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聖王羲之的成名史

2020-11-23 魯網

  漢字書寫作為文人之必備,作為一種高尚藝術行為,發展到東晉時代,已經是諸體皆備,且呈現出明顯的社會教化功能的流向和氣質。王羲之時代的中國書壇文化可謂百花齊放、星光燦爛、人才輩出,繁花似錦。此時,若論書法技藝和成就,可以說,王羲之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甚至最初處於劣勢,書法「不勝庾翼、郗愔」。直到身後百年,才聲名鵲起,成為「書聖」。

  那麼,王羲之是怎樣成為千古「書聖」的呢?

  晉人尚韻,羲之新之變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從小就受到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王羲之書法獲得了很高的起點。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可以說,自拔於流俗,不斷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使得王羲之獲得了高標獨秀的文化視野。

  晉室南遷,偏安江左,善書者四大門戶王、庾、謝、郗均出於北方士族,這次精英階層的大規模、大跨度的整體搬遷,出其不意地將漢民族文化滲透波及的廣闊地域迅速壓縮至淮水、長江以南一帶(版圖僅為兩漢的三分之一不到),書法藝術在這兒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濃縮化、純粹化的過程洗禮,長成一朵奇葩。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因此,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博採百家,極眾體之妙

  王羲之書法精進也使同代人刮目相看。當時著名書法家瘐翼、郗愔名聲遠播,瘐翼在荊州看見人們臨習王羲之書體,不屑地說:「小兒輩乃賤家雞,愛野鶩,皆學(王)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瘐亮向王羲之求書法,羲之謙虛道:「(瘐)翼在彼,豈復假此!」但還是給瘐亮寫了章草。一天,瘐翼在瘐亮處見到王羲之寫給瘐亮的章草,發現王羲之書法已日日精進,今非昔比,因此心悅誠服,給王羲之寫信道:「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王羲之的書法處處滲透著魏晉崇尚的那種「不激不勵,風規自遠」的「中和」之美,而「中和」之美正好符合中國文化精神,使王氏書風雄霸書壇一千六百多年。王羲之極眾體之妙,而主要成就在楷書和行草書,尤其是行書。其書法具有溫潤超邁、神駿典雅的美學特徵。傳世作品據張彥遠《法書要錄》載有465種,由於朝代更迭,戰亂頻仍,至今已無任何真跡流傳下來,現所能見到的多為摹拓本和以真跡為藍本的刻本。其代表作,楷書有《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行書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姨母帖》、《奉橘帖》、《喪亂帖》、《孔侍中帖》、《得示帖》等;草書有《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遠宦帖》等。

  帝王推崇,盛書聖之名

  考研王羲之「書聖」成名史,可見歷史上曾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的學王羲之書法高潮。也正是這一次次的帝王推崇的學王高潮,一步步夯實了王羲之千古「書聖」的盛名之基。

  第一次學王高潮是在南北朝時期,主推手是梁武帝蕭衍。梁武帝把當時的書法排位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雖然王羲之仍排在鍾繇之後,但超過了王獻之,這是極大的轉變。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另外,南朝梁庾肩吾《書品》,也列王羲之書法為「上之上」,因而輿論遂定。

  梁武帝時期,就有人仿冒王羲之的書法,當時內府秘藏的王羲之書跡已經雜有不少贗品。梁武帝一方面對前朝流傳下來的王羲之書法進行整理鑑定,辨別真偽;另一方面,他又將定為真跡的墨寶勾摹出許多副本,提供給王室子弟作為學書的範本。梁武帝曾云: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這句話後來成為後人評價王羲之書法的重要依據。

  第二次學王羲之的書法高潮在唐朝,主推手是千古一帝唐太宗。唐太宗不僅廣為收羅王羲之法書,而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通過廣泛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蘭亭序》一直是王氏傳家之寶,後來真跡流到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手中,而智永再傳於弟子辨才。據稱唐太宗曾三次向辨才索要《蘭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認。後來足智多謀的蕭翼運用巧計才誘使辨才出示《蘭亭序》真跡,從而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太宗得之,愛不釋手,下令當時大書法家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等臨摹,臨摹本分賜諸王近臣,從此得以傳播。而自己則將真跡秘藏起來,死後還不肯放棄,殉葬於昭陵。王羲之的不世之作從此便成絕響。

  第三次學王高潮則是到了宋代,主推手是宋室300餘年間的諸帝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下旨命侍書王著摹刻於棗木板上,釐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當時每個朝中大臣都御賜一部拓片。《淳化閣帖》是我國第一部著名法帖,自漢章帝至唐高宗,及諸名臣,帖中有一半是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高宗亦曾臨《蘭亭序》賜孝宗,於帖後記曰:「須依次臨五百本。」孝宗書法與高宗書法不易分別,不無原因。由於宋代諸皇帝都對王羲之,對《蘭亭序》重視,使當時出現了士大夫家家都有《蘭亭序》刻石的局面,丞相遊氏一人就收藏了《蘭亭序》各種版本上百種。這在書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在中國書法史上,以帝王之尊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到宋朝時,王羲之已經被推上了「書聖」地位,明清以後只是承唐宋之餘波而已。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

  郭廣闊

相關焦點

  • 看看書聖王羲之的成名史!!
    王羲之時代的中國書壇文化可謂百花齊放、星光燦爛、人才輩出,繁花似錦。此時,若論書法技藝和成就,可以說,王羲之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甚至最初處於劣勢,書法「不勝庾翼、郗愔」。直到身後百年,才聲名鵲起,成為「書聖」。  那麼,王羲之是怎樣成為千古「書聖」的呢?
  • 書聖 王羲之 簡介
    王羲之 (303?—361?)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他的故事。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象。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
  • 這些「書聖」排在王羲之前面
    古代也用「書聖」稱書家,始見東晉葛洪(283-363)《抱樸子·內篇·辨問》,但是他心目中的「書聖」,不是我們今天習知的王羲之,而是三國時代的兩位書家:世人以人所尤長,眾所不及者,便謂之聖。故善圍棋之無比者,則謂之棋聖,故嚴子卿、馬綏明於今有棋聖之名焉。善史書之絕時者,則謂之書聖,故皇象、胡昭於今有書聖之名焉。
  • 臨沂,書聖王羲之出生地
    先後出現過諸葛亮、王羲之、顏真卿等歷史名人,顯示出文化的厚重,知識的豐裕。書聖王羲之故居,坐落於臨沂硯池街中段北側,是一座古典園林式建築。據說,是王羲之幼年居住之處。王羲之隨王氏家族南遷,應是永嘉元年(307年)。那時,王羲之只不過是四五歲的孩子,所以說,臨沂應是書聖王羲之的出生地,留下洗硯池、曬書臺無可非議,畢竟大家人家從小就重視孩子的教育,抓得早。現在三四歲的孩子一入幼兒園,就是學前班,看書寫字也是常事。至於後來的《集柳碑》《普照寺》乾隆《御碑》,以及新建的碑廊碑亭,都足以證明它的存在。
  • 書聖的名號,是誰「偷」給王羲之的?
    我們稱呼王羲之為書聖,在大多數人看來,是理所應當的事。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書聖到底是誰封給王羲之的?又為什麼給他這個稱號呢?為了查證這個事情,我找了好多資料,但都是無一例外的說,王羲之就是書聖,而且一般都有「後世公認」這幾個字。
  • 鳳翥鸞翔王羲之——王羲之緣何而為書聖
    傳世法帖較多,如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今草《十七帖》及楷書《樂毅論》等諸多名帖,明《淳化閣帖》中卷六到卷八皆為王羲之書跡。在書法史上,由於其銳意創新,具繼往開來之功,影響之大,世無能匹,因被稱之為「書聖」。《中國書法全集》有王羲之二卷。
  • 《書聖王羲之》熱拍 王嘉飾演書聖之母氣質典雅
    實力演員王嘉在劇中飾演王羲之的母親,身處於晉代豪門大士族的女子,氣質高貴典雅,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人物性格將「書聖」之母演繹得恰當到位。  電視劇《書聖王羲之》主要以寫實的手法將王羲之的「書聖」之路全面展現。
  • 王羲之成名前,有哪些「書聖」?
    古代也用「書聖」稱書家,始見東晉葛洪(283-363)《抱樸子·內篇·辨問》,但是他心目中的「書聖」,不是我們今天習知的王羲之,而是三國時代的兩位書家:世人以人所尤長,眾所不及者,便謂之聖。故善圍棋之無比者,則謂之棋聖,故嚴子卿、馬綏明於今有棋聖之名焉。善史書之絕時者,則謂之書聖,故皇象、胡昭於今有書聖之名焉。
  • 「天下第一行書」書聖:王羲之的楷書,精妙絕倫
    「天下第一行書」書聖:王羲之的楷書說到王羲之,大家都非常熟悉,因其精湛的書法技藝,尊稱為「書聖」,其代表作《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書聖: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古代淮夷人士,東晉時期最有名的書法家。「天下第一行書」書聖:王羲之後來,王羲之的成就斐然。
  • 電視劇《書聖王羲之》在臨沂殺青(2)
    這部40集的電視連續劇,僅王羲之的少年時代就拍8集,但在電視劇的最後才出現臨沂的實景。有市民會疑惑,為何少年王羲之不在臨沂拍攝?臨沂市委宣傳部文產辦主任朱偉表示,因為包括臨沂國際影視城在內,臨沂的仿古建築都是以明清風格為主,兩漢和晉代的建築很少,與電視劇取景的風格不搭。  「王羲之故居取景還是以拍攝現代的戲比較多。
  • 「王羲之、柳宗元、顏真卿」這些書法家,為何王羲之能被稱為書聖?
    而今天曉生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書聖王羲之。眾所周知,王羲之,東晉人士,字逸少。王羲之出身於琅琊王氏,而王氏則是中國古代的頂級門閥,在東晉時期有「王謝袁蕭」四大家族的說法,而琅琊王氏便位居第一。所以王羲之從小也是生活優越,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潛心研習書法,最終以被人們著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成為了人們口口相傳的「書聖」。
  • 《蘭亭序》作者,書聖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位於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鎮瀑布山上,史載王羲之去世後安葬於此,現為嵊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附近有書聖殿、金庭觀、王羲之故居等景點。這裡青山環抱、碧水長流,被古人稱為「壯洞天之形勝,為福地之靈宗。」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便長眠於草木蔥蘢的瀑布山上。
  • 【博聞強識】王羲之成名前,有哪些「書聖」?
    王羲之曾經攀比張芝、鍾繇,自稱可與鍾繇「抗行」,對於張芝的草書卻只敢稱「雁行」。 古代也用「書聖」稱書家,始見東晉葛洪(283-363)《抱樸子·內篇·辨問》,但是他心目中的「書聖」,不是我們今天習知的王羲之,而是三國時代的兩位書家: 世人以人所尤長,眾所不及者,便謂之聖。
  • 一代「書聖」——王羲之
    中國東晉時的書法家王羲之從小痴迷於書法,而且練習寫字非常刻苦。據說,王羲之家門前有一個池塘,他天天蘸著池水磨墨練字。字寫完了,他就在池塘裡清洗筆和硯臺,天長日久,竟將整個池塘的水都染成了墨色。 為了練字,王羲之還鬧過不少笑話。有一天晚上,他遇上了一個難寫的字,寫了許多遍卻始終不滿意。
  • 「書聖」真的是王羲之嗎
    「正之書聖」 皇象三國時期的書法家層出不窮,邯鄲淳、衛覬、韋誕、鍾繇、皇象等都是當時書界名人。三國時期在書法上造詣最深,對後世的影響最大的書法家要數皇象和鍾繇。皇象,出生年月不詳,江淮蘇揚州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他對篆隸章草極為精通,時人稱為「書聖」。
  • 「書聖」真的是王羲之嗎
    「正之書聖」 皇象三國時期的書法家層出不窮,邯鄲淳、衛覬、韋誕、鍾繇、皇象等都是當時書界名人。三國時期在書法上造詣最深,對後世的影響最大的書法家要數皇象和鍾繇。皇象,出生年月不詳,江淮蘇揚州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
  • 「書聖」王羲之怎麼教子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他是暢快灑脫的蘭亭名士;「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是冠絕於世的千古「書聖」;「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他是泰然從容的東床佳婿。持一管擎天筆,做得名士盡風流。這大概是我們對於王羲之的全部想像。其實,走近一點,不僅能看清他的輪廓,也能一窺其人其藝其家的底色。
  • 一代書聖王羲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欣賞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因其書法造詣被世人奉為「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書法同樣令世人矚目,被世人合稱為「二王」。王羲之生平簡介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曾祖父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異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 五石散:「書聖」王羲之的奪命散
    」咀 嚼 書 法 藝 術 之 英 華⤴服食帖 墨跡殘本所謂習書悅心、作畫怡情,古而有之,有人曾統計過在中國各種職業中,以書畫家的平均壽命最長:歐陽詢84歲,柳公權87歲,顏真卿遇害時已76歲,陸遊85歲,文徵明90歲,董其昌81歲……可是,一代書聖王羲之只活了
  • 「書聖王羲之」傾倒日本觀眾
    本報訊 (駐日本特約記者楊建興)1月22日至3月3日,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日本放送協會(NHK)、NHK事業公司聯合主辦的「書聖王羲之」書法展在日本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