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24條徽州古道,你都走過哪些呢?原來,徽州古道還蘊含著這樣神秘...

2021-01-09 騰訊網

徽州境內多山,邊境山勢更加高峻險要

徽州古道多順山勢、沿溪水而建

古時五裡一亭、十裡一廟

如今沿途依舊森林茂密,流水淙淙,景色絕佳

黃山市社科聯、黃山交廣聯手打造

徽文化融媒體宣傳品牌《閱讀徽州》可視化直播

新一期節目

於12月24日(周四)15:30—16:30 播出

安徽大學徽學中心研究員、安徽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

徽學專家陳琪作客黃山交廣融媒體可視化直播間

講述徽州古道的前世和今生

感謝交通銀行黃山分行的贊助支持

點擊下方視頻,跟隨陳琪教授一起走進胡宗憲與逍遙嶺古道的故事。

(江南第一關)

徽州古道,通俗地說就是指古徽州境內通向山外的石板山路。它是古代徽州人為了生產生活需要而突破地理所限制,在山環水繞的環境中而開設的交通線路,它包括水路和陸路兩種交通線路。今天我們所說的徽州古道是狹義的陸路交通線路,主要指古代徽州一府六縣及其相鄰地區的交通線路。

徽州古道

徽州古代道路多為翻山越嶺的羊腸小道,因其與「獸蹄鳥跡」相交,故又稱為「鳥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古屬「一府六縣」境內現存的大小古道約124條(段),古橋近千座。其中保存較好的有徽杭古道、徽饒古道和徽青古道等50條,總長度442公裡,而保持完整富有歷史價值的古道有20多條,這些徽州古道所承載的文化空間中,存在一些具有徽州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陳琪教授帶你了解朱元璋與連嶺古道的故事

徽州古道既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現代旅遊經濟的重要資源。近年來不少徽州古道已經成為徒步旅遊愛好者的首選地,這種既與大自然相融合,又可探尋古徽州文化的「邊遊覽,邊鍛鍊,邊體驗」的「驢行」方式,成為很多人「綠色生活」的一部分。一條條徽州古道逐漸成為了踏尋徽州商人足跡,探索徽州文化,體驗古道風採的經典線路。在這些古道上,他們感受古道的原始古樸,享受古道的靜謐幽深,親歷古道的歷史滄桑,盡情享受徽州古道所帶來的快樂。

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石板路已顯得坑窪不平,徜徉在古道上,宛若來一次歷史穿越,時光也像倒退了幾百年。回首那長長的來路,感覺也算是完成了一次與古人時空上的交流。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文化和歷史在這條條徽州古道上流淌著。

事實上,當一次次徒步穿越徽州古道,當一程程山水跋涉而過,我們每個攀登者都有一種抵達彼岸的感覺。隱約中,遠離了城市的喧囂繁雜;隱約中,那些遠山的鄉村喚醒了沉睡的古老文明記憶……

(清道光《徽州府志》)

一、徽州古道——一條山區社會經濟的黃金通道

徽州地處群山環繞之中,峰巒遮蔽,川谷崎嶇。四通八達的古道是古徽州與外界聯通的生命線,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徽州古代人民勤勞智慧、開拓創新、謀求發展的歷史見證。道路是相隔兩地的人們能夠進行文化交流、經濟活動的必要前提。生存空間的壓迫和資源的限制並沒有使徽州人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一代代徽州人不斷向外尋求發展,在河面上、大山中開闢了一條與外界互通互聯的生命線。

黃山市公路志、逍遙嶺(徽杭)古道、塔嶺古道

古代沒有發達的交通和通訊設施,徽州人與外界的一切交流來往,除了被譽為「黃金水道」的新安江以及青弋江、閶江等河道水路外,進出互通的道路更多的則是許多翻越崇山峻岭,由徽州府治(歙縣)通往轄境屬縣(歙縣、黟縣、績溪縣、休寧縣、祁門縣、婺源縣)及溝通周邊相鄰的杭州府、寧國府、宣州府、安慶府、池州府、饒州府、衢州府等地的古道。一代代徽州先人們篳路藍縷,開山劈石,憑藉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於是有了這一條條交通要道——徽州古道。根據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黃山公路志》記載,黃山市原有主要古道100多條近千公裡,古橋近千座。在當時那種施工難度大,施工環境惡劣的條件下,在崇山峻岭和溪流河谷間修建這麼多且好的古道與古橋,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其面對的困難與艱辛難以想像!

徽商之源漁梁壩

以當時的徽州府歙縣為中心,逐步形成九條出境古驛道,俗稱「九龍出海」。即一為徽浮古道,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縣,全程200千米;二為徽安古道,從徽州府城至安慶府全程210千米;三為徽池古道,自徽州府城到達池州府城,全程200千米;四為徽開古道,自徽州府城到達浙江省開化縣,全程140千米;五為徽婺古道,由徽州府城到婺源縣;六為徽涇古道,即徽州府城到涇縣,全程94千米;七為徽寧古道,由徽州府城到達寧國,全程120千米;八為徽青古道,由徽州府城到青陽縣,全程160千米;九為徽昌古道,徽州府城至浙江省昌化縣,全程105千米。明清時,徽商鼎盛,商運繁忙,商賈捐資,陸續修築,有東至蘇杭,西抵四川,南到閩廣,北達兩京的商運道路。同時,徽州民間自發集資修建府縣鄉村道路,使徽州古道繁榮通達。

山是生命之根,水是生命之源。從古至今,山水勝處有人家,古人行走古道。無論是官道、棧道、樵路,他們都是依山傍水。只要你仔細走走就會發現,每每一個大的徽州村落都是徽州古道的匯集點,他們是古道上一個個天然的驛站。而承載徽州人邁出大山腳步的就是這一條條翻山越嶺、蜿蜒曲折的山間道路。徽州古道是徽州村民上山下田勞作,更是兩地經商往來、人員交流的主要通道。這些崎嶇山路大大縮短了出山的路程,一批批徽州土產茶葉山貨絲綢等物品,經過古道源源不斷運往全國等地,一代代徽人也從古道走出大山,走向江浙,走向湖廣,走向全國,去尋找更為廣闊的天地。

可以說,徽州古道是徽州人民的生存之路、創業之路、經貿之路,也是人生之路、文化之路、尋夢之路。徽州古道承載了無數徽州人的夢,是徽州文化向周圍地區輻射的神經脈絡,徽州文化也因此澤被神州。我想,這不只是一條條山路,還代表了一種徽州文化的突圍和一段徽州先人創業的辛酸歷史。

二、徽州古道——一本飽經滄桑的交通史詩

元代馬致遠在《天淨沙·秋思》中寫道「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徽州古道很能夠激發起人們的思古之幽情。這些古道所建年代有早有遲,各不相同,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皆有。徽州古道最早始建於隋唐之際,但絕大多數是在明清兩代形成,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

歙縣箬嶺古道:在隋大業十三年(615),汪華起兵,開箬嶺古道,統管徽、宣、杭、睦、婺、饒六州。

休寧縣右龍嶺古道:又稱「徽州大道」,始建於唐代,是徽饒古道進入景德鎮的一條重要道路。

櫸根嶺是徽州通往池州的古道,在祁門縣箬坑鄉,因山嶺多櫸樹茂密而得名。據光緒六年《貴池縣誌》載:「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賊夏章假道櫸根嶺,寇祁門」。從這些文字記載中不難看出,唐代前後櫸根嶺古道早已是一條行人來往不絕的繁華古道。

櫸根嶺古道是經過歷年不斷的修復的過程。圓通庵「櫸根嶺造養茶亭碑銘」說的更加具體,「此處阻山帶溪,為徽池接壤,嶺以西去十五裡,始恭川李,以東行二十裡為箬溪王,又十裡則文堂陳也。」櫸根嶺是「七省通衢,萬山聳聚,五十裡鳥道蠶叢,攀躋甚苦。」

西武嶺古道:連接黟縣與祁門,危巔削壁,過者難之。唐代鑿石為盤道,宋朝黟人黃葆光繼而開拓,始有石磴。清乾隆年間古築村人孫洪維「捐資群險,躬身省督,閱五年竣工」。

昱嶺關古道,始建於五代,為皖浙交界的第一緊要關口,被譽為「歙州第一處緊要牆壁」,為歷代戰略要地。

浙嶺古道:位於休寧與婺源之間,相傳五代時有位姓方的老嫗,一個人在嶺頭常年為商旅免費施水供茶。

績溪縣逍遙嶺古道,逍遙嶺古道遠在宋寶佑年間,由本縣大石門人胡旦隨山勢鑿通此路。逍遙嶺古道上有一方摩崖石刻,「宋寶祐丁巳年,大石門胡潤捐金用工開闢,鑿去巉巖,甃(種)成階級,以便往來,永無危險。」記述了徽杭古道江南第一關開創歷史。寶祐丁已即1257年,這方摩崖石刻距今已有763年。

這段碑文佐證了,績溪大石門人胡潤,別名胡旦。胡潤在京城為官,南宋王朝建都臨安(今杭州),那時山路不通,往來必須繞行歙縣,經昱嶺關進入浙江,行程多出數日。胡潤有鑑於此,捐金用工在逍遙巖懸崖絕壁上開闢新路,縮短了行程,成為通杭捷徑。這是早期逍遙棧道的雛形。

婺源塔嶺古道:宋初通往休寧黃茅的驛道是由婺源大畈的中平寨,經大畈達休寧之黃茅,由於道路是沿澗前行,十分曲折,洪水暴發時候,經常橋塌路毀。後來婺源人汪紹捐資開路,從芙蓉、對鏡、羊鬥、塔嶺、新嶺,俗稱「徽州五嶺」,直抵黃茅。元末,汪又出資復開拓,塔嶺古道基本成型。

徽州古道,因了歷史的久遠而尤顯得厚重,因了古老的傳說,每一程誕生的一個歷史故事而尤讓人觸動心弦。徽州古道,猶如一本飽經滄桑的厚重史書,記錄著徽州昨日的輝煌和滄桑,承載著無數徽州人的夢想與辛酸。

三、徽州古道——一段神秘莫測的民間故事

徽州古道的神秘,在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徽州古道是當今黃山市風景最秀麗、文化最集中、民俗最豐富、物產最特色區域,這裡有眾多的歷史文化之謎等待探索解釋,為尋幽覓勝者提供最大舞臺。

徽杭古道——江南第一關

徽州古道,隱形於神奇靈秀的群山茂林修竹之中,無處不透視著其神秘的色彩。那些高雅的山名、道名,本身就足以令人神奇。至於古徽道始建於何年,起止於何處,有多長,多少條,耗資多少,幾時修成,為何人所修,石料從何而來等等,無疑又給人類留下一個個不解之謎。

還有徽州古道上流傳著一些神秘的傳說,譬如逍遙嶺古道的開設,明代胡宗憲在浙江當巡撫時,用一條黑犬往來績溪與杭州之間傳遞書信,黑犬頗有靈性,所走的山路是諸多道路中最近的一條。於是胡宗憲就命人跟在黑犬後面,沿線勘修了一條便道,這便是逍遙古道。胡宗憲認為這在江浙一帶堪稱最險要之處,堪稱第一,所以取名江南第一關。

朱元璋當年壘的梯田

明代朱元璋在翻越連嶺古道時,看到連嶺沒有樹木乘涼,於是從山腳弄來一楓樹枝,對蒼天說:「蒼天有眼,我今天在此栽下一枝,如果我興國願望能實現,體諒天下百姓甘苦,就讓它生長下來。如果我興國無望,那就讓它乾枯了,望蒼天明鑑。」說著就將樹枝上粗下細倒栽在山頭上。上天沒有辜負朱元璋的願望,這棵楓樹不僅頑強地活下來了,而且枝葉茂盛,雄偉強壯。只是由於朱元璋把樹倒栽,就變成這樹上粗下細的奇特形狀。這段優美動人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

朱元璋在穀雨嶺的璜田與陳友諒展開一場鏖戰,因寡不敵眾,而被元軍打散,朱元璋也被追殺得落荒而逃,一氣逃到璜坑口,看見有一個汪公大帝廟,躲入廟內汪公大帝像後,廟內蜘蛛立即結好網,如同原樣,元兵追到廟內,只見汪公大帝雕像,蛛網完整,兩旁判官、小鬼像眼珠猙獰,形似怒斥元兵樣,嚇得元兵只好掃興而去。人們都以為菩薩保佑朱元璋,是個真命天子。

大洪嶺古道

祁門縣大洪嶺古道原來是從鮑家弄上山的,大洪嶺腳下的鮑家弄演目連戲,湘源、燕窩等鄰村一帶村民都到鮑家弄看戲。戲演到午夜時分要休息,看戲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可得到鮑家弄分送的兩個米餜,恰巧分送到湘源鄭寡婦兒子頭上沒有了,看戲回家後,兒子告訴了母親,鄭寡婦十分氣憤,讓兒子第二天再去看戲時排在前面。可第二天分送米餜的人從後往前發,鄭寡婦的兒子又沒分到。鄭寡婦知道後咬牙切齒,發誓要整敗鮑家弄。

話說這寡婦雖深居大山,可夫君是個京城二品官,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了大量財產。要想置鮑家弄於死地,可不是件易事,鄭寡婦請來風水先生幫忙。這風水先生四處私訪,回稟鄭寡婦說,鮑家村是個監牢形,大洪嶺官道人來人往的商賈官差,興旺了鮑家村的商業,使鮑家弄經濟繁榮經久不衰。如果切斷鮑家村的通道自然就敗了。

於是鄭寡婦在燕窩村新開一條路直通大洪嶺,可這新道畢竟路遠難走,人們仍然是從鮑家弄來往。鄭寡婦又將道路鋪上青石板,還是沒人走。聰明的鄭寡婦讓人在老嶺腳發粽,在新嶺中亭施粥施茶,如此三年,商人官差紛紛棄舊擇新,這樣鮑家弄沒有了人流自然就衰敗了。

文化可以不在書本典籍中,也可以不被改造和消滅,而是藏身於普通人群的實際生活中,依附於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這樣的物質之上。徽州古道沿途的山名、地名、河名、村名、道名,還有一座橋、一個亭、一口井、一汪泉、一塊碑、一堵牆,甚或一掊土,也許都能告訴後人曾經輝煌的徽州文化的一些信息。或許徽州古道的歷史和文化一直鮮活如初,只是隱藏在某個角落,張望你的到來,等待你的發現。

四、徽州古道——一幅生態環境優美的畫卷

徽州古道大多數地處省界市界縣界,人煙稀少,生態環境優美。徽州地處黃山白嶽之間,位於中國亞熱帶季風區,其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溫度適宜,雨水均勻,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植被茂密,山地氣候垂直差異明顯,青山綠水,景點眾多,觀賞值高。境內山川秀美,生態優美,素有「綠色金三角」之譽。而徽州古道便穿梭其間,多順山勢、沿溪水而建,古時五裡一亭、十裡一廟,如今沿途依舊峰巒疊幛,竹海成蔭、森林茂密,流水淙淙,景色絕佳。徽州古道,匍匐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之間,猶如天梯直入雲端,與自然緊密相連,和諧相融,構成了一幅幅獨特而神奇的風景畫。置身於徽州古道,山清水澈,心曠神怡。

右龍嶺古道位於休寧縣鶴城鄉,走到這裡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片綠色的海洋。紅豆杉、銀杏、樟樹、楓香、馬尾松,石楠、狍皮樟、香榧等,如此多的古樹名木,徽州恐怕右龍當數之最,其中,紅豆杉、香榧等樹種不乏千年古樹。古村四周翠峰環抱,徽饒古商道穿村而過,古道兩側是錯落有致的有機茶園,五股尖瀑布懸在山腰。翻過右龍嶺,嶺下第一個自然村就是浮梁縣界的汪湖村,這裡有原始森林、天河谷,氣候溼潤,植被完整,從闊葉林到針葉林,從藤蔓喬木到花草灌木,色彩斑斕,層次分明,儼然是一座天然植物園。

櫸根嶺古道和赤嶺古道坐落在牯牛降國家自然保護區中,自然風光秀麗,生態環境優美,土壤肥沃富硒,野生資源豐富。沿途峰巒疊翠,古木參天,峽谷幽深,流泉飛瀑,為古徽道增添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徽饒古道浙嶺,虹關村頭溪畔,兀然屹立著一棵1000餘年古樟,冠幅達三畝,被譽為「江南第一樟」。廻嶺古道回嶺洞出洞口(即為安徽休寧界)右側有一顆五穀樹,是安徽最古老的一顆五穀樹。

塔嶺古道有個叫百丈衝的瀑布,如一條潔白飛練在青山綠水顯得格外的耀眼,從高高的瀑布從懸崖峭壁直衝而下,在谷底的深潭中濺水霧,在炎熱的夏天給人帶來無限的清涼。

春天的古道在崇山峻岭中,山花爛漫,煙雨迷漫,芬芳蘭香,松濤陣陣,流泉飛瀑,聽婉轉低回的鳥鳴,看傲然怒放的野花,都足以讓人沉浸而陶醉。夏天的古道在鬱鬱蔥蔥的樹木間,茂林修竹,清風徐來,滿目青綠,或坐於涼亭間休憩片刻,聽山澗之水吟唱,好不愜意。秋天的古道在穿村過巷的鄉村裡,楓葉如火,菊花如金,松樹青翠,風景優美,田園韻味,碩果纍纍。冬天的古道在廣袤的田野上,一幅閒適清幽的淡墨素描,一幅天人合一的天然畫卷,一曲恬靜安詳的流淌音樂。

徽州古道仿佛是一幅天然圖畫,無論你何時來,大自然的美景都在歡迎您。迤邐的古道、秀美的山水、古樸的鄉村、優質的生態、天人合一的徽州被譽為「天然攝影棚」,在你的鏡頭定格之下,在光影的轉換之間,徽州古道抖落千年的封塵,驚豔天下。

五、徽州古道——一座特色物產豐饒的寶庫

牯牛降——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寶庫

徽州境內峰巒疊障、山谷縱橫、物華天寶、物產豐饒、資源豐富,馳名品牌眾多,既是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紅、屯綠、黃山貢菊、徽墨、歙硯等名特產品和傳統工藝品的原產地,也是華東木竹、蠶桑、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的主產區之一。這些徽州特產在國內有著廣闊的市場,在明清時期徽州「民物繁夥,有漆櫧杉林之饒,富商巨賈多往」。

櫸根嶺、逍遙嶺、昱嶺關、大連嶺古道等,所經山林不僅恩賜有白朮、黃連、當歸、靈芝、石耳、石斛、厚樸、棗皮等名貴中藥材,還惠給有茶葉、筍乾、香菇、木耳、毛慄、櫧慄、獼猴桃、山核桃、黃山貢菊等名優野山珍。

俗語說:名山名水育名茶。明代《茶疏》中說:「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赤嶺古道上的歷口鎮生產的祁門紅茶,位列世界三大高香茶之首,為英國女王和王室的至愛飲品,高香美譽,香名遠播,美稱「群芳最好」、「紅茶皇后」。穀雨嶺古道上的淳安縣鳩坑茶在唐時列為貢茶,名鎮東南,稱「睦州貢鳩坑茶」。徽杭古道昱嶺關下竹鋪村生產的老竹大方是徽州傳統名茶,創製於明朝,清代已入貢茶之列。右龍嶺古道上祁門縣鳧峰鎮所產鳧綠,為屯綠「四大名家茶」之一,號稱「屯綠之冠」。右龍嶺古道沿線均為新安有機茶生產基地。

右龍古道的瑤裡鎮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因是「高嶺土」的命名地而在陶瓷圈內聞名遐邇,是景德鎮成為「瓷都」不可或缺的要地。

塔嶺古道中的硯山是歙硯原料的產地,宋元祐年間,黃庭堅時任國史編修官,奉命來婺源硯山取硯,看到龍尾山一帶奇特的自然風光和金星燦爛的龍尾硯,欣然命筆,寫下了長達42行的詩作《硯山行》。黃庭堅一路前行感慨很多。特別是對古道的體會很深,為此寫出了「新安出城二百裡,走峰奔巒如鬥蟻。陸不通車水不舟,步步穿雲到龍尾。」的詩句。

浙嶺古道上的虹關村是明清時代享譽全國的「徽墨」產地,墨鋪有百餘家以上,僅詹氏一姓就有80餘家。詹氏制墨不僅「銷售於二十三行省」,而且遠銷日本、東南亞各國。至今許多著名墨師的宅第保存完好。今天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山前山後植松篁,亦有田疇插綠秧。不是桃花流出洞,哪知此處墨研香」的盛景。還有仙銅古道上樵山村自古就生產宣紙的原料青檀皮,有「涇縣的宣紙、樵山的檀皮」之說。

赤嶺古道上的祁門縣歷口是祁門紅茶重要產地,1915年「祁紅」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赤嶺古道下面的曾國藩演兵場、點將臺等遺蹟依稀可辨,徽州菜中的一大經典安凌千層鍋又名「曾國藩行軍鍋」在此出產。以及臭鱖魚和中和湯兩道徽州名菜有淵源關係。

徽州這些大自然的豐厚饋贈,成為古代山民的主要生活來源,徽商的主要貿易產品,養育著山民,滋潤著徽商。徽州商人最初就是從販運本地特產售賣出去,同時又將本地所需要的糧鹽絲等物品從外地輸入進來而起步的。

撰稿:陳琪

文字整理:方俊

小視頻剪輯:方俊

相關焦點

  • 徽州竦嶺古道:胡適就是從這裡走出大山的
    我是今年走過楊桃嶺後,才決定走這條古道的。它們同為一條古道殘存下來的兩小段,前者在上莊以北,連接旌德江村,後者居南,通達古城歙縣。如果說楊桃嶺古道是胡適的「姻緣之路」,竦嶺則是上莊人走出大山的生存之路,求學之路,經商之路。
  • 叢山關古道:曾是徽州北大門,日本侵略者都望而卻步,現在呢?
    作為徽州古道系列的第五十次行走,我還是走進這處「徽(州)宣(州)之脊」,釣沉那段羸弱厚重的歷史,尋覓千年歲月留在這片土地上的最後遺存。叢山關位於績溪縣揚溪鎮叢山村,距古徽州府城歙縣五十公裡,1956年行政區劃調整前一直是徽州與宣州界嶺,為黃山、天目山餘脈的分界點,也是新安江與長江的分水嶺。
  • 績溪翬嶺古道:相傳徽州的「徽」字就源於此地
    他老人家九五之尊,錦衣玉食,並非當年在徽州山野裡「打遊擊」的老朱皇帝,哪走得了這三尺鳥道,更別說這窮山僻壤的翬嶺。徽州鄉間一些關於乾隆的傳說,也僅僅是一種樸素的皇權思緒而已,在翬嶺腳村,聽說「羽嶺」時,我笑而不語。二 翬嶺古道翬嶺腳村距高速公路績溪縣出口不遠,現屬華陽鎮高遷村。
  • 「浙」十大山間古道 你走過幾條?
    古道是一首沉重的詩,曲折蜿蜒、綿延幽長,是古代貿易的商隊用汗水甚至血滴在浙江的山水和叢林之間「開拓」而出。古代民族的風俗痕跡和數不清道不盡的故事流散在這些古道上,等著後人前往傾聽。讓我們踏上林間小路,伴隨風中漂浮已久的馬鈴聲,追尋浙江文化歷史上一條條神秘的古道。
  • 績溪遙遙巖古道:改名「徽杭古道」後,讓徽州人似乎丟了方位感
    原創作者:黃良順【題記】作為我走過的第四十條徽州古道,此刻,我從未有過如此複雜的心情——如何稱呼這條被評為「中國十大古道」之一、自稱「徽杭古道」的精美古磴道呢這一點在《績溪縣誌》(1998年版)中得到確認,即「逍遙巖道」為「鄉道」;其二,廣義上,古徽州任何一個地方通往杭州的步道都可稱之為「徽杭古道」,這樣的「徽杭古道」不計其數,現存路面完好的也有近十條(段),「徽饒」、「徽寧」古道亦然,如此命名,本身就沒有意義;其三,原始的「遙遙巖古道」現僅存兩三公裡,連接伏嶺鎮魚川村與黃茅培村之間,藍天凹路段有少量石板路面,斷斷續續的,因此冠名
  • 櫸根關古道:此處山水最徽州
    ——吳淞《初夏雨後過石臺櫸根關》櫸根關古徽道,坐落在皖南石臺、祁門、東至三縣交界處的仙寓山上,古稱「徽饒通衢」,是安徽徽州通往江西饒州的一條省際大道古道沿線和坐落的仙寓山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古長城、古墓葬、古亭、石碑、石刻、石雕和古戰場等古遺址。
  • 濟南出發,徽州自駕,一程山水一程歌,一夢到徽州
    在我的想像裡南方就在長江之南,那裡有青山綠水,有似錦繁花,有彎彎小橋潺潺流水,有薄霧輕纏炊煙縈繞的鄉野人家,無論是南方的哪裡好像都帶著那麼點恬淡又悠遠的氣質。直到我去了徽州,總算找到了這樣一片世外桃源般安靜祥和的古城古鎮。徽州,古稱歙州,"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無論白天黑夜,徽州都像是一副恬淡的水墨畫。
  • 中國最美15條古道,徒步愛好者趕快收藏吧!
    這些道路承載的,不只是馬背上的貨物而已,還有路的這端與那端的文明。作為徒步愛好者,你想不想試一試走走看呢?唐蕃古道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是最引人關注的還是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將藏漢人民緊緊連在一起的這段歷史佳話。
  • 徽州古村落~靈山村
    在古老與現代的結合,一條河流穿過整個村莊,這也是靈山的母親河,滋潤著多少代的徽州人,整個村莊沿著河流而建,路面採用方形花崗石條鋪設,當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徽州人的設計巧妙之處,因為村莊和河道挨著太緊,所以全部鋪設佔用了河道,會引起內澇,且路面又窄,聰明的徽州人採用鬥拱式的方法
  • 古道行 | 茶亭、古樟與油紙傘,婺源徽饒古道見聞
    過去,徽饒古道就是村中的主街。這條街從査氏總祠至村南的下祠堂,長約一公裡左右。現今,這條昔日繁華的長街已經冷落,店鋪多改為住宅,不過老街上有一家「査記酒坊」,自清朝雍正年間便開始釀酒,至今已傳十一代,是當地的老字號。傍水而居的鳳山村,河邊還聳立一座白色磚塔,引人注目。塔,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六面七層,高近三十米,是婺源僅存的一座風水塔。
  • 15條最適合徒步的中國古道,見證歷史風雲之旅!
    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線路,它蘊藏著數不盡的文化遺產。前些年在古劍門關的遺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關,成為它身後千年古道的一個嶄新標誌。這條古道,一年四季皆宜徒步。
  • 夏日行古道 | 茶亭、古樟與油紙傘,重拾婺源徽饒古道見聞
    過去,徽饒古道就是村中的主街。這條街從査氏總祠至村南的下祠堂,長約一公裡左右。現今,這條昔日繁華的長街已經冷落,店鋪多改為住宅,不過老街上有一家「査記酒坊」,自清朝雍正年間便開始釀酒,至今已傳十一代,是當地的老字號。傍水而居的鳳山村,河邊還聳立一座白色磚塔,引人注目。
  • 江南秘境之徽開古道《中國古道》策劃
    歷史上,徽開古道在物資交流、人員交往、信息傳遞等方面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徽州通往浙江的重要古道之一,徽開古道是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開化縣的道路。徽劇為中國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一種重要的漢族地方戲曲,也是中國戲曲的一個重要劇種,不僅京劇是在它的基礎上演變形成,中國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也都與它有著歷史淵源關係,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 金華馬嶺古道:億年美女遙相望 千載古道盡朝暉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條古道的魅力和驚奇。  馬嶺古道距縣城約20公裡,始於浦江縣虞宅鄉馬嶺腳村,終點為鄰縣桐廬蘆茨埠,蜿蜒於浦江、建德、桐廬三地交界處的崇山峻岭中,全長28公裡。青石板鋪築的古道,從馬嶺隧道口沿山而上,或穿行竹海,或匍匐茶園,依偎密林,蒼蒼茫茫,遠上天際。
  • 無夢到徽州 最江南的煙雨
    徽州地處黃山與天目山脈間,東臨吳越故都杭州,與浙西的金衢嚴三州唇齒相依,風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牆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築與之相得益彰,素有「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之美稱。  4.喝最正宗的黃山茶  中國十大名茶有三種都產自徽州,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大街小巷,茶樓酒館,都可以隨意點上一杯黃山茶,品一品最地道的茶香,分享一段最悠閒的時光。
  • 古道浙裡尋 古道上的這些故事 你肯定沒聽過
    這棟別墅,正是今天第一個古道故事的主人公,胡雪巖的故居。胡雪巖是從杭徽古道踏上了他波瀾的一生的。他是安徽績溪人,和胡適是本家,都屬於績溪胡氏。他們那有句挺有名的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句話什麼意思?皖南在古代叫徽州。這個地方丘陵連綿,地少人多,生活艱苦。自宋朝以來, 當地人的活法就是往外求生。
  • 驚奇,寧國暗藏著10條古道
    徽湖古道位於寧國市梅林鎮陽山村境內,經董嶺關與湖州接壤,現存古道全長約3.5公裡,路面為就地取材的石板鋪成,平均寬度約為1.5米左右。古道出寧國後進入浙江省安吉縣杭垓境內。該段古道與寧國往古徽州的南線古道在梅林沙埠相連,為寧國、古徽州與浙江湖州方向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
  • 2018我們走過那條古道
    圖文作者:行者自娛(莆仙資深文旅人)有條古道循繞山間溪澗有種文化埋藏松林翠竹那條古道那群人洋溢古韻神風不平凡的日子冉冉升起的朝霞神奇的在古道上綻放炫麗的風採那條古道啊走進去文雅儒士走出來英雄豪傑唯願人間都是愛古道蒼涼也是歌
  • 古徽州建築之「徽州照壁」
    那什麼又是屏風呢,就是遮擋不雅,或者風水不好的屏障,還有一種就是說擋著鬼不讓進家裡來。照壁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特有的部分。明朝時特別流行,一般講,在大門內的屏蔽物。古人稱之為:「蕭牆」。因而有禍起蕭牆之說。在舊時,人們認為自己宅中不斷有鬼來訪,修上一堵牆,以斷鬼的來路。因為據說小鬼只走直線,不會轉彎。
  • 醉美金秋 給你五大不得不去徽州的理由
    曬秋是徽州老百姓恆久的習慣。在秋天,那承載著泥土深情和農人喜悅的玉米、花生、辣椒陸續被收穫,田裡的斑斕漸漸隱去,而另一道風景在晴空下一一顯現:場院裡、門前空地、農家屋頂,各種穀實你方曬罷我登場,展示著歸倉前最驕人的風採。在徽州,你隨心爬上一座山坡,就能看到一片風景;不經意走進一個村莊,就能走進一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