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南之春
(正文)漢字書法藝術,這在全球文化藝術領域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除了中國漢字在歷史的推進與演繹中慢慢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藝術門類外,在世界各國文明的形成中,他們的文字沒有任何一家形成了單獨的藝術門類。
東晉王羲之出現前,從殷商有文字書法的雛形出現到東晉建立,這中間大約經歷了1600年左右。這1600年間漢字的發展演繹過程中,經歷了多次漢字形式的變化。
那麼,在文字從甲骨文到行書、楷書,至王羲之的出現這一漫長的歷史上出現了多少有名有姓的書法家呢?作為書法藝術史上最顯赫的書聖王羲之又是如何評價他們的?有沒有王羲之也佩服的書法家呢?
答案是有的,此人叫張芝。王羲之自已講:「獨服張芝」。至於為什麼服,服張芝的原因所何在?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弄清以下幾個問題,以便抽絲剝繭,條分縷析。
殷商時期出現甲骨文,稍後出現了金文,西周時演變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統一六國文字,至秦末出現了隸書,西漢出現草書,東漢出現楷書和行書。 書法的演變大致是這麼個歷程。
甲骨文、金文、篆書筆畫連續婉轉,到了隸書後,其筆畫基本上變得橫平豎直,成了今天仍在使用的純粹的方塊字,便於書寫,古今漢字以此為分野。
那麼在東晉前約1600年歷史中出現了哪些知名的書法家?各擅長何種書體?
這個問題說來令人詫異:在這漫長的16個世紀,歷史上有記載的書法家寥寥無幾,約40人許。詳列名單如下:
秦朝擅長小篆的李斯、擅大篆的趙高;
西漢時期的善長篆籀的蕭何、章草創立者史遊、頗有書法名的嚴延年、揚雄、陳遵等人;
東漢長於草書的杜度、崔瑗、張芝,擅篆書隸書的蔡邕、長於行書的劉德升、善八分書的師宜官;張芝之弟善精章草的張昶;崔瑗之子崔實;
三國時諸體都擅的鐘繇、擅隸書的曹操、擅八分書小篆章草的皇象、擅隸書行草章草的鐘會、善八分書的梁鵠、另還有劉翼、邯鄲淳、衛覬、衛瓘、胡昭、韋仲、韋誕等人;
西晉時書壇書法名家除了大書法家索靖、 陸機,比較知名的還有衛夫人衛恆、衛鑠、王導、山濤、博玄、衛璀、杜預、張華、左思等人。
從這一份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東晉王羲之出現之前,甲骨文具備書法的基本要素開始到西晉結束這大約1600年的歷史中,出現的書法家不多,大致也就是上面這38人,即使還有遺漏名單,加起來最多也不會超過50人。並且這些書法家主要還是三國與西晉兩個時期的。
在這些書法家中,王羲之回望一千多年的書法歷史,「獨服張芝」一人。距王羲之年代更近的大書法家鍾繇是楷書的開創人,系中國書史之祖。王羲之並且心摹手追學習過鍾繇書法多年,他為何並沒說服鍾繇呢?「獨服張芝」,說明了只有張芝一人在其心中地位最崇高,至少在書聖王羲之的眼裡,此前所有的書法家中張芝是第一位的。這一判斷是毋庸置疑的。
張芝真的這麼厲害嗎?答案是肯定的。他是中國書法史上劃時代的人物,是最重要的裡程碑式的人物之一。
張芝,東漢敦煌郡淵泉人,即今天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四道溝人,字伯英。其生活的主要年代為東漢晚期,他的祖父、父親均為東漢朝庭高官。在這種官宦世家出身的張芝,家庭優渥,從小可謂錦衣玉食。但是,他本人聰穎好學,身上看不到一點世家紈絝子弟的氣息。
張芝的父親張奐為東漢名將,曾官至大司農,是東漢中晚期漢桓帝朝「財政部長」掌管天下財政。張奐雖以武功名於世,實則是文兼武備,為人比較開明,很重視教育。
張奐有三個兒子,長子張芝,次子張猛,季子張昶,這三人都十分成器,各有成就。尤其是張芝、張昶兩兄弟後來成為中國文化書法歷史上的傑出人物。這與其父張奐識人善教開明是分不開的。
張芝、張昶兩兄弟,從小喜念書,極好翰墨,對窗外之事也沒什麼興趣,和張猛喜武藝軍事不同的是,他倆只要有書看有翰墨可與就是「晴天」。他倆的性格與喜好簡直就是天生的藝術家材料。其父張奐為了他們兩兄弟有個好環境靜心臨池學書,便在其府中庭院池水之旁為他兄弟倆修建了石桌、石案、石凳,以方便勤習書法。
其父為何要把他兄弟倆練習書法的地方設在池水邊呢?
這就不得不談別外一個問題了:縑帛與宣紙。
在東漢以前,西漢初期「紙」就出現了,但這種「紙」還不能算是「紙」,十分粗糙,坑坑凹凹,基本上是書寫不了。那時書寫的材料主要是木牘、竹簡與帛,帛十分昂貴,一般皇家宮廷才能用得起,普通的官宦人家偶爾用之尚可,長期以此為書寫材料也無法承受。
張芝生活的時代,蔡倫已經發明了紙,但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大規模生產紙的條件仍不具備,這個事直到三國後期西晉初期才有所好轉,隨著造紙技術的提高,原料材的取材擴寬,紙開始廣泛應用時,已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了。
所以張奐把其子張芝、張昶兄弟二人的練習書法場所建在池邊,主要是方便芝昶二人在帛上書寫後及時在池中冼掉涼幹反覆再次書寫。這樣有得幾幅縑帛便於交換次第書寫,一來省材料,二來方便及時把帛上墨汁乘未乾時洗掉,涼幹後交替循環而用。
張芝練習書法十分勤奮用功,時常不知年月。臨習之池,往往不久,池中盡黑。其父只好安排傭人排放後汲水充滿或等雨天雨水灌滿池水。史上「臨池盡墨」的典故亦來源於這兩兄弟。
張芝19歲那年,其書名文名已位響徹東漢首都洛陽。朝廷多次徵召其出仕入朝為官,均被其嚴辭所拒。張芝一生對做官沒有任何的興趣,書藝是他唯一的「情人」。
張芝,天生就是藝術家的材料,為藝術而來。及至青年時,他已經對篆、隸、草、楷、行諸體精妙於心,尤其醉心於草書。但是張芝所處的時代,是楷書還未完善,草書仍具隸書筆法筆意的時代。草書中的隸法意味十分濃厚,字字獨立,波桀明顯,故是為「章草」,與「今草」有極大的區別。簡單說來,章草是隸書化繁為簡化後的一種快捷書寫。
「章草」到「今草」,看似變化不是很大,但實際上這是書法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其意義是劃時代的。
這件事是誰來完成的呢?不用說,此人就是張芝。(上篇完)
筆者說明:文章太長了,分上下二篇寫完吧,下篇明天寫完再發。關於張芝是如何創立並完備成我們現代人仍在使用的「今草」的故事,以及其生前生後大名,對後世如王羲之、王獻之、張旭、顏真卿、懷素、孫過庭、張懷瓘、米芾、黃庭堅、徐渭、王鐸等人有什影響,將在此文下篇分享大家。希望愛好書法的朋友喜歡!
筆者本人即將在今日頭條視頻和直播中現場首秀行書與草書。開始後,我將以每周2~3次視頻的頻次,分享我對書法的體驗。觀看後的朋友們,若有你們喜歡看中的作品,可在今日頭條上發私信於我,我將把視頻中現場書寫的作品免費贈送給每周2~3名幸運觀眾朋友!
——作者江南之春2020年9月6日於宜昌墨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