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讀書丨《槍炮、病菌與鋼鐵》瘟疫的歷史,與人類文明進程同步

2020-12-14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槍炮、病菌與鋼鐵》

作者:[美]賈雷德·戴蒙德 譯者:謝延光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為什麼哥倫布是從歐洲穿越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而非美洲的「哥倫布」發現了「歐亞新大陸」?

曾於1998年獲得普立茲獎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提出,以西班牙人為代表的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後,他們用槍炮、病菌、鋼鐵(技術、文化、傳染病)徵服了殖民地,這也是奠定了現代世界格局。

傳染病是隨人類文明進程而來

單拿病菌來說,我們從盪氣迴腸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可以看到霍亂給拉丁美洲帶來的災難,以及在拉美人民心靈蒙上的陰影。

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劇照,展示了霍亂和戰爭下的拉美社會。

在故事的結尾,男主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和女主費爾米娜·達薩為了「一生一世」、不被世俗打擾的愛情,他們在船上掛了象徵霍亂的黃旗,於是沿途港口都沒人敢來打擾。

霍亂這一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疾病,最早就發生在歐亞大陸——從印度次大陸傳到歐洲,經由歐洲才傳到美洲大陸。

彼得·勃魯蓋爾《死神的勝利》,1562年

除了霍亂,黑死病(鼠疫)、天花等等,也是人類曾經的噩夢。據相關資料, 1347~1351年間,因為黑死病,西歐許多地方減少了1/3到1/2的人口。歐洲人把傳染病帶到美洲,讓美洲土著90%的人口失去性命。16世紀中期,墨西哥天花疫情中,200萬人不治而亡。

幾次大瘟疫,改變了西方文明史。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認為:傳染病是隨人類文明進程而來的。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中,他說:「在世界歷史上,任何一次傳染病的大流行,都是人類文明進程所帶來的;反過來,每一次大規模的傳染病又對人類文明本身產生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丁學良,社會學家。

為什麼可怕的傳染病跟文明由如此緊密的關係?

丁學良說:「因為一種傳染病要成為對人類造成廣泛而深刻的傷害的疾病,得具備一些基本的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只有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上才能出現。」

傳染病來自動物,進入農業社會是傳染病形成的開端

10000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的幾次大的流行傳染病,基本上都是從動物身上傳到人身上的。丁學良所謂「發展到一定階段」,戴蒙德的說法是,農業的出現是我們人群傳染病形成的開端。

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美國演化生物學家、生理學家、生物地理學家。

《槍炮、病菌與鋼鐵》中,戴蒙德說:「整個近代史上人類的主要殺手是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瘧疾、瘟疫、麻疹和霍亂,它們都是從動物的疾病演化而來的傳染病。」

因為到了農耕時代,人馴養了動物。與動物生活在一起,又缺乏現代公共衛生系統,勢必讓細菌在人畜糞便中滋生繁殖。(《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男二號烏爾比諾醫生畢生致力於城市公共衛生的建設。)

古埃及的農業。從事種植和養殖,馴養牛可以用來耕地。

但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在病毒傳染,是歐洲人帶給美洲土著巨大殺傷性?美洲土著的疾病為什麼不能傳給歐洲,並消滅掉90%以上的歐洲人?

戴蒙德在《第十一章:牲畜的致命禮物》中解釋說:因為更早進入農業社會,馴養動物,讓人身體更早產生了抗體等防禦機制,並通過自然選擇改變了一代一代人的基因頻率。「在疾病流行時,那些具有抵抗某種病菌的基因的人,比缺乏這種基因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來。」

因此,歐亞大陸的人們的生產方式,更早一步從狩獵採集過渡到種植畜牧,讓這些族群更早有了文化、技術、集中統一的政府的同時,也又了對病菌的抵抗力。

《槍炮、病菌與鋼鐵》(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書中插圖

影響歷史命運的終極原因:大陸的軸線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為何是歐洲人發現了美洲,並在那裡擴張,而非反過來?(為什麼歐亞大陸的人率先進入農業生產時代?)

戴蒙德拋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槍炮、流行病、鋼鐵等優勢的原因是農業糧食生產,而糧食生產背後的終極原因,是東西向的大陸形狀。

《槍炮、病菌與鋼鐵》(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書中插圖

《第十章:遼闊的天空與偏斜的軸線》一章中,戴蒙德上來就拋出一張世界地圖:比較一下各個大陸的形狀和軸線,就能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美洲、非洲大陸主軸都是縱向,南北距離更長。而歐亞大陸主軸是橫向,東西距離更長。

軸線的橫或縱,「影響了作物和牲口的傳播速度,可能還影響文字、車輪和其他發明的傳播速度。」

絲綢之路示意圖

作為一個生物學家,戴蒙德從大量物種的角度解釋了很多作物和動物的傳播。為什麼東西向軸線的歐亞大陸有優勢?因為「位於同一緯度的東西兩個地方,白天長度和季節變化完全相同。」

而且「在較小程度上,它們也往往具有類似的疾病、溫度和雨量情勢以及動植物生存環境或生物群落區。」他舉例說,葡萄牙、伊朗北部和日本,緯度大致相同,雖然東西相隔4000英裡,但氣候相似。而這幾個地方,各自往南僅僅1000英裡,氣候就不一樣了,作物和動物可能就無法生存。

四大發明傳播圖,來自網絡

除了糧食生產,其他技術和發明也是一樣的。比如公元前3000年左右,西南亞發明了輪子,僅僅幾百年的時間,歐亞大陸幾乎傳遍了。而墨西哥史前時代發明的輪子,卻未能傳到南面的安第斯山脈地區,因為這些發明的傳播是跟糧食作物傳播是息息相關的。

最後,再回到傳染病,人類文明進化到了今天,傳染病畢竟是少多了。1950年代以來,隨著技術手段的進化,人類面對能造成大規模殺傷的傳染病,已經不那麼束手無策。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例如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教授,她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治療瘧疾。雖然這傳染病仍困擾著非洲等貧困地區,但正在逐漸在被人類徵服。當然,「突發疾病的信息與法律機制非常重要,」丁學良表示,「信息必須及時、準確、透明。」其次,「公共衛生的信息系統要相對獨立。」

考文獻:

[美] 賈雷德·戴蒙德 著 謝延光譯 《槍炮、病菌與鋼鐵》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4月

《丁學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傳染病肆虐與徵服》,《21世紀經濟報導》2003年4月

請你也來薦好書】

戰「疫」的關鍵時刻,尚不能會友,不能擁抱;數大米和「客廳臥室洗手間循環遊」又過於浪費人生。

但是,可以讀書啊。

小時新聞推出「可以讀書」小互動,我們曬出記者正在讀的書,也關注你在讀什麼書。

這幾天,你在讀什麼,不妨在評論裡告訴我們,讓好書擴散出去!給我們力量。

相關焦點

  • 如何讓讀書更有效,以閱讀《槍炮,病菌與鋼鐵》為例
    在閱讀方法領域內有一本稱之為聖經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我認為這本書應該是中學生的必修課,這裡面倡導的讀書方法,到現在也不過時。當代也有很多關於讀書方法的著作,其精髓和這本書一般不二。關於這本書在這篇文章裡面不做過多介紹,我舉一個自己讀書的例子,來闡述這本書的讀書方法,《病菌槍炮和鋼鐵》。
  • 讀書筆記丨《槍炮、病菌與鋼鐵》
    今天看的書是《槍炮、病菌與鋼鐵》。其實,這本書在年前的時候,就斷斷續續讀過一部分。但是,當時用的是電子書的閱讀方式,而這本書對於我而言,需要理解和梳理的地方很多。所以,後來又買來了紙質書,今天就利用假期的時間,拿出來重讀了。
  • ...人類發展啟示錄|槍炮、鋼鐵塑造的人類史版圖上 抹不去病菌的側影
    通過「從伊甸園到卡哈馬卡」、「糧食生產的出現和傳播」、「從糧食到槍炮、病菌和鋼鐵」三個部分,賈雷德·戴蒙德認為:地理環境的差異,是地球上各個大陸文明差異的關鍵所在。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歐亞大陸人率先擁有了槍炮、病菌與鋼鐵,成了歷史的佔上風者。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賈雷德·戴蒙德發現,在糧食、槍炮、鋼鐵等重要因素之外,病菌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角色。
  • 《槍炮、病菌與鋼鐵》極簡讀書筆記
    //作者:賈雷德·戴蒙德//小銘曰:本筆記不完全覆蓋全書主要內容且包含筆者個人心得,僅供大家參考(1)世界上不同區域的文明差距:歐亞大陸實力碾壓其他大陸,原因可以概括為:槍炮、病菌和鋼鐵。(2)西班牙人徵服美洲:皮薩羅率領的兩百人小隊在卡哈馬卡可以戰勝數萬人的印加帝國軍隊,主要原因並不是槍炮(這時的槍炮還比較原始),而是鋼鐵製造的盔甲、刀劍和戰馬,印加士兵的裝備的石斧、木棍和弓箭根本無法對西班牙人造成傷害,後期有限的對西班牙人的殺傷都是在狹窄山路上用滾石造成了。戰馬的作用更加明顯,20名西班牙騎兵的集體衝鋒足以打垮1萬名印加士兵。
  • 《槍炮、病菌與鋼鐵》合集
    在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實上有助於形成歷史最廣泛模式的環境因素,從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毀了以種族主義為基礎的人類史理論,因其突出價值和重要性,本書榮獲1998年美國普立茲獎和英國科普書獎,並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作品。
  • 瘟疫,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
    機械、鋼鐵、雨傘、服裝,這些由外來者帶來的東西一概被稱為「貨物」。耶利的問題其實是在說:為什麼不同文明發展進程是不一致的?二十五年後,戴蒙德找到了自己的答案,1997年他寫出《槍炮、病菌與鋼鐵》。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得歐洲大陸首先發展出了槍炮和鋼鐵,並率先經歷了病菌的洗禮。在這其中,病菌帶給人類社會的影響或許比其餘兩者更為深遠。在「從伊甸園到卡哈馬卡」「糧食生產的出現和傳播」「從糧食到槍炮、病菌和鋼鐵」三個部分中,他將文明的發展串聯成一個長鏈條,從農業定居的肇起到工具的產生和「人群病」的演進,構成了一個文明觀察的獨特角度。
  • 病毒如何影響人類文明進程
    提要:從間接的意義說,糧食生產是槍炮、病菌和鋼鐵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因此,影響不同大陸族群是否或何時變成農民和牧人的地理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他們以後截然不同的命運,而病毒讓人類在文明進程中付出了慘重代價。從這裡可以找到西班牙徵服美洲的歷史原因,槍炮、病菌與鋼鐵,就這樣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
  • 槍炮、病菌與鋼鐵:病菌如何改變人類社會
    當然,病菌口中的農民和我們現在所說的農民並不是一回事,病菌說的農民是所謂的農業文明的受益者。病菌是農業文明的產物。 語言、文字、工具等,自然是農業社會最偉大的發明,但要說病菌也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那有些不明就裡的夥伴們定是要有非議的。
  •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書part 1
    第二部分糧食生產的出現和傳播第四章農民的力量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根源第五章歷史上的窮與富糧食生產開始時的地理差異第六章種田還是不種田尾聲人類史作為一門科學的未來日本人乃何許人也2003後記:《槍炮、病菌與鋼鐵》今日談2017後記:從《槍炮、病菌與鋼鐵》談富國和窮國。
  • 為何如此——讀《人類簡史》《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
    幾乎是一口氣兒讀完了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和美國教授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兩本書,感覺像坐著時光機器,在作者的指引下,沿著人類十幾萬年的進程,完成了一次瀏覽觀光。這兩本書雖然側重角度不同,《人類簡史》描述宏觀歷史,而《槍炮、病菌與鋼鐵》論述社會發展,但都是從全球的視野為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進行了勾勒。  通讀了兩本書的內容,回答了三個困擾於心的問題——為什麼是人類統治這個星球?為什麼人類文明集中在歐亞大陸?為什麼是西方社會在近現代全球化進程中佔據主導地位?
  • 帶你深刻認識世界:《槍炮、病菌與鋼鐵》
    本書並不只是描述過去歷史的書,它試圖解釋為何歐亞文明最終可以存活下來並戰勝其他文明,同時駁斥歐亞霸權是由歐亞知識份子或道德上的優越而來。為什麼是歐亞大陸人徵服、趕走或大批殺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亞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為什麼麼小麥和玉米、牛和豬以及現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現在這些特定地區,而不是其他地區?
  • 由新冠肺炎再讀《槍炮、病菌與鋼鐵》
    也剛好有時間結合新冠期間的各種國際國內關係深度再讀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作為後人,我們總是免不了要對發生過的歷史作些「如果」的想像,特別是當這種歷史對我們是帶有屈辱色彩的歷史。美國學者賈雷德站在了一個更高的位置上,在他這本廣受讚譽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中,他用四百多頁的篇幅與讀者一起回顧了13000年的人類文明史,探討為什麼是歐洲大陸徵服了美洲和非洲而非相反,決定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因素究竟是什麼?在本書出版的年代,他從一個獨到的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即、是環境,更準確的說是地理環境決定了這一切。
  • 驚人之論與嚴謹論證——戴蒙德與《槍炮、病菌與鋼鐵》!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戴蒙德為演化生物學家,其試圖通過多學科領域交叉研究方法與獨特又寬廣研究視角,揭示出人類各群體緣何走上不同發展道路原因,即構成歷史"最廣泛的模式"。而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影響各區域文明發展進程的有趣理論,即文明發展狀態與人類進入各大陸時間相關聯,文明由低至高循序漸進發展比已高度發達文明突然進入某一原始新環境更具備發展潛力,這兩類發展模式代表者,前者為歐亞大陸諸文明,後者為大洋洲及美洲諸文明。
  • 重讀經典:《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今天推薦的一本書叫《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作者賈雷德·戴蒙德是一名研究鳥類演化的生物學家,33年的研究中足跡遍布南美、南部非洲、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特別是紐幾內亞。不同民族的歷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進,其原因是民族環境的差異,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學上的差異。
  • 環境制約下的世界文明發展新思考,以《槍炮、病菌與鋼鐵》為例!
    但是,殖民過程帶來的也不僅僅是殘殺,正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這種不友好的接觸,使得不同地區的人們開始廣泛交流;事實上,正是由這樣的交流引出文明間的對比,並由此思考人類發展速度差異的問題。而追根溯源,人類社會取得的一切進步,仍然緊緊圍繞著環境這一主題,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在歷史進程中,世界各地發展出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類型。
  • 從《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看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
    家裡有一本《槍炮、病菌與鋼鐵》,一直沒有看。近日防疫宅居,找了出來。全書實際上討論的是世界上各個文明為什麼發展如此有差異。在作者的書中,認為文明差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書中提到了農業文明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農業社會給予了人類更多的裹腹的可能,讓更多的閒人出現,去進而從事上層建築的工作。
  • 春節書單②丨《決策與判斷》《槍炮、病菌與鋼鐵》
    堅持每天讀書,對我們的思想、生活等都有幫助。推薦兩本適合大學生在寒假充電的書。《決策與判斷》斯科特·普勞斯大學是很多人獨立生活的起點。小編覺得,在獨立的過程中,學會決策和判斷是一門必修課。因為不管是選課、社團、實習,還是畢業工作、讀研深造,就是在一次次的選擇過程中,行成了我們的人生軌跡。
  • 人類社會的命運——《槍炮、病菌與鋼鐵》
    讓我儘可能以簡潔的文字來概況下賈雷德眼中的人類歷程吧,一些人生在了在當時具備發展潛質的環境中,如書中的「新月沃地」,這裡有足夠多但是容易馴服的大型哺乳動物,有容易被選擇性改良的植物,於是,農業大規模發展,而人口隨之增多,人口的增多導致了在固定概率下出現優秀人物的可能,於是新的技術被創造,發達的文明得以產生。
  •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拿中國舉例,說國家發達與否,早就註定
    這件事促成戴蒙德開始研究人類演化和歷史的關聯問題,並於1997年出版了《槍炮、病菌與鋼鐵》,隔年這本書獲得了普利茲文學獎。 戴蒙德在書中以「地理決定論」為核心因素,闡述了文明發展的差異。 歐亞大陸不同於非洲或美洲的地方在於,這片大陸基本在同一緯度範疇,可種植的作物、經馴化的動物可以迅速傳播,而農業社會豐富的食物,也提供給歐亞大陸的居民發明武器、鋼鐵的時間與精力,接觸馴養動物更使他們提早對諸多病菌產生免疫,諸多優勢使其對外的徵服幾乎無往不利,成為殖民時代的主宰。
  • 《槍炮、病菌與鋼鐵》:揭秘現代社會差異的影響因素
    看《槍炮、病菌與鋼鐵》,完全是被書名所吸引。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形勢之下,「病菌」兩個字一下就捉住了我敏感的神經。這本書用大量詳實的例證推斷出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作者賈雷德·戴蒙德是研究人類社會與文明並獲獎無數的學者。他寫這本書的動機是為了回答一位紐幾內亞朋友提出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賈雷德用了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