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鄧淑文 記者 鄧童童)告別理縣桃坪羌寨的羌族風,7月11日至12日,「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繼續深入四川阿壩州,賞紅原草原美景,瞰九曲黃河第一灣,探光伏太陽能電站,訪牧民定居點,盡情感受藏族風情。
「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由國務院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臺辦、川報新媒體中心和臺灣旺報社共同主辦,7月8日-15日期間,來自兩岸10所高校的20位傳媒專業大學生,在專業老師和傳媒行業工作者的指導下,開展一系列採訪、參觀、航拍、交流體驗活動。
瞰草原河灣美景 臺灣學子三個相機輪番上陣
從理縣進入紅原,山峰漸漸退去,遼闊的草原佔據了視野。這裡陽光普照,草原上花兒朵朵開放,初生的小牛犢藏在牛群裡好奇地觀望,不時幾隻散步到馬路上,惹得川臺兩地大學生「萌」心亂撞。
沿途欣賞草原美景,一行人來到九曲黃河第一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最美要數第一灣。」「在這裡,黃河與其支流白河交匯並轉彎,十分壯觀,有『塞外西湖』的美稱。」聽著講解,學子們一個個「放飛」了無人機。「1、2、3……真的有9個彎!」「沒想到黃河發源處這麼平靜美麗,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樣!」草原、河灣美景收穫讚嘆無數。
「草原好遼闊!真的很像風景畫!」臺灣銘傳大學學生唐雅君在大陸第一次體驗航拍:「空拍機(航拍無人機)拍出來很壯闊,四川這邊的風景都是大山大河,用空拍機很適合!」
「我真的很喜歡草原,那樣的風景,不是可以想像出來的。」一路走來,臺灣科技大學學生楊雅晴三個相機輪番上陣,「要多拍點草原的照片回去和朋友分享。」
探光伏太陽能電站 臺灣學子感嘆:好像科幻電影
以上帝視覺瞰電站是種什麼樣的體會?除了「脈絡」更明晰,又是否會映襯得高原上的新能源科技更壯觀?
若先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電站位於阿壩州紅原縣邛溪鎮瑪薩村,佔地500多畝,年發電量2624萬千瓦時,是四川省首個建成投產的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電站每年可增收200多萬扶貧資金,帶動2000多名當地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
從地面看一望無際,「飛」上空中一覽無遺,更覺規模宏大。這是不少學子共同的感受。「我們進去到電站裡面,從頭走到尾,好多好多太陽能板,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走完。」臺灣科技大學學生許錦文感觸頗深:「第一次看到這麼大面積的太陽能板,像是科幻電影裡才會出現的情節。」
深入牧民定居點 臺灣學子驚訝:遊牧民族生活竟如此現代
拍攝藏羌風人文故事短片,怎能不深入百姓生活取材?川臺兩地大學生走進了俄色村牧民定居點,深入體會。
若爾蓋縣唐克鎮是一個以純牧業為主的藏族聚居鎮,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全國三大名馬——河曲馬的故鄉。
如今的牧民定居點,竟是一棟棟現代化的水泥磚房,沙發、電視、空調齊配,不少藏族百姓還打造了民宿,旅遊旺季期間,可增加家庭收入。
熱情好客的藏族百姓們為一行人獻上了潔白的哈達,大家圍坐在屋裡,一邊品嘗酥油茶一邊聊天。
「你們什麼時候會回來居住呢?」「你們是怎麼放牧的呢?」學子們七嘴八舌問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俄色村村支部書記尕讓彭措一一解答:村裡人目前收入多靠打工和旅遊,除了放牧的人外,家庭其他成員,尤其是老人小孩,一般都住在定居點,方便上學和生活。
幾名臺灣大學生有些驚訝,臺灣科技大學學生楊雅晴稱:「來之前我不知道他們還有這樣另外定居的房子,還以為他們一直在遊牧。」「我也以為他們一年四季都住在帳篷裡,沒有想到遊牧民族也有房子,還有民宿,比想像中現代多了!」臺灣臺灣銘傳大學學生張朕滔說道。
欣賞歌舞、馳騁草原 臺灣學子看到了書本以外的阿壩
為了歡迎臺灣師生的到來,唐克鎮的藏族百姓們搬上了一臺精彩的民族歌舞表演。簡易的舞臺上,老老少少齊登場,一曲曲高亢的歌聲,配上熱情的舞蹈,連聽不懂藏語的「外來客」都怡然自得起來。
「他們在臺上唱自己語言的歌,穿傳統服飾,生活卻很現代,這種對比很衝擊。」臺灣科技大學學生許錦文感嘆:「來之後真的看到了和課本上不一樣的風景。」臺灣銘傳大學學生李姿瑩也表示:課本上教的只是一部分,只有深入到他們之中,才會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和歡樂。
在當地牧民幫助下,同學們還體驗了騎馬。「第一次騎馬,感覺快要飛出去了!」「原來騎馬是這種感覺,有點顛誒。」「太開心了!馬真的很乖!」騎到馬背上,一行人體會到了遊牧民族馳騁草原的感覺。「我收到了藏族同胞的哈達,覺得很感動。他們的生活很棒!我還會來四川,還會來阿壩州,想要看到更多他們的生活。」臺灣科技大學學生鄭怡瑄說道。(圖據四川省臺辦 攝影 陳治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