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墨中國畫裡,可不僅僅有古人的恬淡、閒適,名山大川的雄奇險峻;同樣也有極富時代氣息、對新中國翻天覆地社會變化的描繪。「嶺南畫派」的代表藝術家關山月、黎雄才帶來的作品無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兩位大師的作品如今更是來到重慶陪你過國慶了——9月29日上午,由重慶王琦美術博物館和廣東嶺南畫派紀念館聯合主辦的「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重慶站的開幕座談會在渝中區王琦美術博物館舉行,這也標誌著由關山月、黎雄才兩位大師作品領銜的本次展覽正式和觀眾見面。
「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重慶站的開幕座談會現場
提到「嶺南畫派」,相信各位藝術愛好者、尤其是對中國畫情有獨鐘的粉絲一定不會陌生。它是上個世紀初勃興、崛起於中國現代畫壇的中國畫流派。它由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嘗試以調和中西畫法的寫實主義語言,反映正在發生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主題而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關山月、黎雄才等藝術家繼承了他們的藝術革新精神,將畫筆與時代變遷、現實生活緊密聯繫了起來。本次「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重慶站展出的作品就是關山月、黎雄才為代表的「嶺南畫派」藝術家創作的一系列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的優秀作品。現收藏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就是關山月和傅抱石於1959年合作完成的著名代表作。
現場展出的黎雄才作品《陽朔泡水渡》
29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重慶站,共分為「建設新中國」「物阜民豐」「江山新貌」三部分,佔據了整個美術館的1至4樓。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嶺南畫派」藝術家們深入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工農一線生產場地創作帶來的作品。比如,大家在一樓就能看到關山月分別在1954年和1962年創作的《武昌造船工地》速寫和《湛江堵海工地速寫》,黎雄才1954年創作的《支援防汛》《張公堤速寫》和《漢水所見》等。
而進入2樓展廳,首先闖入觀眾眼帘的就是黎雄才於1958年創作的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工地的系列水墨畫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最早用傳統水墨畫方式表現三門峽工地的畫家,看似西洋素描實際上是中國畫的筆墨手法。現場展出的這一系列作品中,包括了《黃河三門峽鐵橋遠望》《臨時配料廠》以及長度超過兩米的《黃河三門峽工地》(39x263cm)長卷等。當年工地上的熱火朝天,透過紙面很生動地躍然眼前。
展覽中展出的關山月創作於1962年的人物畫代表作之一《紡線圖》
同時在「物阜民豐」部分,大家還可以近距離看到,關山月人物畫代表作之一《紡線圖》。這是他1962年帶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生到汕尾漁村等地寫生後創作的,其因人物刻畫非常寫實、服飾富有濃鬱廣東地方特色,人物靈動盡顯、形神兼備而廣受讚譽。
「我在剛開始學畫畫時就聽說了『嶺南畫派』,一直以來他們都被視為開放、包容的代表。」在本次「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重慶站的開幕座談會上,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四川美術學院校長龐茂琨在致辭中談到,「我們一直在探討中國畫的傳承和創新,無疑融貫中西的『嶺南畫派』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龐茂琨說,作為一個畫派,它對中國畫如何在傳統大規範下尋求突破,作出了表率;並且留下了很多傑出的作品和思想,誕生了很多大師。「它對時代的描繪,呈現出的氣象,是非常值得尊重和敬畏的。」龐茂琨說,本次展覽來到重慶,相信會對重慶藝術家的創作起到很大的啟發作用。
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校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李勁堃則提到,廣東和重慶在藝術方面有一大相似之處,「就是都有過非常多重要人物雲集的時期,廣東是在辛亥革命之後,而重慶在抗戰時更是聚集了當時國內文藝界的眾多名家。」
作為主辦方之一,王琦美術博物館館長鍾志芳表示,策劃本次展覽是希望通過多位嶺南畫派藝術家的原作以及相關文獻,展示他們在新中國時期的創作面貌,呈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他們創作思想的變化以及實踐路徑的嘗試,希望對當今中國畫的創作與革新有所啟迪。
據介紹,本次「翰墨繪新圖——嶺南畫派畫家描繪新中國作品展」重慶站將一直展出到10月20日,有興趣的市民和藝術愛好者可前往免費參觀。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文字/視頻 裘晉奕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