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拿中國舉例,說國家發達與否,早就註定

2020-12-14 騰訊網

「為什麼歐洲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什麼都製造不出來?」1972 年,賈雷德·戴蒙德在東南亞島國研究鳥類演化時,當地領袖發出如此感慨。這件事促成戴蒙德開始研究人類演化和歷史的關聯問題,並於1997年出版了《槍炮、病菌與鋼鐵》,隔年這本書獲得了普利茲文學獎。

當年《槍炮、病菌與鋼鐵》剛一出版,就成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1999年,此書與《聖經》中的《創世紀》《出埃及記》同時列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大學新生閱讀書單中。這本書的英文原版封面很有意思,一名穿著華貴的君主即將被拽下他的坐轎。

這是1532年發生在南美洲的卡哈馬卡戰役,西班牙徵服者以寡敵眾,憑藉169人的小部隊,迎戰80000人的印加大軍,戰役開始不久,就有近7000名印加士兵死傷,而西班牙徵服者幾乎毫髮無傷,並成功俘虜君主阿塔瓦爾帕,藉由這場戰役的勝利,西班牙開始了對這片新大陸的強取豪奪,最終導致印加帝國徹底滅亡。

西班牙人與印加大軍對戰時,他們騎乘馬匹,使用鋒利的鋼劍,印加大軍卻僅以木製武器應戰,而且當時因為歐洲人傳入的天花病毒,導致前代君主死亡,新任君主為爭奪王位,才剛結束血雨腥風的內戰。新皇帝在這場自認為將以人數優勢獲得壓倒性勝利的戰爭中,硬生生被拽下皇位,成了階下囚。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歐亞與美洲大陸懸殊的的戰鬥力差異?戴蒙德在書中以「地理決定論」為核心因素,闡述了文明發展的差異。

歐亞大陸不同於非洲或美洲的地方在於,這片大陸基本在同一緯度範疇,可種植的作物、經馴化的動物可以迅速傳播,而農業社會豐富的食物,也提供給歐亞大陸的居民發明武器、鋼鐵的時間與精力,接觸馴養動物更使他們提早對諸多病菌產生免疫,諸多優勢使其對外的徵服幾乎無往不利,成為殖民時代的主宰。

戴蒙德在書中的論述,核心思想是將文明發展、工業化的進程差異歸因於地理因素,而非人種優劣,歐洲人之所以能享受現代高度文明發展,是源自幸運而非應得,這也使他將自己的論述歸類為反種族主義範疇。

儘管曾有部分學者提出質疑,認為其說法過於宏大,沒有細節支撐,但戴蒙德在書中對文明史的獨特見解,仍是相關領域極其重要的論點之一。

2005年,有電視臺將《槍炮、病菌與鋼鐵》拍成了紀錄片,還專訪了戴蒙德,深度探討其研究。戴蒙德提及,人類文明中首個農業社會,大約出現於一萬一千五百年前的新月沃地,不久後也出現於中國,這兩個地方有多種適合馴化的動植物。

農業社會相較於狩獵採集部落,能提供更充沛的糧食,使人類免於逐水草而居的頻繁遷徙。而農業文化與氣候、溫度等密切相關,因此,同一緯度地區更容易傳播文明,也就是說,文明相較於南北發展,更容易東西向傳遞,北半球有大片溫帶土地,所以交流頻繁,文明程度遠高於其他地區。

儘管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提出的觀點,以地理因素作為歷史的終極解釋:先進與落後、富有與貧窮,似乎一切都是環境決定論,人的作用被忽略了一部分。

但是,戴蒙德也表示,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視,以新加坡為例,儘管處於熱帶地區,面臨公共衛生比較嚴峻等條件,但這個國家仍然能克服外在因素,成功邁入第一世界國家行列,這說明了知識就是力量。當深刻認識到造成自身貧窮的根源時,便能以知識翻轉命運,實現人生逆襲。

認同《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的觀點嗎?歡迎留言、分享。

請隨手點讚、關注、轉發,支持原創!

相關焦點

  • 《槍炮、病菌與鋼鐵》合集
    《槍炮,細菌與鋼鐵》2-同樣都是人!為何歐洲領先那麼多?《槍炮,病菌與鋼鐵》3-農業使種族發展拉開了差距《槍炮,病菌與鋼鐵》4-人類是如何馴化動植物的!《槍炮,病菌與鋼鐵5》《槍炮,病菌與鋼鐵》7:病菌的求生欲很強!為何經常變異?《槍炮病菌與鋼鐵》8-世界是如何進化的!
  •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個人如何應對傷痛,國家就如何應對危機
    有人將戴蒙德最近的三部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崩潰》、《劇變》)並稱為「人類大歷史三部曲」,這樣的評語有其合理之處。所謂「大歷史」觀一般看重高屋建瓴,通過對社會和經濟結構進行長線條觀察,以從總體上把握一種文明或一個社會的演進脈絡。從《槍炮、病菌與鋼鐵》到《崩潰》,戴蒙德筆下呈現的種種文明興替,確實符合「大歷史」的某些標準。
  • 槍炮、病菌與鋼鐵
    從全球的抗疫表現,我們知道只有中國一直在嚴格的執行隔離與治療,只有中國有能力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強大的物資、人員或經驗幫助,中國無論從管理體制、經濟實力,還是道德情操上都表現出了很強的實力。二戰三巨頭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認為病菌是和槍炮、鋼鐵一樣,幫助西方世界建立殖民地,奠定了現代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 由新冠肺炎再讀《槍炮、病菌與鋼鐵》
    也剛好有時間結合新冠期間的各種國際國內關係深度再讀了《槍炮、病菌與鋼鐵》比如中國人就常想「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中國如何」,「沒有文化大革命又如何」,同時也會有大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的問題,如「為什麼日本能維新成功,而中國不能」。美國學者賈雷德站在了一個更高的位置上,在他這本廣受讚譽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中,他用四百多頁的篇幅與讀者一起回顧了13000年的人類文明史,探討為什麼是歐洲大陸徵服了美洲和非洲而非相反,決定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因素究竟是什麼?
  • 《槍炮、病菌與鋼鐵》作品及作者簡介
    《槍炮、病菌與鋼鐵》內容簡介為什麼是歐亞大陸人徵服、趕走或大批殺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亞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作者簡介 賈雷德·戴蒙德,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以生理學開始其科學生涯,進而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會員,曾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員基金及全國地理學會伯爾獎,在《發現》、《博物學》、《自然》和《地理》雜誌上發表過論文200多篇。
  • 《槍炮、病菌與鋼鐵》極簡讀書筆記
    //作者:賈雷德·戴蒙德//小銘曰:本筆記不完全覆蓋全書主要內容且包含筆者個人心得,僅供大家參考(1)世界上不同區域的文明差距:歐亞大陸實力碾壓其他大陸,原因可以概括為:槍炮、病菌和鋼鐵。(2)西班牙人徵服美洲:皮薩羅率領的兩百人小隊在卡哈馬卡可以戰勝數萬人的印加帝國軍隊,主要原因並不是槍炮(這時的槍炮還比較原始),而是鋼鐵製造的盔甲、刀劍和戰馬,印加士兵的裝備的石斧、木棍和弓箭根本無法對西班牙人造成傷害,後期有限的對西班牙人的殺傷都是在狹窄山路上用滾石造成了。戰馬的作用更加明顯,20名西班牙騎兵的集體衝鋒足以打垮1萬名印加士兵。
  •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書part 1
    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沒有俘虜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第二部分糧食生產的出現和傳播第四章農民的力量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根源第五章歷史上的窮與富糧食生產開始時的地理差異、病菌與鋼鐵》今日談2017後記:從《槍炮、病菌與鋼鐵》談富國和窮國。
  • 書香天府·全民閱讀⑤|《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新書被引進 提醒...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1997年,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在其社科類作品《槍炮、病菌與鋼鐵》中分享他經過多年調研、思考得出的一個主要觀點:地理環境的差異,是地球上各個大陸文明差異的關鍵所在。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歐亞大陸人率先擁有了槍炮、病菌與鋼鐵,成了歷史的佔上風者。尤其是在糧食、槍炮、鋼鐵等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諸多重要因素中,病菌是一個格外不容忽視的大角色。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給全世界帶來巨大的震動和影響,《槍炮、病菌與鋼鐵》也再次成為包括中國人在內的讀書人多次提及的熱門書籍。
  • 如何讓讀書更有效,以閱讀《槍炮,病菌與鋼鐵》為例
    關於這本書在這篇文章裡面不做過多介紹,我舉一個自己讀書的例子,來闡述這本書的讀書方法,《病菌槍炮和鋼鐵》。1.開始閱讀之前首先拿到一本書的時候,要問自己一個問題,要從這本書中獲得什麼?比如同樣的一本紅樓夢,你抱著消遣的目的來讀,和你抱著一種要研究古代小說的寫作技法來讀,兩者在讀書方法上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 可以讀書丨《槍炮、病菌與鋼鐵》瘟疫的歷史,與人類文明進程同步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美]賈雷德·戴蒙德 譯者:謝延光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曾於1998年獲得普立茲獎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提出,以西班牙人為代表的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後,他們用槍炮、病菌、鋼鐵(技術、文化、傳染病)徵服了殖民地,這也是奠定了現代世界格局。
  • 《槍炮、病菌與鋼鐵》
    作者是這麼說的。   1,與人種天生能力無關。作者在紐幾內亞生活了33年,發現當地人比他這個美國佬聰明多了。    2,跟氣候無關。一度被奉為正確的觀點是,北歐地處嚴寒,寒冷的空氣對人的創造力和精力具有刺激作用,或者說高緯度地區的漫長冬季使人們有大量的時間坐在家裡搞發明創造。
  • 讀書筆記丨《槍炮、病菌與鋼鐵》
    今天看的書是《槍炮、病菌與鋼鐵》。其實,這本書在年前的時候,就斷斷續續讀過一部分。但是,當時用的是電子書的閱讀方式,而這本書對於我而言,需要理解和梳理的地方很多。所以,後來又買來了紙質書,今天就利用假期的時間,拿出來重讀了。
  • 槍炮、病菌與鋼鐵——美業的未來
    特勞特(中國)公司合伙人李湘群做了題為「槍炮、病菌與鋼鐵——美業的未來」的主旨演講,以下是經過整理的演講內容。大家好,非常高興在這裡分享。這是因為,歐洲人率先擁有了槍炮、病菌與鋼鐵,所以每一次戰爭他們總是能取得勝利。我們看很多成功的企業,也會發現他們有著更先進的商業模式、技術和營銷,就像歐洲人有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樣,商業模式相當於槍炮,技術相當於鋼鐵,營銷相當於病菌傳播,所以這些在BTM上領先的企業,也每次總能打敗落後的企業。
  • [瑞讀書]《槍炮、病菌與鋼鐵》
    作者:瑞(本文系原創,歡迎轉發分享)>《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也是一本「不好讀」的書,斷斷續續看了二十天,還半知半解的,主要是知識儲備不夠不足以研讀這樣一本書,以後有時間再看一遍吧。中國是怎樣成為中國人的中國的?非洲又是怎樣成為黑人的非洲的?……作者的思路和觀點都很有意思,雖然個別觀點並不能完全說服人,但絕對值得閱讀。
  • 帶你深刻認識世界:《槍炮、病菌與鋼鐵》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賈德·戴蒙於1997年所著。該書於1998年獲得普立茲獎以及英國科普書獎,,並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作品。國家地理學會根據本書拍攝的紀錄片於2005年7月在美國公共電視網播出。
  • 我的在線教與學 | 彭溶湖: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
    本期由人發學院的彭溶湖同學分享《槍炮、病菌與鋼鐵》讀書有感。我當然也是無數「宅在家中」的普通一員,閒暇之餘、想著讀點書充實一下時光,藉此機會與大家介紹近期閱讀的一本與時下疫情有所關聯的書《槍炮、病菌與鋼鐵》。
  • 從《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看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
    家裡有一本《槍炮、病菌與鋼鐵》,一直沒有看。近日防疫宅居,找了出來。全書實際上討論的是世界上各個文明為什麼發展如此有差異。在作者的書中,認為文明差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書中提到了農業文明對於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農業社會給予了人類更多的裹腹的可能,讓更多的閒人出現,去進而從事上層建築的工作。
  • 《槍炮、病菌與鋼鐵》:揭秘現代社會差異的影響因素
    看《槍炮、病菌與鋼鐵》,完全是被書名所吸引。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形勢之下,「病菌」兩個字一下就捉住了我敏感的神經。這本書用大量詳實的例證推斷出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作者賈雷德·戴蒙德是研究人類社會與文明並獲獎無數的學者。他寫這本書的動機是為了回答一位紐幾內亞朋友提出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賈雷德用了25年。
  • 人類社會的命運——《槍炮、病菌與鋼鐵》
    比如中國人就常想「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中國如何」,「沒有文化大革命又如何」,同時也會有大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的問題,如「為什麼日本能維新成功,而中國不能」。接著便是歐亞大陸相對其它大陸徵服性因素的積累,由於農業和畜牧業的發達,人與牲畜的接觸增多導致了高致命病菌的產生,在一次次瘟疫中,舊大陸人的免疫力不斷提高,而病菌的殺傷力也不斷增強,而此刻新大陸的農業發展緩慢,甚至沒有多少致命的病菌,而哪裡人們的免疫力自然較低。終於,舊大陸準備妥當,他們帶著極具摧毀力的槍炮。
  • 疫情將成為世界變革的契機,《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分析應對之策
    另外,美國著名學者傑拉德·戴蒙德教授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也再次走紅。這本從書名中的三個關鍵詞出發、從遠古時代說起、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與諸多不平等起源的書,自1997年出版以來,也算得上是一本「網紅著作」了。日前,已83歲高齡的戴蒙德又有一本新作的中譯本問世,並且內容也十分契合當下人們面對的諸多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