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戲劇,源於上古時期的巫祀文化,從來都是說唱舞樂結合,近代西方戲劇傳入中國後,它們只有表演和對白,沒有演唱的部分,一度讓喜歡載歌載舞的中國人很不適應。
這種形式的演出,最初是由我們的鄰居日本,向西方世界學習的時候一併搞來的藝術形式。1906年冬,中國留日學生在東京成立文化社團&34;,主要成員是李叔同、歐陽予倩、陸靜若等人。次年,他們排演了法國小仲馬《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反串女一號瑪格麗特,全劇沿用西方戲劇模式,以口語對白演繹故事。這被史學界公認為中國現代話劇的開端。
1910年底,這種形式由留日學生任天知帶回上海,成立了社團&34;,創立&34;,這種戲劇也被稱為&34;,雖然它僅僅存在了兩年多時間,卻受到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肯定,它開啟的戲劇新風奠定了中國話劇發展的基礎。
文明戲,作為外來的藝術形式,要想在中華大地紮根生長,必然要與本土文化產生磨合、碰撞,由於演出形式的粗鄙淺陋,思想內涵的貧乏無力,文明戲甚至淪為沒有劇本、沒有排演、沒有質量的臨場發揮,這種形式很快淡出演藝主流。
文明戲雖然衰落,但是在新舊思想衝擊的歲月,它的存在價值,為五四時期新劇的誕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條件。1928年,中國著名劇作家、電影第一人洪森把這種以對話和動作為內容的戲劇樣式進行全面改良,稱為&34;,這是西方近代戲劇傳入中國後,第一次有了大家公認的官方名稱,並沿用至今。
洪森的主要活動在青島,青島第一個話劇團,也就成立於1928年,叫做&34;,排演了大詩人徐志摩的唯一話劇劇本《卞崑岡》。1932年,&34;事變爆發後,響應上海左翼作家聯盟和左翼戲劇家聯盟的號召,青島成立了自己的&34;和&34;小組,對外分別稱作&34;、&34;。
上世紀三十年代,青島吸引了包括老舍、梁實秋、沈從文、蕭紅蕭軍等大批文化名人,一時間星光璀璨,名作層出不窮,他們的學術和創作活動,極大豐富了青島文化內涵,使青島成為繼北平、上海之後的第三大文化中心。國立青島大學和改組後的國立山東大學,則是這個文化中心當之無愧的大本營。&34;和&34;青島小組,都是在國立青島大學(後為國立山東大學)內部成立的,廣泛團結進步師生,開展愛國救亡運動,在現實鬥爭中的影響力巨大。
&34;,內部全稱叫&34;,它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話劇這個群眾易於接受的戲劇形式,反映當時國統區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宣傳和團結一切力量抗日救亡,共赴國難。
海鷗劇社成立後,短時間內即趕排了兩齣話劇,《月亮升起》和《工廠夜景》,於1932年5月28日,在國立青島大學小禮堂首場演出。《月亮升起》源自愛爾蘭作品,講述的是革命者收到了通緝令,與準備逮捕他的警察做鬥爭的故事,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工廠夜景》則是現實題材,反映了產業工人反抗壓榨和剝削進行反抗鬥爭的故事。
&34;事變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社會思潮動蕩,這兩部貼近現實的話劇受到廣泛歡迎。演出當晚,國立青島大學校內外&34;。這兩齣話劇的演出成功,引發了觀眾和社會的強烈共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時左翼作家聯盟的機關刊物《文藝新聞》,用&34;為題,盛讚這次演出的重大意義。
這次演出,使海鷗劇社進一步激發了校園學生們的愛國熱忱,很多同學從死讀書本不問世事的迷茫中甦醒過來,變為抗日救亡的積極分子,對青島的全面愛國運動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不久後,國立青島大學爆發了第三次全校愛國運動,一度愈演愈烈。
此事件鬧到南京,1932年7月,國民黨政府以教育部名義宣布解散國立青島大學,海鷗劇社的締造者遭到國民黨當局通緝,其他成員被迫轉移,海鷗劇社停止一切活動。
當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改組為國立山東大學,趙太侔任校長,海鷗劇社恢復了演出活動,並由校園內部擴展至社會層面。他們先後排演了《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亂鍾》、《SOS》等劇目,在校內禮堂和青島大舞臺上演,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
除了在市區演出,海鷗劇社還把話劇改編成街頭劇,把演出範圍延伸到鄉村,更廣泛的教育民眾、喚醒民眾。1933年春節,他們在嶗山裡的村莊搭臺,上演了著名的現實鬥爭劇目《飢餓線上》,這部劇改編自《放下你的鞭子》。
《放下你的鞭子》劇本源自上海,是一部反映人民群眾抗日思想的話劇。這部劇傳到青島以後,劇社認為情節易於理解,感染力強,可以搬到鄉村演出,更好宣傳抗日救亡。為了適應現實需要,他們對原版話劇進行改編,服裝道具更加簡練,使之成為適合鄉村露天演出的&34;,更名為《飢餓線上》。在語言的運用上,也摒棄了原先的話劇腔調,更多使用地方方言,引發群眾共鳴。
海鷗劇社的這種創新和發展,在青島、山東乃至全國,都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事情,具有深遠影響。後來這齣戲在北平公演,引起巨大轟動,成為抗戰初期影響最為廣泛、在全國各地演出場次最多的一個劇目。
海鷗劇社的成功,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警覺,1933年夏,海鷗劇社再次停止活動。劇社的主要成員,在建國後成為作家、戲劇家。1998年春,海鷗劇社在中國海洋大學校內復建,宣告了它的重生。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頭條號&34;,歡迎轉發,不接受搬運式抄襲轉載。文章相關圖文資料,均來自網際網路公共資源,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