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全斌在黑板上繪出頭部骨骼及肌肉。
鍾全斌講解透視中的人體骨骼。
新學期開始了,廈門醫學院大一新生迎來陌生的「人體形態素描課」,教師是曾在網上走紅的「手繪骨骼畫師」鍾全斌。在網上流傳的視頻中,鍾全斌能快速繪出人體骨骼、肌肉,畫筆如手術刀般精準,最終呈現效果堪稱精美。
鍾全斌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出身——拿過國際頂級設計大獎,卻於2016年到醫學院教書,此前本報曾對其進行報導(詳見2017年11月17日B06《設計師教解剖,帥呆了》)。這種打通設計與醫學的「跨界」國內少見。三年過去了,「網紅」設計師鍾全斌跨界是否成功,取得了哪些成績?
網紅設計師 廈門醫學院任教三年
新學期開始了。廈門醫學院的大一新生坐在教室裡,困惑而陌生地望著黑板上精緻的人體骨骼繪畫。鍾全斌已經習慣了這個場景,這是他在廈門醫學院任教的第3年。
早在2016年,鍾全斌接到一個特別的邀請:廈門醫學院希望他到醫學院教書。當時,鍾全斌正在臺灣的設計學院教授品牌規劃及繪畫類相關課程,其中一門課便是「藝用解剖學」——這是一門繪畫類核心基礎課程,學生通過練習畫人體骨骼及肌肉,提升藝術創作的真實度。彼時,鍾全斌近乎完美的手繪骨骼視頻在網絡上走紅,被廈門醫學院看中——學校希望他來廈門開設一門「人體形態素描課」,教臨床醫學學生畫骨骼、肌肉和內臟。
為什麼醫學院需要設計師來教學生畫人體?鍾全斌的疑惑很快得到了解答:校方認為,通過學習人體形態繪畫,學生能將人體各個結構的知識點內化為長期記憶,而不是「大一學、大五忘」;其次它有助於學生發表醫學論文時自己手繪配圖,還有助於醫患溝通,使醫生就診時、手術前可畫圖輔助交流。
「藝術與醫學其實頗有淵源。」鍾全斌回溯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很多藝術家都精通解剖學,常常與醫生保持溝通。」他舉例說,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就是兩位精通人體結構的藝術大師,達·文西甚至是文藝復興有文獻記載以來最早發現動脈硬化這一醫學病徵的人。
手繪人體骨骼 是藝術更是科學創作
鍾全斌將藝用解剖學帶入了醫學課堂。為引入該課程,廈門醫學院主動為鍾全斌提供畫室,並將其中一間教室的教學牆面砌成黑板,便於完整繪畫人體骨骼。
不過,教醫學院學生畫人體,與原先單純畫人體骨骼不同——原本藝術設計領域的「藝用解剖學」較強調人體骨骼及肌肉外形的美感,而醫學院的「人體形態素描」則需涉及骨骼標記、肌肉起止點及功能、內臟、牙科等。鍾全斌為此做了不少準備:在開課前,他重新學習了相關醫學知識,從頭學習內臟畫法,查閱書籍資料等,提升知識儲備。
「老師,我就是因為不會畫畫才來學醫學的。」面對悶悶不樂的學生,鍾全斌告訴他們,開始學畫時,首先要破除的就是學畫需要天分這個概念。事實上,在繪畫骨骼、肌肉時,他都會框定嚴格的比例,並用大量參考線輔助。人體形態素描不是自由發揮,而是嚴謹精確的科學創作,「學生只要掌握原理,加上大量練習就能把畫畫好。」
為了讓學生更能接受並喜歡上這門課,鍾全斌把知識點串成故事,帶進繪畫課堂中。比如在畫跟腱時,他會告訴學生,跟腱的拉丁文名「Achilles Tendon」取自古希臘神話人物阿喀琉斯——傳說中,阿喀琉斯的腳後跟是他唯一的弱點,後來在特洛伊戰爭中被人射中致命。「通過講故事,能加深學生們對人體構造的記憶。」
鍾全斌也曾自費購買學生的優秀作品典藏,一方面是出於對作品收藏的愛好,一方面也將其作為學生的獎學金,鼓勵學生從事繪畫創作。每學期期末,他會在學校裡辦畫展,展出優秀學生作品。
學生跨界也成功 多人獲美術作品獎
在鍾全斌的帶領下,廈門醫學院的學生也成功跨界,在美術界裡拿獎了——在「中國大學生美術作品年鑑2017—2018」的評選中,廈門醫學院學生獲得2個銅獎、2個優秀獎和12個入選獎。有學生受他影響,想當醫學插畫家。
日常生活中的鐘全斌,喜歡畫藝術插畫,也喜歡研究海報。去年3月,鍾全斌的一件海報作品獲得「設計界奧斯卡」iF大獎視覺傳達設計獎。這是他繼2017年獲得紅點最佳設計獎後,再次獲得世界頂級設計大獎。最近一年半,鍾全斌幾乎所有的課餘時間都投入到書籍創作中。未來幾年,鍾全斌希望每年都能出版一本書,題材他已經想好了,「第一本畫肌肉,講美術肌肉的起止點。第二本畫內臟,第三本畫牙齒,最後一本我想談談海報創作的語法。」(文/圖廈門日報記者 黃語晴 見習記者 黃琬鈞 實習生 魏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