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家庭中的代際爭端是一個普遍性的社會話題,其中包含的親情關係和交流溝通方式引發人們的關注。家庭代際關係成為維繫家庭成員間和睦關係的重要渠道和紐帶,加強代際溝通在實現家庭和睦和維持社會穩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淚水感動還是苦大仇深,我們總能在相處中感悟到親情的力量。2018年4月2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米花之味》,講述了一位從城市歸來的母親與在農村生活的女兒之間發生的從陌生到和解的故事。影片從一對母女的糾葛和親情疏離為切入點,融入了留守兒童、城鄉隔離、宗教民俗、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元素,著重強調現代科技與傳統守舊的對立與衝突。母親與女兒的感情從激烈反抗到彼此理解,引出代際溝通的話題。
米花,是雲南傣族的一種美食,在傳統的節日潑水節期間家家戶戶都必備,饋贈給佛祖和親朋好友。它有著團圓和祝福的象徵寓意,特別是對於留守兒童和外出務工父母來說,和家人一起製作米花,品味美食的同時也能品嘗到團圓相伴的味道。
影片以一種清新自然的風格,以濃重的鄉土氣息展示新時代下兩代人的處事方式和人生態度。從攝影、音樂、美術的角度展現了雲南傣族的異域風情,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農耕文化的碰撞。母親與女兒的隔閡,從逐漸消融到敞開心扉,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通過歸鄉母親的視角,見證了少數民族村寨的落後,留守兒童的孤獨以及女兒的叛逆,在日常場景中捕捉農村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沒有刻意賣慘,沒有強行顯悲,而是以審美的視角看待生活,表達對某種現象的關注和理解。
以樂觀健康的態度剖析日常生活中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讓這部電影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不僅在首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獲得中國新生代單元最受歡迎影片獎,而且在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競賽單元獲得特別提及獎。
電影以留守兒童的為現實題材,溫情卻不失幽默感,在平鋪直敘的劇情發展主線下,將一個簡單的母女和解故事講述得生機盎然,不乏趣味。
從傣族美食入手,以不一樣的生活視角看待留守兒童與母親的親情和解,融入當地風土人情元素,清新而感人
米花這種傣族美食不僅味道酥脆,還被賦予了幸福圓滿的寓意。它的深層次意境就是米花再香沒有保存好就會變了味道,就像在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缺乏關愛和管教,就會變得叛逆好強,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電影並沒有一味地展現農村題材的反面,山村的貧窮落後,村民的困苦和掙扎只是被輕描淡寫。它著重以發現生活樂趣的審美視角,在生活貧困和充滿成長煩惱的情況下找到盡情玩耍的樂土。傳統思想下的觀念轉變,這部電影做了一次嘗試。
縱觀整部電影,沒有苦情的傾訴,都是生活細節的展示,幽默輕鬆而充滿趣味性。母女兩代人的不理解和隔閡,在親情的和解中完成情感的升華,特別是深幽的鐘乳洞母女二人的深情舞蹈,消融誤解,循序漸進的過程感人至深。
傣族村寨別樣的風土人情,配合當地靜謐大山組合而成的美景,用自然清新的筆觸描繪充滿鄉土味道的生活,給人以清新的美感。在緩緩展現的田園風光中,仿佛一幅民族風情畫,質樸氣息撲面而來。
用幽默消解隔閡,愧疚的母親和叛逆的女兒彼此理解,在輕鬆的氛圍中展示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親情
英澤飾演的母親葉喃是一位常年在外奔波的打工者,長期為生計操勞反而忽略了對家庭的照顧。她是萬千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的一員,故鄉的貧窮只有外出奔波才能改變現狀,讓自己的女兒有一個安穩的成長環境。
回到家的她卻遭遇女兒躲在被窩裡發出「還是聽聲音的好」的回答的尷尬,長時間的分離已經讓葉喃和女兒之間悄然產生隔閡。面對日益陌生的親情關係,愧疚之餘卻不知所措。家庭和事業的權衡中,她選擇了前者。
葉不勒飾演的女兒喃杭在本片中本色出演,非職業演員的表現卻足夠亮眼,特別是在她身上承擔了大部分的幽默和笑點。她在影片中的一舉一動讓人忍俊不禁,對於表現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上真實而不失童趣。
她塑造的農村兒童形象讓觀眾對於新時期的農村生活狀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以前的留守兒童生活貧困,在貧困線上掙扎,而小女孩喃杭身上表現出撒謊、逃學、沉湎網絡等毛病和陋習,給觀眾一個全新的認識。
母女間在豐富的日常生活場景中表現出讓人心酸而又趣味的一面,剛開始見面時的陌生,到後來的鬥智鬥勇,再到最後的體諒和解,夾雜著真實樸實的情感在裡面。沒有埋怨與怨恨,處處透露著淡淡的愛意在裡面。
一幕幕非常生活化的相處畫面帶足了幽默感十足的笑料,在母女間形成從陌生到熟絡的過程。充滿趣味的小細節立足於現實生活,源自真實瞬間。母女二人之間心靈的對話在輕鬆的氛圍中體現出對生活的個人理解,顯現出親情的可貴。
兩代人的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交織在一起,在城鄉差異和傳統現代的碰撞中歸於和解,一起體會愛與成長
女兒喃杭代表的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一代人,沒有美味的零售和花樣的玩具,他們面對的是大山和土路,在貧苦的生活中尋找快樂。隔代教育讓人們接受的是長輩的溺愛,但絲毫感受不到父愛或者是母愛的溫暖。
與同齡的小夥伴盡情地玩耍,苦中作樂,成為留守兒童獨有的生活方式。遭遇的委屈可以向好友傾訴,歡樂可以和同伴一起分享,在純真和童趣中,慢慢地成長。
在直面生命與死亡的話題上,女兒似乎從以往的頑固調皮歸於平靜,也許,她並不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直到身邊的同伴離開,讓她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在母親回到身邊之後,不是對立和逃避,而是坦然去面對。
悲傷的情緒,卻讓母女的心彼此靠近,一切都顯得那麼平靜,沒有言語,一起配合製作米花,心靈的相通呼喚親情的回歸。就如同一種神秘的力量,能夠讓人歡笑,也能讓人親近。
影片的結尾母女倆在溶洞裡的雙人舞,成為整部電影情感最高點的部分。本來處於兩個不同世界裡的兩代人,在命運的交織中完成人生最純粹的和解。城市和鄉村生活方式的差異,傳統思想與現代觀念的不同,在個體與命運的理解中彼此感應,在一起體會愛和成長中完成對時代最珍貴東西的探討和思考。
影片的現實意義:親情支撐下的家庭代際溝通問題影響深遠,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時代在變,物質生活極大滿足的同時卻在側面反映出精神層面一些東西的匱乏。賺錢養家的壓力讓很多父母選擇外出打拼,將家庭交給長輩打理。這裡就誕生了由來已久的隔代教育問題。
父母的無奈自責和子女的委屈彆扭,如同一個死結,將家庭的代際溝通問題呈現出來。子女想要的父母給予不了,父母能夠做到的子女卻不需要,這就是矛盾所在。
代際溝通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父母與子女的陪伴和關愛,它需要深入成員個體內心深處,尋求最真摯感動的親情共鳴點,建立維持流暢溝通和互相體諒的機制,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情感的合力,才能避免很多家庭矛盾和親情問題的產生,需要我們足夠重視起來。
電影《米花之味》的可貴之處在於通過積極健康的生活視角去展現一些真實的東西,不單單是講述母女之間的和解與成長故事,更是為我們提供一個反映現實生活的創作思路。用詼諧幽默的相處方式消解彼此隔閡,在輕鬆的氛圍中感悟代際差異,從彼此的包容理解裡感受到親情的可貴。用喜劇方式講述生活中的困惑,給觀眾以回味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