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又發現一條古道,為古代西京古道主要線路

2020-08-10 韶關民聲網


記者從市文廣旅體局了解到,我市新發現一條重要的古道——長崗嶺古道它是古代西京古道主要線路,也是著名的「坪石大捷」中重要一戰「長崗嶺戰鬥」發生地,更是當年中山大學在坪石教學的必經之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長崗嶺古道位於樂昌市坪石鎮武陽司村委長崗嶺,東北至西南走向,從三星坪村西北約380米的京港澳高速高架橋西側的農莊後起,至武陽司村委邱家村北側止,全長約為2977米。



路面大部分由長方形紅砂巖石板或大塊紅砂巖石塊鋪成,部分路段夾雜少量青石板,寬度為0.8-0.9米。



據了解,長崗嶺古道是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對西京古道樂昌段的線路走向、保存現狀及沿途古村落和文物點分布情況開展摸查時發現的。



市博物館文物保管部主任 李衡華:

當時發現的時候是非常驚訝的,整個石板路面保存得非常好,大概90%以上都保存了下來。發現這條古道後,做了影像資料的記錄,還有文字方面的記錄,包括歷史的考證。


古道沿途還有2座清代涼亭、1座清代石拱橋、3座清代石板橋、1個民國時期山地界碑和2座工農革命軍烈士墓等多個不可移動文物點,文化資源豐富。



據工作人員介紹,長崗嶺古道除了承載著一段紅色革命歷史,還是當年中山大學在坪石教學時的一條必經之路,對目前我市開展的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建設和研究提供重要史料支撐。



市博物館文物保管部主任 李衡華:

1945年,中山大學搬來坪石繼續教學,中山大學分別在武陽司村和三星坪村有辦學點,這條古道正好是連接武陽司和三星坪,師生經常通過這條古道進行交流 。



樂昌市博物館副館長 丘衛平:

接下來我們會以最快速度把這條古道申報成「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對這條古道還有亭子、橋進行修繕,結合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建設,發揮古驛道的最大價值 。


本臺記者報導

編輯:廖豔虹

相關焦點

  • 我市又發現一條古道,為古代西京古道主要線路!
    記者從市文廣旅體局了解到,我市新發現一條重要的古道——長崗嶺古道,它是古代西京古道主要線路,也是著名的「坪石大捷」中重要一戰「長崗嶺戰鬥」發生地,更是當年中山大學在坪石教學的必經之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 新發現!西京古道上這條重要線路,曾見證血與火的艱苦歲月
    為全面摸清西京古道樂昌段的線路走向、保存現狀及沿途的古村落和文物點分布情況,充分挖掘和保護古道文化資源,在韶關市文廣旅體局的指導下,韶關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不畏艱辛,在西京古道上的調查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近日,工作組又發現了一條重要的古道——長崗嶺古道,它既是古代西京古道的主要線路,也是著名的「坪石大捷」中重要的一戰「長崗嶺戰鬥」的發生地,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 千人「健行」千年古道!乳源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開幕
    12月12日,2020「五彩古道·環保同行」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在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燃情啟動。近千名徒步愛好者齊聚在大橋這一古道名鎮,領略醉美風光、感受歷史脈絡、探訪紅色遺蹟,共同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五彩旅程。
  • 村民自發組織踏勘保護,英德市波羅鎮西京古道重獲新生
    2018年4月,在被任命為波羅鎮鎮委書記後,丘琅彪在研讀波羅鎮人文歷史書籍時,讀到了關於「西京古道」的描述,一方面為2000多年前先輩們開山鑿路的艱辛深深感動,一方面又為曾經熱鬧非凡的千年古道無人問津感傷不已。當他試圖了解更多關於西京古道的人事物時,卻發現身邊的同事和百姓們對這條古道都知之甚少。不僅如此,甚至還存在古道上的大石塊被民工用挖機除掉或填埋的現象。
  • 乳源舉辦「五彩古道·環保同行」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 來源:韶關...
    前日,乳源瑤族自治縣在大橋鎮開展2020「五彩古道·環保同行」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近千名徒步愛好者齊聚在大橋鎮,領略醉美風光、感受歷史脈絡、探訪紅色遺蹟,開啟意義非凡的「五彩」旅程。據悉,此次活動內容豐富、精彩紛呈。
  • 乳源西京古道國家石漠公園通過專家評審
    廣東省擬建第二個國家石漠公園並順利通過省級專家評審它就是位於我市境內的乳源西京古道國家石漠公園10月13日,《廣東乳源西京古道國家石漠公園總體規劃(2020-2030)》(以下簡稱《規劃》)順利通過省級專家評審,擬上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 湖南益陽發現一條清朝古道 古道茶亭在用(組圖)
    古道上的蔭樂茶亭,至今仍為當地山民使用。日前,湖南益陽市文物部門聯合組成的桃江縣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隊,在武潭鎮境內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一條清代古道——寨子侖古道,古道上的茶亭仍然保存完好。寨子侖古道位於益陽桃江縣武潭鎮盧家橋村塘家村組的寨子侖山,在寨子侖山東北面蜿蜒而上至山嶺,翻越嶺頭至寨子侖山西南面後順勢而下,東接大子村,西接塘家村,最高海拔205米,總體呈東西走向,全長約5公裡,古道中段尚保留有不規則的塊石路面,寬1.2至1.5米,保存完好。讓考古專家們非常興奮的是,古道中段仍保存有蔭樂茶亭。
  • 廣東將建乳源西京古道國家石漠公園
    廣東擬建設乳源西京古道國家石漠公園(資料圖)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   中新網廣州10月15日電 (程景偉 林蔭)據廣東省林業局15日消息,《廣東乳源西京古道國家石漠公園總體規劃(2020-2030)》(以下簡稱
  • 《重慶古道旅遊地圖》發布 20條古道邀你暴走探秘
    1月14日,市規劃局和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發布《重慶古道旅遊地圖》,為市民梳理出我市目前保存較好的20條古道,並重點推薦了10條旅遊條件較好的古道。   古道,即古代的道路,隨著公路、鐵路等現代交通設施的出現,這些道路逐漸淡出人們視野,有的被擴寬成公路,有的被廢棄湮沒在山林之中,有的則發揮餘熱,溝通著小區域的交通,還有的則因為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較好的區域位置,成為人們探訪、郊遊的目的地。
  • 桂北地區一條新發現的湘桂古道
    作者:廖旺月 (廣西職工保障互助協會秘書長)一、 千年湘桂古道--廣道大路和桂林大道不再沉默在湖南道州(縣)和桂林之間,存在著一條千年古道。這條湘桂古道主要是石板路,有些地段是釘子路,釘子路就是用小石頭扎在泥地里舖成的路面。
  • 2020乳源紀實文學研討會文章之九ll西京古道東風新
    韶關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常務理事 蕭強虎一本《西京古道傳說故事》,二十五萬二千言打造,搜羅了這條古道上衍生的千年歷史記憶、仙人傳奇、風物俗情以及熠熠不滅的文化精神。自東漢建武十五年開鑿西京古道以後,北接騎田嶺,經湖南宜章和廣東樂昌、乳源、曲江至英德浛洸的500餘裡間, 「修庠序之教, 設婚姻之禮,邦俗從化。」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6條古道: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劍門蜀道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6條古道: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劍門蜀道 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煙塵中,曾經存在這樣一些古道,它們夾在古代荒蠻的山水之間,充滿未知的危險和詩意。這些道路承載的,不只是馬背上的貨物而已,還有路的這端與那端的文明。
  • 絲綢之路|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
    本報三門峽訊位於三門峽市陝縣境內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作為絲綢之路中國段22處遺產點之一,也是該市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6月23日,在三門峽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寧會振的引領下,大河報記者趕赴崤函古道遺址現場,實地領略這處「世遺」的獨特魅力。    寧會振介紹,崤函古道是古時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進入古陝州崤山地區(今三門峽市)道路的總稱。據史料記載,崤函古道夏商以前即開闢使用。位於三門峽市境內的夏後皋墓和周文王避風雨臺,真實地說明崤函古道在夏商時期便是東西方文化、商旅和有關交往的交通大動脈。
  • 一首炎陵詩,一條御祭古道
    炎陵詩是特指歌頌炎帝、感賦陵廟、恭紀祀典、吟詠炎帝陵周圍山川形勝的古代詩歌。何孟春(1474-1536),字子元,號燕泉,湖南郴州人氏(今郴州市北湖區魯塘鎮村頭村),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進士,官至明工部、吏部侍郎,年少曾師從李東陽門下,為「茶陵詩派」的柱石人物,尤以邊塞詩成為亮色。
  • 華夏古道看陽泉之一:井陘古道,是三千年前的一條周道
    這條古道,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曾經自始自終與華夏民族的生死存亡、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也是這條古道,曾經完整記錄了三千年來這裡所發生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大要事件;還是這條古道,竟然是帝國的咽喉,中國的襟帶,見證了太多王朝崛起、更替與興衰。甚至可以說,得此古道者,易取天下;失此古道者,難得天下。歷史上這條古道,就是中華民族的一條生命線!
  • 茶馬古道雕塑,在歷史久遠的茶馬古道上傾聽馬幫的鈴聲漸響
    說到茶馬古道,人們總會想到茶馬古道的古茶樹,湯色紅潤,香氣誘人,回味甘甜種種。殊不知其更要深刻的意義:它見證著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來因茶而締結的血肉情感;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它為人類尋找永恆的家園提供了許多實證茶馬古道是佛教東傳之路;茶馬古道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
  • 穿行茶馬古道,領略馬幫文化
    雙方各取所需形成了最初的「茶馬互市」,後來逐漸發展為多種商品的交易。在「茶馬互市」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彼此走過的一條條山路,一段段聯通內外的大道就被統稱為「茶馬古道」。紀錄片《茶馬古道:最後的馬幫》「茶馬古道」的存在,究竟有什麼價值?
  • 「秦隴鎖鑰,巴蜀咽喉」,歷史悠久的隴蜀古道對古代社會的影響
    而在這其中隴蜀古道就是一條值得人們探索的古代道路,這條古道對於研究古人的交通環境和社會環境有著突出特點。天水,終點在四川昭化嘉陵江渡口,也稱其為「鹽茶古道」,從名字上就可知這是一條重要的行商道路,而同時隴蜀古道地勢要道眾多,交通四通八達,擁有著極其優越的地理優勢,自然很多古道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 一條古道的誕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澳大利亞採礦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人們開始探索一條能把牲畜從Kimberley(金佰利)牧場運到南部市場的小道。這條路途建有54口水井的小道後來被為「坎寧古道(Canning Stock Route)」 。展覽標題中的"Yiwarra Kuju" 在當地原住民語中是"那一條路"的意思,也是原住民對坎寧古道的稱呼。
  • 這124條徽州古道,你都走過哪些呢?原來,徽州古道還蘊含著這樣神秘...
    (江南第一關) 徽州古道,通俗地說就是指古徽州境內通向山外的石板山路。它是古代徽州人為了生產生活需要而突破地理所限制,在山環水繞的環境中而開設的交通線路,它包括水路和陸路兩種交通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