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開箱評測,從小眾愛好變為全民高潮

2020-12-16 愛範兒

大半個月之前,國內外科技媒體都提前拿到了三星 Galaxy Fold 摺疊屏手機。

在初次開箱上手體驗時,大家都不約而同為這種新的屏幕形態感到激動,就連愛範兒(ID:ifanr)最高冷的編輯都忍不住「wow」一聲承認確實有點酷。

但跟@王自如 ZEALER 的開箱反應相比,全球同行們都被秒成了渣渣。

王自如稱,三星摺疊屏手機是繼 9 年前的 iMac 開箱之後,第二款讓他怦然心動的產品。在長達 46 分鐘的開箱評測視頻裡,「Wow!」「Awesome!」「這是我獨享的 moment」和一系列興奮的語氣詞此起彼伏,但網友們似乎不太買帳。

▲ 「Wow!Awesome!」,圖片來源見水印

不少網友吐槽他的表演浮誇做作,開箱 10 分鐘都還沒看到手機,連插頭和數據線都忍不住誇獎一番,「我一時竟分不清三星是充值太多還是太少」。網友們甚至自發掀起了#王自如開箱模仿大賽#,鄭重其事模仿他開箱泡麵、辣條和 iPhone 4S。

就像當年雷軍的「Are you ok」一樣,王自如的開箱現場也成功進軍 B 站成為鬼畜視頻的素材。而 「你開箱像王自如」甚至一躍變身流行語「你打籃球像蔡徐坤」的兄弟版。

▲ 惡搞版《元首的憤怒》,圖片來源見水印

有人說「劉翔」變了,但其實,開箱評測視頻和它的觀眾也一直在發生變化。

從數碼電子到美妝零食,消費時代的小黃片

開箱評測曾經是數碼愛好者的「自留地」。

早在 2005 年 YouTube 誕生之前,這種「儀式」就已經流行起來了。數碼愛好者往往會在博客或論壇上曬出自己買到的電子產品,有時是三四十張照片配合文字敘述,有時則是一段 10 分鐘難掩激動的視頻。他們希望能記錄開箱一刻的興奮,或是跟網際網路分享自己的上手使用體驗,討論其中讓人驚喜和不足的部分。

一切都為了熱愛。

▲ iPod 開箱,圖自 unboxing.com

2006 年,Google Trends 正式收錄「開箱(unboxing)」一詞。

當年《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描述稱,人們對開箱評測視頻充滿狂熱。以索尼 PlayStation 3 為例,其中一個平平無奇的開箱視頻在一個月內點擊量超過 7 萬。與此同時,在 YouTube、博客和科技網站受到關注的,還有 Palm Treo 680 手機、微軟 Zune 音樂播放器和任天堂 Wii 遊戲機等產品的開箱。

▲ 2006 年「諾基亞 E61 的開箱儀式」,目前 YouTube 上能找到最早的開箱視頻。視頻全長只有 90 秒,拆開包裝後簡單展示了手機和電池、耳機、說明書等配件。

不少報導對這種儀式背後的意義進行了解讀和剖析。

Unboxing.com 的執行長 Andru Edwards 將開箱評測視頻稱為 「極客色情片(geek porn)」。他認為,拆開產品包裝時的興奮和期待,就跟脫衣舞娘在你面前撩人而妖嬈地寬衣解帶差不多。

賈伯斯和蘋果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都對開箱一刻的體驗懷有執念。據稱,蘋果內部有一個秘密的包裝設計室,細緻到箭頭方向、顏色深淺和膠帶寬度,在最終出街之前,每一款產品的包裝都得先經過數百次的迭代。

Steve 跟我在產品包裝上花了很多時間……我喜歡開箱的過程。你設計了一個讓產品變得特別的開箱儀式。包裝可以是劇場,它能創造出故事來。

▲ 圖自 YouTube

更廣泛的觀點認為,這是一種對物慾的代償滿足。

你可能渴望擁有一些自己買不起(或暫時還沒能買到)的東西,開箱評測視頻能暫時滿足一下胃口。而研究神經營銷的專家 Martin Lindstrom 指出,人體大腦有一種「鏡像神經元」反應,看別人進行開箱評測的時候,我們會產生身在其中的參與感,也會被對方的情緒所感染。

「真實」則被認為是開箱評測視頻的另一面價值。

不管是新款 iPhone、iPad 還是 Xbox 和 PlayStation,官方鋪天蓋地的廣告往往比產品來得更快。跟辭藻堆砌的廣告相比,開箱評測視頻博主更直觀說人話,而去掉了 PS 和濾鏡就像是榨乾了廣告中的水分,讓產品的真實狀態得以呈現在鏡頭前。

▲「圖片僅供參考」:廣告裡的漢堡包總跟現實不太一樣,圖自 freerepubilc

沒人能說清開箱評測視頻的「魔力」是怎麼蔓延開來的。但 Google 數據顯示,到 2014 年,YouTube 上已經有超過 2000 萬個開箱評測視頻,從手機硬體到口紅試色、零食試吃、遊戲試玩,甚至限量版球鞋和迪士尼新款玩具上手都能找到。觀看次數超過 10 億。

當年那種鏡頭前一言不發、默默開箱三分鐘的做法已經被淘汰了,開箱評測視頻博主變成了一種需要絞盡腦汁吸引注意力的職業。觀眾已經不滿足於新款產品的 360 度無死角出鏡,他們還期待能得到專業充足的信息量,甚至開始要求視頻具有娛樂性、觀賞性和刺激性。

▲ 圖自 CNET

這年頭,一款手機如果沒有在網際網路經歷過上山下海、高溫嚴寒、刻意摔落、拍星星拍月亮或是技術性拆解,它的機生都不能算是完整。

而一些視頻博主為博眼球拼獵奇,甚至從暗網找來毛骨悚然的神秘包裹直拍開箱……

▲「戴上這個面具的人就會變成魔鬼」,一些暗網包裹裡甚至會出現白色神秘粉末和用過的針頭,圖自 YouTube

萬物皆可開箱評測,這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技術宅小眾愛好了。

什麼神仙,一年能賺 2000 萬美元?

當開箱評測視頻進入主流視野,它很快被品牌捕捉為內容營銷的有效方式。但十幾年前在博客上樂呵呵曬數碼產品的技術宅不一定能想到,在今天,這類職業的收入如此可觀。

《福布斯》雜誌數據顯示,去年最賺錢的前十位 YouTube 視頻博主中,榜首是一個做玩具評測的 7 歲小朋友。他的頻道 Ryan ToysReview 在 2018 年預計進帳 2200 萬美元。

而據 SocialBlade 網站估算,兩個排名靠前的科技評測頻道 Unbox Therapy 和 Marques Brownlee(MKBHD),年收入分別能達到二三百萬美元的水平。

▲ Ryan 看到玩具總是表情誇張,超級開心,圖自 《福布斯》

然而這些天文數字,可能只是他們收入的一部分。

開箱評測視頻博主的收入組成跟大多數網紅相似,一部分來自平臺分成,另一部分則來自品牌的商業合作。YouTube 的計算機制比較複雜,有博主曾經透露稱,大概每 1000 次的播放量能賺到 2-4 美元。

而在商業合作方面,如果 YouTube 頻道的粉絲過百萬,每次合作的費用有望超過 10 萬美元。國內也是類似的操作。

▲ B 站 up 主王咩阿,總在吃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品牌的傾注背後當然有數據支撐。2014 年 Google 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作出購買決策之前,62% 日常有觀看開箱評測視頻習慣的消費者,會先到網上去翻看相關的評測視頻。

而 2015 年英國的一項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者都會購買評測博主稱「值得買」的產品,其中超過 42% 甚至將 YouTube 視作最值得信賴的產品評價來源。

不只是嘗鮮、止渴和物慾的代償滿足,開箱評測視頻還在購物決策中起到了實際指導作用。品牌看中的正是這種商業價值和潛力。

LOL Surpise! 是一款類似盲盒的玩具,2016 年發售的時候,玩具公司 MGA 選擇側重 YouTube 開箱評測營銷,結果 5 個月內賣出超過 250 萬個,一度售罄。執行長 Isaac Larian 感慨稱,「我從事玩具行業已經 37 年了。曾經有一段時間只要把玩具放在電視上打廣告就能賣出,那種日子結束了。」

▲ 圖自 YouTube

要再細說下來,最有價值的,其實是開箱評測博主跟粉絲長時間培養出來的社交關係。不管是來自人設的討喜還是內容的黏性,這都遠比品牌在雜誌和電視上打廣告要來得親密。

據 Vox 報導,72% 的大品牌稱他們相當大一部分的營銷預算都會用在網紅身上,就是因為相信這種「親密關係」可以更有效觸達潛在消費者。

事實上,索尼、三星和任天堂等品牌都試水推出過官方開箱視頻,甚至用作廣告創意。但信息再怎麼豐富、拍攝再怎麼專業,都很難達到博主跟粉絲之間的那種信任和情感共鳴。

有營銷專家就曾經建議,與其模仿,倒不如給博主們必要的支持,讓開箱評測維持它民間、古怪而真實的模樣。

這屆觀眾,一點都不好糊弄

隨著拍攝工具的更迭和視頻平臺的多樣化,今天創作開箱評測視頻的門檻已經大大降低。

在 B 站、小紅書搜索一圈就能大概感受到,從貓糧、紙尿褲、生髮水到方便火鍋,甚至是保險、減肥健身操和網紅書店美術館,都有小白鼠以開箱評測的名義去「以身試毒」。評測對象越來越漫無邊際。

淘寶、大眾點評和豆瓣,都不過是這十幾年才出現的網際網路產品,而今天,我們已經戒不掉隨手發買家秀、給餐館評星和給電影打分的習慣。買前看評測,買後寫評測,已經成了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常態。社交媒體對我們消費決策的影響深入骨髓。

▲ 圖片來自 Vox

在成為「評測專家」的同時,這屆觀眾也正成為「情報專家」。以一部手機為例,雖然廠商能給開箱評測博主提前上手的時間優勢,但官方爆料、分析師猜測、供應鏈消息、科技媒體的提前體驗報導……每一個環節都在削弱開箱一刻的驚喜和神秘感。在視頻播出那天,觀眾對這部機器的性能甚至可能比博主本人還一清二楚。

而當品牌廠商學會了同款精緻,「包裝神話」也開始失效。這屆觀眾變得沒有耐心在包裝設計上花過多的時間,只想直奔主題了解產品本身。這些都是評測博主正在面臨的危機和環境變化。

回到故事開頭大家都會疑惑的問題:到底什麼才是好的評測視頻?

▲ Unbox Therapy 評測三星 Galaxy Fold

有人曾對「YouTube 科技頻道一哥」Unbox Therapy 的成功原因進行了復盤,認為他的開箱評測視頻為觀眾提供了娛樂有趣、實用信息和畫面製作質量高這三種價值。

從 2010 年創立至今,這位大鬍子朋友積累了 1438 萬 YouTube 粉絲,他曾經在視頻中徒手掰彎 iPhone 6 Plus,開箱時的真實反應和評測時的耿直都讓人印象深刻。

分析認為,Unbox Therapy 最難能可貴的是「變」與「不變」。據 Lewis Hilsenteger 接受採訪時候提及,當發現這份愛好有變成全職工作的潛質,他開始提高視頻的製作質量,然後對內容進行擴充,以及建立鮮明的人設。

▲ 2010 跟 2018 年 Unbox Therapy 視頻對比,現在用上了 4K 拍攝,有正面、俯拍、側拍共三個機位

以三星 Galaxy Fold 摺疊屏手機為例,如果放在 8 年前,Unbox Therapy 可能只會拍攝一段三四分鐘的開箱展示視頻。

而過去一個多月,這個頻道圍繞它前後拍攝了 10 個視頻,包括有開箱現場、上手打遊戲、跟市面上幾款旗艦手機作對比、談論摺疊屏手機的未來,以及 1000 次不溫柔摺疊實驗等場景……內容架構清晰有脈絡,就像是一組可以滿足粉絲胃口的系列報導。

而 Unbox Therapy 的「不變」在於,過去 8 年時間裡一直堅持「Where products get naked」這句口號,也堅持說真話,不推薦自己覺得不好用的產品。這或許就能帶來一些參考意義。

▲ Lewis Hilsenteger,背後是 Unbox Therapy 今年新增的拍攝棚景

但這個問題終究沒有標準答案。

觀眾在變,產品在變,傳播環境也在變。有人喜歡熱鬧聒噪,也有人喜歡聽思維嚴謹的參數分析,有感性派就有冷靜派,只有在大浪淘沙中順應變化找到自己的風格、定位和優勢,才有可能撐到下一個視頻豐收期。

▲ 直播 5 分鐘賣出 15000 支口紅的李佳琦,口頭禪是「oh my god」「好好看哦」「國貨之光」「買它買它」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會喜歡糟糕透頂的內容。

這是當下所有開箱評測博主都要面臨的問題:內容創作跟商業推廣之間一旦嚴重失衡,你的內容就會變相淪為官方廣告。開箱評測本身的一切野生特質,不管是真實還是代償滿足,都將失去意義。

題圖來自 Unbox Therapy

相關焦點

  • 萬物皆可supreme什麼梗 萬物皆可supreme什麼意思
    萬物皆可supreme什麼梗最近有網友整理了一段土味視頻合集,原本土的掉渣的視頻,加上了supreme的水印之竟然有一絲絲高大上。一個是時尚界的潮流風向標,一個是土味合集,網友將兩者結合,其實就是想表達一種土到極致也可以潮流的含義。
  • 燒到三星的這把「萬物皆可supreme」火,到底是怎麼來的
    三星,你是沉迷在「萬物皆可Supreme」中不能自拔了吧?藉此機會,我們來好好聊一聊,這把燒到三星的「萬物皆可supreme」火,到底是怎麼來的。近段時間,當你打開抖音時,滿屏都是這個畫風。有趣的是,拼寫錯誤的「萬物皆可Suprme」比正版更火,播放量為 10.9 億次。也就是說,「萬物皆可Supreme」系列相關視頻播放將僅僅在抖音已經超過13 億次。洗腦事件的策源地雖然是抖音,但是「萬物皆可Supreme」還是突破了次元壁,在微博話題閱讀量也已經突破了 2 億。
  • 亦莊亦諧,可鹽可甜――飛利浦T3235真無線藍牙耳機開箱評測
    今天筆者要為大家介紹的這款」可鹽可甜」的飛利浦T3235真無線藍牙耳機,就是這樣一款主打實戰的新品。接下來,咱們開箱見分曉!四平八穩的」飛式」開箱T3235的外包裝一看就是」老飛利浦」了,淡藍色的色調,比較端莊。盒子不大,但仍然標註了主要的產品特點,這或許就是大廠的執著。
  • 小眾愛好系列:怪化貓
    大家好呀,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小眾愛好系列動漫--怪化貓。經典話語為何憎恨,為何懊悔,為何如此不可饒恕,若要捫心自問此意為何,便如投身至無盡海底,也如航行在無邊無際的大海,未絕不可見,也絕不可想之事,茫茫冥海,縱使置身其中,也絕不可窺探此境。
  • PS4 Slim上手評測及開箱視頻 支持802.11ac Wi-Fi但仍不支持4K...
    下面小編就為你帶來PS4 Slim開箱視頻以及上手評測。PS4 Slim開箱:【遊俠網】PS4 Slim開箱  外媒LPVG對剛剛到手的PS4 Slim主機進行了一番上手評測,評測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機身外觀和一些簡要功能介紹。
  • GoProCN精彩推薦:GoPro Hero+ LCD 開箱評測視頻
    點擊標題下面藍色的「GoProCN」可快速關注介紹周末到來,GoPro
  • 二次元禁斷綜合症:小眾愛好如何破次元壁?
    我們身邊的朋友,多多少少可能都會像小明一樣,有小眾愛好,例如喜歡 cosplay、收集手辦等。對很多人來說,小眾愛好就像陪伴已久的朋友,無法放棄。可當別人頻繁質疑時,你除了憤怒不滿,是不是也有一個微小的聲音在問自己:還繼續堅持下去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小眾愛好不被認可時,怎麼辦?
  • 新遊丨萬物皆可模擬,《煙花燃放模擬器》上線
    真就是萬物皆可模擬,這不,你甚至可以在遊戲裡模擬製作煙花。在這款《煙花燃放模擬器》中,玩家可以大開腦洞製作各種美麗的煙花,來進行一場絢麗的煙火秀。在目前的遊戲評測中,玩家都紛紛表達對開發團隊的不滿。
  • 「萬物皆可炒」的符號學原理
    從炒股、炒房、炒期貨、炒藝術品到炒幣、炒茅臺,再到炒鞋、炒盲盒,毫無疑問,我們正在步入「萬物皆可炒」的時代。比特幣誕生於2009年1月3日,作為歷史一款成功的去中心化加密數字貨幣,他的總量恆定為約2100萬枚。
  • 老子論道天地萬物皆可說皆可不說
    老子的思想裡面充滿了辯證的味道 ,他認為世間所有的自然萬物都存有自己的規律法則。我閱讀後對其做出了以下幾點的總結。第一,對於自然。以不變產生萬變。大家只要順著自然的規律來走,這個多元素的自然界萬物,都會展現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而達到不改變自然的條件下產生了類似萬花齊放 萬物皆變的效果。
  • 畢竟混飯圈,萬物皆可縮,萬物皆可盤!
    混飯圈,萬物皆可縮寫。 那什麼是縮寫?請閱讀下圖,並回答問題。 在阿姆斯特丹舉辦演唱會中,一粉絲因為太激動太開心,直接把內衣扔上了舞臺,王嘉爾還彎腰仔細看了一下,然後疑惑著走了,可入選本年度迷惑行為榜單。
  • 萬物皆可爆米花變裝是什麼梗?萬物皆可爆米花變裝出處介紹[多圖]
    萬物皆可爆米花變裝是什麼梗?相信很多用戶都還不知道這個梗的意思,最近這個爆米花也是相當的火,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帶來,萬物皆可爆米花變裝出處介紹。 你們要的爆米花大叔。他來了近日,貴陽爆米花大爺走紅網絡,雖然覺得走紅很意外,但賺得多了,感覺輕鬆了!
  • 開箱評測|國外Mammut(猛獁象)第五代軟殼嘗鮮
    (國內即將上市)話不多說,評測開始。本次申請的是女款,巖漿紅色。首先顏色特別正。看著很舒服。本次開箱,因時間問題,沒有做各種測試,從開箱來看,第五代Mammut軟殼衣在細節之處處理的非常好,多處細節設計的非常人性化,比如下頜防護,隱藏抽繩。在下一篇中,我們將會進行試驗,重點測試其防風透氣性能。
  • 一個愛好變為職業,知識變為財富的故事
    來源:雪球有人說:「愛好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要做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有人說:「愛好永遠不能成為職業,愛好只能是業餘的。」還有人說:「我對很多東西都感興趣,除了我的工作。」……把興趣變成工作,上班如「玩耍」一般,這聽起來非常美好,但同樣有很多人把愛好真正變成工作後,就再也沒有了興趣……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每天太陽升起時就可以為事業拼搏,「你的工作就是你愛好的事情」只是一種願景,並沒有真正體驗過。而對今天來到雪球達人秀的@Stevevai1983,他就成功地把他的愛好變為了職業,工作變成了娛樂,每天都充滿著激情。
  • 萬物皆可內卷,你我何以脫困
    內卷本質上是宇宙萬物在發展中從簡單變為複雜的過程,在不同的學術圈有不同的衍生解讀。有意思的是,在網際網路語境中,「內卷」似乎成了一種社交競爭中的行為模式,增加了掙扎無力的個體感受。在萬物皆可「內卷」的時代,如何去偽存真,走出概念陷阱,是「內捲化」生存的要義。
  • 萬物皆可「盤」!火遍全網的流行語到底是啥梗?
    突然間大家都喊著「萬物皆可盤「,對此你是否有些不明所以?總之,你能在一切表達情緒的場合看到「盤」這個字,它極其魔性,幾乎可以席捲一切,但它到底說的是啥?什麼是盤?吃瓜群眾秉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發散性思維,創造出以下詞彙。快來圍觀~萬物皆可盤,到底盤個啥?事實證明,網友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盤他」梗火了之後,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網友盤不了的。
  • Xbox Series S開箱上手評測!性能優越,恰到好處
    Xbox Series S開箱上手評測!
  • 萬物皆可蛋糕,戚薇火鍋底料,羅志祥財神爺,黃曉明太「綠」 了
    萬物皆可蛋糕,戚薇火鍋底料,羅志祥財神爺,黃曉明太「綠」 了過生日就要吃蛋糕,我們在小的時候就盼著這一天,可以隨意的吃蛋糕,顏色越鮮豔越好,現在的生日蛋糕跟以前的大不一樣了,什麼造型都能製作曾蛋糕,可以說是萬物皆可蛋糕,尤其是明星的蛋糕更是出色
  • 非人哉:萬物皆可平靜,平靜是修仙最基礎的第一步!
    非人哉:萬物皆可平靜,平靜是修仙最基礎的第一步! 非人哉:萬物皆可平靜,平靜是修仙最基礎的第一步!
  • 廣東的萬物皆可「臘」究竟有些啥?廣東人:你128G的胃都裝不下
    在廣東的美食裡面,臘腸臘肉是最常見的材料,在廣東人的眼裡,萬物皆可「臘」。廣州的街頭巷尾,隱藏著很多的煲仔飯的小鋪,雖然門面上一點也不起眼,但是裡面飄出來的飯菜香味就足夠能徵服路過行人的腸胃了。在廣東人的手裡,豬肉可以變為臘腸,五花肉可以變為臘五花肉,甚至鴨子可以變為臘鴨子,魚變成了臘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