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的味道,電影《米花之味》從傣族美食入手探討家庭的代際溝通

2020-12-13 騰訊網

導語:家庭中的代際爭端是一個普遍性的社會話題,其中包含的親情關係和交流溝通方式引發人們的關注。家庭代際關係成為維繫家庭成員間和睦關係的重要渠道和紐帶,加強代際溝通在實現家庭和睦和維持社會穩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淚水感動還是苦大仇深,我們總能在相處中感悟到親情的力量。2018年4月2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電影《米花之味》,講述了一位從城市歸來的母親與在農村生活的女兒之間發生的從陌生到和解的故事。影片從一對母女的糾葛和親情疏離為切入點,融入了留守兒童、城鄉隔離、宗教民俗、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元素,著重強調現代科技與傳統守舊的對立與衝突。母親與女兒的感情從激烈反抗到彼此理解,引出代際溝通的話題。

米花,是雲南傣族的一種美食,在傳統的節日潑水節期間家家戶戶都必備,饋贈給佛祖和親朋好友。它有著團圓和祝福的象徵寓意,特別是對於留守兒童和外出務工父母來說,和家人一起製作米花,品味美食的同時也能品嘗到團圓相伴的味道。

影片以一種清新自然的風格,以濃重的鄉土氣息展示新時代下兩代人的處事方式和人生態度。從攝影、音樂、美術的角度展現了雲南傣族的異域風情,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農耕文化的碰撞。母親與女兒的隔閡,從逐漸消融到敞開心扉,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通過歸鄉母親的視角,見證了少數民族村寨的落後,留守兒童的孤獨以及女兒的叛逆,在日常場景中捕捉農村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沒有刻意賣慘,沒有強行顯悲,而是以審美的視角看待生活,表達對某種現象的關注和理解。

以樂觀健康的態度剖析日常生活中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讓這部電影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不僅在首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獲得中國新生代單元最受歡迎影片獎,而且在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競賽單元獲得特別提及獎。

電影以留守兒童的為現實題材,溫情卻不失幽默感,在平鋪直敘的劇情發展主線下,將一個簡單的母女和解故事講述得生機盎然,不乏趣味。

從傣族美食入手,以不一樣的生活視角看待留守兒童與母親的親情和解,融入當地風土人情元素,清新而感人

米花這種傣族美食不僅味道酥脆,還被賦予了幸福圓滿的寓意。它的深層次意境就是米花再香沒有保存好就會變了味道,就像在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缺乏關愛和管教,就會變得叛逆好強,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電影並沒有一味地展現農村題材的反面,山村的貧窮落後,村民的困苦和掙扎只是被輕描淡寫。它著重以發現生活樂趣的審美視角,在生活貧困和充滿成長煩惱的情況下找到盡情玩耍的樂土。傳統思想下的觀念轉變,這部電影做了一次嘗試。

縱觀整部電影,沒有苦情的傾訴,都是生活細節的展示,幽默輕鬆而充滿趣味性。母女兩代人的不理解和隔閡,在親情的和解中完成情感的升華,特別是深幽的鐘乳洞母女二人的深情舞蹈,消融誤解,循序漸進的過程感人至深。

傣族村寨別樣的風土人情,配合當地靜謐大山組合而成的美景,用自然清新的筆觸描繪充滿鄉土味道的生活,給人以清新的美感。在緩緩展現的田園風光中,仿佛一幅民族風情畫,質樸氣息撲面而來。

用幽默消解隔閡,愧疚的母親和叛逆的女兒彼此理解,在輕鬆的氛圍中展示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親情

英澤飾演的母親葉喃是一位常年在外奔波的打工者,長期為生計操勞反而忽略了對家庭的照顧。她是萬千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的一員,故鄉的貧窮只有外出奔波才能改變現狀,讓自己的女兒有一個安穩的成長環境。

回到家的她卻遭遇女兒躲在被窩裡發出「還是聽聲音的好」的回答的尷尬,長時間的分離已經讓葉喃和女兒之間悄然產生隔閡。面對日益陌生的親情關係,愧疚之餘卻不知所措。家庭和事業的權衡中,她選擇了前者。

葉不勒飾演的女兒喃杭在本片中本色出演,非職業演員的表現卻足夠亮眼,特別是在她身上承擔了大部分的幽默和笑點。她在影片中的一舉一動讓人忍俊不禁,對於表現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上真實而不失童趣。

她塑造的農村兒童形象讓觀眾對於新時期的農村生活狀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以前的留守兒童生活貧困,在貧困線上掙扎,而小女孩喃杭身上表現出撒謊、逃學、沉湎網絡等毛病和陋習,給觀眾一個全新的認識。

母女間在豐富的日常生活場景中表現出讓人心酸而又趣味的一面,剛開始見面時的陌生,到後來的鬥智鬥勇,再到最後的體諒和解,夾雜著真實樸實的情感在裡面。沒有埋怨與怨恨,處處透露著淡淡的愛意在裡面。

一幕幕非常生活化的相處畫面帶足了幽默感十足的笑料,在母女間形成從陌生到熟絡的過程。充滿趣味的小細節立足於現實生活,源自真實瞬間。母女二人之間心靈的對話在輕鬆的氛圍中體現出對生活的個人理解,顯現出親情的可貴。

兩代人的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交織在一起,在城鄉差異和傳統現代的碰撞中歸於和解,一起體會愛與成長

女兒喃杭代表的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一代人,沒有美味的零售和花樣的玩具,他們面對的是大山和土路,在貧苦的生活中尋找快樂。隔代教育讓人們接受的是長輩的溺愛,但絲毫感受不到父愛或者是母愛的溫暖。

與同齡的小夥伴盡情地玩耍,苦中作樂,成為留守兒童獨有的生活方式。遭遇的委屈可以向好友傾訴,歡樂可以和同伴一起分享,在純真和童趣中,慢慢地成長。

在直面生命與死亡的話題上,女兒似乎從以往的頑固調皮歸於平靜,也許,她並不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直到身邊的同伴離開,讓她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在母親回到身邊之後,不是對立和逃避,而是坦然去面對。

悲傷的情緒,卻讓母女的心彼此靠近,一切都顯得那麼平靜,沒有言語,一起配合製作米花,心靈的相通呼喚親情的回歸。就如同一種神秘的力量,能夠讓人歡笑,也能讓人親近。

影片的結尾母女倆在溶洞裡的雙人舞,成為整部電影情感最高點的部分。本來處於兩個不同世界裡的兩代人,在命運的交織中完成人生最純粹的和解。城市和鄉村生活方式的差異,傳統思想與現代觀念的不同,在個體與命運的理解中彼此感應,在一起體會愛和成長中完成對時代最珍貴東西的探討和思考。

影片的現實意義:親情支撐下的家庭代際溝通問題影響深遠,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時代在變,物質生活極大滿足的同時卻在側面反映出精神層面一些東西的匱乏。賺錢養家的壓力讓很多父母選擇外出打拼,將家庭交給長輩打理。這裡就誕生了由來已久的隔代教育問題。

父母的無奈自責和子女的委屈彆扭,如同一個死結,將家庭的代際溝通問題呈現出來。子女想要的父母給予不了,父母能夠做到的子女卻不需要,這就是矛盾所在。

代際溝通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父母與子女的陪伴和關愛,它需要深入成員個體內心深處,尋求最真摯感動的親情共鳴點,建立維持流暢溝通和互相體諒的機制,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情感的合力,才能避免很多家庭矛盾和親情問題的產生,需要我們足夠重視起來。

電影《米花之味》的可貴之處在於通過積極健康的生活視角去展現一些真實的東西,不單單是講述母女之間的和解與成長故事,更是為我們提供一個反映現實生活的創作思路。用詼諧幽默的相處方式消解彼此隔閡,在輕鬆的氛圍中感悟代際差異,從彼此的包容理解裡感受到親情的可貴。用喜劇方式講述生活中的困惑,給觀眾以回味和反思。

相關焦點

  • 《米花之味》米花再甜,也不是小時候的味道了
    一般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都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並且基調沉重或者色調陰暗等特性,體現電影人的社會責任感。《米花之味》不同於傳統的現實主義影片,該片的基調陽光,給人以無窮希望。影片是青年導演鵬飛的作品,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俄羅斯電影節中都獲得了獎項,並引起了好評與關注。
  • 邊疆少數民族土地新時代《米花之味》表現民族電影
    電影《米花之味》由中國新一代導演鵬飛執導,影片以傣族人民生活和留守兒童為背景,講述了城市打工母親回鄉教育女兒重獲母女愛的故事。事實上城鄉差距,留守兒童問題,發展與教育的矛盾,都是近年來的熱點話題,導演將關注中國特定時代中下層群體的生存狀態,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個人風格的中國現實題材電影。
  • 新時代的民族電影《米花之味》表現邊陲少數民族之地
    電影《米花之味》是由中國新生代導演鵬飛指導,以傣族人民生活味背景,留守兒童為主線,講述了在城市打工的母親返回農村後教育女兒重拾母女之情的故事。說明這部電影得到了國外市場的認可,在國內《米花之味》豆瓣評分7.5,僅一萬多人打分,說明還是一部小眾電影。
  • 《米花之味》4月20日公映,劇組曾差點被當成是人販
    4月18日,由新銳導演鵬飛執導、英澤主演的電影《米花之味》主創亮相上海路演現場,電影將於4月20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米花之味》之前曾參展威尼斯電影節,獲得不少好評,「好萊塢記者」網站評論說,《米花之味》是一部充滿對比和衝突的戲劇,它美麗,苦樂參半,機敏而令人愉悅。
  • 《米花之味》:故鄉沒有面目全非,卻已物是人非
    作者:龔金平 亮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米花之味》,故事發生在中緬邊境一個四季如春的傣族寨子裡。這裡天高地遠,蒼翠遼闊,陽光有一種通透又熱烈的明豔,一切都顯得靜謐安然。
  • 多維度探討當代家庭代際關係
    該劇以當代青年成長、奮鬥為主題,巧妙糅合職場、婚姻、家庭等諸多要素,多維度探討當代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問題。尤其是圍繞宋凜與嶽母、秦清與婆婆,宋凜與宋洛的相處,描摹了家庭情感眾生相,折射出不同家庭、不同人群之間的代際關係,在煙火氣中,展開一幅生動鮮活的當代中國的「家庭圖鑑」。用理解與真誠化解代際鴻溝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代際矛盾話題熱度始終不減。
  • 《米花之味》:務工返鄉母親和留守女兒,感情彌合需要從容的心態
    《米花之味》是一部反映雲南傣族村寨留守兒童問題的電影,獲得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日競賽單元「特別提及獎」,以及平遙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最受歡迎影片」。在平遙國際影展上獲獎的頒獎詞中有這麼一段:「明亮豔麗的畫面,鏡頭後蘊含的是人文主義關懷,讓我們看見了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 這部在雲南拍攝的留守兒童電影,美而殘酷——米花之味
    《米花之味》這是講述雲南傣族村寨發生留守兒童與回村母親的電影,畫面很美卻透著現實的種種殘酷。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管教染上各種不好的習慣,可是片中的孩子又有很純真的善良。朋友離世,父母離異、老師不理解、長輩愚昧 、、、、、、留守兒童也面臨著殘酷的現實,電影中母親和孩子都在試著接受彼此。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畫面非常沒得電影,雲南的朋友應該會感同身受,因為這樣的事就發生在我們的童年或現生活在農村的留守兒童身上,強烈推薦觀看。現實或許就是這樣,我們的周圍看似很美,我們卻得直面殘酷的生活。
  • 傣族潑水節之「趕擺」
    傣族潑水節之「趕擺」 2020-04-14 2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消逝的靈韻在《米花之味》中重現
    電影《米花之味》劇照   母親和女兒   當母親從城市轉移到故鄉,除卻歸鄉的願景,電影所表達的最重要的在《米花之味》中選擇小女孩的死亡是極其簡略的方式,僅僅幾分鐘不到,就從與父母相會的溫情鏡頭到了一覺醒來最簡短的訃告。   故事中的死亡並不給人悲傷,甚至那個小女孩生前都沒有在電影裡贏得多少觀眾的好感,但這樣選擇一次死亡是明智的,特別是當女兒說出「我一點也不悲傷」的臺詞時。死亡缺少儀式感在卻讓整個故事的走向一種空盈。
  • 團圓不會缺席,二更《年味》暖心記錄回家的故事
    2020年的春節,團圓的腳步被一場蔓延的疫情突然打亂,有人得幸能與家人相互依靠,有人卻只能隔著玻璃彼此遙望,這一切讓人們意識到平凡生活中陪伴的珍貴。團圓可以不準時,但不能缺席。1月15日至22日,《年味》系列之《等我回家》短片溫暖上線,帶領觀眾體驗那些「不準時」的團圓時光。
  • 八種「味道」重新定義年味,明星、大廚一起陪你吃好《中國團年飯》
    北京衛視、聞視頻攜手打造的春節美食特別節目《中國團年飯》,要用八個半小時的美食奇觀和情感故事留住年味,最重要的是讓觀眾在節目中得到感官享受和情感共鳴。 在聯合總導演北京衛視張洪亮導演看來:「情感的載體就是團年飯,不同味道承載著不同的情感。」
  • 桐城百味坊美食節開幕啦
    移民創業奔小康」的「2018桐城百味坊美食節」開街儀式及美食節啟動儀式,共同品味桐城百味坊名優小吃、傳統工藝等美食,共享這一美好的時刻。音樂快板節目《脫貧攻堅打勝仗》,宣傳脫貧攻堅工作相關政策,講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幫扶幹部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從貧困群眾生活中最現實、最緊迫的事情入手,共同攜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故事。整個開幕式,在歌伴舞《幸福千萬家》的喜慶音樂、歡樂歌聲中落下帷幕。 開街及美食節啟動儀式後,遊人紛紛前往桐城百味坊美食街,品味花溪青椒鵝、婁山黃燜雞、萬州豆花烤魚、重慶小面、蝦子羊肉粉、海鮮砂鍋粥等美食。
  • 年味在華邑,團圓共享「中華待客之道」
    在中國傳統理念中,小年夜即是春節團圓的開始,身在遠方的親人都要開始回家團聚;然而,總有一些人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在節日期間與家人團聚。2018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華邑酒店及度假村聯動旗下7家酒店,邀請各自城市中的奉獻者團聚在華邑,在小年夜以中華待客之道禮遇,為他們送上新年的第一份溫暖祝福,用「美食」與「團聚」呈現地域年味風俗。
  • 萬物皆可拌的傣族美食 真是饕餮盛宴 垂涎三尺
    德宏美食真的太多了,希望這篇指南,能給「吃德宏」這道難題提供一個清晰的解答思路,讓大家在德宏的餐桌上暢所欲言。眾所周知,不吃撒撇就等於沒有到德宏,為了不白來,我們每天都在德宏吃撒撇。是傣族菜餚,如今已發展成為德宏人的日常午餐。
  • 雲南特色美食「撒撇」,味道濃鬱香辣,讓人念念不忘!
    許多外地來到雲南的人甚至部分本地人都有一個誤區,認為撒撇是一道菜,一道傣族特有的美食。其實它應該是一個菜系的統稱,而且不僅德宏傣族獨有,雲南的保山、臨滄、普洱、西雙版納等地的許多少數民族的飲食中也有,只不過德宏的最為有名。
  • 春節裡的美食,少不了媽媽製作的米花糖
    尤其是節日裡的那些美食,那麼令人牽腸掛肚,那麼讓人魂牽夢縈,那麼念念不忘。沒有美食的節日,就如一個人失了靈魂。春節的年味,除了人團圓,心歡喜,還有舌尖上的滿足。現在的孩子對春節似乎沒有特別期待,因為春節裡能吃的美食,平日裡總能吃到。春節裡能玩的東西,平日裡也總能玩到。
  • 陝西中秋節要烙「團圓饃」,味道香,口感脆,象徵著家庭大團圓
    團圓饃,就是陝西關中農家自製的大圓月餅,用精麥麵做成三至五層的大圓餅,每層周圍雕塑著各式各樣的花朵,用鏊鍋烙制而成。此餅看起來十分美觀,象徵著家庭大團圓。雖然說團圓饃市場上也有出售,但是很多家庭還是很喜歡自己動手來製作團圓饃。團圓饃不僅意味著團圓,而且做法還很簡單。團圓饃一共有兩層,一層是頂一層是底,中間夾的是香香的芝麻,形狀呈現碗口那麼大小的圓形,一般都是在鍋裡烙熟的。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你知道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不好,可你卻無法阻止,也不知道如何去阻止,這就叫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輪迴。代際創傷理論最早是由心理治療師莫雷·鮑恩(Bowen)提出來的,他認為「家庭經歷會形成一個塑造每一代人的價值觀、想法和體驗的模板,然後將這個模板傳遞下一代」。
  • 「玉林味道」旅遊美食文化節撒花落幕!帶你重溫這一場味覺盛宴
    這裡沒有飯店廚師參賽要挖掘的就是富有家庭味道的美食!常見的食材加上一家人對烹飪的奇思妙想,一箸入口,就立刻能牽動記憶深處為人子女、為人父母心中最柔軟的部分。不錯,那是家的味道......來來來,我們來看看本次參賽家庭帶來什麼美食?又有什麼美食是大家不可割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