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千年唐代石窟大佛修復後何以被指觀感欠佳

2021-01-11 澎湃新聞
在甘肅炳靈寺石窟,一座27米高的唐代大佛在修復後,「宛若新裝」,更甚者在於一隻手如被齊齊剁掉一般,其中原因何在?

炳靈寺石窟作為中國六大石窟之一,地處劉家峽水庫的盡頭,交通極為不便,開鑿於西晉時期,現存窟龕200多個,最有名的當屬第171龕即大佛窟,高約30米,依山雕鑿有高達27米的石胎泥塑彌勒大佛一尊,是炳靈寺石窟最大的佛像,也是甘肅石窟藝術的精品。

這一大佛原本兩中手均損毀嚴重,而在修復後,一隻佛手修復如新,而另一隻佛手卻如剁開一般。知名文物專家、上海交大特聘教授楊曉能在對比修復前後的佛像後表示,這是一種「偽的修舊如舊」。一位文物修復界學者則表示,這一修復並沒有按照中國古代佛像雕刻風格特徵去處理,不尊重審美的常識,更把原有的古味給篡改了。修復後的甘肅炳靈寺石窟唐代大佛

劉家峽水庫盡頭的石窟藝術寶庫

黃河河水來到距蘭州七十多公裡的永靖縣高原峽谷,忽然轉了一個急彎,然後穿過峽谷往西奔流而去。

這裡的水與通常所見的黃河水之黃是完全不同的,初時或清或碧,船行時浪花飛濺,中途則可見到水由青而黃的奇觀。

這就是竣工於1974年的劉家峽水庫,水庫東起劉家峽大壩,西至炳靈寺峽口,呈西南--東北走向,兩岸奇峰對峙,崖如刀劈,乍觀幾如桂林山水,五六十裡水路,水庫盡頭,巨大的崖壁之上,就是古代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重要的古寺窟——炳靈寺石窟,頗有「山高水長藏古寺」之意,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劉家峽水庫的黃河水

從劉家峽水庫船上觀炳靈寺

一路山林與水路,在劉家峽水庫盡頭的碼頭登岸,不多久就步入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中的「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有「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

事實上,炳靈寺石窟見證了佛教在中國發展興衰的全過程,以及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兩種藝術形式的更替繁榮,被譽為「中國石窟的百科全書」:炳靈寺石窟最早是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開鑿在黃河北岸大寺溝的峭壁之上,最早稱為唐述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二「河水」對此記有:「河峽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裡,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書五笥。」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後稱炳靈寺,目前存有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

第125窟雕刻的是釋迦和多寶二佛並坐,典型的北魏風格,佛像眼眼細長,嘴角微翹,衣紋線條則飄逸多姿,清風秀骨。

據石窟有關介紹,第126窟則開鑿於北魏,龕內正壁雕並坐二佛及二菩薩。佛均半結跏跌坐於方座上,全窟共有雕像112尊,為炳靈寺北魏石窟中造像最多的洞窟,且造像具有典型的「秀骨清像」風格,雕造精湛。最珍貴的當屬第169窟和172窟,位於離地面50米高的峭壁間,是炳靈寺地理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炳靈寺石窟藝術最高水平的體現。169窟不僅石窟規模最大、開鑿年代最早、展示內容最豐富,各類造像也最多,其中一處半截牆壁上的墨書隱約可辨是「建弘元年(公元420年)歲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即十六國時期西秦太祖文昭王乞伏熾磐的年號。此外,尚有眾多精美的佛像,以及維摩詰等壁畫。在169窟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畫中,可以看到與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婦女形象極為相似的女供養人。壁畫用遒勁的線條表現了雲鬟叉髻、帔巾飄帶、盛裝打扮的婦女形象。隋、唐的壁畫,由於元、明以來密宗畫的刷新重製,保存不多。隋代壁畫主要是8窟南北壁供養菩薩畫像,姿態生動,神情各異。元、明兩代的壁畫較有特色的有3窟西壁上層元代佛教故事畫,南壁元代八臂觀音和168窟南壁明代八臂觀音,以及172窟木閣上的明代木版畫涅槃。這些以密宗為內容的壁畫,其繪畫技法仍然繼承了唐宋傳統。 

炳靈寺石窟造像第125窟雕像炳靈寺石窟佛像

大佛曆時三年修復,修複方稱「修舊如舊」

炳靈寺169窟崖下即是第171龕,即炳靈寺大佛窟,從上往下看,壯觀而厚實,依然可見氣勢,高約30米,依山雕鑿有高達27米的石胎泥塑彌勒大佛,正襟危坐,這是炳靈寺石窟最大的佛像,也是甘肅石窟藝術的精品。

從通往169號窟的棧道俯視修復後的大佛手部修復完成的炳靈寺唐代大佛,這尊27米高的石胎泥塑彌勒大佛是炳靈寺石窟最大的佛像

這一唐代彌勒大佛,始建於公元731年,距今近1300年,大佛高27米,是世界第九大佛,中國第五大佛,同時也是甘肅第三大佛,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及深遠的旅遊影響力。因其高大壯觀的體量而成為炳靈寺的形象標誌。

雖然在2014年列入絲路世界遺產,但往上追溯,炳靈寺石窟從明代嘉靖之後即漸漸不聞於世。有關記載顯示,到了清代乾隆至同治年間,河州地區動亂不迭,炳靈寺的窟簷、樓閣、棧道被付之一炬,連藏在後山的康熙版大藏經106卷也僅存66卷,在文化界極少人知。直到1951年,知名學者、前蘭州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馮國瑞到臨夏縣參加土改工作,聽說交通不便的黃河岸邊有個「佛爺溝」(炳靈寺),在實地考察後撰寫了有關炳靈寺的文章在《光明日報》及相關文物雜誌發表後,炳靈寺才重新回到學界視野。1961年3月4日,炳靈寺石窟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後,因為要建設劉家峽水庫,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當地文物部門在修築起石窟防水大堤的基礎上,針對石窟危石掉落、山體滲水、石雕造像風化、壁畫脫落等問題,相繼實施了石窟巖體加固與滲水治理、北魏臥佛搬遷歸位等文物修繕工程,除了四個洞窟,大都倖免於淹沒和異地搬遷。自此,炳靈寺石窟成為一座水庫邊的石窟。

遠眺炳靈寺唐代大佛

上世紀80年代初至上世紀90年代初,當地文物保護研究所重點對24個被毀壞的窟龕進行了修復、實施巖體加固和滲水治理工程等,使石窟長期存在的危石掉落問題和滲水問題得到根治。2001年至2002年,對先前被分體搬遷的我國現存北魏時期唯一一尊臥佛進行了修復搬遷歸位。

修復前的炳靈寺大佛

據當地文物研究人員撰文介紹,炳靈寺石窟大佛上半身為石雕,下半身為泥塑的大佛,原有保護性九層樓閣,在明朝成化年間進行過大規模維修,其本體保留的明代信息至今較為明顯。在清代河湟地區發生戰亂後,保護大佛的九層樓閣被燒毀,從此,這尊千年大佛便長期暴露在日曬雨露之下。由於長期露天聳立,大佛存在著泥層空鼓、酥鹼、脫落及顏料層起甲,塑像石胎本體破碎脫落等病害。

自2008年開始,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委託相關文物保護機構制定了大佛保護維修方案,經過近四年的前期準備,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第171龕唐代大佛保護維修工程啟動實施。當時的媒體報導稱,「工程總投資150萬元,重點對大佛面部、手部、腳部等進行修復,嚴格貫徹『修舊如舊』和『不改變文物原貌』原則,力爭使這尊炳靈寺石窟的標誌雕塑重現風採。」  

負責大佛維修方案設計和施工的是甘肅省一家具有文物修復資質的文物修復團隊,修複方案設計和施工的負責人汪萬福當時表示,炳靈寺石窟造像和壁畫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由於自然環境、地質環境、人為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炳靈寺石窟出現了崖體斷裂、崖壁滲水、石雕風化、壁畫酥鹼等諸多病害。

時任炳靈寺石窟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的石勁松當時認為,通過考古修復,「高肉髻,紺青色螺髻,面相方圓」的炳靈寺唐代大佛雕像將給人們帶來新的驚喜。 

修復中的大佛

學者稱修復不尊重歷史與審美,篡改古味

經過歷時三年的維修,到2013年,炳靈寺第171龕唐代彌勒大佛維修腳手架正式被拆除。據甘肅省媒體當時報導,甘肅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對大佛保護維修工程現場驗收後認為,大佛修復工程執行了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設計符合文物實際和相關規範,材料、工藝符合大佛現存的材料、工藝要求,並充分體現了計算機技術、傳統工藝和原有信息的結合,整體質量觀感良好。

然而,這一修復好的大佛在不少參觀者看來卻並非如此。對比修復前後的大佛後,不少文物修復界的學者專家及現場遊客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多持批評的態度。

對比炳靈寺唐代彌勒大佛修復前的圖片即可看出,在修復前,大佛一種古舊之貌讓人頓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兩隻佛手都已殘毀,左手損毀較多,而右手手指損毀,但在修復後,右手被完整地補齊,而左手卻不知何故並未補修,而是齊刷刷地如斬斷一般。

炳靈寺唐代大佛手部修復前後比較

對此,炳靈寺石窟一位導遊解釋說這是因為左手原來損毀,要尊重「修舊如舊」的原則,所以只好不修復手指了。

但問題是,大佛右手原來同樣殘損,雖不及左手嚴重,但手指也基本不見,何以一隻手修齊,另一隻手卻如斬斷一般呢?

炳靈寺石窟文物研究所所長賀延軍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由於大佛修復時他尚未擔任文物所的所長,具體情況並不是很清楚,「但這一修復確實是通過文物部門的驗收的,這樣的大佛修復有爭議也是正常的,總的來說,修復總比不修復好。」

對於大佛修復效果與觀感的個人看法,他表示,這「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具體到他個人,他也不太好說。

這一大佛的修復時據稱當時是嚴格貫徹「修舊如舊」和「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但從事文物流失研究數十年的美國史丹福大學坎特視覺藝術中心亞洲主任、上海交大特聘教授楊曉能認為,雖然修複方在修復前宣稱貫徹「修舊如舊」的原則,但從最後修復的效果看,這是一種「偽的修舊如舊」。

文物界對於「修舊如舊」其實也有著不同的看法,但對於修復如新、恢復原面貌的說法,正如一些文物界人士,這其實沒法做到,像炳靈寺大佛這樣並不是恢復歷史原貌,「以前的文物修繕上有一種做法就是『恢復歷史原貌』,文物要保護的是『物』,而且是『物』的歷史信息,這樣的修繕和去年

山西青蓮寺的宋代彩塑修復

一樣,其實是把歷史信息抹沒了。」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遺產保護專家認為,不可否認的是,這一修復對於大佛泥層空鼓、酥鹼、脫落及顏料層起甲等文物病害的處理顯然是有效果的,除了丟失文物的歷史信息,就審美層面的觀感更存在不少問題。「即便當時的專家驗收組,對於修復後的觀感也只使用了『良好』二字,這就已經可想而知其真正的觀感了。」

修復後的大佛手部

對熱愛文物的一些遊客來說,這一修復的觀感更非「良好」二字可以概括,來自四川的一位石窟愛好者認為,這一大佛的修復成了自相矛盾,比如右手既然修出了新,且損毀的右手補齊,聲稱是「恢復歷史原貌」,何以同樣損毀的左手又不補齊,所持的理由又變成「修舊如舊」,「可能是不知道怎樣恢復導致,這樣的修復真是匪夷所思。」

一位文化學者對澎湃新聞表示,根本的問題可能還是在於對歷史的尊重與審美的問題,「現在一些文物修復工程隊,主要注重的是技術層面,對於文化與審美,存在不少問題,以從事這一大佛修復的直接負責人來說,其主要研究是在文物保護科學與技術方面,在文化歷史與審美等方面或許存在不少欠缺。」

也有文物界人士對比去年引起文物界關注的青蓮寺彩塑後認為,當時修復者只從病害層面考慮修復,將妨礙原作認知的狀態列為病害,從而一一消除、補塑完形,其實是剝奪了人們感受時間流逝的能力,「這樣的修復從常識來說即可感知到不妥,而當時文物修複方的所作所為,雖然合法合規,卻並未真正理解文物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青蓮寺羅漢堂尊者彩塑修繕前後對比。 陝西文保圖

上海視覺學院教授、文物修復學院副院長季崇建對澎湃新聞表示,此一大佛的修復並沒有按照中國古代佛像雕刻風格特徵去處理,更把原有的古味給篡改了,「文物的修復是一個重要而嚴肅的工作。我已經注意到不僅僅是這尊炳靈寺大佛的錯誤修複方式,還有包括大足幾尊大佛等令人費解的修復狀況,皆美其名曰『整舊如舊』抑或『修舊如舊』,實在是啼笑皆非……據我所知,國家對於文物修復投入了相當大的資金,卻沒能很好地使用和監管。中國其實不缺修復人才,只是得不到很好的重視,一味採用一刀切退休就是很錯誤的……我以為,要修復一件類似炳靈寺這樣千年遺存下來並將千年留傳下去的重要文物,一定有一個專家組認定方案及時監管修復工作的制度,不然還不如不修,做些科學化的加固也不為過。」

「當然,對於修舊如舊,文物修復界也有不同看法,但總的前提應得尊重歷史留下的信息與時間感,尊重基本的審美常識。」從事佛像研究數十年的一位文博界人士在對比修復前後的大佛圖像後說。

炳靈寺石窟周邊的山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千年唐代石窟大佛修復後何以被指觀感欠佳?
    觀察|千年唐代石窟大佛修復後何以被指觀感欠佳在甘肅炳靈寺石窟,一座27米高的唐代大佛在修復後,「宛若新裝」,更甚者在於一隻手如被齊齊剁掉一般,其中原因何在?對比修復前後的大佛後,不少文物修復界的學者專家及現場遊客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多持批評的態度。對比炳靈寺唐代彌勒大佛修復前的圖片即可看出,在修復前,大佛一種古舊之貌讓人頓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兩隻佛手都已殘毀,左手損毀較多,而右手手指損毀,但在修復後,右手被完整地補齊,而左手卻不知何故,根本未加修復,而是齊刷刷地如斬斷一般。
  • 炳靈寺第171龕唐代彌勒大佛修復工程完工(圖)
    9月19日,炳靈寺第171龕唐代彌勒大佛維修腳手架正式被拆除,標誌著歷時三年的唐代大佛保護修復工程完工,使這座千年大佛以嶄新的面貌重新與廣大遊客見面。
  • 千年大佛慘變「小鮮肉」,修復後堪比毀容的文物還有這些……
    前段時間,樂山大佛終於修復完工。但這次修復被稱作是「美圖秀秀」式修復,飽經滄桑的樂山大佛突然變成了「小鮮肉」。樂山大佛修復前原本建於唐代開元元年的佛像被刷上了一層彩漆,顏色濃豔。原本斑駁古樸的大佛,像是被加上了一層美顏濾鏡,簡直和以前「判若兩佛」。
  • 一座千年石窟的搬遷與修復
    據水庫工程處當時的計算, 水庫蓄水後,窟群下部的第1、2層計10個洞窟將全部被淹沒在水中。為了挽救珍貴的石窟文物,甘肅省政府決定對天梯山石窟窟內部分文物進行搬遷保護。文物搬遷工作隊由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肅省博物館抽調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
  • 原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劉景龍逝世,曾保護修復盧舍那大佛
    原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劉景龍逝世,曾保護修復盧舍那大佛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2020-05-16 21:08 來源
  • 甘肅炳靈寺石窟唐代大佛即將進行保護維修
    甘肅炳靈寺石窟唐代大佛即將進行保護維修 2008年11月14日 09:02 來源:光明日報 發表評論   11月13日,在炳靈寺石窟唐代大佛進行維修前,工人搭建腳手架。
  • 甘肅炳靈寺唐代大佛維修完成將與遊客見面
    新華網蘭州7月18日專電(記者 劉欣 王豔明)經過兩年多的保護維修,甘肅省永靖縣的炳靈寺石窟唐代大佛日前完成了所有維修任務,將於8月初重露真容。  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石勁松介紹,大佛的修復工作於2011年6月開始,日前已全部完成。經甘肅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後,8月初將與遊客見面。
  • 甘肅炳靈寺石窟第171龕唐代大佛維修開工
    記者近日從省文物局獲悉,炳靈寺石窟申遺工作中文物本體保護核心項目之一、炳靈寺石窟最大佛像第171龕唐代大佛保護維修工程日前正式開工。炳靈寺石窟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列為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選點。
  • 炳靈寺大佛修復獲重大發現
    ◇記者俞晨元通訊員羅玉珍  關鍵詞:炳靈寺佛經寶石  每日甘肅網-科技鑫報訊近日記者從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了解到,文物工作者在對炳靈寺石窟第171龕唐代大佛進行考古修復過程中,在大佛頭部頂髻內發現一部明代佛經,在大佛前額發現一塊罕見蛋形水晶寶石。
  • 須彌山石窟靜臥千年 壁畫修復牽出這些謎團
    李功攝  在山坳裡靜臥1500餘年的寧夏須彌山石窟,突然撩撥了世人的神經。  近日,固原市原州區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正式啟動石窟壁畫修復保護工程,對第1窟、第48窟、第50窟、第51窟中共計185.47平方米的壁畫進行大規模修復保護。  須彌山石窟現存大小石窟162個、造像1000餘尊,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連綿2公裡的8座山峰上,被譽為「寧夏敦煌」。
  • 三十餘年後,須彌山石窟再迎大檢修
    石窟初創於北魏,興盛於北周、唐和明,距今1500多年歷史,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歷經千年自然風化侵蝕,特別是1920年裡氏8.5級的海原大地震的破壞,須彌山石窟「山崩窟塌造像損毀」。1984年,「遍體鱗傷」的須彌山石窟迎來首次搶險加固修繕。今年4月份,須彌山石窟再次啟動「全面體檢」和「閉關治療」,同時對現存185.47平方米的壁畫進行修復。
  • 三十餘年後,須彌山石窟再迎大檢修
    歷經千年自然風化侵蝕,特別是1920年裡氏8.5級的海原大地震的破壞,須彌山石窟「山崩窟塌造像損毀」。1984年,「遍體鱗傷」的須彌山石窟迎來首次搶險加固修繕。今年4月份,須彌山石窟再次啟動「全面體檢」和「閉關治療」,同時對現存185.47平方米的壁畫進行修復。
  • 炳靈寺大佛考古修復獲重大發現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永靖訊 (通訊員羅玉珍 記者馬國順) 近日,記者從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了解到,文物工作者在對炳靈寺石窟第171龕唐代大佛進行考古修復過程中,在大佛頭部頂髻內發現一部明代佛經,在大佛前額發現一塊罕見蛋形水晶寶石。
  • 中國對甘肅炳靈寺唐代大佛實施保護維修
    新華社蘭州6月16日電(記者 王豔明)在完成前期病害調查的基礎上,15日文物保護人員開始對位於甘肅省永靖縣的炳靈寺唐代大佛實施保護維修。據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石勁松介紹,此次維修主要是對大佛本體的保護維修,重點是對面部、手部、腳部等病害較多的地方實施工程治理。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方向的小積石山中,距縣城35公裡。
  • 樂山大佛修復後變成「小鮮肉」,還有哪些文物被修「壞」了?
    所以2018年10月開始對樂山大佛施工修復,大半年時間過去了,樂山大佛的修復工作也接近尾聲。 修復好的大佛圖像放到網上,許多網友並不買帳。樂山大佛的表情和之前不一樣,網友調侃樂山大佛被修成了「小鮮肉」。這麼大尊佛像的修復工作是十分困難的,文物還原度不夠高的話,社會大眾不買帳。對文物本身也是一種破壞,所以文物修復也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了。
  • 千年大佛被炸毀背後的民族之痛
    但是,2001年3月12日,大佛還是遭到了塔利班政權的殘酷轟炸,爆炸聲持續了三四天。巴米揚大佛有東、西兩座,始建於公元3至5世紀,因雕鑿在巴米揚河谷邊山崖面南的斷崖上,故被稱為「巴米揚大佛」。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玄奘都曾瞻仰過宏偉莊嚴的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佛像群位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西北的巴米揚鎮東北郊不遠的山崖處。
  • 東平白佛山千年石窟
    提起石窟造像群,人們馬上會想到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這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然而,在泰山腳下的東平縣也有許多千年石窟,尤以白佛山最有名。隋窟又稱大佛洞,洞內釋迦牟尼高坐蓮臺,目光平視,赤足說法,儀態從容,這座佛像高6.6米,號稱齊魯隋代第一大佛。
  •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原型——中國第一位女皇帝
    作為九朝古都的洛陽,龍門石窟自然是這座城市最值得一去的地方。不僅因為它的歷史藝術價值,更反映這座千年古都的帝王之氣。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朝等朝代400餘年營造,南北長達一公裡,至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中國文物保護人員對炳靈寺唐代大佛施保護維修
    新華網蘭州6月15日電(記者王豔明)在完成前期病害調查的基礎上,15日文物保護人員開始對炳靈寺唐代大佛實施保護維修。  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石勁松介紹,此次維修主要是對大佛本體的保護維修,重點是對面部、手部、腳部等病害較多的地方實施工程治理。
  • 長期風吹雨打飽受蟲鳥之害 炳靈寺大佛「祛病強身」
    炳靈寺石窟大佛(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西風瘦馬)甘肅省永靖縣炳靈寺石窟開鑿於唐代開元19年(公元731年),距今已整整有1280年的歷史。世界第九大佛、中國第五大佛、甘肅第三大佛——永靖縣炳靈寺的「唐代彌勒大佛」,於2011年6月16日正式開工維修。6月16日,來自龍門石窟、雲崗石窟、樂山大佛、大足石刻、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全國著名石窟的研究人員,以及省內外的專家學者上百人,來到炳靈寺見證了唐代彌勒大佛維修開工典禮暨《永靖炳靈寺石窟研究文集》的首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