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儀式合影
羌笛聲聲、格桑花朵朵、一幅幅唐卡、一盞盞酥油茶,7月8日下午,「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在四川成都舉行開營儀式,一場川臺大學生協作航拍川西美景、體驗藏羌文化、感受藏區發展新貌的實習交流活動正式啟程。
「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由國務院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臺辦、川報新媒體中心和臺灣旺報社共同主辦,旨在促進臺灣傳媒學子感受大陸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和航拍技術前沿,兩岸學子親手創作航拍作品和新媒體作品,並在學習和創作中增進交流與協作,加深了解,收穫感動。活動將通過兩岸媒體報導和學生作品網絡分享,讓更多臺灣同胞感受「錦繡天府 大美四川」的魅力。
接下來8天時間,來自兩岸10所高校的20位傳媒專業大學生,將在專業老師和傳媒行業工作者的指導下,開展一系列採訪、參觀、航拍、交流體驗活動。四川在線、臺灣旺報、臺灣中時電子報等兩岸多家媒體記者將全程採訪報導。
模擬實戰 參與者帶有任務
開營儀式上,四川省臺辦副巡視員楊志學向來自臺灣的大學生、專業指導老師和媒體記者簡單介紹了四川的基本省情,分享了他心目中的四川——將豐富的旅遊資源、繽紛萬千的美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速發展的經濟形勢歸納為可以切身感受的「四好」:好玩、好吃、好看和好創業就業。他寄語參與實習交流的大學生們:「多感受、多考察、多交流,並用鏡頭記錄下來,分享給親朋好友們,讓他們看看你們眼中的四川。」
2017年,四川首次邀請臺灣大學生用無人機航拍方式記錄四川,獲得良好反響。作為活動主辦方之一,來自川報新媒體中心「四川在線」副總編輯唐偉薦介紹: 「我們每一屆打造的主題不同,去年是『重走蜀國英雄路』,今年是『最炫藏羌風』。」他稱:「活動有別於普通的旅行,參與者都是帶著任務的,實習體驗結束時要交出一份短片,並參與評選,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川臺兩地學生的協作精神。」他希望這次活動是一次「學習之旅、體驗之旅、協作之旅」。
小遊戲分為四組 初體驗藏羌風
開營儀式上,20名兩岸大學生通過踩氣球小遊戲的方式拆分為四個活動合作組——唐卡、酥油茶、格桑花和羌笛,每組由3名臺灣同學、2名四川同學組成。唐卡、酥油茶、格桑花和羌笛分別代表什麼,有什麼文化內涵?分組後,小組成員迅速集結,現場分享了他們的答案,並推選了小組長,制定了組隊口號。
未來一周,兩岸大學生將前往四川日報集團,參觀專業新聞製作流程,聆聽航拍知識講座,開展無人機及AR產品互動體驗;前往阿壩州桃坪羌寨、紅原縣光伏太陽能電站、若爾蓋縣牧民定居點、九曲黃河第一灣等地採訪拍攝;參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春熙路太古裡等地。
參與學生:想體驗航拍 慶幸能體驗藏羌民俗
開營儀式前,活動一行人前往金沙遺址博物館體驗了古蜀文化。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大一學生鄭怡瑄稱:「古蜀人製作精細,讓人無法想像。」她對未來幾天行程很是期待:「以前也沒接觸過空拍(航拍),想多看看,多學習。」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大一學生溫敏喻參觀後感想也頗多:「金面具的細節都如此精緻。」她稱:自己一直都對少數民族文化很感興趣,這次可以體驗藏羌民俗,很棒。
臺灣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老師邱鬱姿稱:未來一周,除了風景,更多的是文化的滋養,學生們可以從書本到親身體驗,還有傳媒方面的交流,從學習上升到了實踐。她表示:參與學生很幸運。(四川省臺辦特約通訊員鄧童童)
四川省臺辦副巡視員楊志學介紹四川情況
四川日報新媒體中心「四川在線」副總編輯唐偉薦介紹此次活動
臺灣教師邱鬱姿分享四川行初體驗
兩岸學子相見歡活動現場
兩岸學子結對成
參觀金沙遺址博物館
領取任務卡 臺灣傳媒學子航拍四川「充電」啟程
7月9日,成都細雨霏霏,卻未消退參與「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的川臺兩地大學生的熱情,一行「火紅」的身影,在川報新媒體中心「整裝」後,開啟一路向西的協作體驗行程。
「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由國務院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臺辦、川報新媒體中心和臺灣旺報社共同主辦,7月8日-15日期間,來自兩岸10所高校的20位傳媒專業大學生,將在專業老師和傳媒行業工作者的指導下,開展一系列採訪、參觀、航拍、交流體驗活動。
先「充電」 「觸電」川報多種新媒體產品
參觀四川在線採編中心,探秘MORE大數據工作室,圍觀川報新媒體中心技術部,走訪川報觀察客戶端辦公地……活動一行人啟程前先在川報全媒體集群「充好了電」。
想不到靜態的明信片用手機一掃,就可以掃出四川的珍惜動物、特色農產品、自然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遊風景的小視頻,由川報觀察出品的《非一般的四川》AR明信片「撩」動了不少臺灣大學生。來自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的大二學生楊雅晴感觸頗深:「自己也是學平面設計專業的,平時有接觸AR,但更多是知曉它在產品、遊戲方面的應用,很少見到應用於媒體,非常新鮮。」她稱:「明信片本來是很靜態、平面的,把動畫藏在裡面,也許比單純放在網上,更能吸引人看。」
在MORE大數據工作室,來自臺灣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的老師邱鬱姿與工作室負責人交流後,對工作室的作品讚賞不斷。她介紹說,臺灣高校老師多帶學生製作發布在紙媒上的信息圖,而對於適配PC端和移動端的數據類作品,目前尚在探索階段。
觀摩新媒體新技術、新應用 上手操作「黑科技」
以航拍視角串聯起「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特別報導的點和面,帶領網友全面感受災區十年建設成果和百姓生活巨大改變;用360°鳥瞰的交互式三維場景「濃縮」汶川「蝶變」成就;利用直播鏡頭反映7月2日成都蒲江暴雨救援……由四川在線視頻部負責人主講,兩岸學子觀摩了一堂新媒體新技術和新應用課程。
理論和實踐要結合,在川報新媒體中心衝創空間,操控與VR配套的無人機,感受不用手動遙控器、只用眼睛控制無人機拍攝視野,兩岸學子大呼:「簡直是黑科技。」
來自臺灣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的大四學生張朕滔不是第一次操控無人機,卻是第一次使用VR操控:「頭轉向哪,飛機就飛向哪。」他感嘆,「第一視覺,就像自己也飛在空中,非常舒服。」
「這種操控很簡單,卻有缺點。」來自臺灣世新大學新聞系的畢業生黃馨毅有不同的觀點:「掌控不了飛機背後的環境,且操控者的感官都在眼部,容易忽略自身周遭的環境。」「但操作方面真的非常人性化,是我最深刻的一次空拍(航拍)。」他說道。
首站都江堰取材 出發前領取活動任務卡
「深淘灘、低作堰。」7月9日下午,川臺兩地大學生從成都市區出發,首站來到都江堰參訪取材。聽著講解,一路從二王廟下行,穿過安瀾索橋,站立於魚嘴上,探頭看身下岷江一分為二。雨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浪高水急,遠處山水罩著一層薄霧,恍若仙境。
記錄、採訪、拍攝,兩岸學子在忙個不停。「我拍了很多河流和人們上香的素材,感覺短片可以用到。」參觀完都江堰水利工程後,大學生們對這個2000多年前充滿智慧的偉大工程讚不絕口。除此之外,周圍怡人的環境也說臺灣大學印象深刻。臺灣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大二學生李姿瑩參觀完二王廟後讚嘆到,「這裡真的很幽靜,很舒適,很漂亮。」
按照活動安排,從成都出發前,兩岸學子收到了此次實習體驗的任務卡:在前一日分組的基礎上,由組內臺灣大學生策劃、編導、拍攝、剪輯一部3分鐘以內、以藏羌文化為背景的人文故事創意短片,組內的四川大學生參與並輔助。
活動主辦方介紹稱,每組作品將在結營儀式上展示,由專業評委現場評分,根據故事創意、鏡頭語言、後期效果、現場表現等方面綜合評定,最終將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1名、三等獎2名。
(四川省臺辦)
「飛」上雲朵瞰羌寨 臺灣傳媒學子航拍體驗首戰出彩
川臺傳媒學子在桃坪羌寨利用無人機拍合照
7月10日,從都江堰出發,「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一路向西進入四川阿壩州,「飛」上雲朵,鳥瞰羌族建築群落典型代表——桃坪羌寨。
「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由國務院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臺辦、川報新媒體中心和臺灣旺報社共同主辦,7月8日-15日期間,來自兩岸10所高校的20位傳媒專業大學生,將在專業老師和傳媒行業工作者的指導下,開展一系列採訪、參觀、航拍、交流體驗活動。
實地取「材」 用身心碰觸「雲朵上的民族」
雨後,車行千巖萬壑間,未行至目的地,20名川臺兩地大學生已是按捺不住內心激動,用手機、相機不停拍著車窗外的風光。
羌族又稱「雲朵上的民族」,因其多居住於高海拔地區,終年雲霧繚繞。羌寨是羌族人聚居的村寨,位於阿壩州理縣的桃坪羌寨,是其中典型代表。由石頭和黃泥築成的這處羌寨,堡內戶戶相通,利於防禦。獨一無二的的地下供水系統,可從高山引下泉水,利用暗溝流至每家每戶,起調節室內溫度、消防滅火之用,戰事時,還能成為避免敵人斷水和逃生的暗道。
理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王世偉和縣委副書記吳勇剛應邀前來,向兩岸學子們介紹了理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居住在這裡的藏族、羌族人民如今的生活狀況。
一番講解後,彎腰穿過一個個低矮的木門,攀爬木梯上至層層碉樓上,兩岸學子採訪取材時觸及的不僅僅是石牆,更多的是「雲朵上的民族」的團結和智慧。「對阿壩的第一印象是很多雲霧,感覺像一個蒙著一層面紗的美麗女子。」臺灣銘傳大學學生陳元燻有些激動:「臺灣很少有這種大山和碉樓的景色,整個景色拍起來很漂亮!」
碉樓上「飛」 臺灣學子贊視野和風景
羌寨碉樓上,幾架無人機升騰而起,雄偉壯麗的羌寨全貌進入鏡頭。
航拍桃坪羌寨是本次實習交流活動第一次航拍,不少臺灣學子第一次接觸無人機,他們既興奮又緊張,但在幾名四川大學生飛手的耐心指導和幫助下,很快就上手了,有模有樣地飛了起來。
「空拍(航拍)了屋頂,這些建築素材可以用於後期的作品,非常重要。」臺灣科技大學學生馬華憶很是興奮。「這邊地真的很廣,空拍(航拍)本來就是要展示地和人之間的關係,在這邊飛效果很好。」臺灣世新大學學生莊詠豪此前已有航拍經驗,卻是第一次在碉樓上「飛」,全新的體驗讓他一直專注著操作無人機圍著羌寨拍攝,不斷感嘆:「和在臺灣的效果很不一樣,視野和風景都更好。」
(四川省臺辦特約通訊員鄧淑文、鄧童童)
四川飛手對臺灣學生進行航拍技術指導
第一次接觸無人機的臺灣同學馬華憶在四川飛手指導下嘗試航拍
臺灣科技大學鄭怡宣在四川大學生飛手幫助下試飛無人機
臺灣傳媒學子「觸電」新媒體產品 為製作航拍短片「充電」
兩岸學子在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合影留念
「AR、VR技術是自己從未體驗過的。能到四川親自感受高科技在媒體中的應用是我最期待的。」早在兩岸學子「相見歡」現場,不少臺灣同學都表達了這樣的感受。
7月9日,由國務院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臺辦、川報新媒體中心和臺灣旺報社共同主辦的「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進入第二天,臺灣同學對活動的期待,在四川日報新媒體中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一場 「黑科技」充電教學,不僅成功圈粉臺灣學子,更為川臺學子協作航拍之旅「整裝」。接下來,他們將一路西行,以「上帝之眼」解鎖「最炫藏羌風」。
「充電」教學側重應用 臺灣學子「觸電」新媒體產品
參觀四川在線採編中心,探秘MORE大數據工作室,圍觀川報新媒體中心技術部,走訪川報觀察客戶端辦公地……啟程前大家先在川報全媒體集群進行「充電」教學。
想不到靜態的明信片用手機一掃,就可以掃出四川的珍惜動物、特色農產品、自然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遊風景的小視頻,由川報觀察出品的《非一般的四川》AR明信片「撩」動了不少臺灣大學生。
體驗AR明信片產品
來自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的大二學生楊雅晴感觸頗深:「自己也是學平面設計專業的,平時有接觸AR,但更多是知曉它在產品、遊戲方面的應用,很少見到應用於媒體,非常新鮮。」她稱:「明信片本來是很靜態、平面的,把動畫藏在裡面,也許比單純放在網上,更能吸引人看。」
參觀四川日報《航拍四川》辦公室
在MORE大數據工作室,來自臺灣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的老師邱鬱姿與工作室負責人交流後,對工作室的作品讚賞不斷。她介紹說,臺灣高校老師多帶學生製作發布在紙媒上的信息圖,而對於適配PC端和移動端的數據類作品,目前尚在探索階段。
臺灣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老師邱鬱姿(前排右)與MORE大數據工作室負責人交流
「黑科技」實操 臺灣學子嘆新聞報導竟有這種「玩」法!
四川在線視頻部負責人講授新媒體課程
以航拍視角串聯起「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特別報導的點和面,帶領網友全面感受災區十年建設成果和百姓生活巨大改變;用360°鳥瞰的交互式三維場景「濃縮」汶川「蝶變」成就;利用直播鏡頭反映7月2日成都蒲江暴雨救援……由四川在線視頻部負責人主講,兩岸學子觀摩了一堂新媒體新技術和新應用課程。
理論和實踐要結合,在川報新媒體中心衝創空間,操控與VR配套的無人機,感受不用手動遙控器、只用眼睛控制無人機拍攝視野,兩岸學子大呼:「簡直是黑科技。」
體驗VR操控
來自臺灣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的大四學生張朕滔不是第一次操控無人機,卻是第一次使用VR操控:「頭轉向哪,飛機就飛向哪。」他感嘆,「第一視覺,就像自己也飛在空中,非常舒服。」
「這種操控很簡單,卻有缺點。」來自臺灣世新大學新聞系的畢業生黃馨毅有不同的觀點:「掌控不了飛機背後的環境,且操控者的感官都在眼部,容易忽略自身周遭的環境。」「但操作方面真的非常人性化,是我最深刻的一次空拍(航拍)。」他說道。
首站都江堰取材 出發前領取活動任務卡
「深淘灘、低作堰。」結束了「充電」教學,9日下午,川臺兩地大學生從成都市區出發,首站來到都江堰參訪取材。聽著講解,一路從二王廟下行,穿過安瀾索橋,站立於魚嘴上,探頭看身下岷江一分為二。雨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浪高水急,遠處山水罩著一層薄霧,恍若仙境。
在都江堰合影留念
記錄、採訪、拍攝,兩岸學子在忙個不停。「我拍了很多河流和人們上香的素材,感覺短片可以用到。」參觀完都江堰水利工程後,大學生們對這個2000多年前充滿智慧的偉大工程讚不絕口。除此之外,周圍怡人的環境也說臺灣大學印象深刻。臺灣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大二學生李姿瑩參觀完二王廟後讚嘆到,「這裡真的很幽靜,很舒適,很漂亮。」
按照活動安排,從成都出發前,兩岸學子收到了此次實習體驗的任務卡:在前一日分組的基礎上,由組內臺灣大學生策劃、編導、拍攝、剪輯一部3分鐘以內、以藏羌文化為背景的人文故事創意短片,組內的四川大學生參與並輔助。 每組作品將在結營儀式上展示,由專業評委現場評分,根據故事創意、鏡頭語言、後期效果、現場表現等方面綜合評定,最終將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1名、三等獎2名。(四川省臺辦特約通訊員鄧童童)
同學們收到活動任務卡
臺灣傳媒學子走進阿壩州 航拍藏族風情
川臺學生在牧民定居點與藏族同胞合影留念
7月11日至12日,「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走進四川阿壩州,航拍草原風光,感受藏族風情。
「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由國務院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臺辦、川報新媒體中心和臺灣旺報社共同主辦,7月8日-15日期間,來自兩岸10所高校的20位傳媒專業大學生,在專業老師和傳媒行業工作者的指導下,開展一系列採訪、參觀、航拍、交流體驗活動。
航拍草原美景感受四川大美風景
從理縣進入紅原,山峰漸漸退去,一片遼闊的草原呈現眼前。陽光普照,草原上花兒朵朵開放,初生的小牛犢在牛群裡好奇地觀望,不時還有犛牛散步到馬路上,引起同學們陣陣歡呼。
沿途欣賞著草原美景,同學們來到了九曲黃河第一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最美要數第一灣」,在這裡,黃河與其支流白河交匯並轉彎,十分壯觀,有「塞外西湖」的美稱。「1、2、3……真的有9個彎!」「沒想到黃河發源處這麼平靜美麗,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樣!」伴隨著陣陣讚嘆聲,同學們迫不及待地放飛手中的無人機,航拍壯美的草原風光。
航拍九曲黃河第一灣
「草原好遼闊!真的很像風景畫!」臺灣銘傳大學學生唐雅君讚嘆道,她說在大陸第一次體驗航拍,而且是在這麼好的風景之中,真的感覺很幸運。「空拍機拍出來很壯闊,四川這邊的風景都是大山大河,用空拍機很適合!」
「我真的很喜歡草原,比我來之前想像得更好,那樣的風景,不是可以想像出來的。」臺灣科技大學學生楊雅晴用三個相機一路邊走邊拍,她說要多拍點草原的照片回去和朋友分享。
兩岸學子在九曲黃河第一灣合影留念
航拍光伏太陽能電站臺灣同學:好像科幻電影
紅原若先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位於阿壩州紅原縣邛溪鎮瑪薩村,年發電量2624萬千瓦時,是四川省首個建成投產的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電站每年可增收200多萬扶貧資金,帶動2000多名當地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
航拍紅原若先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
電站佔地500多畝,從地面看一望無際,「飛」上空中看,一覽無遺之後,更覺規模宏大。
「我們進去到電站裡面,從頭走到尾,好多好多太陽能板,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走完。」臺灣科技大學學生許錦文說她對光伏太陽能電站的印象最為深刻,「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大面積的太陽能板,臺灣根本就沒有這麼大面積的地方,還有這麼多太陽能板,感覺很像科幻電影裡才會出現的情節。」
臺灣同學拍攝光伏電站
走進牧民定居點原來藏族同胞的生活這麼現代
若爾蓋縣唐克鎮是一個以純牧業為主的藏族聚居鎮,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全國三大名馬——河曲馬的故鄉。在這裡,臺灣同學們走進俄色村牧民定居點,探秘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
同學們看到,牧民定居點全是一棟棟現代化的水泥磚房,裡面沙發、電視、空調應有盡有,還有不少藏族同胞把家裡打造成了民宿,一間房一晚住宿費用約100元,三間這樣的房間,在旅遊旺季就能給一個牧民家庭帶來1-2萬元的收入。
臺灣同學參觀牧民定居點民宿
熱情好客的藏族同胞們為臺灣的老師和同學獻上潔白的哈達,邀請他們走進屋子裡,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品嘗酥油茶邊聊天。
「你們什麼時候會回來居住呢?」
「你們是怎麼放牧的呢?」
同學們紛紛問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俄色村村支部書記尕讓彭措一一解答了大家的問題。原來,這個村子裡的藏族同胞們目前收入大多是靠打工和旅遊經營收入。除了放牧的人外,家裡的其他成員尤其是老人小孩都住在定居點,方便孩子上學和平日生活。
在藏族同胞家裡採訪拍攝
參觀了定居點,臺灣同學都覺得很驚訝,「來之前我不知道他們還有這樣另外定居的房子,還以為他們一直在遊牧。」臺灣同學楊雅晴說。
「我本來以為他們一年四季都住在帳篷裡,沒有想到遊牧民族也會有房子,甚至還會有民宿,比想像中現代多了!」臺灣同學張朕滔說。
藏族歌舞和騎馬遊牧民族歡樂多
為了歡迎臺灣師生的到來,唐克鎮的藏族同胞們為同學們獻上了一場精彩的民族歌舞表演。簡易的舞臺上,藏族同胞們老老少少齊登場,高亢的歌聲,熱情的舞蹈,大家怡然自得,樂在其中;舞臺下,藏族小孩子自由地奔跑玩鬧,臺灣同學們雖然聽不懂藏語,但依然被藏族同胞的熱情感染,掌聲、歡呼聲不斷。
當地藏族同胞為臺灣師生獻上民族歌舞表演
「他們都在臺上唱自己語言的歌,穿著傳統服飾,但拿出手機都是iphone,覺得這種對比很衝擊。」臺灣同學許錦文感受最深的,是藏族同胞的富足和自信。「來之後真的看到和課本不一樣的很特別的風景。」
行程中,在當地牧民的幫助下,臺灣同學們還特別體驗了騎馬。「第一次騎馬,感覺快要飛出去了!」「原來騎馬是這種感覺,有點顛誒。」「太開心了!馬真的很乖!」騎到馬背上,大家也終於體會到了遊牧民族騎馬馳騁在大草原上的感覺。
臺灣學生體驗騎馬
「以前在地理課本上看到藏族的照片都是沒有笑的,會覺得他們不太快樂,可是這幾天去過這些地方之後,發現他們都很活潑很可愛,天真單純。」臺灣同學李姿瑩說,課本上教的只是一部分,只有深入到他們之中,才會感受到他們原來這麼熱情活潑,生活中充滿了歡樂。
「我收到了藏族同胞的哈達,覺得很感動。我覺得他們的生活很棒!我還會來四川,還會到阿壩州來,想要看到更多他們的生活。」臺灣同學鄭怡瑄說。
臺灣傳媒學子四川實習交流結營
兩岸師生合影
「眼睛有點大,肚子有點圓,還有兩個可愛的黑眼圈。你和我之間,雖然感覺有點遠,我用微笑把距離改變。」以一曲臺灣大學生集體表演的趣味健身操廣場舞拉開序幕,7月14日下午,「最炫藏羌風——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在四川傳媒大廈演播室舉行結營儀式,12名臺灣傳媒學子獲頒實習證書,四川省臺辦還為川報集團新媒體中心授牌「臺灣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
三份收穫:美好印象、新媒體技能、珍貴友情
第二屆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暨航拍體驗活動由國務院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臺辦、川報集團新媒體中心和臺灣旺報社共同主辦,以「最炫藏羌風」為主題,以拍攝製作任務的模擬實戰為內容,將臺灣傳媒大學生實習交流、航拍體驗,融入到拍攝、感受、了解四川濃鬱的藏羌民族風情和藏區日新月異的變化。
活動從7月8日持續至7月15日,期間,川臺兩地大學生走訪四川日報報業集團,通過參觀、講座和體驗等方式,了解了新聞製作流程、航拍技能知識和AR等新媒體新應用。參觀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春熙路太古裡等地,體味了成都這座城市的古老與現代。深入阿壩州桃坪羌寨、紅原縣光伏太陽能電站、若爾蓋縣牧民定居點、九曲黃河第一灣等地採訪拍攝,鳥瞰了川西美麗遼闊的高原風貌,零距離感受了藏羌百姓的熱情好客,將一股川西藏羌風帶回臺灣。
四川省臺辦副巡視員楊志學總結活動有三份收穫,其一,收穫了四川的美好印象,「12位臺灣大學生基本都是第一次來四川,借『最炫藏羌風』飄到四川,感受了巴蜀文化的深厚,欣賞了美麗的川西風景,見證了藏羌文化的特色和魅力,目睹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其二,收穫了傳媒知識和航拍技能,感受到了大陸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其三,收穫了友情,川臺兩地大學生同吃同住同行,協作完成活動實戰任務,結下友誼。他表示:通過活動,臺灣大學生加深了對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和少數民族人文風情的了解,而四川也通過兩岸媒體報導和學生作品網絡分享,收穫了點讚和積極的傳播效應。
四組團隊作品展示 四川的人文風情盡顯其中
活動開始前,川臺兩地學子相互組合分為四組,每組在結營儀式上需展示一部團隊策劃、編導、拍攝、剪輯的藏羌人文創意短片。
唐卡組作品走的是「可愛風」,用旅途中的大巴車作開篇,大熊貓作收尾,一路行程的畫面中還融入了以經幡顏色為各組鏡頭背景基調的巧思。酥油茶組作品主題為「川」,民族加迷幻的背景音樂聲中,手動轉場出一幅幅畫面,並穿插記錄著「跑動」的經緯度。羌笛組搭配的是輕鬆的背景音樂,利用航拍鏡頭著重勾勒出了地形風貌,再反差出藏族小男孩打球等人物細節描寫。格桑花組以其組名格桑花的含義「美好的時光和事物」為線索,找尋什麼是藏羌,用幾個「必要」的藏羌元素貫穿整部短片,其作品中保留了不少環境音,在背景音樂聲中,詮釋出了「於空曠中找到溫度、凝視幸福」的答案。
為促進川臺兩地學子學習、交流、互動和協作,活動特別設立了一等獎1名、二等獎1名、三等獎2名的獎項,由專業評委根據根據故事創意、鏡頭語言、後期效果、現場講解表現等方面綜合評定並頒獎。最終,格桑花組的作品脫穎而出,拔得頭籌。
現場評委之一的四川在線視頻部主任喻茂點評,或節奏拿捏到位,或起承轉合條理不紊,或構思統籌到位,或攝影畫面流暢,或細節把控準確。他表示:「幾部片子都拍得非常成熟,有些出乎意料,同學們的專業技能得到了提升,而片中展示出的四川民眾對臺灣同胞的美好善意,也將通過這些作品帶到臺灣。」
臺灣學子感悟分享 從異於書本的經歷升華到人生哲理
結營儀式上,12名臺灣大學生依次登臺秀出了自己最滿意的新媒體作品,並分享了此行的見聞和感受。
12件作品中,表現藏羌人文縮影的最多,臺灣世新大學學生莊詠豪的視頻短片頻頻收穫全場笑聲、淚花和點讚,他的鏡頭中既有藏羌少數民族,還有同行學子,剛剛大四畢業的他用這部作品來感謝這次活動中「出現在我青春尾巴上的你們」。
在高原上騎馬是多數臺灣大學生全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體驗,表現在他們的新媒體作品中,有自己在馬背上的顛簸畫面,有藏族女性馬背上英姿颯爽的圖片,還有三歲藏族小男孩馬背上「稱霸草原」的感悟。臺灣科技大學學生馬華憶直感嘆「連高原上動作要慢都變得浪漫起來」,她說過去只知道四川是書本上的「蜀道難」和「天府之國」,以為四川都是黃土,這次親身經歷顛覆了以前的想像,感到四川很美,成都城市很大,高原也是綠綠的。
還有作品將行程中所見所聽沉澱升華到了四川觀察,甚至人生暢談。臺灣科技大學學生許錦文用7張照片串聯起了她眼中的四川:出現在主線任務看熊貓之外的可愛犛牛、成都街頭隨處可見的有繽紛顏色的共享單車,在畢棚溝過生日和理縣縣長一同切蛋糕的合影……臺灣銘傳大學學生張朕滔在星空下的感悟:無論年齡、無論身世,不管從哪裡來、不管要到哪裡去,手牽手,都在同一片星空下。
經現場大眾評委推選,以生動人物畫面捕捉收穫全場最多互動反響的臺灣世新大學學生莊詠豪的短片,和以文字見長收穫全場感動連連的臺灣科技大學學生鄭怡瑄的推文獲評最佳新媒體作品。
「從一開始的陌生到後來無話不談。」臺灣科技大學學生黃瑞亭描述她此行所見的人無不是「包容的、熱情的。」臺灣銘傳大學學生李姿瑩特別申請了一個推文號,上傳了20多篇推文和照片,她表示,和其他同學的想法一樣,還會再來四川。(中國臺灣網四川省臺辦特約通訊員 鄧童童)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方小虎為獲獎同學頒獎
四川省臺辦副巡視員楊志學做活動總結講話
臺灣銘傳大學老師邱鬱姿在結營儀式上講話
參加活動的兩岸大學生獲頒實習證書
臺灣學生分享新媒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