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子尾汁」(好自為之)
「年輕人不講武德」
「這好嗎,這不好」
這些最近流行的網絡用語,只要沒遠離網際網路的人都很難不知道。而這些話都出自「武林紅人」馬保國之口。
而馬保國何許人也?
馬保國1951年生人,自稱為渾元形意太極門創始人、掌門人。
他曾寫出一本武術專著,認為傳統功夫最大的優勢就是以柔克剛,剛柔相濟。 宣稱自己曾戰勝過MMA歐洲冠軍皮特的馬保國,他今年5月在觀眾面前30秒內被擊倒3次,那場「較量」中,自稱「渾元形意太極門掌門」的馬保國被搏擊教練王慶民數次擊倒在地,輸得徹底他「武術」的「造詣」按說也都擺在眼前了,在實戰中面對搏擊教練都毫無還手之力,也難怪會有網友將其一系列言行總結為:離譜。
沒想到幾個月過去了又捲土重來,熱度不減,這陣子又成了惡搞的對象,成了一個被熱傳的「模因」。馬老師又為我們貢獻了「耗子尾汁」「有備而來」。馬老師就是打不過,就用嘴來糊弄。
在說馬保國為什麼會火之前,我們來談談什麼樣的網絡語會在網上流行?
這種瀰漫於文化外壁上的一種娛樂性的文字遊戲。梗經常意味著超級大的信息密度,快樂就是別人跟不上你的節奏。這些網絡用語讓你融入到了一種特定的群體當中,讓你立馬有了辨識度,你的那些隊友就是通過這種辨識度組在一起的。網絡用語是他們這個隊伍的暗號,在茫茫人海中,他們以此來作為自己的摩斯密碼。很多的網絡流行用語成為生活中的一大笑點和一大樂趣。But網絡語言固然是一種潮流,人們玩弄的工具,但是過分「潮流」反倒沒有好處。
那些簡單、易消化的內容更容易在網上擴散。在網上,我們要在多次接觸一個想法後才會採信它。馬老師的言論就非常簡單、易消化:不講武德、欺負老同志、有備而來、好自為之……方言本就自帶喜感,他還故作鎮定,努力地維護自己的形象,不遺餘力地像繼續矇騙。
28日人民日報發文批評馬保國鬧劇,請立刻收場。
《人民日報》有文:
從霸榜一些平臺鬼畜區,到參加商業演出,再到接拍所謂勵志電影,馬保國已包裝出相當的商業價值。從他所謂的招數屢屢成為熱梗,到馬氏語言在網絡熱轉,有人說這已然是「馬保國現象」了。如果就是自己特立獨行表演,誰也沒必要特意關注,然而當其成為一種「現象」,而且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那就有必要審視一下這種現象背後到底是什麼? 馬保國的一些言行,實際上就是譁眾取寵、招搖撞騙,說到底是一場鬧劇。口口聲聲弘揚傳統武術,實際上做的都是傷害傳統武術的事。斥責年輕人不講武德,他本身卻毫無正大光明、謹言慎行、尊崇敬畏傳統的武德。 對圍繞馬保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鬧劇,不是一笑了之那麼簡單。如果靠譁眾取寵就可以風生水起,靠招搖撞騙就能拓展商業版圖,這是什麼樣的價值取向?馬保國背後的人到底想幹什麼?明眼人都清楚,無非就是商業利益。推波助瀾、炒作放大馬保國的一些網際網路平臺為什麼?無非是流量至上,背後還是利益。然而,無論平臺還是資本,蹭熱點、找賣點的前提,都是遵循公序良俗,是正確的價值觀,否則就會淪為淺薄而拙劣的商業遊戲。 人人都有習武的權利,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可是如果背離武術精神,沒完沒了在公開場合信口開河,特別是編造經歷,這就與江湖騙子無異。而這樣的人受追捧,值得我們深思。不少人談及馬保國是揶揄和調侃,說他在輿論場中扮演被群嘲的角色,似乎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這還真不是什麼「無傷大雅」,放任「審醜」成為流行,讓招搖撞騙大行其道,這本身就是對社會風氣的傷害,特別對於尚缺乏判斷力的未成年人,這是對價值體系的毒化。 這場以馬保國為主題的鬧劇,該收場了。真講武德,馬保國就應該從鬧劇中抽身而退。對他背後的人來說,儘早收手更是明智選擇,否則必定血本無歸。而對那些熱衷流量、推波助瀾的網際網路平臺,如果還有起碼的社會責任感,就應馬上停止再為這種「醜行」「鬧劇」提供傳播渠道。同時,我們也呼籲有關部門,對網際網路平臺落實社會責任情況加強監管。社會各界共同呵護核心價值觀,守住底線,別讓鬧劇再鬧下去。
隨後B站和微博相繼發言,為糾正這一趨勢,不給惡意炒作者以可乘之機,將嚴格限制、審核、管理馬保國相關視頻內容,做好用戶引導,還原人物事件原貌,履行平臺社會責任。
在馬保國回歸平靜生活後,希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武術,能重新尋回那份久違的寧靜。每一個熱門人物的出現,體現的是廣大網友的喜好與態度。在這個浮躁又複雜的網絡世界裡,大眾愈加顯現出審醜趨勢,而馬保國僅僅是這惡趣味中的一例,這也顯現出現代年輕人精神方面的枯燥,缺少判斷是非辨別美醜,和獨立思考並選擇的能力。
倘若是你,你該如何做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