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緒不穩,缺乏自信心?那是因為孩子的「心理營養不良」

2020-12-18 寶媽的生活秘訣

評判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那必然是要從兩方面入手:身體和心理。

身體上,四肢健全,器官完好,心理上,積極陽光,樂觀向上。隨著心理健康問題現在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正視和關注,很多父母也開始注意孩子的心理髮育情況。

孩子的生理要發育,心理也要發育,生理髮育體現在孩子長高、長胖、身體各系統器官的成熟上,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

可孩子的心理髮育卻體現得沒有那麼明顯,其狀況相對來說家長不易察覺、掌握。

像孩子情緒不穩、自信心不高,那往往都是孩子出現了"心理營養不良"。

我的同事莉莉和她的老公由於工作原因長期分居兩地,她在大都市,他在家鄉小縣城。

她的孩子也是因為要上學就一直放在縣城由老公和婆婆照顧。今年放假莉莉回家看看,發現自己的女兒已經完全不認識自己了,一直躲著自己,不跟自己交流。

她老公趁這次機會跟莉莉商量說讓她能不能儘量回家鄉找工作,女兒現在已經有自己好像沒有媽媽,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的錯覺了

在學校裡老師也總是反映女兒悶悶不樂、情緒低迷,不願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交流。

孩子現在還小,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缺位,勢必會對孩子的心理髮育和性格成長造成影響。

莉莉自己也是很猶豫,現在的工資至少比縣城的工作的工資高三倍,真是應了那句"拿起生活放下你",讓莉莉進退兩難。

01孩童時的父母陪伴有多重要?

法國著名作家莫羅阿在《人生五大難題》一書中提到:" 對於嬰孩,母親無異於神明。她是嬰兒整個快樂整個生活源泉。"

為了孩子的身心發育,補充身體營養可以給孩子吃營養餐、營養補充品,雞魚肉蛋奶樣樣不少,可孩子的心理營養要如何補充呢?

父母的愛和陪伴,也是孩子僅有的心理營養來源。

1.陪伴是安全感

父母的愛通過陪伴孩子、與孩子親密接觸、跟孩子進行深層交流來傳達。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他會獲得一種安全感

父母間所營造出來的良好氛圍會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平和、安寧的世界,讓孩子沉浸其中、放鬆下來。

與孩子待在一起,撫摸、擁抱孩子,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愛,他會知道他是被愛的,就會產生舒服、愉悅的感覺。

父母的懷抱永遠是最溫暖的、最令人感覺到安全的避風港灣。

2.陪伴過程是親子關係的建立過程

父母陪伴在孩子左右,與孩子玩耍、交流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親密親子關係建立的過程。

父母成為了孩子的依靠,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

父母與子女不再單單依靠血緣關係維繫,長時間的相處陪伴所建立起來的情感紐帶成為了親子間最牢固的羈絆,感情必然是處出來的,是時間的堆疊下沉澱起來的。

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越久,孩子就會對父母越熟悉,親子間產生的依戀關係,會讓孩子更加願意與家長交流。

在父母面前更加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坦誠相待,也為之後的親子溝通減少了很多阻礙。

3.陪伴是力量

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成長的勇氣和力量。

任何一個人都不會討厭讚美、鼓勵,特別是當你正在很努力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有人在你的旁邊陪著你,給你加油打氣,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小孩子學說話、學走路、學寫字……,每一次學習都是新的開始,父母陪著他一步步學習、鼓勵著他、注視著他。

他便更想證明給父母看,腦子裡也會產生拼一拼、搏一搏的想法,一鼓作氣的勇氣瞬間被激發。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也是缺少安全感、缺少自信心、缺少勇氣,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淡漠、親子關係一般。

他們會變得更像刺蝟一樣,緊緊把自己蜷縮成一團,不願交流和展示,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裡營養不良"的表現中的一部分。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嬰幼兒時期得到的心理營養不充分,長大後他就可能表現出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不良和行為偏差等狀態。而這些方面也會或多或少影響到他們日後兩性關係的發展。

02如何給孩子補充心理營養?

1、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關於陪伴有多重要,上文已經敘述的足夠清楚了。

如此講述陪伴的重要性,也就是說陪伴是孩子心理營養的主要來源,是排在第一位的營養組成部分。

陪伴是給孩子的安全感,是給孩子的力量和勇氣,是與孩子建立情感的過程。

孩子餓了要餵奶,拉了尿了要換尿布,哭了要哄,笑了要逗,爸爸媽媽輕輕拍在孩子後背的大手是孩子的世界。

用自己的臉蹭一蹭孩子的臉,肌膚貼近,呼吸相合,感受生命的悸動。摸一摸孩子,抱一抱孩子,給孩子足夠多的營養養分。

2、父母良好的情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在看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在看你,孩子是無時無刻不在關注父母、模仿父母的

父母的情緒失控、大吼大叫會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心理傷害。所以為了孩子,請你保持平和的心態,有天大的事情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發火、抱怨。

孩子是最能感知父母的心情狀態的,父母的良好情緒是撫平孩子心靈的一劑營養補充,給孩子心靈的慰藉。

父母之間的良好關係,父母雙方的良好情緒,都會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圍,給予孩子幸福感和安全感。

維斯冠說:"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

總而言之,來源於原生家庭的愛就是孩子的心理營養來源,父母的愛又主要通過陪伴等方式表達。

愛不足、陪伴不夠,孩子心理營養不良。為了孩子的成長健康,父母也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時補充愛的滋養,讓孩子學會愛與被愛的能力。

相關焦點

  •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難,積極嘗試,奮力進取,取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爭取更好的成績。鼓勵、讚揚對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是有無獨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礎。
  • 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嚴重,怎麼辦?
    若夫妻之間發生爭吵,只會讓可憐孩子的情緒變得更糟。而且夫妻關係不和,家長精神萎靡,情緒低落,很容易把這些不良情緒傳染給孩子。當自閉症孩子出現情緒爆發時,家長應極力克制住自己的脾氣,耐心觀察,冷靜對待,不可進行簡單粗暴的壓制,因為那樣只會把事情搞得更糟。首先,應該搞清楚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的原因,然後想辦法盡力去消除這些原因,並耐心疏導孩子的情緒。
  • 孩子深陷悲傷情緒怎麼辦?幫娃提高心理復原力,走出負面情緒
    由此可見,孩子可能會因為某些事情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難以脫身,但是父母不應該放任自由,而是要用適當的方式將孩子從「負面情緒」的泥沼中掙脫出來,否則,可能會讓孩子越陷越深。從婷婷順利走出悲傷情緒的這件事中,其實母親的行為舉止為她帶來了極大的能量。她是怎麼做的呢?
  • ...肌營養不良症|營養不良|X染色體|科普肌|家族式|杜氏肌|遺傳|...
    每當看著別人的孩子在草坪上快樂的玩耍,而自己的孩子卻動作遲緩,體態笨拙,走起路來像鴨子一樣,這種滋味,也只有肌營養不良患兒家長或患者本人才能體會得到。肌營養不良發病率高,卻鮮為人知!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家長發現小孩到了一定年齡後依然不會走路,認為是學走路較晚,不放在心上。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一周歲左右,就會自然而然開始學會走路了。
  • 8大詬病 磨光寶貝自信心
    8大詬病 磨光寶貝自信心 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育兒習慣往往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沒有自信心去學習。在父母看來,孩子的表現越來越差,腦子越來越笨,其實這就是教育學上的「習慣性愚蠢」現象。那麼,如何避免孩子「習慣性愚蠢」,家長要矯正那些育兒習慣呢?一起來看看吧。
  • 孩子缺乏自信心,做事沒有勇氣,3個方法培養他們自信
    於是父母決定,做出行動讓孩子有所改變,經過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小文的性格終於有所好轉,逐漸變得有了自信,當他具備一定的自信後,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獨自去嘗試。孩子缺乏自信會對其造成怎樣的影響呢?一、不敢去嘗試新的事情。
  • 心理測試:你是通過什麼來測試孩子自信心,下面教你怎麼做
    例如出門早了悠閒地瀏覽手機新聞,突然通知早些去單位,匆匆忙忙忙一會兒,再到再次輕鬆下來,期間多次情緒變化,不知不覺地經歷變化,每一次變化都是無意比較的結果。無憂無慮的人,不忙的人,不閒的人。那一年,從平房搬到了樓房裡,只有60多平方米,水電暖都很滿足。如今搬進了兩、三倍大的新房,才真正感到什麼是舒適和寬敞。每當回到老房子,暖和依舊,同時明顯感覺到小了許多。
  • 解析孩子厭學的深層心理原因,家長應該警惕!
    眾所周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家長想要改變孩子厭學的問題,就要先了解厭學的深層心理原因:自身原因:1、思想壓力過大導致了厭學,這也跟父母的家庭教育有關,孩子年齡尚小承壓能力較弱,在家庭及學校各方面帶來的壓力下,讓孩子有了逃避的心理,只想逃避學習、逃避學校。
  • 最易讓人生病的八種心理情緒
    惡劣情緒NO.2:憤怒 吃的量多了,與能量代謝有關的B族維生素就會消耗得多,而VB1缺乏會使人脾氣暴躁、健忘。研究發現VB3缺乏與焦慮有關,VB6的不足則導致思維能力下降。另外,肉類吃多了,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就會升高,也更容易使人發怒。
  • 讓孩子生病、傷大腦、挑食、營養不良、蛀牙,老師卻獎勵吃?
    經常吃糖的孩子,更容易挑食,不願意吃肉類和蔬菜,只愛吃高糖,甜的食物,從此會變得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很容易生病。 成癮的同時,高糖飲食還會破壞孩子的大腦。
  • 如何培養出「別人家的孩子」?林文採博士:給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
    這又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當然這也不禁讓我想起了林文採博士的那句話:養孩子有什麼難?如果養到雞犬不寧,十有八九是方法錯了,因此父母不要只專注去督促和糾正孩子的行為偏差,而是要給他們充足的心理營養。01心理營養的定義所謂的心理營養,通常是指孩子內心渴望從父母以及他人身上獲取一種看不見的能量
  • 「心理口罩」預防不良情緒
    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職工產生的負面心理情緒,使職工以良好精神狀態投入復工復產工作,佛山市總工會統籌協調市、區、鎮(街道)職工服務中心資源,在全市範圍內開設30條心理諮詢熱線,同時開設線上公益微課,為職工提供心理調節、心理疏導等服務。
  • 孩子遇事就緊張。想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這些方法父母不能錯過
    因為孩子的額葉皮層遭到了破壞,所以孩子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情緒。3.孩子在成年後,可能會缺乏情緒調節能力。有的孩子在出現緊張感後,如果得不到父母及時的安撫,可能過一段時間以後也會安靜下來,不過,他此時的安靜是因為對父母不再抱有希望。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所以他不得不獨自面對這種緊張感。
  • 自信心對孩子究竟有多重要?學會這三招,培養孩子自信心
    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領者和陪伴者,你知道自信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究竟有多重要嗎?什麼方式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今天就來聊聊有關孩子自信心的那些事。自信心對孩子究竟有多重要?1、 自信讓孩子心理更加健康自信的孩子會充分肯定、認同自己,他們更容易有堅定的目標,不容易感到迷茫和彷徨,即使身邊有很多聲音他們也不會輕易迷失自己。自信能讓他們獲得自我滿足的心理需求,心理更加健康。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3招,教你當好孩子的「情緒訓練師」
    大多數父母和老師都非常關注孩子的學業表現,往往忽視了兩個更為重要的教育主題:如何管理情緒(以及相應的行為)、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緒。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這兩種能力構成了孩子情商的核心。如果一個孩子不懂得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識別他人的情緒,那他的社會化進程肯定會受到影響。
  • 孩子總是自卑,「自我效能」認知很重要,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家長的不以為然,更為讓自卑心理逐漸根深蒂固,而不是隨著時間而消散。當孩子陷入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時候,家長一定要重視,因為自卑心理帶來的不良影響很多。自卑感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一、性格逐漸變得敏感多疑,內向膽小對於總是懷有自卑感的孩子而言,他們過分放大了自己的不足。其實每個人都有不足,但是自卑的孩子只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 盤點孩子22種「心理異常」
    別以為孩子小,別以為他們一派天真,其實小小孩的心理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會通過一些小動作間接表現出來哦。  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 孩子自我否定,家長嘗試「羅森塔爾效應」,還您一個自信的孩子
    1、讓孩子變得積極自信,獲得成功孩子遇到困難或是失敗時,因為心智不是特別成熟,往往會產生一些不良情緒,如頹廢,害怕,逃避,否定自己。2、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如果家長總是否定孩子,孩子肯定會變得沮喪,性格也會變得陰鬱,當一些不良情緒越積越多後,孩子的脾氣就會變得很暴躁。
  • 孩子消極悲觀,總是唉聲嘆氣,3個方法,培養樂觀積極的孩子
    一、缺乏自信心很多孩子不管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表現得有些膽怯、放不開,包括在事前一直否定自己。其實這是孩子對自身缺乏自信心的一種表現。這樣的孩子甚至會出現自卑情緒,如果家長沒有及時開導,會導致他們的自信心越來越少。
  • 如何培養孩子的上進心?父母要激勵孩子自信心,不要語言打擊孩子
    上進心是人們要求進步、不甘落後的心理意願,是人們勇於開拓、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是人們堅持理想、追求作為的思想信念,是引領人們不斷謀求發展的精神導向與動力源泉。 對於孩子上進心的培養,是很多家長想要知道了解的,那就談一談如何培養孩子的進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