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皇輿全覽圖》的數位化及意義

2021-02-06 暨南輿地學會

           

               

    [摘要] 康熙《皇輿全覽圖》是中國史上首次利用西方測繪方法繪製的覆蓋今日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地圖,對該圖進行數位化,其科學意義和學術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藉助數位化地圖,可提高近三百年我國河流、湖泊及海岸線變遷研究的精度; 其二、可望破解以往一些歷史政區研究的學術難題;其三、通過對該圖的分層數位化,並建立相應的屬性表,將形成一套以該圖完成的 1710 年代為時間界面的覆蓋目前中國大部分領土範圍的國家基礎歷史地理資料庫和地名資料庫,將為歷史地理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便利; 其四、通過對該圖的數位化,並與此後各個時代繪製的相同地區的地圖進行空間對比分析,可以研究我國地圖測繪技術的變化,將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測繪史研究。此外,還討論了該圖數位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皇輿全覽圖  數位化  測繪史

一直到二十世紀初,除了利瑪竇系列的世界地圖,中國人繪製的地圖很少考慮地球球形的形態,故很自然地把地球表面看作是平面,無論是晉代產生的製圖理論 「製圖六體」,還是宋代出現的計裡畫方,都只是解決把三維立體的地理要素在二維平面的地圖上表示出來的問題,沒有涉及如何把不可展開的球面放到平面上的問題。由此產生的繪製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很少考慮地物之間實際的地理位置和距離關係的山水畫似的直觀描述法,這也是現存多數古地圖使用的方法,如康熙中期由河道總督張鵬翮繪製的 《黃河全圖》,始終沿著由東向西的方向呈一字型展開,全然不顧黃河在南北方向的位置變化;又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第 61 窟西壁的繪製於五代(907—960)的《五臺山圖》,既繪製了五臺縣治所、南臺、中臺及東臺之頂,亦繪製了各個寺廟在五臺山地區的分布,同時還描繪了許多栩栩如生正在行進中的人物和車馬,宛若一幅山水人物畫。又如康熙四十六年 ( 1707) 前李苾繪製的《滇南鹽井圖》,展示了當地的製鹽場景。初閱此圖,它更像是一幅動態的畫面,讓人首先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忙碌氣息,是畫是圖? 讓人糾結。即使是對精度要求甚高的軍事地圖,也充分體現了圖畫的特點,其重要的軍事信息則由圖說來補充,如《雷州營汛輿圖》 以上西下東左南右北的方向,把雷州半島的外形描繪成長方形,以相同的圖例,主要以五排整齊羅列的方式繪製出各塘汛,它們之間的位置及駐兵人數則由圖旁的文字補充說明。另一種是基於一定測量基礎上繪製的地圖,除了宋代《禹跡圖》等少數地圖,其他地圖表示範圍都較小,一般以城市地圖為主,如我國現存最早的宋代 《平江圖》,不過這種圖往往會出現從繪圖中心向其他區域誤差逐漸增大的現象,除了《平江圖》採用縮地法把遠處的小山放置在圖的四周外,其他如現存最早的古地圖漢代《馬王堆地形圖》等都有這個現象,即在同一幅圖上採取不同的比例尺,或者同一幅圖上,有的地區按比例繪製,有的地方則很隨意。

從測量學上講,針對地球的半徑長度,在半徑小於10公裡範圍內施測時,用水平面代替水準面產生的相對誤差為1/122萬,這個誤差小於目前最精密量距的允許誤差1/100萬,因此在半徑小於10公裡的區域內,地球曲率對水平距離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即在面積為314平方公裡的範圍內,皆可以把地球球面當作地球平面。加上古人活動範圍有限,所以不考慮投影、不使用經緯度的古代中國輿圖一般不會影響地圖的繪製和使用。

但是與之相對的是,我們今天使用的絕大多數地圖採取的是西方的測繪方法,有特定的投影方式和坐標系,使用經緯度或平面直角坐標系來表示地物之間的相對位置,這與古代中國輿圖的繪製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們會發現很難把絕大多數的古代輿圖與現代地圖進行空間比較分析,更不用說把這些地圖表示的地理要素搬到今天的地圖上了。鑑於古地圖是歷史地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材料,這個時候的解決方法多數是尋找古今相同的小地名來定位,這樣無疑會影響研究的精度。試想,如果過去中國就存在用現代測繪方法繪製的地圖,那麼,今天我們藉助相應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對它們進行地理配準,再通過對不同時代的地圖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就可以研究許多地理要素的演變,且會提高研究的精度,繪製於康熙時期的 《皇輿全覽圖》正是古代中國少有的利用現代測繪方法繪製的地圖。

康熙《皇輿全覽圖》系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五十六年間,在康熙皇帝的要求下,主要由法國傳教士主持,中國地方官員、士兵及一些輔助人員參與,對今中國及其毗鄰地區進行測繪編制的地圖,這是我國首次利用西方現代測繪技術繪製的實測地圖。不僅如此,它還是當時範圍最大的實測地圖。此後,清朝政府以該圖為基礎,對新疆、西藏等地進行測繪,並結合亞洲其他地區地圖繪製而成《雍正十排圖》及《乾隆十三排圖》,形成清廷三大實測地圖。這次測量與乾隆、光緒年間進行的測量,構成了中國經緯度點的控制網,為此後測繪全國地圖奠定了控制基礎,在中國地圖史上具有裡程碑似的意義。

據馮寶琳考證,該圖在國內至少有五個版本,分別為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兩個木刻墨印版本、德國學者福克司整理出版的地圖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彩繪紙本的《皇朝輿地全圖》以及 1929 年人們在瀋陽故宮發現的銅版《皇輿全覽圖》。 近年來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又發現了另一種彩繪康熙《皇輿全覽圖》的分省分地區圖,與福克司整理的地圖相比,省圖中缺少湖廣和廣西全圖。由於其他版本的《皇輿全覽圖》或利用不方便,或不完整,目前可供我們研究的版本只有兩個,一個是汪前進和劉若芳整理、以瀋陽故宮發現的銅版地圖為底圖重新印刷出版的地圖,一個是德國學者福克司 ( walter Fuchs) 整理出版的《康熙皇輿全覽圖》。

銅版地圖有41幅,出版時因版面所限,圖集的尺寸均較原圖略有縮小。除個別圖外,縮小的圖每幅一般高32釐米,寬55釐米,列為七列、八排,如果以最大範圍計算,則長2. 56 米,寬3. 85 米,面積約10 平方米。銅版地圖按照排和號來編排,其排號順序按自北而南分成八排,其中除第八排之外,每排的緯差是5°,再按自東向西的方式排號,從第一號到第七號,每號的經差不一,從6°到15°不等,如圖1所示。在每幅圖上,每隔經、緯差1°就標出一條經緯線。

圖 1 銅版康熙 《皇輿全覽圖》的排號方式

該圖經緯網覆蓋範圍為東經31度至西經51 度,北緯18 度至北緯55度之間,折算成今日的標準經度,即北緯18° ~ 55°,東經 65°23'27″~ 147°23'27″。第一排第一號為庫頁島,其經緯度分別為北緯 50°~ 55°,經度為 143 ~ 147°。五排七號為最西,但實畫到西45度,即 72°23'27″。該圖分別用漢字和滿文標註長城內外的地區,用漢字標識的陸地面積約為292萬平方公裡,用滿文標識的陸地面積約為587萬平方公裡,如圖 2 所示。


圖 2 銅版康熙 《皇輿全覽圖》與今中國地圖

註:底圖為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編制的《全國1:100萬基礎地理信息共享平臺》資料庫,2002。由於該圖比例尺很小,不能表示諸如釣魚島等小島。

    其中漢字標註的範圍,北面以東起山海關,西迄嘉峪關的明長城為界,最南至海南島,最東到臺灣,西面從嘉峪關往東,沿著祁連山北麓,到今武威市,折向西南到西寧,之後改向東南,經過青海、甘肅、四川等省,進入雲南省之後,先往南,再折向西、西北,在寧蒗彝族自治縣與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間呈「U」形彎曲,往西至福貢,沿著怒江往南到瀘水,西南至潞西,再東南到勐臘縣,與今日雲南省界差不多。滿文標註的地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整個內蒙古地區和東北三省,大部分青海省、部分西藏和新疆,境外區域包括朝鮮半島、外蒙古以及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尼泊爾和印度的一部分。

    福克司出版的康熙 《皇輿全覽圖》則是按照省或地區來編號,共35幅。地圖排序如表 1 所示,其中有三幅地圖地名基本重名,只是繪製的範圍有所不同,它們分別是哈密與哈密噶思、兩幅河源圖、長江瀾滄江怒江舊圖與金沙瀾滄等江源圖。

    在福克司出版的分省分地區圖上,每隔 30' 畫出一條經線和緯線,但是與銅版《皇輿全覽圖》一樣,緯度都是以赤道起算,經度則以通過北京某一點的經線為零度經線,即中央經線。藉助 ArcGIS,我們把兩幅圖進行空間對比,發現兩套圖表示的範圍一致。

此外,兩套圖的相同點還有:1,使用經緯度表示地物的地理位置。2,重視山水、湖泊、海岸及沿海島嶼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繪製。3,用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圖例分別表示不同級別的政區和居民地,如府、州、縣的圖例皆用方框 「□」; 其他如鎮、村、墟、驛、鋪等聚落用「○」圈形圖例。4,所有地名的標註均為正體,無斜體。5,圖上無比例尺和投影方式。不同之處是,福克司圖上的地名全用漢字標註;另外,福克司按照省或地區進行地圖分幅。

如上所述,兩套圖皆使用經緯度,這為我們今天的數位化工作提供了空間信息的基礎。所謂數位化,即把各種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等圖像資料,各種地圖圖形資料轉變為數字形式的過程。常用的圖數轉換器有手扶跟蹤圖數轉換器和掃描圖數轉換器,儘管後者較前者手工的描圖工作效率高得多,但是它的不足之處是在數位化過程中對線畫進行綜合取捨有一定困難,計算機處理也較複雜 ,加上這兩套圖皆存在部分圖面內容模糊不清,而且還會涉及許多異體和繁體字的判別等,我們對康熙《皇輿全覽圖》採取人工描圖的數位化方式。

由於福克司編繪的《康熙皇輿全覽圖》只用漢字標註地名,故我們的數位化工作先從這個版本入手。美國國會圖書館已經掃描了這套圖,並提供免費下載,我們利用的是這套電子地圖。藉助 ArcGIS,先對每幅地圖進行地理配準,然後分別按照點、線、面及區域特徵層分別進行人工數位化,其中點層又分為府、州、縣治所和鎮、村、墟、驛、鋪等聚落層; 線層分河流、海岸線、長城及特殊線畫地物等; 面層分湖泊、島嶼和沙洲; 區域分為省和地區層。每個層面皆設計詳細的屬性表,方便將來使用者的查詢。

     對康熙《皇輿全覽圖》進行數位化,其科學意義和學術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藉助數位化地圖,可大大提高我國河流、湖泊及海岸地貌變遷研究的精度,並發現新問題。康熙《皇輿全覽圖》是中國史上首次利用西方測繪方法繪製的覆蓋今日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地圖,該圖首次利用經緯度記錄了當時中國河流、湖泊及海岸地貌的地理位置和形狀。在對這些自然地理要素進行數位化的基礎上,藉助 ArcGIS 的空間分析工具,與今天同樣利用西方測繪方法繪製的地形圖進行空間疊加比較分析,可研究近三百年來中國水系、海岸地貌的變遷過程,將大大提高歷史地貌研究的精度,促進中國環境變遷的研究,下面以長江口的變遷為例來說明對該圖數位化之後的應用。

今長江河口區位於北緯30°50'~ 31°40',東經121°00' ~ 122°30'之間的水域,北接黃淮衝積平原,南瀕杭州灣,東臨東海。從行政區劃而言,其北岸是今江蘇省南通市,南岸則包括整個上海市地區,河口中心地帶橫亙著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長江口變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1917 年海登斯坦 ( Heidenstam) 曾根據長江輸沙量的分析,推斷三角洲伸展速度為每 37 年1公裡,1919 年丁文江根據縣治設置及海塘興建的歷史,得出每 43 年伸展 1 公裡的結論。1957年陳吉餘通過綜合研究河流搬運的泥沙堆積作用、波浪作用以及海塘修建、水系改造等人類作用,並根據方志記載和歷史文獻討論了長江口北岸沙嘴-廖角嘴 2000 年來的變遷 。20 年之後,陳吉餘等人發表了文章,總結了長江口兩千年來的河口發育模式 。就長江口北岸的變遷而言,除了陳吉餘的研究外,陳金淵 、劉蒼字及王慶 等人也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南岸的變遷往往是和上海地區的成陸問題相提並論的,譚其驤從 1960 年到 1982 年在不同刊物上發表了五篇文章,討論上海成陸問題,在批評前人認為整個上海地區在歷史時期是以均一的速度向外伸展的錯誤觀點之後,他提出上海市的大陸部分可分為四個區域,即岡身地帶、岡身以內、岡身以外裡護塘以內和裡護塘以外,在不同區域,成陸的速度存在明顯差異。 張修桂在譚其驤研究的基礎上,對歷史文獻和方志進行了更加細緻的梳理,並結合考古文物、古地圖研究,澄清了上海成陸過程中幾個關鍵性問題,包括下沙沙帶的形成年代、下沙捍海塘的位置,糾正了過去學者混淆兩者的錯誤看法 ,在此基礎上,他還系統地論述了上海地區成陸過程,深入探討了長江口的崇明島的變遷 ,以及上海南郊金山海岸線的變遷 。以上學者藉助考古、歷史文獻、古地圖及相關地理理論,奠定了後人研究長江口變遷的堅實基礎,但是受限於史料的不完整或文字描述,研究精度受到極大限制。他們皆繪製了長江口的變遷圖,但是這些圖只能是示意圖。現藉助康熙年間實測的地圖,並與當代地圖進行空間比對,可以清晰地顯示近三百年間長江口及崇明島形狀的變遷過程。

藉助 ArcGIS 的空間分析工具,可以得出近三百年長江口向海裡最遠推進 90 公裡左右,這發生在北岸的蓼角嘴; 最近也向海裡延伸了近15公裡,這發生在上海市南端,平均每年向海裡延伸175米。有學者研究,自1128 年到1855 年黃河下遊長期奪淮期間,廢黃河口平均每年向海裡延伸316米,長江口近三百年的移動速度雖然只是廢黃河口移動速度的一半,但是如果考慮今日的泥沙數據,我們會發現歷史時期長江的含沙量也不小。按今長江大通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是0.437 公斤/立方米,黃河潼關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30.7斤/立方米,是長江的70倍! 瑠 我們長期認為,黃河是高含沙量河流,攜帶大量泥沙,歷史時期隨著黃河口的移動,便在當地開始造陸運動。相對而言,長江泥沙含量小得多,但是為何三百年長江河口的淤漲也如此之快? 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亦或是測量造成的錯誤? 通過類似的比對,我們還會發現許多以前不易為我們覺察到的問題。

其二、可望破解以往一些政區上的學術難題。如雍正時期鄂爾泰任雲貴總督時,曾談到貴州境內存在幾處獨立於政府之外,自成一體的「生苗區」,但這些 「生苗區」的具體位置及其範圍多大? 筆者曾根據貴州省測繪局編繪的《貴州省地圖集》(內部用圖1986年6月) 及相對應的古今地名求得「生苗區」的面積約佔今貴州面積的12%,即2.1萬平方公裡,但是這個數字由於受到古今縣級政區及縣界變遷的影響,只是粗略估計。這些地區在康熙《皇輿全覽圖》上表現為兩大塊空白地帶,由於該圖上有經緯度,同樣通過數位化,我們可以較為準確地在今圖上復原它們的位置,如圖2中貴州空白地區所示。同時,藉助 ArcGIS 的空間分析工具,我們還可以計算出黔南的一塊面積為0. 946 萬平方公裡,黔東南的面積是0. 912 萬平方公裡,兩塊 「生苗區」的面積為1. 858 萬平方公裡,佔貴州面積的10. 5% 。

此外,通過對圖上不同政區地名的數位化,尤其是聚落地名的數位化,可把這些地名復原到今天的地圖上,將有助於《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清代早期歷史地圖的修正和補充。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主要是後人通過考證的方法來實現對前朝地名的定位,當有的地名無法利用考證的方法來定位時,可以通過對此圖的數位化,直接實現對清代地名在今日地圖上較精確的定位。

其三、通過對該圖的分層數位化,並建立相應的屬性表,將形成一套以該圖完成的1710 年代為時間界面的覆蓋目前中國大部分領土範圍的國家基礎歷史地理資料庫和地名資料庫。據筆者初步統計,福克司編纂的《康熙皇輿全覽圖》中包含的自然人文及各個層級的地名總數約 13000 條,包括部分今日中國範圍外的地名。按照CHGIS1820年的資料庫,其縣以下地名有 8659個,縣一級地名1859個,府一級地名301個,省一級地名24個,共計10843個 。兩者相比,雖然其時間早一百多年,而且表示範圍小於1820年的範圍,但是地名數量信息豐富,可與 1820 年的數據比擬。這套資料庫建成之後將成為我國最早的具有科學意義的地理信息資料庫,將為歷史地理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便利。

其四、通過對該圖的數位化,並與此後各個時代繪製的相同地區的地圖進行空間對比分析,可以研究我國地圖測繪技術的變化,將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測繪史。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康熙《皇輿全覽圖》系我國利用現代測繪方法實測的地圖,但是由於測量本身以及銅版印刷過程中產生的誤差,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圖的精確性。此外,該圖繪製於清朝早期,對於沒有測繪或者因為各種原因到不了的地方,採取留空的方式,這些地區包括新疆、西藏等地部分地區以及貴州等地境內的生苗區等,在清朝乾隆時期皆納入清朝的範圍內,故康熙《皇輿全覽圖》不能完整地反映整個清朝的疆域。

註:原文發表於《清史研究》2016年04期,限於篇幅,注釋已省略。

韓昭慶,女,1970年生,貴州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右起分別是吳宏岐、韓昭慶、郭世強、胡列箭(華師),2018年11月12日韓教授在我校作報告《康熙<皇輿全覽圖>的繪製及影響》時攝。


                      

相關焦點

  • 康熙《皇輿全覽圖》空間範圍考
    一、問題的提出《皇輿全覽圖》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至五十六年間,在康熙皇帝的要求下,主要由法國傳教士主持,中國地方官員、士兵及一些輔助人員參與,對今中國大部及其毗鄰地區進行測繪編制的地圖,這是我國首次利用西方現代測繪技術繪製的地圖,由於在當時也是世界上範圍最廣的實測地圖,故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地圖史上皆具有裡程碑意義。
  • CCTV紀錄片丨康熙《皇輿全覽圖》
    央視紀錄片《長城:中國的故事》截取片段《皇輿全覽圖》於1708年由額勒赫泰芬汗(康熙帝)下令編繪,以
  • 康熙皇帝留給我們的第一幅真正意義的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不少"全國地圖",例如傳說中的《九鼎圖》、第一幅「全國地圖」的《秦地圖》、更高準確度的《貞觀十道圖》等,但這些地圖在傳教士未進入中國前,都不能算真正的地圖,因為它們毫無經緯概念,沒有準確方位,不管作戰還是遠遊,其實都沒有實際指引意義,雖然古代戰爭也會作圖,但那畢竟是交戰雙方技術能力都落後的情況下
  • 世界地圖|康熙皇輿全覽圖
    因此清代產生了三種實測全圖,《康熙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和《乾隆十三排圖》,中國古代地圖繪製的高水平成就達到頂峰。《皇輿全覽圖》又名《清代內府輿圖》,木刻墨印設色,不注比例,板框210cm×226cm,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內府刻本,是康熙朝繪製全國輿圖中刊刻年代較早而又罕見的善本輿地圖。
  • 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康熙《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
    在全國測繪的基礎上,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公元1717—1718年)繪製成了《皇輿全覽圖》。全國由28個分幅圖(空缺不計)拼接而成:東北地區五幅,蒙古三幅,關內各省15幅,黃河上遊一幅,長江上遊一幅,雅魯藏布江流域一幅,哈密以東一幅,高麗(朝鮮半島)一幅。哈密以西及西藏尚未繪入。西藏本來有一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命駐藏大臣派人繪成的地圖,但因不符合圖集的要求而無法編入。以後的銅版本補入了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和勝住測繪的地圖。
  • 從《皇輿全覽圖》說起——康乾時期地圖的輝煌和遺憾
    隨後,他運用康熙《皇輿全覽圖》的例子,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1708年,清朝政府組織傳教士們繪製中國地圖,後用10年時間繪製了科學水平空前的《皇輿全覽圖》,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這樣一個重要成果長期被作為密件收藏內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反倒是參加測繪的西方傳教士把資料帶回了西方整理發表,使西方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對我國地理的了解要超過中國人。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
  • 科普 | 被埋沒的古代地理神器——《皇輿全覽圖》
    在清朝康熙年間,朝廷曾繪製出一幅《皇輿全覽圖》,連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都讚譽其為「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準確。」△ 《康熙皇輿全覽圖》而這幅地圖背後的故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喜歡讀《康熙大帝》的朋友,一定對書中一代名臣周培公印象深刻。
  • 康熙花了三十多年,繪製《康熙皇輿全覽圖》,還注重鑽研儒家經典
    康熙時期還有一項重要的科學工作——繪製《康熙皇輿全覽圖》。康熙皇帝自小留心地理,博覽圖籍。每當邊疆官員回京復命,他都要對照地圖詳細詢問。他對全國的山川地形、氣候、物產和民族都非常清楚。康熙皇帝通過對幾何、天文、曆法、算術等知識的學習,掌握了經緯度的測繪技術,於是備置儀器,利用出行、出兵的機會進行實地測量,為繪製地圖作準備。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巡視遼東,就命南懷仁攜帶儀器隨行。第三次親徵噶爾丹時,康熙皇帝就親自在寧夏進行測量,發現北極的緯度「較京師低一度二十分,東西相去二千一百五十裡」。
  • 康熙《皇輿全覽圖》:在舊地圖裡發現新世界(分享高分辨古地圖)
    可惜值得參考的古地圖卻寥寥無幾,清代以前的地圖,幾乎沒有比例概念,不具實際探索價值;幸虧有清一代,留下《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乾隆十三排圖》等。《康熙臺灣輿圖》1708年,康熙皇帝下詔編繪《皇輿全覽圖》,該地圖是中國第一幅繪有經緯網的全國地圖,放眼中外,都極具重大意義!
  • 【學習小組】習近平談康熙《皇輿全覽圖》的警示
    解答這個問題,他談到了康熙皇帝。康熙曾經對西方科學技術很有興趣,請了西方傳教士給他講西學,內容包括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動物學、解剖學、音樂,甚至包括哲學,光聽講解天文學的書就有100多本。是什麼時候呢?學了多長時間呢?早期大概是1670年至1682年間,曾經連續兩年零5個月不間斷學習西學。
  • 周培公為何死前獻給康熙一副《皇輿全覽圖》
    在康熙年間,曾經出現過一些戰事,比如「三蕃反叛」、「臺灣政變」、「沙俄入侵」等等。在大清朝風雨飄搖的最初,康熙年間,有這樣一個人,他一介布衣,謀士出身,卻力挽狂瀾,帶著少許的散兵遊勇身先士卒,挽救了大清動蕩的江山,使大清的國祚得以延長近二百年。他就是周培公!
  • 比默克爾地圖更早:300年前<皇輿全覽圖>入歐史
    《皇輿全覽圖》1697年5月,一位自稱是中國康熙皇帝特使的法國傳教士輾轉來到巴黎,隨身攜帶著康熙皇帝贈送給法王路易十四的49冊中國書籍。遺憾的是,當白晉經過四年的漫長旅途到達法國時,因為缺少一封康熙皇帝籤署的正式外交信件,而不能以中國欽差大臣的身份覲見路易十四,只被當作了一名普通的歸國傳教士。儘管如此,白晉的出現,在法國還是引起了巨大轟動。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人前往他的住所,向其諮詢有關中國的問題。為了獲得路易十四的支持,以順利完成康熙皇帝的使命,白晉寫了一份報告,詳細介紹了康熙本人和有關中國社會生活的種種細節。
  • 《康熙王朝》裡周培公送給康熙的大清地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周培公助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而姚啟聖則是收降臺灣水師名將施琅。並和他一起,殲滅臺灣水師主力,收復了臺灣,澎湖諸島。  由此可以看出,周培公作為康熙身邊的有功之臣,他的各方面能力不容小覷。  《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將周培公設定為大清地圖也就是《皇輿全覽圖》的設計者,並在之後將這幅圖獻給康熙。  這個說法是與歷史極度不符的。
  • 康熙《皇輿全覽圖》與西方對中國歷史疆域認識的成見
    一、康熙《皇輿全覽圖》研究綜述康熙《皇輿全覽圖》系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康熙五十六年間,在康熙皇帝的要求下,主要由法國傳教士主持,中國地方官員、士兵及一些輔助人員參與,對中國及其毗鄰地區進行測繪編制的地圖,這是我國首次利用西方現代測繪技術繪製的地圖,由於在當時也是世界上範圍最廣的實測地圖,故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地圖史上皆具有裡程碑似的意義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要獻皇圖?
    在電視劇裡《康熙王朝》裡,最讓人同情惋惜的角色就是周培公。他出身寒門,心懷天下,為康熙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無奈他是漢人的身份,康熙皇帝為了平衡朝中滿族勢力,只能將周培公外放盛京,最後卻落得個孤獨終老的下場。儘管被康熙冷落,但他沒有怨恨什麼,他理解康熙的良苦用心。
  • 清初《皇與全覽圖》的繪製,完美詮釋了我國清代洋為中用的嘗試
    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在康熙皇帝的決策和主持下,展開了全國性經緯度和三角測量。第一年在北京附近進行了試測,繪製了北京附近的地圖,由康熙皇帝親自校勘,確認新圖比舊圖精密,隨即下令推廣。從康熙四十七年起,到康熙五十七年,完成了《皇輿全覽圖》。《皇輿全覽圖》的完成是十八世紀初,中國引進外國科學技術的先例。
  • 康熙曾組織人力繪製全國地圖 10年初步完成(圖)
    有一種說法,默克爾贈送的地圖,可能是由18世紀德國著名地理學家霍曼及其家族成員哈斯「接力」繪製並保留下來的,內容是康熙初年的漢地十五省。該圖的繪製基於法國地圖學家德·安維爾在1734年繪製的中國地圖冊《中華帝國全志》。  而德·安維爾的中國地圖又基於《康熙皇輿全覽圖》。  從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時期起,歐洲繪製的中國地圖漸漸增多。
  • 陳宇:康熙御製了中國古代最準確地圖
    中國古代最準確的地圖是康熙年間的《皇輿全覽圖》。」陳宇說。  人物名片  陳宇,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地圖文化與生活分社副總編,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兼職副教授,全國「百強報刊」《地圖》雜誌原執行主編。多年來一直從事歷史地理、地圖和古地圖的研究和編輯出版工作,參與《中國古代地圖文化史》《中華文明地圖》《輿圖指要》等多部國家重點圖書的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