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2020-12-13 蝦娛蟹訊

雲南在我國西南邊疆,是眾多少數民族人民聚集地,又與東南亞多個國家接壤,因此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多元文化生態格局,20世紀「十七年」時期是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特別是在雲南拍攝完成的少數民族電影最多,從大家熟悉的《五朵金花》、《阿詩瑪》到《青春祭》……雲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中國電影史留下了光彩的一頁。

電影《米花之味》是由中國新生代導演鵬飛指導,以傣族人民生活味背景,留守兒童為主線,講述了在城市打工的母親返回農村後教育女兒重拾母女之情的故事。

其實城鄉之間的差距,還有留守兒童問題、發展與教育之間的衝突,都是近幾年電影的熱門話題,導演會以中國特定的時代為背景,關注中下層人群的生存狀態,逐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個人風格的中國現實題材電影。

《米花之味》就是這樣一部展現生活真實色彩的電影,片中的年輕母親回到家鄉後與叛逆的女兒之間是陌生和疏離的,通過對人物關係和感情的著力刻畫和描寫來呈現二者微妙的情感變化過程……

從製作上看《米花之味》是一部小成本電影,但它還是成功入圍關注文藝片的FIRST青年影展,獲得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國新生代單元最受歡迎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平行單元的威尼斯日競賽單元特別提及獎和俄羅斯電影節的優勝獎。

說明這部電影得到了國外市場的認可,在國內《米花之味》豆瓣評分7.5,僅一萬多人打分,說明還是一部小眾電影。

視聽藝術

影片取景於中國雲南的邊境傣族小寨,導演坦言,在電影的色彩處理上並未過多地進行後期加工,全片中澄淨通透的空氣為影片的色彩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和視覺衝擊力,孔雀藍的屋頂與濃淡相見的群山,深淺變換的藍天白雲,楊掛下古樸的膚色和有特色的服飾一起,電影為觀眾描繪出富含層次變化又極具民族特色的畫面。

影片雖然選擇了頗為沉重的話題,但是並沒有用一貫的長鏡頭和機位運動去拷問人性,而是選擇用大量靜止的定點鏡頭表現一種冷靜的思考與反思。

留守問題

讓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成為「不得不」背井離鄉的廣大農村父母進城打工的動力,也造就了「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物質相對寬裕以親情缺失為大家,電影中小女孩對突然回家的母親很不習慣,不願意正視母親給她突如其來的愛,更不滿其日常的責難,當關愛和埋怨的情緒相互撕扯,母女二人的摩擦也不斷產生。

母親發現女兒變得叛逆、任性、厭學、不受管束,並拒絕與她交流,最後母親漸漸失去了耐心,直到女兒因偷了寺廟裡的錢驚動了警察,母親才失望至極,那個時候母女關係達到了一個冰點,在女兒失去好友以後,她才開始逐漸理解母親的心情,並嘗試與母親交流,一起舞蹈、炸米花、聊天談心……

作為一部關注「留守兒童」問題的電影,《米花之味》風格色彩豔麗,用了較多風趣的情節展現了母女和師生之間的小矛盾,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絲生氣和溫情,與諸多留守兒童的影片相比,這部電影更加日常化。

少數民族

電影描寫的就是關於少數民族的故事,其中出現了孔雀舞、米花、寺廟、建築等獨特元素,臨滄是個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其中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百花齊放,影片以此為背景,使全篇散發出滿滿的宗教文化氣息和神聖感。

電影中傣族生活裡的大大小小的瑣事和劇情都在圍繞傣族文化來開展,小女孩從小就生活在神聖的佛教文化中,和那裡的村民一樣,堅定的信仰不容改變:上香進殿時脫鞋,在神靈面前時刻保持敬畏,村民會為生病的孩子求神問藥等,其實電影中很多細節都體現這個村落的人世世代代、祖祖輩輩、從上到下對於神靈堅定不移的信仰。

當然,母親也曾經說過:「心中有佛才會有明燈,才有方向。」

電影還有幾處刻畫了神靈智力,實際上是在表達人要堅持一種信仰,通靈的老奶奶說:「我不知道你們往土地裡放了些什麼,米酒和米花的味道都不對了。」

這裡就點題了,為什麼要叫做《米花之味》?為什麼米酒和米花的味道不對了?在現代工業文明下,人們正在釋放拘束脫離信仰,原有的信念和堅持漸漸所剩無幾,所以連最樸實的米花也變了味道……

說起來,米花是傣族人民的日常事務,放在電影中便作為情感的表達,以平淡無奇的米花味道表達了普通人家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平凡中帶著珍惜,簡單之中又透著偉大,其實這部電影不僅講了「留守兒童」的問題,還深刻表達了母女之情,著重展現了成長、生死、宗教等問題,刻畫的人與人之間與生俱來聯繫著的一種最質樸的情感。

導演鵬飛和主要演員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還專門去到雲南山村考察了一段時間,他們最初是抱著好奇心逐漸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去,我們通過《米花之味》確實看到了鵬飛導演對於留守兒童問題的不同視角切入,他並沒有停留在社會視角關注最多的物質層面,而是挖掘其背後的情感實質,表達出他最想說的話:「留守兒童最需要的不是物質,而是陪伴。」

可以說《米花之味》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電影,無論是從電影技術的影響呈現還是聽覺藝術、結構設置層面,都很好地表現出了獨特的風格。不排除導演鵬飛受到日本電影的影響,畢竟他喜愛的日本導演就是北野武、是枝裕和等人,《米花之味》就像是以是枝裕和般生活化的自然呈現,融合了北野武的直觀顯示剖析,表面上看似緩和了理想與現實的對抗,實際上加深了美好與殘酷的衝突。

米花,食之有味,回味彌香。

《米花之味》是樸實而又真摯的,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看一部慢下來的電影,靜靜的思考,你會發現這部電影帶給你的感動是歷久彌新的。

文原創,圖網絡

相關焦點

  • 邊疆少數民族土地新時代《米花之味》表現民族電影
    《米花之味》就是這樣一部展現生活真實色彩的電影,年輕的母親和她叛逆的女兒回到家鄉後感到陌生和疏遠,通過對人物關係和情感的描寫和描寫,呈現了兩人微妙的情感變化過程從製作角度看,《米花之味》是一部低成本電影,但同時也是成功入圍FIRST青年電影節,並獲得平遙國際電影節中國新生代單元最受歡迎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平行單元威尼斯天競賽單元
  • 《米花之味》米花再甜,也不是小時候的味道了
    一般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都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並且基調沉重或者色調陰暗等特性,體現電影人的社會責任感。《米花之味》不同於傳統的現實主義影片,該片的基調陽光,給人以無窮希望。影片是青年導演鵬飛的作品,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俄羅斯電影節中都獲得了獎項,並引起了好評與關注。
  • 消逝的靈韻在《米花之味》中重現
    電影《米花之味》劇照   母親和女兒   當母親從城市轉移到故鄉,除卻歸鄉的願景,電影所表達的最重要的在《米花之味》中選擇小女孩的死亡是極其簡略的方式,僅僅幾分鐘不到,就從與父母相會的溫情鏡頭到了一覺醒來最簡短的訃告。   故事中的死亡並不給人悲傷,甚至那個小女孩生前都沒有在電影裡贏得多少觀眾的好感,但這樣選擇一次死亡是明智的,特別是當女兒說出「我一點也不悲傷」的臺詞時。死亡缺少儀式感在卻讓整個故事的走向一種空盈。
  • 趙雷獻唱《米花之味》推廣曲賈樟柯王小帥打call
    由新銳導演鵬飛執導、英澤主演的電影《米花之味》將於4月20日全國上映,今日影片發布推廣曲MV,趙雷傾情獻唱《南方姑娘》。影片自開啟路演以來,收穫一路好評,賈樟柯、王小帥等名導更是力挺鵬飛導演,為口碑佳作《米花之味》點讚。
  • 團圓的味道,電影《米花之味》從傣族美食入手探討家庭的代際溝通
    2018年4月2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米花之味》,講述了一位從城市歸來的母親與在農村生活的女兒之間發生的從陌生到和解的故事。影片從一對母女的糾葛和親情疏離為切入點,融入了留守兒童、城鄉隔離、宗教民俗、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元素,著重強調現代科技與傳統守舊的對立與衝突。母親與女兒的感情從激烈反抗到彼此理解,引出代際溝通的話題。
  • 這部在雲南拍攝的留守兒童電影,美而殘酷——米花之味
    《米花之味》這是講述雲南傣族村寨發生留守兒童與回村母親的電影,畫面很美卻透著現實的種種殘酷。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管教染上各種不好的習慣,可是片中的孩子又有很純真的善良。影片並沒有過多表達對留守兒童的同情,而是大膽地面對了社會現實,留守兒童的叛逆,偷錢偷手機手機,逃課去網吧,夜不歸宿都被展示出來。從城裡回來的母親試著了解疼愛孩子,孩子卻顯得非常叛逆。生活並不像那個生活的村子一樣美。朋友離世,父母離異、老師不理解、長輩愚昧 、、、、、、留守兒童也面臨著殘酷的現實,電影中母親和孩子都在試著接受彼此。
  • 西南邊陲的漢化及民族融合之路:合元明清三代之力而成的歷史典範
    在遊歷各少數民族區域時、人們還發現:由於地域距離的因素,新疆、寧夏、內蒙古等地與西南邊陲地區相比,其「漢化」程度就相對較弱一些;而在雲南等地,人們則不但能領略到濃厚的多民族風情、同時也能明顯感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給當地帶來的融合性影響。
  • 《米花之味》4月20日公映,劇組曾差點被當成是人販
    4月18日,由新銳導演鵬飛執導、英澤主演的電影《米花之味》主創亮相上海路演現場,電影將於4月20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米花之味》之前曾參展威尼斯電影節,獲得不少好評,「好萊塢記者」網站評論說,《米花之味》是一部充滿對比和衝突的戲劇,它美麗,苦樂參半,機敏而令人愉悅。
  • 多彩貴州,五彩米糧,淳樸少數民族的指上花
    和其他米有什麼不一樣......好吧,這幾天多方了解,今天給五色米做個科普貼,一一細說。貴州是個物產豐富,少數民族集中的省份,貴州對外宣傳的名片就是「多彩貴州」,這是一個美麗而富有魅力的地方。花米飯最佳的烹調方法如下:1、米清洗兩遍,然後用純淨水浸泡30分鐘。(顏色會有少於脫色,這個屬於自然現象,紫糯米和自然著色的花米都會有的,無需太在意)2、花米裡含大量花青素,如果入水煮熟,顏色會混在一起分不出來,因此需要隔水蒸熟。
  • 「孔雀之鄉」盛開民族團結之花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被譽為「孔雀之鄉」「神話之鄉」「歌舞之鄉」,居住著傣、景頗、阿昌、德昂、傈僳等5個世居少數民族。這裡自然生態優美、民族文化燦爛、民族風俗獨特,潑水節、目瑙縱歌節、阿露窩羅節、闊時節等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引來八方遊客狂歡。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要求雲南「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 《米花之味》片方涉嫌抄襲?律師稱商業模式維權難
    「五一」假期,一部小眾文藝電影《米花之味》的口碑持續發酵,廣受好評,與此同時,影片外的爭執引發了業內持續關注。4月26日晚間,眾籌觀影平臺「大象點映」創始人吳飛躍,正式向《米花之味》片方開炮,指責其團隊假借合作名義,盜取大象點映商業計劃書,全盤抄襲產品和模式,「很多文案甚至連一個字都沒改動」。
  • 《米花之味》:故鄉沒有面目全非,卻已物是人非
    作者:龔金平 亮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米花之味》,故事發生在中緬邊境一個四季如春的傣族寨子裡。這裡天高地遠,蒼翠遼闊,陽光有一種通透又熱烈的明豔,一切都顯得靜謐安然。
  • 雲南民族習俗之風情(四)
    雲南是多民族聚居地,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雲南就有五十二個,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不知道是不是世界單位面積民族種類最多的地方?作為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還與越南、寮國、緬甸接壤,始終受到外域文化的影響。這種特殊地域和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風俗習慣呈多樣性、多元化。民族的節日和活動繁多,也是雲南民風民俗的顯著特點。
  • 想不到少數民族題材影片這麼好看!
    化繁為簡,去掉浮於淺表的奇觀表演和符號堆砌,關注人自然的姿態和民族內在的精神,或許是少數民族文化更有力的表達。他穿皮衣,戴墨鏡,聽歌劇,不壓抑欲望,如同歐美公路電影裡的嬉皮士。但當他抱著一隻羊去寺廟尋求超度、與殺手金巴命運交織,最終在自己的夢裡為殺手金巴復仇時,他身體裡深刻的民族烙印,真真切切地現形了。
  • 21世紀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豐滿女性形象,具象化了愛情的象徵
    進入21世紀,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數量激增,面貌出現可喜的變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電影順應文化潮流、老中青導演調整敘事的創作方式,有的巧妙滲入商業的元素,有的探索類型化的表述方式,有的堅持自我的藝術品位。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色彩紛呈、形態各異,呈現出新的景象、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 國漫《彩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浸潤中生長而出的動畫之花
    雖然在現在的動畫製作水平下,想要將少數民族傳統服飾表現的淋漓盡致還很難,但所幸少數民族的服飾在色彩方面具有獨特特點,比如居住在洱海湖畔的雲南白族人民對於青白原色寵愛有加,而彝族則更尚黑,常以深藍、純黑等暗色為底,巧妙地使用明亮複色、金絲銀線做點綴,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主角之一琪琪的裝扮一看就是一名白族女孩。
  • 少數民族電影題材創作,電影的發展,體裁特徵與特點
    當地門宣傳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的功能,並以別樣的風情、民俗、服飾、飲食、音樂歌舞等特色文化、新穎的放事、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地域風貌豐富創新了電視電影創作出現於20世紀末的電視電影少數民族題材,也與新時期以來常規電影中的少數民族題材一樣,選材範圍、創作觀念、藝術手段和風格類型都呈現出一種多元的態勢。
  • 少數民族介紹|布朗族,一個以茶為生的民族
    保留布朗族音樂最原始純美的風貌,將生活中的感悟、歡樂與布朗族音樂元素之魅力寄於歌曲之中。萬物有靈,古老調子,被時間錘鍊的根源音樂,看得見的生命力 聽得見的泥土芬芳。翁基古寨在中國雲南的西南邊陲,有一個神奇美麗的古寨--翁基。
  • 廣西鹿州監獄: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高牆內外常開常盛
    民主與法制網廣西訊(通訊員蔣秋英)民族團結進步關乎社會和諧穩定,關乎國家長治久安。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一直以來都是民族團結進步的模範省份,對罪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新時代監獄工作持續安全穩定的重要基石,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
  • 在長沙周邊,想體驗少數民族特色民俗,推薦這幾個去處
    我們中國是個龐大的家族,少數民族就有55個,而55各少數民族的建築的特點、外形也各不相同。今天農莊網小編推薦幾處長沙周邊的少數民族,一起體驗當地的特色風情。桐葉粑3.石堰坪村石堰坪村在張家界的東南邊陲,在桃源、沅陵、永定三縣交界之地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民族文化明珠,他就是中國最大的土家吊腳樓群落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