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處理器晶片是智慧型手機中最重要的零部件,縱觀全球,擁有高性能晶片設計能力的半導體企業屈指可數,華為旗下的海思便是其中之一。
經過近十年的敲打錘鍊,華為自研的海思麒麟處理器已經擁有不遜色於高通驍龍的性能水準了。
不過近期網上有好事者提出了疑問:為什麼麒麟處理器只能用於華為手機?賣給小米OV這樣的友商難道不好麼?華為是不是太自私了?
1. 樹大招風,海思麒麟終於超過高通驍龍,反倒被指責"過於自私"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CINNO Research所公布的最新報告,2020年第一季度華為海思市場份額佔比達到了43.9%,而高通和聯發科分別以32.8%和13.1%的市場份額位列二、三位,蘋果的A系晶片則下滑至8.5%。除去部分老機型,目前華為/榮耀旗下的所有智慧型手機都用的是自研的海思麒麟處理器。
可銷量上去了,品質又如何呢?
經常關注手機圈新聞的朋友們都知道,以麒麟990/980為代表的旗艦級海思處理器已經在高端領域站穩了腳跟,擁有不遜色於高通驍龍855/855 Plus的實力,受到了廣大用戶的肯定。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下半年華為就將發布採用臺積電5納米製程工藝的麒麟1020,它的綜合性能大概率會超越高通驍龍865,成為安卓手機陣營的第一強芯。即使海思麒麟處理器取得了如此耀眼的戰績,卻依舊遭到不少網友的批判。
他們認為:"同樣是國產手機廠商,小米OV都被高通掐了脖子,華為明明手握高性能晶片,為啥不賣給它們?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行為太自私!"面對外界的質疑,華為方面並沒有作出明確表態。好物君個人認為,網上的這種說法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
2. 註定是備胎的海思,如何從跑龍套的配角成長為光環無限的主角?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不要忘了,海思半導體成立之初可是挨了不少罵,這十幾年可以說是在友商和網友在罵聲中慢慢成長起來的。以前麒麟處理器性能不行的時候,被嘲諷幾句也就算了,現在它的性能已經實現了趕超,結果依舊得白白受氣?別說華為的員工和決策層,相信大多數路人也會看不下去。
海思晶片的發展歷程充滿了坎坷,它的前身是創立於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直到2004年才獨立出去。海思半導體一度被視作是華為的"戰略備胎",因為它在發展的前期壓根派不上用場,折騰了5年才研製出第一顆像模像樣的手機Soc,被命名為K3V1,一登場便宣告失敗。
2012年,海思K3V2處理器實現量產,由於存在設計缺陷,發熱量過高且GPU兼容失衡,又被罵了個狗血淋頭。當時華為手機還用的是高通處理器,海思晶片怎麼看都像是個累贅,那幾年"自研晶片"居然成為了華為手機的最大黑點,歷史就是這麼魔幻。
相信很多老機友們都有這樣的記憶:當年每家手機廠商在開發布會的時候,都喜歡把華為自研的海思晶片拿出來"公開處刑",反覆強調高通的晶片有多麼多麼強,華為的晶片有多麼多麼弱。現在可倒好,華為的海思麒麟晶片崛起了,當年嘲諷它的人,居然指責華為不外賣晶片,擠兌友商太過自私!就算要佔領道德制高點,這吃相未免也太難看了吧?
3. 當年挨過的罵永遠也忘不了!這三點原因,讓海思麒麟處理器誓不外賣
在好物君看來,之所以華為不對外出售海思麒麟處理器,不外乎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自研處理器中的部分關鍵技術不能拱手相讓,就比如擁有達文西架構的NPU單元和集成5G基帶,如果其它品牌的手機也在使用麒麟處理器,那華為自家的手機在AI算力/圖像優化/網絡信號連結等方面就沒有優勢了。
二是自研處理器成本投入過大,友商沒有投資一分錢,既然沒有"共苦",那何來"同甘"?
三是華為正在面臨著技術制裁,自研晶片是它能夠和美國政府叫板的底氣之一。就算以後要對外出售,也絕不會是現在,否則可真就是引狼入室了。
總而言之,海思麒麟處理器傾注了華為的大量心血,在前期也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發展之路充滿了坎坷與艱辛,它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非常不容易。不少網友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認為華為不和友商共享晶片就是自私,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如果以前有某家友商願意為海思半導體的發展提供資金、銷售渠道或者技術支持,那結局或許會大有不同,然而當時並沒有人伸出援手。別指望華為主動開門迎客,這是不現實的,如果友商目光足夠遠大,不妨把精力投入到技術研發上,嗟來之食終究不夠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