忌女性登船 為何鄭和下西洋時船隊要帶一些女人
    明朝時期,鄭和奉命下西洋,在28年間出海達七次之多。鄭和船隊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最遠曾達東非、紅海和美洲。這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直到半個多世紀以後,哥倫布、麥哲倫等歐洲冒險家才帶著他們簡陋的船隊,一頭闖進遼闊無邊、危機四伏的海洋。鄭和那浩浩蕩蕩的船隊裡,就帶著一些女人。
  • 限時報名|香港中文大學學者開講:用考古知識揭開鄭和船隊的真相
    用考古知識揭開鄭和船隊的真相微課堂第87期2月3日(周六)晚8點開始微信群(直播平臺)語音+圖片+文字TO 一直支持研習社的你永樂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以鄭和為欽差正使,帶領二萬七千餘員組成船隊前往西洋諸國公幹,揭開明初以鄭和為首的下西洋活動的序幕,此後鄭和船隊不斷往返於大明與西洋諸國之間,一直持續到宣德六年(1433),前後共計七次。
  • 講座︱陳忠平:中國人最早發現了美洲?
    15世紀初的明朝根基稍固,永樂大帝派遣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船隊揚帆遠航,一路向西,向沿途各國宣示天朝國威。這是一支約有兩萬八千人、共二百五十艘航船的龐大隊伍,中心是一艘被稱為「星槎」的寶船,1405-1433年,這支船隊曾七次遠渡重洋,創下航海與外交史上的壯舉。鄭和是否在此期間發現了美洲,學界曾爭議不休。
  • 誰,最先發現了美洲?
    過去一個多世紀裡,一些研究認為,在哥倫布到達美洲前,已有貿易航路將東亞文明與白令海峽(包括阿拉斯加一端)聯繫起來。Harris Jr.)曾收集了數張亞洲古地圖,命名為「哈裡斯地圖收藏集」(Harris Map Collection),並著有《美洲人的亞洲父親》(The Asiatic Fathers of America)一書,他認為,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國人就已經到達美洲。
  • 鄭和發現了美洲?瑪雅出土「甲骨文」後,專家:商朝人到了美洲
    一、美洲到底是誰發現的1492年的10月12日,哥倫布發現了美洲的存在,不過當事人自己並不承認發現的地方是美洲,他一直堅持自己來到的其實是亞洲。當時,人們一直以為歐洲與亞洲之間有美洲的存在。就算哥倫布一直否認自己發現的是美洲,人們也一直將他當作發現了美洲的人。
  • 日心說是郭守敬發現的,美洲大陸是鄭和發現的,這是誰說的
    日心說是郭守敬發現的,美洲大陸是鄭和發現的,達文西抄襲中國創意,是中國人點燃歐洲文藝復興之火。這些驚世駭俗的話,是英國退休的皇家海軍潛艇編隊指揮官——加文·孟席斯,一位業餘歷史學者所說的。加文·孟席斯在《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宣布:中國人最早繪製了世界海圖;中國人先於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鄭和是世界環球航行第一人。
  • 稱鄭和先於哥倫布到美洲 英作者遭中國史學家批駁
    昨天,由北京鄭和研究會等主辦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文版出版座談會在人民大學召開。該書作者英國人加文·孟席斯,中國學者毛佩琦、鄭明、華林甫等出席。眾學者對孟席斯書中提出的「中國人最先發現美洲」的觀點表示懷疑。
  • 國外學者:中國第一個發現的美洲大陸
    在1421年,鄭和船隊進行到印度古裡港口在這裡休整,整個航隊的記錄者記錄了和這裡的香料交易,在古裡他們遇到了義大利商人康提氏 ,隨後康提氏加入了艦隊出航,跟鄭和艦隊回到了中國,到中國後康提氏收集了大量鄭和艦隊航行的地圖,之後回到了義大利的威尼斯,找到了擅長繪製地圖的地圖師,詳細的敘述了他的見聞,而此時的製圖師正在受命給葡萄牙國王繪製一張詳細的世界地圖
  • 龍巖航海先驅王景弘,曾五次隨鄭和下西洋,後獨自率船隊出使諸國
    在我國的航海史上,王景弘是一位與鄭和齊名的傑出航海家。 在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十年(14051435)間,王景弘曾先後六次奉命率領巨型船隊出使西洋,其中前五次與鄭和同行,後一次鄭和已逝世,由王景弘獨自率領船隊出使南洋諸國。
  • 到底誰先發現的美洲大陸?有證據表明,中國人比哥倫布早了上千年
    除了中國人到過美洲大陸,在國外的文獻紀錄中,威爾斯人、丹麥人、愛爾蘭人、冰島人也曾先於哥倫布到達美洲。 當然,說到中國的航海家,那麼必然繞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