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經邦,燮理陰陽。」這個「燮」字讀作xiè,本為會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體,於省吾先生認為中間「乃言字」上部為火形,右下為「又(手)」。②是金文的形體,中間的「言」發生訛變,但「火」形仍在。③是小篆的形體,中間為「言」。④是楷書的寫法。
《說文》:「燮,和也。」其實這不是本義。該字的本義為「憂」,如甲骨文中的「夕燮」,就是說「夕有憂患」之義。後來其本義消失了,而假借義為「和」,如《尚書•洪範》:「燮友柔克。」大意是:對那些和氣可親的人,就用柔和的辦法對待他們。由「和」又可以引申為「和諧」,如謝靈運《登上戍石鼓山》:「愉樂樂不燮。」所謂「不燮」,就是不和諧的意思。
請注意:「燮」字與「變」的繁體字的形體極為相似,應區別清楚。
——左民安《細說漢字》
擴展閱讀
構形不明。《說文》:「燮,和也。從言,從又、炎。籀文燮從𢆉,讀若溼。」甲骨文的「燮」從三火、從又是確切無疑的, 「」或雲是火炬形,或雲是「言」字,皆無確證。這一形體後來訛變為金文所從的「」、《說文》籀文的「𢆉」和《說文》小篆的「言」。 《說文》卷十另有「𤏻」字,當是來源相同的一個異體。 「」、 「」、 「燮」是一字,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因為構形不明,本義也就無從談起。《說文》把「燮」和「𤏻」分置在卷三的「又」部和卷十的「炎」部,分別釋其本義為「和」與「大熟」,恐怕都是靠不住的。若說「燮()」的常用義是「和」卻是可信的。 《書·洪範》中的「燮友柔克」以及古書上常說的「燮理陰陽」,舊注都釋為「和」。(李守奎)
——李學勤《字源》
投稿郵箱:admin@zdic.net
漢典主站:www.zdic.net
漢典論壇:bbs.zdic.net
漢典手機站:m.zdi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