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3月20日訊 南通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學城博士的專著《〈說文〉古文研究》,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據介紹,該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傳抄古文源流疏證」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說文》是中國傳統文字學的奠基之作,一經問世,備受推崇。清代國學大師王鳴盛說過:「《說文解字》是天下第一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說文解字》不僅是中國第一部體例完備的字典,同時也是漢代的「百科全書」。
《說文》體例兼錄小篆、古文和籀文。其中,古文保留了大量戰國文字資料,向來被稱為最奇特怪異、最難認的古文字,既不同於殷商甲骨文字,又與篆隸文字差別很大,後人很難正確釋認,甚至被認為是「面壁虛造」的「偽文字」。歷代文字學者對此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近年來,隨著大批戰國文字資料的不斷發現,《說文》古文在中華文明的產生與傳承中具有的重要價值,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古文字學研究枯燥乏味,年輕人一般對此提不起興趣。張學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75後,卻樂此不疲。近年來,張學城在古文字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公開發表論文10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2006年,張學城考取安徽大學徐在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從此,他每天浸淫於《說文》古文研究,自認為「做了點有意義的純粹學術」,收穫頗豐,也值得懷念。
《〈說文〉古文研究》共五章,繁體橫排版式,21萬字,除《說文》古文概述外,還第一次全面地對《說文》古文研究史進行了梳理,並逐字對《說文》480個篆體古文進行了全面釋證。在充分吸收前人《說文》古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面利用新近出土的古文字資料,對《說文》古文進行了細緻、全面的釋證,證明了古文來源,闡明了古文的形體演變軌跡。
張學城博士還通過傳抄古文、出土文獻等資料與《楚辭》展開互證,在《楚辭》文本的新證上進行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探索,成功解讀了《楚辭》訓詁中的一些疑難癥結,在補證前人的卓識的同時,也糾正了前人的一些研究謬誤,並且對某些古文的形體提出了新的看法。
安徽大學漢字研究所所長徐在國教授認為,《〈說文〉古文研究》辨析所用的古文字材料、學術界新成果細緻,梳理《說文》古文形體的源流細緻得當,創穫頗多,是目前《說文》古文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通訊員張衛斌 記者尤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