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徐靜波:日本從何時起覺得自己文明,而中國野蠻?

2020-12-12 澎湃新聞

陸奧宗光是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日本政府外務大臣,《蹇蹇錄》是他在1895年甲午戰後寫的回憶錄,書中所述涉及從朝鮮東學黨起義到三國幹涉還遼期間的日本外交史,披露了大量日本高層在甲午戰爭中的外交決策內幕。雖然陸奧宗光撰寫此書的出發點是炫耀自己的事功,其中對日本的侵略行徑不乏粉飾之辭,但作為事件的親歷者,這本書也保存了甲午戰爭前後東亞及歐美各國的外交活動資料。

近期,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蹇蹇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了本書譯者、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靜波,請他談談甲午戰爭前後的日本東亞觀。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靜波

澎湃新聞

:近代以前,在傳統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下,日本如何看待中國、朝鮮,以及其自身在東亞的地位?

徐靜波

:其實,大約在17世紀初開始,以傳統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體系、華夷秩序就逐漸呈現出瓦解的趨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西方人開啟的大航海時代,改變了既有的世界格局,也逐漸改變了日本人的世界觀。

16世紀中葉以後,西洋人依循大航海時代開拓的海路,陸續將勢力伸展到東方,帶來了那一時代歐洲的知識和宗教,尤其是地理發現的新知識(比如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開拓了日本人認識外部世界的視野,對傳統的華夷秩序,也產生了質疑和異議。

在1709年出版的西川如見(1648-1724)所著的《增補華夷通商考》中所附的「地球萬國一覽之圖」中,「唐土」雖是一個大國,卻也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且並非居於世界的中央。這部在京都出版的著作後來多次重版,被許多文獻引用,在江戶時代後期廣泛流傳的《地球萬國全圖》、《地球萬國山海輿地全圖說》等都明顯受到它的影響。順便說及,創始於利瑪竇的世界各主要地區的漢文譯名,整個江戶時期乃至明治中期在日本都一直被作為權威的譯名。

地球萬國山海輿地全圖說

另一個原因是,18世紀下半葉,經過一百多年的鎖國之後,日本本土的思想和文化越加成熟,因而誕生了由本居宣長(1730-1801)等確立的「國學」,對外來的風靡朝野的儒學和佛學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彈。崇尚日本本土古典的「國學」,不僅是研究日本古典的學問,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貶斥外來思想、抬舉本國民族精神的「日本」意識。

在與外來的(這裡主要是指來自中國的)強勢文化的對抗中,「本朝」或「日本」的主體意識第一次明確地覺醒了,由本居宣長、平田篤胤(1776-1843)等倡導的「復古神道」,在內在的精神理路上,與「國學」完全是同屬一脈的,它強調的都是日本作為一個「神國」的獨特性。

江戶時代雖然採取了鎖國政策,卻在18世紀中葉前後,在與荷蘭開展的有限的貿易中,接觸到了西洋的近代醫學和其他科學知識,形成了以西學為主體的「蘭學」。雖然江戶時期以朱子學為核心的儒學思想一度成為幕府的官方意識形態,但對於儒學的懷疑和批判也一直沒有停息,再加上與中國王朝之間的官方聯繫完全處於斷絕狀態,對於日本而言,事實上朝貢體系早已不存在。

1783年大槻玄澤所著的《蘭學階梯》

19世紀中葉出版的《坤輿圖識》和《地學正宗》,亞洲的部分分別降到了22%和9%,對中國的稱謂也一直是「支那」。1857年刊行的《萬國一覽》,按國家的強弱和人口的多寡為基準,用相撲的名位排列法進行了排序,東西兩邊的大關(當時相撲中最高的級別)分別是俄國和英國,「滿清十八省」則被排在了很下面的表示行將退役的「年寄」一列。由此可知,中國的地位在日本人心目中的逐漸隕落,並不始於19世紀末期的甲午戰爭之後,實際上在大航海時代以後就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有意思的是,雖然處於鎖國狀態,但是日本與朝鮮卻保持了長期的以「朝鮮通信使」為形式的官方往來。但日本對於朝鮮,在骨子裡一直有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姿態。

江戶時期的日本人在與中國人、朝鮮人、各色西洋人以及東南亞的土著居民交往的經歷中,在對世界了解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國際意識,同時也形成了比較清晰的日本人意識。這一意識主要是在與他人的比較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產生的。

澎湃新聞

:實現近代化之後的日本,其東亞觀有何變化?

徐靜波

:清朝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慘敗引起了日本朝野的震驚,因此當1853年、1854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裡將軍兩次率領黑船艦隊來敲打日本國門的時候,江戶幕府不敢盲目地將其拒之門外。

早年的一批知識先進在歐美諸國的遊學和歷訪,尤其是1871年11月至1873年9月代表了明治政府最高層的巖倉具視出訪團在海外歷時近兩年的深入考察,使得社會的精英階層看到了包括日本在內的歐美圈之外的國家與歐美國家之間在物質和精神上存在的巨大差距。於是,以先進的歐美諸國為楷模,一場以思想啟蒙運動為引導的思想層面的革新,以自由民權運動為政治實踐的社會變革,以及由政府主導的「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的建國方略在全國範圍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廣泛推行。

經日本朝野近三十年的勵精圖治,日本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水準乃至醫療衛生等軟實力的層面與近代工礦業、鐵路交通、軍備實力等硬實力方面,都接近、達到了歐美「文明國家」的水準,同時,以神道為核心的日本傳統文化也在日本國家向近現代演進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它在民族認同意識和民族凝聚力上的巨大魅力。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和朝鮮等國家因固守舊習、拒絕變革而導致的國運日衰。這極大地激發了日本人的「優等生」意識和對外擴張的欲望,事實上,自豐臣秀吉時代起,對外擴張的欲望就一直未曾泯滅,1874年的出兵臺灣,1875年的染指朝鮮,1879年的吞併琉球,就是這樣的意識和欲望的前奏。

日本在飽嘗了西方列強壓迫的苦楚的同時,卻也衷心地羨慕他們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帝國主義大國的做派。以「強」、「大」國家為根本旨歸的「大日本」情結,也由此在大部分日本國民的心頭萌生。

1874年日本佔領臺灣後,日本蕃地事務都督西鄉從道陸軍中將及幕僚與臺灣高山族合照。

在對待東亞鄰國的態度方面,在明治中期(1885年前後)大致形成的既彼此乖離而又相互交錯疊合的「脫亞論」和亞洲主義是最主要的兩種主流意識。「脫亞論」的倡導者是福澤諭吉(1853-1901),這一點我在下面再展開。以「東亞同文會」等為代表的亞洲主義本身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思想集合體,它本身也呈現出斑駁的色彩,但倡導以日本為盟主攜手中國等東亞國家來共同振興亞洲以抵抗歐美白種人勢力擴張大概是其基本的主調。而每當日本的利益與中國發生衝突時,張揚國權又是它的基本歸宿。在這一點上,它與「脫亞論」可謂殊途同歸。

陸奧宗光在他的《蹇蹇錄》中,幾乎毫不掩飾日本對中國的鄙視,在他的感覺中,日本儼然已經成了一個熟悉國際規矩、遵守國際規則的文明國家,而中國則對於「文明世界」中的基本作法相當生疏,也缺乏所謂國際法的常識,因此在日本勝利的背景下,他傲慢地拒絕了中國的第一次媾和代表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陸奧宗光的對華態度,更接近「脫亞論」者。

澎湃新聞

:明治維新後,日本成為中國以及周邊國家學習的對象,這對日本的自我認知和對外決策有怎樣的影響?

徐靜波

:嚴格來說,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雖然受到了中國的關注,但中國還不屑於將其視作學習的對象,中國對日本態度的重大改變,主要始於甲午戰爭以後,中國從甲午慘敗中,看到了日本勵精圖治以後的強大,於是在1896年開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後來又有受日本影響的「戊戌變法」。

朝鮮則在1880年代,就產生了一批考察日本新氣象後主張向日本學習的「開化黨」,其領袖人物是金玉均(1851-1894),但後來其發動的受到日本支持的政變受挫,金玉均等也逃往日本。

至於西方,一開始是把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同樣看待的,但明治維新帶來的新氣象也使得西方國家對日本刮目相待,明治時期留下來的一大批西方人士的日本考察記是其明證。

甲午戰爭中日本的勝利,徹底改變了西方對日本的感覺,明治以後日本一直試圖修改與西方國家的不平等條約,但西方列強對此不加理會,日本的這一努力直到甲午戰爭後才顯出了效果。本來已經自我感覺不錯的日本人,直到甲午戰爭以後,才覺得自己已經與西方列強並駕齊驅了,於是對外擴張的欲望進一步被刺激起來,甲午戰爭時期出版的德富蘇峰(1863-1957)的《日本膨脹論》就是典型的代表。

在陸奧宗光的《蹇蹇錄》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非常在意歐美列強對日本的態度,也十分留意西方輿論對這場戰爭的報導和評價,日本也試圖通過甲午戰爭來向歐美各國顯示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的強大國力,以及作為一個「文明國家」的存在感。

澎湃新聞

:甲午戰爭中,日本國內「文明日本」對「野蠻中國」的輿論是如何產生的?

徐靜波

:說到「文明日本」的概念,我們首先要來說一下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1834-1901),被視為給明治維新帶來啟蒙曙光的「日本伏爾泰」,他的肖像被印製在日元紙幣上。

福澤在晚年的自傳中回憶到,他少年時的精神學養主要是來自以中國古典為中心的東亞傳統知識體系。但在他接觸到了西洋文明後,他將這些傳統的東方思想歸入了負資產的範疇。「洋學」,即西方近代知識成了他審察和評價日本和世界的基軸。

福澤20歲時進入蘭學家緒方洪庵開設在大阪的「適塾」,在這裡接觸到了荷蘭語的文獻和近代西方的理化學科。1858年他來到江戶遊學,在已經對外開放的橫濱親身感受到了歐美文明,並且了解到當年的海洋強國荷蘭業已隕落,如今的世界通用英語,於是發奮自學英文,希望汲取世界新知識。

1860年2月,他作為隨員乘坐「鹹臨丸」前往美國,福澤也成了近代第一批遊歷西方的日本人,在美國待了四個月之久,直接體會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實相。1962年又去歐洲遊學,行蹤遍及英、法、德、俄、荷蘭、葡萄牙諸國,考察了歐洲的銀行、郵政、議會、法院及工廠等,在倫敦恰逢世博會,集中見識了西方文明的成果,1867年2月,再度訪問歐洲,由此服膺西方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1866年撰寫的《西洋事情》,差不多是第一本向日本讀者全面介紹西洋文明的書籍,以後又將美國的獨立宣言譯成日文刊發在雜誌上,1875年刊行的《文明論之概略》,成了明治日本的主要精神脈絡之一。

福澤認為:「若論現今世界的文明,歐洲諸國及美國是最先進的文明國家,土耳其、支那、日本等亞洲諸國,可稱為半開化的國家,非洲和澳洲可看作野蠻國家。」(《文明論之概略》、《福沢諭吉全集》第4巻,巖波書店1959年,16頁)他進而指出:「現今世界各國,無論它是處於野蠻狀態還是半開化狀態,若要謀得本國文明的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其為評論的標準。」(同上,19頁)

以此為視角,他甚至覺得以儒學為核心的思想遺產是一種病態的歷史因襲,對於東亞國家的現代文明進程起著阻礙的作用,他認為「古代的儒教主義已不適合當今的時代」,要予以擯棄(《儒教主義》,《福沢諭吉全集》第9巻,273頁)。1884年12月,朝鮮「開化派」領袖金玉均等在日本勢力的支持下發動的政變,因中國方面的武力幹預而導致失敗,這使得福澤諭吉在感到憤懣的同時,對中國和朝鮮的「開化」已經徹底絕望,於是發表了引起後人矚目的《脫亞論》。

明治以後,日本朝野同心戮力推行邁向文明的維新國策,開辦近代的礦山,興建近代工廠,鋪設鐵路,推行近代義務教育,以普魯士等為範本培訓近代軍隊,1889年制定了明治憲法,翌年開設國會,這一切都讓日本朝野感到自己已經邁入了文明國家的行列。

明治維新後全面西化的日本街道

1894年7月下旬,日本為了獲取在朝鮮半島的霸權地位,悍然發動了甲午戰爭,但福澤卻從文明論的視角出發,將這場戰爭看作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戰鬥:「戰爭本身雖然發生於日清兩國之間,探其根源,則是謀取文明開化的進步一方,與阻礙其進步的一方之間的戰鬥,絕非簡單的兩國之爭,日本人原本對支那並無私怨,並無敵意,……無奈他們頑冥不化,不解普通的道理,目睹文明開化的進步不僅不感到欣悅,反而要阻礙其進步,蠻橫地表現了對我反抗之意,無奈之下才有如今之舉。日本人眼中並無支那人支那國,只是出於世界文明進步的目的,要打倒反對這一目的並對此加以阻礙的力量。(中國人應因這場戰爭而)對文明引導者的日本人感恩戴德,行三叩九拜之禮。」(《日清の戦爭は文野の戦爭なり》,《福沢諭吉全集》第14卷,491-492頁)

福澤的這一觀點在日本朝野極具代表性,這一時期的報刊輿論幾乎異口同聲地認為,甲午戰爭是文明日本懲治野蠻中國的正義戰爭。陸奧宗光在《蹇蹇錄》中也多次表示,要通過這次對中國的開戰來驚醒中國,迫使中國認識到自己在國際上衰敗的地位,從而向「文明國家」的日本低頭。但實際上這是一場以文明為幌子的對外侵略戰爭。

澎湃新聞

:從「脫亞入歐」到「東亞共榮」,日本的對外政策是如何發生變化的,在甲午戰爭前後有何體現?

徐靜波

:「脫亞論」上面已經說到了,「東亞共榮」則是亞洲主義的主張,當年近衛篤磨(1863-1904)主導的東亞同文會以及犬養毅(1855-1932)一派的主張,是想聯手中國等亞洲鄰國來共同對抗西方列強,但其核心是日本必須成為盟主,日本是亞洲的領袖,由日本來幫助和改造中國等周邊鄰國。

在東亞聯手的前提下,孫中山的革命黨曾與亞洲主義者發生過密切的關係,辛亥革命的進行,曾得到來自日本的支持。日本在甲午戰爭以後,主動接受了大量中國留學生,又曾有不少日本教師到中國來任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具有革新意識的革命黨,試圖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但日本的真正目的,還是在於控制和主導中國等亞洲鄰國,確保乃至擴大日本在該地區的國家利益,其對韓國的吞併以及對華「二十一條」的提出,就暴露出了他的真正用心。

1915年5月25日,「二十一條」籤字時中日代表合影

甲午戰爭後日本提出要霸佔中國的遼東半島,前者的目的主要是以遼東為基地,遏制俄國勢力的南下,並進一步向北推進,視「滿蒙」為日本的生命線,於是才有了1927-1928年的濟南事件,試圖阻止北伐軍對東北格局的改變,以及「九一八事變」的發動,偽滿洲國的政綱,是所謂的「日、滿、朝、漢、蒙的五族共和」,實際上完全是日本人一手掌控。後者則是企圖扼守通往南方的門戶,為日本進一步向南推進做準備。

因此從《馬關條約》最初的方案,我們已可看出日本後來的「大東亞共榮圈」的雛形。近衛文麿(1891-1945)主掌內閣時期,曾提出「東亞協同體論」,後來終於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請注意,所有這些主張的實現,都是以武力為背景的。

但這一主張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當日本的軍隊向南推進時,主要不是與當地的民眾發生戰鬥,而是與原先統治著這些地區的英國、荷蘭等國的殖民者發生軍事衝突,因此給部分當地人造成了一種錯覺,仿佛他們是自己的解放者,但事實上,日本人對當地民眾的統治,其嚴酷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原先的殖民者。

緬甸某地的日軍陣亡將士紀念塔,由當地緬甸人自發修建

近現代日本的對外擴張,甲午戰爭不完全是一個始發點,在此之前已經有了出兵臺灣、吞併琉球的武力舉動,但甲午戰爭確實是日本走上帝國主義道路的一個裡程碑。甲午戰爭,徹底改變了日本對自我和他者的感覺,日本對外的軍事擴張,也從此開始變得肆無忌憚起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復旦徐靜波:衝繩首裡城是琉球文化的象徵,中國元素非常多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靜波對此表示非常痛心,他曾踏訪首裡城遺蹟,還拍下了不少照片。首裡城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徐靜波看來,首裡城與其說是日本文化的象徵,還不如說是琉球文化的象徵。「琉球群島相對而言,是較晚進入農耕文明時代的。
  • 徐靜波:日本經濟真的衰退了嗎
    「實際上,在日本哪怕明明聽見隔壁兩個人在講上海話,你也不會主動湊上去搭腔,說自己也是中國人。」他不知道為什麼,但事實如此。  日本學生支援機構於當地時間2017年12月29日公布調查結果稱,截至2017年5月1日,日本大學及日語學校等在籍外國人留學生總數為267042人,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大陸留學生數量突破10萬大關,佔40%,居首位。
  • 徐靜波新書呈現真實的日本
    本報訊「《遇見日本》可以使大家從中了解日本到底是什麼樣的。我有責任把一個真實的日本介紹給大家。」旅日作家徐靜波最近在京舉行讀者見面會暨《遇見日本》(華文出版社)新書發布會,結合自己旅日二十餘年的認知和體驗,為觀眾帶來題為「日本真的已經衰落了嗎」的演講。
  • 徐靜波:京都,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圖|知微行遠論壇報名
    在這樣一個美好季節,讓我們跟隨徐靜波教授的腳步,去探訪京都的古老建築,去品味日本茶道、花道、和食,從這些獨特的生活方式中,去感受另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去探索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圖。他是國內研究日本文化的資深學者,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著作頗豐,將宏大的千年日本文明史娓娓道來;他喜愛旅行,尤其注重用自己的足跡去考證古籍史料;他熱愛美食,早年是研究梁實秋的學者,後來自己出版數本關於和食的起源和發展的著作,洋洋灑灑的數十萬字裡,呈現了大和民族獨特的生活美學。
  • 【深讀】專訪徐靜波:日本經濟真的衰退了嗎
    徐靜波語氣很平靜,說一開始他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人去攻擊事件中的受害者和無償提供幫助的志願者,後來搞清楚了,無非是因為水軍,無非是因為錢,「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可憤怒的呢?我只是擔心,若再有類似事件發生,還有多少人願意幫忙。」身在國內的人,總以為到了國外遇事找同胞。「實際上,在日本哪怕明明聽見隔壁兩個人在講上海話,你也不會主動湊上去搭腔,說自己也是中國人。」
  • 華為手機是日本人研發?徐靜波和華為這樣回應
    近日,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在「第十五屆中國製造業國際論壇」的演講中爆料稱:「華為手機這幾年發展的很快,你們要知道華為手機基本上是在日本研發的。任正非先生這個人很聰明,他不是把人家的生產線買下來,而是把人家的頭腦買下來。
  • 我是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靜波,首裡城在日本文化中的意義...
    我是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靜波
  • 徐靜波做客第186期齊魯大講壇,詳解日本企業轉型與創新
    第二步,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日本國內房價飆升、用人成本高昂,為了緩解危機,日本企業積極向海外擴展,生產基地向海外轉移。其中的表徵之一就是,2000年前後,中國國內出現的來自日本的投資熱潮,眾多的日資企業紛紛在大陸投資設廠。第三步,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
  • 復旦大學教授徐靜波:京都,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圖|知微行遠論壇報名
    在這樣一個美好季節,讓我們跟隨徐靜波教授的腳步,去探訪京都的古老建築,去品味日本茶道、花道、和食,從這些獨特的生活方式中,去感受另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去探索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圖。他是國內研究日本文化的資深學者,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著作頗豐,將宏大的千年日本文明史娓娓道來;他喜愛旅行,尤其注重用自己的足跡去考證古籍史料;他熱愛美食,早年是研究梁實秋的學者,後來自己出版數本關於和食的起源和發展的著作,洋洋灑灑的數十萬字裡,呈現了大和民族獨特的生活美學。
  • 文明為何會被野蠻打臉
    文明在野蠻面前的不堪一擊,讓很多人憤懣、迷惑與絕望。1942年2月22日,著名的猶太作家史蒂芬·茨威格與妻子雙雙服毒自殺。時值法西斯最猖獗的歲月,茨威格曾經歷過的那個昨日的世界不見了,他曾經熟悉的那個光榮時代結束了,他曾經在心中選擇作為自己故鄉的歐洲,也在同室操戈的戰爭中把自己撕裂得支離破碎以後消失了。
  • 西潮新潮︱在弱肉強食的近代世界,必須「向野蠻看齊」
    西潮新潮︱在弱肉強食的近代世界,必須「向野蠻看齊」 段煉 2014-10-20 15:18 來源:澎湃新聞
  • 徐靜波說華為手機是日本人研發:是說漏嘴?還是「高級黑」?
    ——華為手機是日本人研發:商業品牌與技術研發,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文/馬進彪10月23日,在第十五屆中國製造業國際論壇,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在演講環節講到,華為手機現在發展這麼好,是因僱傭日本人做研發,
  • 講座|施小煒、徐靜波、譚晶華:東瀛文人的中國之行
    這些來到中國的日本人回國後,寫了大量的遊記、觀察記、雜感,出了大量的圖書,「我在前言裡提到,明治維新以後,光東洋文庫一家就收藏了好幾百本這樣的遊記」。施小煒覺得如果通過這樣的介紹能夠讓我們中國人了解一些現狀,並且有一定的思想啟迪作用,就非常有意義。於是,他開始尋找一些資料,並找到了徐靜波、李振聲等人,大家志同道合,開始了「東瀛文人·印象中國」的翻譯過程。
  • 徐靜波先生受聘擔任中國新製造聯盟顧問
    徐靜波先生受聘擔任中國新製造聯盟顧問來源:聯商網2019-10-20 12:59聯商網消息:10月19日下午,經聯商網CEO、中國新製造聯盟理事長王躍林提議,理事會成員全票通過,一致同意:聘任日本專家徐靜波先生擔任中國新製造聯盟顧問
  • 「重振中國經濟的雄風」——專訪華文媒體人徐靜波
    面對疫情防控後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面對這樣一份著眼未來、擲地有聲的《2020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海外華人和海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媒體人,他們眼中的政府工作報告是什麼樣的呢?就這些問題,在2020兩會期間專訪了《中國經濟新聞網》總編輯、知名媒體評論人徐靜波先生。
  • 對話施小煒徐靜波:我們為什麼要讀100年前的遊記?
    但亦步亦趨時,譯者也難免會在不經意間表露出自己的風格習慣,所以要克制自己。書鄉周刊: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等作家有著很好的漢學根底,這是他們那一代日本知識分子的共性之一吧?徐靜波:日本在近代之前,受中國文化影響非常大,明治維新後崇尚西洋文明,開始模仿西方,批判中國傳統的東西。
  • 徐靜波:華為手機是日本人研發的,用了日本的技術!
    近日,網絡上傳來消息稱,在第十五屆中國製造業國際論壇上,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在演講中表示,華為手機之所以會發展得這麼好,其實是因為僱傭了日本人做研發,用了日本的技術!但是,此次徐靜波表示,華為手機是僱傭日本人研發,用的是日本的技術,顯然會令我們猜測,華為到底能夠自主掌握多少核心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會令我們對華為品牌產生質疑。我們需要承認的是,日本手機技術確實也很了得!諸如索尼、夏普等手機其實大家都耳熟能詳,並且在此前也佔據了智慧型手機行業十分大的份額。
  • 思考:文明為什麼常被野蠻打臉?
    他不甘心見證文明的失敗,他在絕望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沒能穿過黎明前最濃重的黑暗,他沒能見到文明對野蠻的勝利。 文明輸給野蠻,更多原因在於文明自身的內在缺陷。
  • 講座|施小煒VS徐靜波:谷崎潤一郎和芥川龍之介的中國之行
    這些來到中國的日本人回國後,寫了大量的遊記、觀察記、雜感,出了大量的圖書,「我在前言裡提到,明治維新以後,光東洋文庫一家就收藏了好幾百本這樣的遊記」。施小煒覺得如果通過這樣的介紹能夠讓我們中國人了解一些現狀,並且有一定的思想啟迪作用,就非常有意義。於是,他開始尋找一些資料,並找到了徐靜波、李振聲等人,大家志同道合,開始了「東瀛文人·印象中國」的翻譯過程。
  • 亞洲通訊社徐靜波回應批徐崢:一味辯解很悲哀
    但徐崢在會見高級政要時的休閒打扮卻引發不少爭議,19日晚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微博批徐崢不夠紳士,缺乏最基本的禮儀和尊重,徐靜波的這一言論卻遭到了不少網友的圍剿,稱徐崢是文藝圈人士,不能如此上綱上線。21日下午,徐靜波發表微博回應此事,表示「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有必要尊崇最為基本的社交禮儀,當別人指出錯誤時,沒有反省或思考,只知道一味地辯解也令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