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廣泛流傳於湖北省黃梅縣的漢族民間藝術。起源於唐宋,發展成熟於明末清初。湖北黃梅挑花發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在中國挑花工藝發展史中佔主導地位,因此「黃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統稱。
歷史源流:據《黃梅縣誌》記載:早在宋代,黃梅就有了十分講究的挑花工藝。1958年,在黃梅縣蔡山腳下發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墓葬中,墓中女屍頭上搭有彩線挑繡的"福壽雙桃"方巾,可以證明黃梅挑花這門民間工藝,最少距今有約500年歷史。
代表人物:石九梅女士1951年7月出生在湖北省黃梅縣挑花之鄉新開鎮鄒橋村一個挑花世家。七歲時開始學藝至今,已從藝五十餘年,始終熱愛挑花,至今每年仍然有原汁原味黃梅挑花作品問世。石九梅女士1951年7月出生在湖北省黃梅縣挑花之鄉新開鎮鄒橋村一個挑花世家。七歲時開始學藝至今,已從藝五十餘年,始終熱愛挑花,至今每年仍然有原汁原味黃梅挑花作品問世。1984年製作的方巾《鳳追鳳》獲黃梅縣民間美術展覽1等獎。1987年10月,製作的大型黃梅挑花掛幅參加全國首屆藝術節民間美術展覽,並懸掛在中國美術館正廳中央。
黃梅挑花與十字繡相比,有極大的區別。主要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黃梅挑花產生於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民間絕技絕活,承載的是博大精深的荊楚文化、佛教道教文化、民風民俗等。
二、黃梅挑花產品由於工藝要求嚴格,全靠人工在土棉布上一針一線數紗挑制,製作嚴謹,因而其產品在社會上流傳極少。
三、黃梅挑花所展現的景物追求神似。
四、黃梅挑花走民俗化、民族化的路子,追求古樸、原始、和諧,重在抽象美,散發出原始混沌的美。
五、在工藝製作上,黃梅挑花講究特殊針法,分十字針、雙面針、直線針、空針、牽針五種。
2006年5月20日,黃梅挑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