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加七
傳統經濟時代,人們見面喜歡問:最近忙啥呢?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瞎忙。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年輕人則愛說自己:窮忙。這個詞是源自美國,是指那些越忙越窮,越窮越忙的人。以前人們認為勤勞致富,忙就有機會發財。如今新經濟一日千裡,為什麼窮人越來越忙,但越忙卻越窮?
許多人認為,不要和我談論富人的想法,我不是每天都努力工作嗎?我難道沒有投資頭腦嗎?我只是沒有翻身的本錢而已。但是我們日復一日地努力工作,為什麼還是沒有攢下本錢?
2017年,貝佐斯、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三人的財富加起來是美國人一半的財富。在過去五年裡,最富裕美國的家庭收入比例從20.3%上升到23.8%。但是底層家庭的收入沒有增加,而是下降了3%。
財富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最富的人和窮人的財富都在增長,但不同的是富人的財富呈幾何數增長,窮人的財富是算數級增長: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前1%的高收入者掌握著整個美國10%的財富,而經過35年的經濟發展,前1%的富人已經掌握了美國1/3的財富。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導致社會分化成兩大陣營的兩股力量是技術和資本,技術就像叢林法則中擇優而棲的雌性,而資本則是雄性的叢林之王,技術和資本的結合造就的不僅僅是經濟增長,也不斷孕育出超級富豪。
每一次技術和資本的結合都意味著巨富階層財富增長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沃爾頓用了40年把沃爾瑪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百貨商店,而貝佐斯把亞馬遜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萬有超市只用了10年;Facebook股票3年漲了6倍,12年的時間其市值早已超過3000億美元,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性企業福特汽車歷經百年市值才500億美元。網際網路技術和資本的結合不僅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財富積累的效率,因此網際網路公司也被稱為「快公司」,新的技術造就了新的財富精英。
因為窮人的工作可替代性是很強的,收入一般計時計件,再努力工作,總會有時間限制和數量限制。最終不過是做小數加法,10+10=20。一旦停止,就意味著失去收入來源,甚至生存都是個問題。
富人大多從事探索性、智力和技術的壁壘工作,這些壁壘有自己的壁壘圈,而且相當排他性。例如,創作、投資、發明等等。一旦規模形成,財富就會以幾何級數增長,10X10=100,100X100就是1萬!由此,富人收入滾雪球般越滾越多,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更多;而窮人在簡單的重複性勞動中財富不斷縮水,而被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時間的馬太效應冷酷運轉著。
初級的忙拼的是時間和體力,中級的忙拼的是方法和能力,高級繁忙的工作是遠見和魄力。所以忙碌和忙碌是有很大區別的。不要以為你很忙,你就會得到很多回報。別人的忙碌可能比你更有價值。
那麼為什麼富人就會一直富?而窮人會一直窮呢?首先,窮人買蔬菜都會精打細算。會為了一毛錢,和小商販爭執不休。但他們不明白食品價格上漲意味著銀行存款在貶值。他們願意為了幾毛錢傷透腦筋,但他們不想花時間思考如何讓現有存款升值得更好。富人可以通過一則國家經濟政策新聞來解讀宏觀調控的下一步是收緊還是放鬆,從而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另一個小概率事件是窮人期望通過購買彩票一夜暴富,而富人通過購買保險轉移不確定的風險。
最後,窮人討厭投資風險,喜歡隨波逐流,股票越跌越不買,擔心買了繼續跌。但是富人相信風險中有機會。如果它是一家高質量的企業,股價將下跌,這將是一筆大交易。在那之後,有了新的收入,富人會特別高興進行更多的投資,窮人會特別高興,因為他們終於有錢花了。
當然,這是上面提到的兩點。窮人的工作可以替代,生活壓力很大。富人有知識、技術和資本去戰鬥。所以教育非常重要,富人對子女財商的教育與窮人的教育有著根本的不同。只有有知識和遠見的孩子才會永遠展示出社會中與其他人的不同面,因此財富獲得是遲早的事。
那麼對我們長大成人的人來說,致富就沒有希望了嗎?當然,教育的另一面是學習。即使李嘉誠很忙,他也會每天讀一小時的新聞和一小時的書。對普通人來說,不是你太忙沒有時間。這是因為你對這些東西一點都不感興趣,也看不到它們,所以你與財富失去了聯繫。財富首先是你要交換的東西,你連學習都不願意,憑什麼財富會落到你手裡?
人最怕的就是在不斷奔跑的路上,漸漸磨平了自己的稜角。真正的強者,他們不是不會哭,而是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努力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的眼裡也是有淚水的,不過人們只看到他身後的驕傲。
試著觀察那些成功人士,他們經歷的越多,就顯得越發冷靜,馬雲說他不喜歡錢,撒貝寧覺得北大還可以。他們都是有自己明確目標的。然而,如果你也想要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麼請你先走好自己的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在這路上你才會遇到和你志趣相投的人,你們有著一樣的目標。
每個人都想擁有舒適的生活,可為什麼還會有貧富之分呢?只是有很多窮人失敗在了走向富有的路上。對此大家怎麼看?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