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財富的「馬太效應」?為何富人會一直富,窮人會一直窮?

2020-12-05 不凡智庫

文:加七

傳統經濟時代,人們見面喜歡問:最近忙啥呢?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瞎忙。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年輕人則愛說自己:窮忙。這個詞是源自美國,是指那些越忙越窮,越窮越忙的人。以前人們認為勤勞致富,忙就有機會發財。如今新經濟一日千裡,為什麼窮人越來越忙,但越忙卻越窮?

許多人認為,不要和我談論富人的想法,我不是每天都努力工作嗎?我難道沒有投資頭腦嗎?我只是沒有翻身的本錢而已。但是我們日復一日地努力工作,為什麼還是沒有攢下本錢?

2017年,貝佐斯、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三人的財富加起來是美國人一半的財富。在過去五年裡,最富裕美國的家庭收入比例從20.3%上升到23.8%。但是底層家庭的收入沒有增加,而是下降了3%。

財富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最富的人和窮人的財富都在增長,但不同的是富人的財富呈幾何數增長,窮人的財富是算數級增長: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前1%的高收入者掌握著整個美國10%的財富,而經過35年的經濟發展,前1%的富人已經掌握了美國1/3的財富。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導致社會分化成兩大陣營的兩股力量是技術和資本,技術就像叢林法則中擇優而棲的雌性,而資本則是雄性的叢林之王,技術和資本的結合造就的不僅僅是經濟增長,也不斷孕育出超級富豪。

每一次技術和資本的結合都意味著巨富階層財富增長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沃爾頓用了40年把沃爾瑪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百貨商店,而貝佐斯把亞馬遜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萬有超市只用了10年;Facebook股票3年漲了6倍,12年的時間其市值早已超過3000億美元,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性企業福特汽車歷經百年市值才500億美元。網際網路技術和資本的結合不僅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財富積累的效率,因此網際網路公司也被稱為「快公司」,新的技術造就了新的財富精英。

因為窮人的工作可替代性是很強的,收入一般計時計件,再努力工作,總會有時間限制和數量限制。最終不過是做小數加法,10+10=20。一旦停止,就意味著失去收入來源,甚至生存都是個問題。

富人大多從事探索性、智力和技術的壁壘工作,這些壁壘有自己的壁壘圈,而且相當排他性。例如,創作、投資、發明等等。一旦規模形成,財富就會以幾何級數增長,10X10=100,100X100就是1萬!由此,富人收入滾雪球般越滾越多,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更多;而窮人在簡單的重複性勞動中財富不斷縮水,而被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時間的馬太效應冷酷運轉著。

初級的忙拼的是時間和體力,中級的忙拼的是方法和能力,高級繁忙的工作是遠見和魄力。所以忙碌和忙碌是有很大區別的。不要以為你很忙,你就會得到很多回報。別人的忙碌可能比你更有價值。

那麼為什麼富人就會一直富?而窮人會一直窮呢?首先,窮人買蔬菜都會精打細算。會為了一毛錢,和小商販爭執不休。但他們不明白食品價格上漲意味著銀行存款在貶值。他們願意為了幾毛錢傷透腦筋,但他們不想花時間思考如何讓現有存款升值得更好。富人可以通過一則國家經濟政策新聞來解讀宏觀調控的下一步是收緊還是放鬆,從而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另一個小概率事件是窮人期望通過購買彩票一夜暴富,而富人通過購買保險轉移不確定的風險。

最後,窮人討厭投資風險,喜歡隨波逐流,股票越跌越不買,擔心買了繼續跌。但是富人相信風險中有機會。如果它是一家高質量的企業,股價將下跌,這將是一筆大交易。在那之後,有了新的收入,富人會特別高興進行更多的投資,窮人會特別高興,因為他們終於有錢花了。

當然,這是上面提到的兩點。窮人的工作可以替代,生活壓力很大。富人有知識、技術和資本去戰鬥。所以教育非常重要,富人對子女財商的教育與窮人的教育有著根本的不同。只有有知識和遠見的孩子才會永遠展示出社會中與其他人的不同面,因此財富獲得是遲早的事。

那麼對我們長大成人的人來說,致富就沒有希望了嗎?當然,教育的另一面是學習。即使李嘉誠很忙,他也會每天讀一小時的新聞和一小時的書。對普通人來說,不是你太忙沒有時間。這是因為你對這些東西一點都不感興趣,也看不到它們,所以你與財富失去了聯繫。財富首先是你要交換的東西,你連學習都不願意,憑什麼財富會落到你手裡?

人最怕的就是在不斷奔跑的路上,漸漸磨平了自己的稜角。真正的強者,他們不是不會哭,而是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努力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的眼裡也是有淚水的,不過人們只看到他身後的驕傲。

試著觀察那些成功人士,他們經歷的越多,就顯得越發冷靜,馬雲說他不喜歡錢,撒貝寧覺得北大還可以。他們都是有自己明確目標的。然而,如果你也想要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麼請你先走好自己的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在這路上你才會遇到和你志趣相投的人,你們有著一樣的目標。

每個人都想擁有舒適的生活,可為什麼還會有貧富之分呢?只是有很多窮人失敗在了走向富有的路上。對此大家怎麼看?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馬太效應給人們的啟示
    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經濟學中有一則馬太效應的理論充分地解釋了這樣的自然法則,「強者愈強、弱智愈弱;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其反映的就是當前社會的兩極分化現象。「馬太效應」源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為何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
    不知你發現沒有,社會上有種奇怪的現象,就是窮人越來越窮,而富人越來越富,窮人怎麼努力都是貧困,甚至越來越窮。而富人則是躺著攢錢,想不攢錢都難,而且貧富差距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大,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裡不得不談到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種現象廣泛存在於生活中。羅伯特·莫頓這樣定義馬太效應: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 富人越富,窮人越窮,面對現實,我們該怎麼辦?解讀馬太效應!
    當你在一個城市旅行或生活時,你會逐漸發現貧富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你無法想像。有錢人是如此富有,他們可以做他們喜歡的事,他們可以一直種植並且實現他們的夢想。那些沒有錢的人是如此的貧窮,他們除了整天為自己和家人的溫飽而辛苦工作之外,還要為一堆帳單發愁。
  • 為何窮人越「窮」,富人越富?原來是理財方式「惹的禍」
    如果是,你是否想過改變自己的現狀,從現在起積累自己的財富,邁向富人的行列?讀讀以下的窮人與富人的理財哲學差異,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窮人和富人兩極分化的時代。這在經濟學裡有個名字叫「馬太效應」——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很多人都很疑惑:為什麼窮人無論怎樣努力都難以和富人匹敵呢?
  • 馬太效應與窮富命
    馬太效應與80/20定律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出自聖經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體現了殘酷的社會現實,社會永遠是窮的越窮,富的越富,雖然窮的也會變富,富的也會變窮,但是這種浴火重生或者急轉直下的蛻變畢竟是少數。那麼這種現象能不能從命理上進行解釋呢?一個人如果命局組合特別好,大運又走的特別好,這種人的財富會持續的增加,豔煞旁人。
  • 馬太效應,如何打破窮富魔咒?看完你就懂了!
    一、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強者變強,弱者變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和科學等多個領域。他的名字出自《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個比喻。」一切都要還給他。如果不夠,就要奪走他的一切。」聖經講了一個富翁的故事,他想去長途旅行。
  • 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富?深度分析: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如何形成的
    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富?深度分析: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如何形成的 原標題:富人為什麼越來越富?
  • 為何「窮人越拜佛越窮,富人越燒香越富」這其中的關鍵是什麼?_手機...
    這其中有窮人也有富人,有的事業不順利了,會去燒香拜佛。有遇到大考的,也去燒香拜佛的,讓佛祖保佑自己金榜題名。還有的家庭遇到變故的也去燒香拜佛,保佑一生平安。燒香拜佛真的有那麼靈驗嗎?在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窮人越拜佛越窮,富人越燒香越富」。意思就是窮人拜佛會更加的窮困潦倒,而富人拜佛會多福多祿。
  • 寒門為何再難出才子,未來的世界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
    富人意味著能夠調用更多資源的能力,窮人則意味著生活即生存;上面已經細化對比,說明了富人與窮人家庭,在各個時期的差距對比,而接下來要說的是富人的資源調動能力,財富意味著你可以調用更多的資源,上到創業資源整合,下到個人出行,富人能夠調用的資源,都遠遠超過窮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購買一塊上好的進口價值
  • 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怎麼來的?
    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怎麼來的?時間:2016-08-24 12:32   來源:百山探索編輯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怎麼來的? 什麼是馬太效應?
  • 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弱者越弱;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在上面這個故事中,三個僕人原先的財富是一樣的,到最後卻相差懸殊。
  • 《富爸爸窮爸爸》擁有富人思維,普通人也可以實現財富逆襲
    如果你想跑贏CPI,隨便在銀行買點理財產品就可以了,但想跑贏M2,如果你不懂理財,你的錢只會大量縮水。而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人看懂了通貨膨脹,而大部分人好像知道那麼回事,但並沒有放在心上,就像是溫水煮青蛙,那些青蛙就是窮人,那一小部分人就成了富人。
  • 為什麼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真相原來在這裡!
    有錢人的財富指數級增長,芸芸眾生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存款縮水。 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如何打破貧富差距的魔咒? 03 富人持有資產,享受社會發展的紅利;窮人持有存款,把紅利讓給富人
  • 用經濟學的思維看待窮人和富人的話,你就不會過分的貶低窮人
    自古階級固化嚴重,窮者越窮,富者越富。在經濟學上稱之為馬太效應。什麼是馬太效應呢?馬太效應起初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意思就是擁有更多者,將會得到更多,缺乏者將會失去更多。舉個銀行的例子,銀行貸款是對銀行來說是一種投資,所以他放貸是需要衡量風險的。
  • 「窮人越拜佛越窮,富人越燒香越富」,為何會這樣?懂的人沒幾個
    以前常說:「貧民越拜越窮,富人越拜越富」,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因果關係造成的。這些原則都用於求佛,求佛一遍都可以,自己必須知道。貧窮的人將其稱為窮人自然是生活拮据,而富裕的人則將其稱為富裕的家庭。很明顯,在燒香拜佛之前,社會就已經根據收入和財產狀況,把他們分成了幾類。即使他們來到一座廟裡,但兩個人並不在同一條平行線上,這就說明他們並不屬於同一類。
  • 俗話說:「窮人算命越算越窮,富人燒香越少越富」,是什麼意思?
    有些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總喜歡去找算命先生,以為這樣就可以找到好辦法,或者可以讓自己致富一樣,但往往都是越算越窮?有句話叫做:「窮人算命越算越窮,富人燒香越燒越富」,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佛教:窮人越燒香越窮,富人越拜佛越富?有道理嗎?
    經常去寺廟燒香拜佛的人,都會觀察到一種現象,在那些去寺廟燒香拜佛的人當中,大多數人都是窮人,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句話:「窮人越燒香越窮,富人越拜佛越富。」這句話有道理嗎? 這種情況是普遍現象,大多數窮人燒香拜佛後,依然貧窮,大多數富人燒香拜佛後,卻能變得更加富有,難道佛菩薩只保佑有錢人?還是窮人燒香拜佛的方式不對?
  • 俗語「窮人越拜佛越窮,富人越燒香越富」到底是啥意思,長見識了
    ,富人越燒香越富」,意思是窮人拜佛會更加的窮困潦倒,而富人拜佛會多福多祿。這句話乍一聽起來,似乎對窮人和富人區分看待,很不友好。既然都是拜佛,佛祖為何不能一視同仁看待富人和窮人呢?其實這句俗語細細品讀,還真有幾分道理。佛教一直講究因果論,有了因才會有果,因果互為表裡,相互依存。中國也有句老話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也是在說因果論。窮人拜佛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渴望能夠擁有財富,擺脫困境。
  • 六條人性法則:富人更容易富,窮人更容易窮
    關注微信公眾號:黑塵空觀世界 一,富人往往更容易富,窮人往往更容易窮 兩極分化也叫做馬太效應,富有的人往往更容易富,貧窮的人則往往更容易窮,貧窮的人即使內心富有,要想物質富有也很困難,富有的人即使內心貧窮,
  • 俗語:「窮人燒香越窮、富人拜佛越富」,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佛祖面前,他們真心地許下心願,或求姻緣,或求前程,或求財富,他們相信「心誠則靈」這一說法,並堅持通過日行一善來向佛祖展示他們的誠心。無論是窮困之人還是富貴人家在佛祖面前都是平等的,可為何古人會有「窮人燒香越窮、富人拜佛越富」這一說法呢?難道所謂的誠心是根據捐了多少香油錢來進行評判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