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文字之學,即古人所稱之 "小學",為歷代書家所重。在五千餘年的中華文化史上,漢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隸、草、行、楷等字體的字形演變。今天,當我們以審美的眼光欣賞時,諸體書法因各自獨特的審美特徵而展現出不同的審美價值。毋庸置疑,研究文字學對推動當代的書法學習與創作有著重要意義。鑑於此,我們推出了"每日一字"欄目。
-北蘭亭學術部
2016.7.9
字源解說「烝」是「蒸」的本字。登,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登堂獻祭。烝,甲骨文(米,米漿)(豆,盛具、炊具),表示利用鍋中熱汽將盛具裡的食物蒸熟。有的金文加雙手,表示託舉、敬獻的動作。有的金文將「豆」寫成,像多層的蒸籠。有的金文加「雙止」,寫成米、登、雙手的會義兼形聲的結構,表示將香甜的米糕登堂獻祭。
造字本義:古人在年末將蒸籠架在沸水鍋上,利用熱汽蒸熟米糕,並以此香甜的「年糕」進行冬祭,感恩神祇祖先保佑一年的風調雨順和收成。
篆文誤將金文的寫成「丞」,同時加「火」,強調蒸糕需要持續燒火。隸書將篆文的寫成,將篆文的「火」寫成「四點底」。篆文異體字誤將金文字形中的「雙止」寫成「艸」,導致字形晦澀。後來「蒸」行「烝」廢,「蒸」代替了「烝」。
周 · 大盂鼎銘文
秦 · 石鼓文
元 · 趙孟頫 · 六體千字文
元 · 趙孟頫 · 六體千字文
漢 · 石門頌
漢 · 石門頌
清 · 伊秉綬 · 隸書中堂
元 · 趙孟頫 · 六體千字文
隋 · 智永 · 真草千字文
元 · 趙孟頫 · 六體千字文
唐 · 歐陽詢 · 千宇文
宋 · 米芾 · 烝徒帖
隋 · 智永 · 真草千字文
明 · 沈粲 · 千字文
清 · 弘曆 · 草書千字文
——往期經典,點擊文字直接閱讀——
關注學術 傳播經典
北蘭亭微信公眾號平臺歡迎廣大書畫同道踴躍投稿。稿件一經採用將視文章的閱讀量情況予以獎勵!
投稿方式:
E-mail:851123832@qq.com
電 話:13501289505
13141240020
——北蘭亭學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