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黃梅挑花(正宗哦)

2020-12-17 百夢mx

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廣泛流傳於湖北省黃梅縣的漢族民間藝術。起源於唐宋,發展成熟於明末清初。湖北黃梅挑花發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在中國挑花工藝發展史中佔主導地位,因此「黃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統稱。

歷史源流:據《黃梅縣誌》記載:早在宋代,黃梅就有了十分講究的挑花工藝。1958年,在黃梅縣蔡山腳下發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墓葬中,墓中女屍頭上搭有彩線挑繡的"福壽雙桃"方巾,可以證明黃梅挑花這門民間工藝,最少距今有約500年歷史。

代表人物:石九梅女士1951年7月出生在湖北省黃梅縣挑花之鄉新開鎮鄒橋村一個挑花世家。七歲時開始學藝至今,已從藝五十餘年,始終熱愛挑花,至今每年仍然有原汁原味黃梅挑花作品問世。石九梅女士1951年7月出生在湖北省黃梅縣挑花之鄉新開鎮鄒橋村一個挑花世家。七歲時開始學藝至今,已從藝五十餘年,始終熱愛挑花,至今每年仍然有原汁原味黃梅挑花作品問世。1984年製作的方巾《鳳追鳳》獲黃梅縣民間美術展覽1等獎。1987年10月,製作的大型黃梅挑花掛幅參加全國首屆藝術節民間美術展覽,並懸掛在中國美術館正廳中央。

黃梅挑花與十字繡相比,有極大的區別。主要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黃梅挑花產生於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民間絕技絕活,承載的是博大精深的荊楚文化、佛教道教文化、民風民俗等。

二、黃梅挑花產品由於工藝要求嚴格,全靠人工在土棉布上一針一線數紗挑制,製作嚴謹,因而其產品在社會上流傳極少。

三、黃梅挑花所展現的景物追求神似。

四、黃梅挑花走民俗化、民族化的路子,追求古樸、原始、和諧,重在抽象美,散發出原始混沌的美。

五、在工藝製作上,黃梅挑花講究特殊針法,分十字針、雙面針、直線針、空針、牽針五種。

2006年5月20日,黃梅挑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焦點

  • 黃岡市政府門戶網站 黃岡特產 黃梅挑花
    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產生了中華藝術瑰寶「黃梅挑花」、名揚中外的黃梅戲和禪宗天下祖庭四祖寺、五祖寺。  黃梅挑花起源於唐宋,發展成熟於明末清初。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針將五彩絲線挑制在底布的經線和緯線交叉的網格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其產品最初為頭巾、衣邊、門帘、帳沿、床圍等,是黃梅一帶民間婦女用來外出打扮和裝飾居室的。
  • 黃岡:傳承黃梅挑花,「繡」出生活新希望,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只要有可能,我會在刺繡挑花這項工作中堅持下去。」黃梅挑花,是黃梅縣傳統民間藝術,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脫貧攻堅中,縣扶貧辦、婦聯、人社等部門組織,免費為貧困群眾舉辦黃梅挑花等各類培訓,讓其掌握一到兩門脫貧致富技能。
  • 堪與「四大名繡」媲美的黃梅挑花,為何能長期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湖北...
    黃梅挑花何以比肩「四大名繡」?刺繡與挑花有何關聯、又有何區別?黃梅挑花為什麼能長期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湖北廳?12年來,每當黃梅挑花代表湖北或代表中國參加各類展出時,人們都會發問。18日,為求證這些問題,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文化之鄉黃梅縣。
  • 武漢紡織大學國家藝術基金民間挑花「雙創」設計人才培養項目開班
    開班儀式上,非遺研究領域的專家濟濟一堂,文化部恭王府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孫冬寧主任,全國婦女手工編織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元綵,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李宏復,湖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黃梅挑花專家陶培峰,以及安徽望江挑花國家級傳承人王世福、湖南苗族挑花國家級傳承人楊春英、湖北黃梅挑花國家級傳承人石久梅受邀出席開班儀式。
  • 雲上演繹《我和我的黃梅》
    由黃梅縣文與旅遊局推送,戲劇創作室主任陳章華作詞的歌曲《我和我的黃梅》作為唯一歌曲代表黃岡參加藝術溫潤心靈——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雲演季第九場文旅融合專場(舞臺類)歌曲《我和我的黃梅》▲歌曲《我和我的黃梅
  • 黃梅好男兒常海軍,繡出驚豔圖!
    黃梅選手常海軍奪得2020全國鄉村手工藝刺繡大賽優秀獎。黃梅挑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專家、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常海軍是這次參賽的65位刺繡手工藝者中,唯一的一個男選手。
  • 臺灣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參禮黃梅五祖寺
    臺灣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一行參禮黃梅五祖寺2015年4月11日上午,臺灣佛光山副住持慧傳法師一行來到黃梅五祖寺,參禮天下祖庭。五祖寺方丈正慈大和尚親自到山門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省民宗委副主任熊華啟、省臺辦交流處處長邢軍志、黃梅縣委書記餘建堂、縣民宗局局長周永峰等陪同參訪。  一行人到大雄寶殿拈香禮佛後,又逐一參觀了各個殿堂,併到五祖真身殿禮祖,在南廊觀《六祖壇經》壁畫,至六祖殿尋訪六祖舂米遺蹟。
  • 黃梅四祖寺53米高的大金塔開工奠基(圖)
    地處鄂、贛、皖三省交界的黃梅,文化底蘊深厚,黃梅戲、黃梅挑花、黃梅禪宗祖師傳說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祖寺塔、五祖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六座禪宗祖庭,黃梅獨佔四祖寺和五祖寺兩座;禪宗六位祖師,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在黃梅修行並傳承衣缽。
  • 五祖寺景區遊客服務中心開門迎客 黃梅菩提小鎮開工
    其核心項目黃梅菩提小鎮正式動工。  黃梅禪文化旅遊區以五祖寺、四祖寺、老祖寺為核心吸引物,由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投資有限公司與黃梅縣共同按5A級景區高標準打造,按照「中華禪宗之源、世界禪修之都」的總體定位,建成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禪文化旅遊區和重要旅遊目的地,總規劃面積為260平方公裡,總投資約50億元。目前已完成一期停車場、遊客中心、東山閣改造等項目,東山法門等項目正在建設中。
  • 花瑤挑花美
    &34;,民謠《花瑤挑花》這樣唱道。花瑤,一個以花為名、以花為衣的民族。說挑花,我說這是世間一種不一樣的美。追根溯源,花瑤挑花的歷史早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興起。其中還有一個很美好的傳說,給我原來藝術真的來源於生活心理的一種暗示。不得不說,花瑤這個沒有文字的民族,用挑花這門藝術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美好。挑花製作的物品很多,花樣也不盡相同。
  • 湘西苗族挑花 特現了湘西苗族挑花工藝的獨特
    中國小康網挑花,俗稱數紗,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苗族地區流傳久遠的民間工藝。它有別於繡花,從第一針起,所有的走針引線,全在布料的表面挑花行針,是苗族婦女嫻熟的手工技藝。苗族婦女自己紡紗、織布,織的布叫「家織布」。因手工紡紗,不像現在機織布的紗那樣細勻,家織布的紗較粗。因此縱橫分明,經緯清晰。
  • 瑤鄉挑花之王奉雪妹:一花一世界
    最讓花瑤女子搖曳生姿的是她們手中世代相傳的獨門記憶花瑤挑花,在瑤鄉,挑花是每一位瑤家姑娘的必備手藝。這一被沈從文先生盛讚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如今已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瑤挑花」傳人奉雪妹是虎形山一帶挑花手藝最好的女子之一。
  • 挑花寓天地,針線總關情
    花瑤挑花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有其獨特迷人的魅力。我很榮幸參與本次調研活動,這次調研使我從一個不了解挑花的局外人變成了一個喜歡挑花並且願意為它做宣傳的愛好者。挑花的圖案中蘊含著瑤族的民族文化,於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座暗藏玄機的迷宮,一經打開,便會看到幾百年瑤族風雨。
  • 心念挑花,何懼風雨:專訪瑤鄉保護挑花第一人胡信松
    胡信松發現他們很喜歡有關於花瑤傳統文化的一些東西,他也就更加重視挑花文化,&34;。在胡信松擔任文化站的工作人員之前,由於花瑤挑花服飾對生產生活造成不便,花瑤人民不喜歡穿花瑤挑花服飾。隨著青年一代服飾的漢化,花瑤女子改穿漢裝,挑花藝術一度受到制約,挑花文化遇到了傳承斷代危機,即將淘汰。對此,胡信松悲痛不已,不忍心花瑤挑花服飾被老一輩的傳承人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帶入墳墓。
  • 淺談湘西民間挑花技藝
    挑花,又稱十字挑花、十字繡、數紗。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湘西分布廣泛,發育成熟,是研究湘西民間工藝美術時不能不特別重視的藝術品種。挑花藝術的表現形式、構圖方式與在湘西沅水、酉水沿線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掘出的土陶片紋飾十分相似,它們都用直線、斜線、波紋線、折線等方式構成方格紋、鋸齒紋等幾何圖形。這也許就是挑花藝術的最早發端。挑花藝術的日臻成熟完美,是因為它曾經被廣泛地應用於土家族、苗族的古代服飾中。
  • 靈心妙手奪天工---花瑤挑花
    花瑤是湖南省隆回縣小沙江地區的一支少數民族,因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後,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民族文化傳統,服飾極具特色,色彩豔麗,特別是其服飾上的「挑花」更是精美絕倫,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國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稱其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
  • 「挑花了眼」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挑花了眼, 這個短語的英語表達是:be spoilt for choice 選擇太多而讓人難以決定,讓人挑花了眼There's so much good theatre in New York
  • 吳美蓮:把最正宗的黃梅鄉音唱給大家聽
    對於安徽黃梅戲演員吳美蓮來說,專心唱好黃梅戲是她畢生的心願和夢想,為此,正如電影中的賽車手把刻苦練習奉獻給了賽場,舞臺上把最美黃梅之音唱給大家聽的吳美蓮把奉獻留給了最愛的戲曲。  「吳駙馬」多次榮登央視舞臺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女駙馬》算得上是黃梅戲的「看家戲」,更是家喻戶曉的名劇。
  • 《中國紀錄》直擊——湖北黃梅:景區不扎堆,非遺嶽家拳受青睞
    《中國紀錄》新媒體記者 於境源 徐繼良 發自湖北黃梅 疫情期間第一個「五一」節,如何做好旅遊不扎堆,景區實行分散性旅遊觀光,湖北黃梅縣大河鎮袁夫稻田在主打田園牧歌產品後,結合實際今年旅遊推出把田園風光+網絡+非遺文化,形成獨特的旅遊模式,兩天來深受省內遊客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