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捧起司湯達的《紅與黑》,如捧一顆顫抖的心,愛不釋手,情不自禁。封面精緻,圖案唯美。我默默注視它很久,不忍打開書本。因為我怕自己的熱情,埋藏於連的心。我只為我心愛女主人公悲哀遺憾,因為我不是於連,把愛情流放。
我用顫抖的指間,輕輕劃開護書的那層透明的塑膜,仿佛用鋒利的刀刃,刺入誠摯跳動的心。我輕輕打開書本,濺飛一滴渾濁的淚。這或許預示著,我的寫作生涯,將告別過去的時光,開啟一個嶄新的未來。
---------題記
《紅與黑》,副標題,1830年紀事。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又音譯斯丹達爾)的代表作。也是法國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傑作。
司湯達,原名瑪麗·亨利·貝爾。筆名司湯達(斯丹達爾),是普魯士一個小鎮的法文譯音。1783年1月23日,斯丹達爾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市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律師,母親是義大利後裔,能閱讀但丁等作家的原著。司湯達13歲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1799年1月,準備報考名校綜合理工大學。但奇蹟般的捲入革命洪流,1800年追隨拿破崙大軍進入義大利米蘭。拿破崙的赫赫戰功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成為他心目中的英雄,他為拿破崙寫過一部傳記。
拿破崙垮臺後,司湯達僑居米蘭,並開始創作生涯。第一部作品是藝術家傳記《海頓、莫扎特、美塔斯塔斯的生平》。文藝品論《義大利繪畫史》;遊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斯》(遊記出版時,第一次用筆名斯丹爾);長篇小說《巴馬修道院》;自傳體小說《自我主義者回憶》、《亨利·拉》;《紅與黑》是其代表作。
19世紀,法國文壇正發生古典主義文學與浪漫你主義文學之爭。斯丹達爾以其藝術家的敏銳膽識,發表文章,為業已興起的浪漫派辯護,抨擊守舊的古典主義思想,矛頭直指代表官方立場的法蘭西學院。他的《拉辛與莎士比亞》被稱為現實主義的宣言書。
1842年3月20日,斯丹達爾,與世長辭。
批判現實主義傑作《紅與黑》的寫作,源於兩起情殺案。在這現實的兩起事件中,斯丹達爾看到了「閃光」思想:上層階級的人們,似乎已經失去了偉大的感情和行動能力;而在下層階級裡,卻保留了純美的一切。
《紅與黑》,作者以法國維利埃爾小城為背景潑灑筆墨,主人公是當地木匠的兒子於連。於連自幼聰明好學,深受啟蒙思想薰陶,具有叛逆反抗神。
於連在市長德·瑞那家當庭教師,因與市長夫人有曖昧關係,被迫離開小城,進入貝尚松神學院學習。後到巴黎,給德·拉莫爾侯爵當秘書。因才華出眾,博得侯爵賞識,贏得侯爵女兒瑪蒂爾德的好感。但正當他沉醉於名利雙收的美夢時,一封來自市長夫人的揭發信,使其美夢成為泡影。他氣憤填應,試圖槍殺夫人。但事後得知揭發信是夫人被別人脅迫而寫的,他又悔恨不已。在監獄中,他不願申訴,而且拒絕接待探監的瑪蒂爾德小姐,只是喜歡與市長夫人相好。最後終於上了斷頭臺。三天後,夫人也鬱郁離開人世,與世長辭。
小說的突出成就是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於連的形象。
首先,於連的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物。總體上經歷了反抗——妥協——反抗性格的變化。於連曾經的遭遇,於連曾經的困惑墮落,是現實社會造成的,我們在同情於連的同時,更感到社會的悲哀。初出茅廬的於連,雖也仰慕貴族豪華虛榮的生活,但他更不失貧民意識和自尊心。他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恩賜。但當他卷進到神學院的派系鬥爭、爾虞我詐,才逐漸認識到社會的醜惡。並決心偽言矯行、忍辱負重,對抗社會。為了向上爬,他開始攀龍附鳳,熬費出賣靈魂。而於連不可能徹底出賣自己的靈魂。監獄中的反省,是他浪子回頭的轉折點,他終於認清了社會的本質。於連最後選擇了死而不是生,表明他與上層社會決裂的勇氣與決心。於連的靈魂深處,對夫人的愛情是忠貞的。於連是可愛的傻孩子。
其次,於連也是一個"性格分裂"的人物.他是自尊自愛、勇敢真誠而又自卑怯懦、虛偽的矛盾統一體。他有時充滿激情與冷靜,既要主宰命運,又要時時表現出屈從和依附。他不是命運的寵兒,每到成功之處又化為泡影。於連的失敗,除了時代與社會的因素外,正是這種性格所致。但理智最終使他認清了社會的醜惡,真誠促使他保持了純潔的本性。
還有,於連是法國復闢時期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個人奮鬥的典型代表。是富於反抗精神「理想青年」。於連的悲劇告訴我們:在復闢時期,一個有進取心的貧民青年,試圖通過個人奮鬥躋身上流社會、卻又不願厚顏無恥的討好主子,喪盡天良的用他人的鮮血染紅自己的肩章,最後只能成為上流社會的「局外人」。於連在法庭上的一席話,揭示了這一真理。
《紅與黑》的傑出的藝術成就還表現在一系列的寫作手法的革新上。其一,在結構上,小說繼承了《湯姆·瓊斯》的布局方法,以於連一生的仕途、愛情為發展線索,重點描寫了他在小城、省城、巴黎和監獄四個場景,形成了主幹明顯、疏密得當的結構特徵。其二,小說已經擺脫了完全按照「時間的延續」安排情節的格局,向著「空間」長篇小說過度,顯示出作者對「傳統情節」的藐視以及對作品「內在節奏」的重視,平添了現代小說「心裡結構」的特徵。其三,在人物塑造方面,採用了個性化手法,展現了於連這個典型形象以外的眾多具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如,從市長、瓦爾諾、老索雷爾等人的利慾薰心、拜金主義、市儈習氣中,還可以發現市長的迂腐,瓦爾諾的飛揚跋扈,老索雷爾的錙銖必較。其四,傑出的心理描寫,坦露人物的靈魂和作者深深的思索。也為讀者帶來更為真實豐富的精神內涵,給予讀者心靈的震撼。
小說名字的象徵意義。
小說原來取名《於連》,出版時改用為具有象徵意義的《紅與黑》。一般認為它包含以下幾層含義:其一,從整體構思來看,含有深刻的社會內容。「紅」,象徵著拿破崙時代;「黑」,意味著復闢時期的王朝和教會的黑暗
統治。其二,從於連的一生看來,他實際上走了一條「之」字形的道路。他曾經想通過「紅」踏上社會,沒想到走向「黑」的深淵。最後在短暫人生的最後時刻,對「紅」的認識終於有了升華。其三。有「預言性」哲理,含義深刻。
《紅與黑》的主題思想及其深刻,令人深思。
第一、這部小說是19世紀法國社會的風俗畫卷,全面展現了法國貴族、教會、資產階級和貧民的精神面貌以及心理狀體。斯丹達爾對拿破崙的的崇敬和對波旁王朝的憎恨便在小說中凸顯無遺。
第二、《紅與黑》又是一部具有強烈政治傾向性的小說,描繪了王政復闢時期的激烈的政治鬥爭。
第三、小說對當時法國社會現實,進行了最為猛烈的抨擊。
今天《紅與黑》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多次被改編為戲劇、電影,影響深遠。
斯丹達爾,一代心理小說家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