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以烝,冬享先王。」這個「烝」字本為會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為「禾」,屮間為禾米盛於「豆(食器)」中,下部是一雙手表示祭祀。②是金文的形體,省去了「禾」與雙手,只是豆中有米。③是小篆的形體,上部變為「丞」,下部增加了「火」。④為楷書的寫法。
《說文》:「烝,火氣上行也。從火丞聲。」此說不妥。「烝」字本為會意字,非形聲字,其本義應為冬祭名,如《爾雅•釋天》:「冬祭曰烝。」在《春秋繁露》中也說:「冬日烝。」可見冬季祭祀就叫「烝」。古籍中「烝」與「蒸」可互相通用,「冬祭曰烝」可寫作「冬祭曰蒸」。由「祭」引申為「進」,如《詩經•小雅•甫田》:「烝我髦士。」大意是:進獻了我俊秀之士的本領。祭與火有關,所以用火烤也叫「烝」,如《荀子•性惡》:「故枸木必將待檃栝(yǐn guā)烝矯然後直。」「檃栝」是矯正曲木的工具。原話的大意是:彎曲的木頭一定要經過烘烤,用工具矯正才能變直。用熱氣蒸也叫「烝」,所以「烝」也有「熱氣盛」的意思,如杜甫《早秋苦熱》:「七月六日苦炎烝。」
「烝」還有「大」和「多」意,如《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
——左民安《細說漢字》
擴展閱讀
形聲字。從火,丞聲。本義為火氣上升。《說文》:「烝,火氣上行也。」用作古代冬祭名。西周晚期姬鼎:「用烝用嘗,用孝用亯(享)。」《詩·小雅·楚茨》:「潔爾牛羊,以往烝嘗(洗淨你的牛和羊,準備拿去作祭享)。」古代「冬祭曰烝,秋祭曰嘗」,「烝」「嘗」連用,可泛指祭祀。引申為用水氣加熱,此義後作「蒸」。由火氣上升之熱氣騰騰引申為眾多。金文從米,從豆(盛食器);或從米,從(雙手),登聲;又或從(雙手),登聲。因「登」字中有「豆」形,故從「登」聲者亦可認為兼取「豆」的意象,即從雙手持豆以會進獻祭品意。小篆演變為上「丞」、下「火」的形聲字;隸楷文字由小篆演變而來,寫作「烝」。(郭小武 葉青)
——李學勤《字源》
投稿郵箱:admin@zdic.net
漢典主站:www.zdic.net
漢典論壇:bbs.zdic.net
漢典手機站:m.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