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聖王羲之:回望近1600年來的所有書法家,為何獨服張芝?(上篇)

2020-09-06 藝術世界人物誌

文/江南之春

張芝《今欲歸帖》高清原跡圖片,釋文曰:今欲歸,復何適報之。遣不知,總散往並侍郎耶言。別事有及,過謝憂勤。


(正文)漢字書法藝術,這在全球文化藝術領域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除了中國漢字在歷史的推進與演繹中慢慢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藝術門類外,在世界各國文明的形成中,他們的文字沒有任何一家形成了單獨的藝術門類。

東晉王羲之出現前,從殷商有文字書法的雛形出現到東晉建立,這中間大約經歷了1600年左右。這1600年間漢字的發展演繹過程中,經歷了多次漢字形式的變化。

那麼,在文字從甲骨文到行書、楷書,至王羲之的出現這一漫長的歷史上出現了多少有名有姓的書法家呢?作為書法藝術史上最顯赫的書聖王羲之又是如何評價他們的?有沒有王羲之也佩服的書法家呢?

答案是有的,此人叫張芝。王羲之自已講:「獨服張芝」。至於為什麼服,服張芝的原因所何在?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弄清以下幾個問題,以便抽絲剝繭,條分縷析。

一、文字的演變與書法的出現及其流變

殷商時期出現甲骨文,稍後出現了金文,西周時演變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統一六國文字,至秦末出現了隸書,西漢出現草書,東漢出現楷書和行書。 書法的演變大致是這麼個歷程。

甲骨文、金文、篆書筆畫連續婉轉,到了隸書後,其筆畫基本上變得橫平豎直,成了今天仍在使用的純粹的方塊字,便於書寫,古今漢字以此為分野。

二、東晉以前,各朝各代有哪些史有記載的知名書法家?

那麼在東晉前約1600年歷史中出現了哪些知名的書法家?各擅長何種書體?

這個問題說來令人詫異:在這漫長的16個世紀,歷史上有記載的書法家寥寥無幾,約40人許。詳列名單如下:

秦朝擅長小篆的李斯、擅大篆的趙高;

西漢時期的善長篆籀的蕭何、章草創立者史遊、頗有書法名的嚴延年、揚雄、陳遵等人;

東漢長於草書的杜度、崔瑗、張芝,擅篆書隸書的蔡邕、長於行書的劉德升、善八分書的師宜官;張芝之弟善精章草的張昶;崔瑗之子崔實;

三國時諸體都擅的鐘繇、擅隸書的曹操、擅八分書小篆章草的皇象、擅隸書行草章草的鐘會、善八分書的梁鵠、另還有劉翼、邯鄲淳、衛覬、衛瓘、胡昭、韋仲、韋誕等人;

西晉時書壇書法名家除了大書法家索靖、 陸機,比較知名的還有衛夫人衛恆、衛鑠、王導、山濤、博玄、衛璀、杜預、張華、左思等人。

從這一份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東晉王羲之出現之前,甲骨文具備書法的基本要素開始到西晉結束這大約1600年的歷史中,出現的書法家不多,大致也就是上面這38人,即使還有遺漏名單,加起來最多也不會超過50人。並且這些書法家主要還是三國與西晉兩個時期的。


張芝草書《二月八日帖》(圖左)其釋文曰:二月八日。復得鄱陽等。多時不耳。為慰如何。平安等人當與行。不足不過彼與消息。


在這些書法家中,王羲之回望一千多年的書法歷史,「獨服張芝」一人。距王羲之年代更近的大書法家鍾繇是楷書的開創人,系中國書史之祖。王羲之並且心摹手追學習過鍾繇書法多年,他為何並沒說服鍾繇呢?「獨服張芝」,說明了只有張芝一人在其心中地位最崇高,至少在書聖王羲之的眼裡,此前所有的書法家中張芝是第一位的。這一判斷是毋庸置疑的。

張芝真的這麼厲害嗎?答案是肯定的。他是中國書法史上劃時代的人物,是最重要的裡程碑式的人物之一。

三、張芝其人,書法史上開創性貢獻是什麼?成就有多高?

張芝,東漢敦煌郡淵泉人,即今天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四道溝人,字伯英。其生活的主要年代為東漢晚期,他的祖父、父親均為東漢朝庭高官。在這種官宦世家出身的張芝,家庭優渥,從小可謂錦衣玉食。但是,他本人聰穎好學,身上看不到一點世家紈絝子弟的氣息。

張芝的父親張奐為東漢名將,曾官至大司農,是東漢中晚期漢桓帝朝「財政部長」掌管天下財政。張奐雖以武功名於世,實則是文兼武備,為人比較開明,很重視教育。

張奐有三個兒子,長子張芝,次子張猛,季子張昶,這三人都十分成器,各有成就。尤其是張芝、張昶兩兄弟後來成為中國文化書法歷史上的傑出人物。這與其父張奐識人善教開明是分不開的。

張芝《冠軍帖》高清拓本局部①


張芝、張昶兩兄弟,從小喜念書,極好翰墨,對窗外之事也沒什麼興趣,和張猛喜武藝軍事不同的是,他倆只要有書看有翰墨可與就是「晴天」。他倆的性格與喜好簡直就是天生的藝術家材料。其父張奐為了他們兩兄弟有個好環境靜心臨池學書,便在其府中庭院池水之旁為他兄弟倆修建了石桌、石案、石凳,以方便勤習書法。

其父為何要把他兄弟倆練習書法的地方設在池水邊呢?

這就不得不談別外一個問題了:縑帛與宣紙。

在東漢以前,西漢初期「紙」就出現了,但這種「紙」還不能算是「紙」,十分粗糙,坑坑凹凹,基本上是書寫不了。那時書寫的材料主要是木牘、竹簡與帛,帛十分昂貴,一般皇家宮廷才能用得起,普通的官宦人家偶爾用之尚可,長期以此為書寫材料也無法承受。

張芝《冠軍帖》高清拓本局部②


張芝生活的時代,蔡倫已經發明了紙,但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大規模生產紙的條件仍不具備,這個事直到三國後期西晉初期才有所好轉,隨著造紙技術的提高,原料材的取材擴寬,紙開始廣泛應用時,已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了。

所以張奐把其子張芝、張昶兄弟二人的練習書法場所建在池邊,主要是方便芝昶二人在帛上書寫後及時在池中冼掉涼幹反覆再次書寫。這樣有得幾幅縑帛便於交換次第書寫,一來省材料,二來方便及時把帛上墨汁乘未乾時洗掉,涼幹後交替循環而用。

張芝練習書法十分勤奮用功,時常不知年月。臨習之池,往往不久,池中盡黑。其父只好安排傭人排放後汲水充滿或等雨天雨水灌滿池水。史上「臨池盡墨」的典故亦來源於這兩兄弟。

張芝19歲那年,其書名文名已位響徹東漢首都洛陽。朝廷多次徵召其出仕入朝為官,均被其嚴辭所拒。張芝一生對做官沒有任何的興趣,書藝是他唯一的「情人」。

張芝《冠軍帖》高清拓本局部③


張芝,天生就是藝術家的材料,為藝術而來。及至青年時,他已經對篆、隸、草、楷、行諸體精妙於心,尤其醉心於草書。但是張芝所處的時代,是楷書還未完善,草書仍具隸書筆法筆意的時代。草書中的隸法意味十分濃厚,字字獨立,波桀明顯,故是為「章草」,與「今草」有極大的區別。簡單說來,章草是隸書化繁為簡化後的一種快捷書寫。

「章草」到「今草」,看似變化不是很大,但實際上這是書法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其意義是劃時代的。

這件事是誰來完成的呢?不用說,此人就是張芝。(上篇完)


如何完成的呢?對王羲之的影響多大?則請此文下篇!


筆者說明:文章太長了,分上下二篇寫完吧,下篇明天寫完再發。關於張芝是如何創立並完備成我們現代人仍在使用的「今草」的故事,以及其生前生後大名,對後世如王羲之、王獻之、張旭、顏真卿、懷素、孫過庭、張懷瓘、米芾、黃庭堅、徐渭、王鐸等人有什影響,將在此文下篇分享大家。希望愛好書法的朋友喜歡!

另外有一個好消息,我先提前分享大家:

筆者本人即將在今日頭條視頻和直播中現場首秀行書與草書。開始後,我將以每周2~3次視頻的頻次,分享我對書法的體驗。觀看後的朋友們,若有你們喜歡看中的作品,可在今日頭條上發私信於我,我將把視頻中現場書寫的作品免費贈送給每周2~3名幸運觀眾朋友!

——作者江南之春2020年9月6日於宜昌墨泉樓

  • 原創不易,喜歡嗎?喜歡就關注。我是「藝術世界人物誌」作者江南之春,讓我們相約:今日頭條天天見!

相關焦點

  • 王羲之的孤獨:回望東晉之前書藝史,為何獨對張芝感嘆?(下篇)
    草書從西漢開始出現後,在此後近500年裡,始終脫不了隸書的影子。章草愈是法度完備,今草愈是難以「降生」。至東漢中晚期,張芝的橫空出世,這一局面才徹底被改寫。張芝天生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書法家。他曾有好幾次機會出仕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了。
  • 「王羲之、柳宗元、顏真卿」這些書法家,為何王羲之能被稱為書聖?
    有這麼多類別的書法字體,所以在不同的字體上也都有著登峰造極的書法家,顏筋柳骨、草聖張旭、書聖王羲之,這些都是人們對這些人在書法方面的認可。而今天曉生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書聖王羲之。眾所周知,王羲之,東晉人士,字逸少。王羲之出身於琅琊王氏,而王氏則是中國古代的頂級門閥,在東晉時期有「王謝袁蕭」四大家族的說法,而琅琊王氏便位居第一。
  • 讓書聖王羲之說自愧不如的草書界的冠軍—張芝
    一代書聖王羲之在書法界的地位是高不可攀的,可謂是遙不可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人能夠超越。孫過庭《書譜》記載:王羲之說:「近來我收藏臨摹了眾多的名家書法作品,深信只有鍾繇、張芝的書法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其他人都不配被提及了。書聖王羲之說話就是自負又自傲,毫無顧忌的表達自己觀點。他接著又說 :我的書法與鍾繇、張芝相比,雖然與鍾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過他,但是對於張芝的草書可是有點差了,可與他象大雁一樣前後相列飛行。」
  • 王羲之能夠成為書聖,和他水平不相上下的張芝、鍾繇為何不能呢?
    就好像我們覺得書法如果沒有王羲之就好像永遠也出沒有人能寫出這樣好的書法來,又好像是沒有牛頓、愛因斯坦,就沒有那麼偉大的科學發現了一樣。其實這些都是錯覺。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飛躍、進步都是那個時代下的產物,都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就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同時,幾乎有一個叫華萊士的英國人和他一樣,也是提出了一模一樣的理論啊。
  • 王羲之草書不及張芝,楷書不如鍾繇,為什麼他最後成為了書聖?
    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並不是如現在一些書法家評論的那樣靠李世民捧起來的。而是憑自己的實力得到的。既然是憑實力,為什麼楷書和草書他都不是最好的呢?有人會說,他的行書獨步天下,靠行書獲得的書聖。王羲之各種書體的水平都很均衡,沒有偏科。而且每種書體都很優秀。我們按現在的百分制來打分,就會有一個清晰的成績。草書,張芝100分,王羲之90分,鍾繇80分。楷書,鍾繇100分,王羲之90分,張芝80分。這時三人的總分一樣,均為180分。接下來的行書,王羲之100分,沒有人反對吧。張芝和鍾繇在行書上,都給90分。現在的總分,王羲之280分,張芝、鍾繇均為270分。
  • 唯一讓王羲之自認不如的書法家,也曾經是「書聖」
    書聖王羲之大家都知道,可這樣張芝是何方神聖?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了。今天嘉強就和大家聊聊這位王羲之都自嘆不如的張芝。張芝,字伯英,是甘肅人,出生年月無法確切考證,據史書推測大約卒於約公元192年(時為漢獻帝初平三年)。
  • 歷史上被譽為「書聖」的除了王羲之,還有三位書法家
    書聖——王羲之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舉辦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
  •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後人稱他為「書聖」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生於晉永嘉元年(307年),是東晉司徒(掌管全國戶籍的大臣)王導的侄子,父親王曠,曾做過淮南(今安徽壽縣)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王羲之從小熱愛書法,七歲時便跟著當時的書法家練習寫字。他每天堅持練字,吃飯、走路、閒談時總是忘不了寫字,有時沒有紙墨,就用手指在自己衣服上寫,久而久之,把自己的衣服都給劃破了。
  • 「天下第一行書」書聖:王羲之的楷書,精妙絕倫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書法特點在於章法渾然一體,筆法粗細多變,字形疏密相摻,用墨忽濃忽淡,他所成就的藝術是繼承張芝的基礎上把書法藝術推向了歷史的高峰。「天下第一行書」書聖: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古代淮夷人士,東晉時期最有名的書法家。
  • 《書譜》第二講:為何說王羲之書法勝過鍾繇張芝?
    」此為孫過庭引用王羲之的話,大意是說:「我(王羲之)的書法和鍾繇、張芝比較,能與鍾繇相抗,或許可以超過他;與張芝的水平差不多,但張草書寫得很精熟,他臨池學書用工之甚,池水都弄黑了,假如我也這麼用工,未必不如他。」
  • 書聖的名號,是誰「偷」給王羲之的?
    意思就是,沒有了孔子,這幾千年的文明就像漫長黑夜一樣,沒有孔子,就會令人沉悶不堪,毫無生機和光明。可見,孔子影響力之大。而孔子這麼有影響力,也和封號有關。因此對於王羲之,搞清楚這一點也非常重要。我們首先來看看《晉書 王羲之傳》是怎麼說王羲之的吧。
  • 王羲之為什麼會成為「書聖」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王羲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 王羲之被稱「書聖」,關鍵人物是誰
    從東漢開始,中國第一批留名於史的書法家群體誕生了。西晉衛恆(?-291年)的《四體書勢》,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部書史著作,該書敘述了西晉之前的古文、篆書、隸書、章草四種書體發展的情況,並對中國早期有名可載的書法家勾勒出一段比較清晰的傳承譜系。張芝的「草聖」之名,也正式出現於此書中。  從書史記載中可得驗兩晉時期張芝、鍾繇書法為世人所好,並成為世家大族的追捧對象。
  • 書聖王羲之生於山東臨沂     為何死後安葬浙江金庭
    早年從衛夫人學書,後來改學張芝、鍾繇博採眾長,精研體勢,一變漢、魏以來的質樸書風,創造了妍美流變的今體。他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草書濃纖折衷,千變萬化,純出自然。由於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卓越成就,被後世人們尊稱為「書聖」。王羲之的一集《蘭亭序》成為千古絕唱,譽為書聖被後人敬仰。
  • 歷史上最著名的女書法家是誰?「書聖」王羲之是她的外甥徒弟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讚美一些文人墨客才華出眾時,一般都是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來形容。這裡的「書」指的便是書法。說起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書法家,我們一般都會想到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等人。 如果筆者問你,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書法家是誰?估計會有很多讀者一時說不上來。
  • 中國草書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晉代書法家「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是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原籍琅琊(今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語以大綱,即有所悟」。早年從衛夫人(衛鑠)學書,年少時即有書名。
  • 書聖王羲之的成名史
    王羲之時代的中國書壇文化可謂百花齊放、星光燦爛、人才輩出,繁花似錦。此時,若論書法技藝和成就,可以說,王羲之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甚至最初處於劣勢,書法「不勝庾翼、郗愔」。直到身後百年,才聲名鵲起,成為「書聖」。  那麼,王羲之是怎樣成為千古「書聖」的呢?  晉人尚韻,羲之新之變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
  • 書聖 王羲之 簡介
    王羲之 (303?—361?)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
  • 這些「書聖」排在王羲之前面
    王羲之曾經攀比張芝、鍾繇,自稱可與鍾繇「抗行」,對於張芝的草書卻只敢稱「雁行」。葛洪年長王羲之二十歲,親見王羲之新體盛行。他的書法觀念比較保守,主張保存吳國舊法,當然不會認同王羲之,這是從書法觀念一面的理解。客觀地說,王羲之在東晉聲譽銳起,只能算剛剛上市的名流,尚未經過歷史的檢驗。在「二王稱英」的南朝初年,王獻之的忠實弟子羊欣談到的書聖,也沒有提及王羲之,《書斷·中·張芝》有引錄:羊欣云:「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並號書聖。
  • 王羲之成名前,有哪些「書聖」?
    王羲之曾經攀比張芝、鍾繇,自稱可與鍾繇「抗行」,對於張芝的草書卻只敢稱「雁行」。葛洪年長王羲之二十歲,親見王羲之新體盛行。他的書法觀念比較保守,主張保存吳國舊法,當然不會認同王羲之,這是從書法觀念一面的理解。客觀地說,王羲之在東晉聲譽銳起,只能算剛剛上市的名流,尚未經過歷史的檢驗。在「二王稱英」的南朝初年,王獻之的忠實弟子羊欣談到的書聖,也沒有提及王羲之,《書斷·中·張芝》有引錄:羊欣云:「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並號書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