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我們城市的詩意
為草堂而痴迷,而凝望
(圖:@草堂詩意小徑)
一天夜裡,我和一個好朋友來到一條安靜的小巷,
找了一家還算靜謐愜意的小酒館,
點了一份米酒,相談甚歡。
朋友說:什麼事情淺嘗則好,何必深愛,
有時候深愛一件事、一個人都不算是好事。
(圖:@越來越文藝的泡桐樹街)
那晚後,針對於這句話,
我一直在想,它對嗎?
後來我倒覺得,其實無所謂對或不對,
上帝也允許每個人的生命態度勿需雷同,
我只是想到了我由衷喜愛過的一些事,
深愛,確實是有一些「自虐」的,
並不是一直都伴隨著喜悅,
相對來說,滿足感大於喜悅,
比如挑燈讀《紅樓夢》,
比如春風逛草堂。
(圖:@夜色裡的草堂)
而今天我要分享的,
便是在過去很多次草堂之行後,
我一直想寫的一篇——姑且算是分享的一份心得吧。
(圖:@草堂景色)
我是一個熱愛人文旅行的人,
過去幾年都在深圳博物館做志願者。
曾經帶著作為一個講解員的身份,
去接觸博物館觀眾,去傳達我所知的知識。
但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收穫,
卻是我目睹了很多學富五車的人,
一直在努力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告訴更多人。
基於此,我想介紹這座草堂,
一個我第一次認真去逛的博物館。
(圖:@草堂一角)
曾無數次在不同的地方,
目睹很多人只是去草堂拍了一圈照,
甚至都沒有認真看一眼它就悻悻離開了,
對於大部分哪怕是我認識的人來說,
對於草堂的評價是:這是一個超難玩的地方。
門票60還不便宜,一個字:「坑」。
(圖:@草堂一角)
但是我要說的是,
草堂是一個在成都經歷任何一次戰亂之後,
都會被重建的成都名勝,
它是中國首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之一,
也是中國第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也許你不是頭銜控,
但它仍然不愧為成都的一個經典的人文地標。
(圖:@草堂馮至石碑)
就好像詩人馮至說過的一樣,
人們提到杜甫時,
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
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其實杜甫何嘗不是在堅持它深愛的事情呢?
浣花草堂
中國文人情懷的精神地標
(圖:@草堂茅屋)
今天我們去杜甫草堂,很多人以為就是去看看杜甫當年的家。實際上詩人筆下風雨飄搖的茅屋,在他離開成都後,便不復存在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茅屋,實際上是現代人根據四川民居風格重建的。
(圖:@草堂茅屋)
關於重建消失的建築,有些人認為是沒必要的,消失了就消失了,找回來也是跟原本存在的是沒有任何關聯,意義在哪?
(圖:@草堂茅屋)
可是如果對草堂一千多年歷史稍作了解,就會發現一個現象,每到朝代更替之時,成都就會經歷一場浩劫,原來的文化地標被毀於戰亂。然後就是重建,而草堂是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去重建或者重修的地方。
(圖:@草堂茅屋)
在近些年的中國境內,有很多消失的古建築開始重建,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但我還是覺得草堂的茅屋略顯不同,因為它不僅僅是關於杜甫的,它像是一種精神、信仰,也許概括起來,我覺得它代表的是自古以來一種文人式的情懷。
(圖:@杜甫像)
我想有必要再來了解一下杜甫。
杜甫其人,生於官宦世家,先祖是西晉名將杜預,祖父是初唐被譽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它從小就受到過很好的教育,七歲就能寫詩。
(圖:@杜甫遊歷過的泰山)
杜甫的青年時代,和當時的青年們選擇是一樣的。遊歷中國大好河山、參加科舉考試,結交各路人脈,為自己的仕途做準備,也認識了那個時代很多知名的詩人,比如我們熟知的李白。
(圖:@清幽的草堂紅牆夾道)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我們給定「詩人」這個身份認知的古人,其實他們自己卻不認為自己是職業詩人。就好比杜甫的理想,其實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輔佐天子,讓他成為一個比肩堯舜的帝王,讓社會風俗再次歸於醇厚。
(圖:@現在的浣花溪畔)
終其一生,杜甫都沒有得到成為輔弼之臣的機會,或許,他本來就過於理想化了。然後安史之亂爆發了,他和他的時代一樣經歷了重重磨難,盛唐衰落了。
(圖:@清代杜甫石刻像)
起初杜甫寫詩,和那個時代的文人墨客一樣,寫青年壯志,寫祖國山川,寫好友離別,寫盛世時光,也寫為結交權貴而作的投謁詩。
(圖:@臘梅花開時節的草堂)
後來,我們看到他的筆端,開始在批駁揭露時代的種種亂象,開始聚焦普通老百姓動蕩不安的生活,開始記錄和反思那段跌宕的歷史,開始有更多的更偉大的人文主義情懷的詩篇,他走上了「詩聖」之路,他的詩後來被稱為「詩史」。
(圖:@杜甫曾遊歷過的古城閬中)
然後他幾經輾轉漂泊來到了成都,那個遠離戰亂,同時也遠離了長安的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建好了茅屋草堂,本來他的生活可以開始安逸的,但是他沒有丟掉自己的初心,他依然心繫家國,心繫山河破碎的國家和受難的人們。成都離他的政治理想,卻越來越遙遠了。
(圖:@杜甫曾到訪過的名勝武侯祠)
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狼狽不堪的一天,他的茅屋被吹得七零八落狼狽不堪,他正處於自顧不暇的當下,可他卻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就是一種偉大。
(圖:@杜甫草堂)
在大唐滅亡後,五代著名詩人韋莊,來此重結草堂,歷朝歷代有過多少文人來此瞻仰勝跡。草堂終究沒有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草堂本身就像一個飽受磨難的志士。
(圖:@杜甫草堂茅屋舊居)
依然懷念杜甫的那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茅屋就是一個精神地標,它凝聚了多少文人共同的理想——心繫家國天下,在很多酷暗的現實面前反思,傳遞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價值。我想那才應該是民族的,所謂中國式大丈夫的情懷吧。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圖:@草堂浣花夫人祠)
現在的草堂已經是成都最著名的人文勝跡了,但即是很多人花了門票進去,都不見得理解草堂的價值。所以這裡,普及一下草堂的文化看點,本身它就值得你去瞻仰。
草堂正門——《甄嬛傳》果郡王允禮題字
(圖:@草堂正門)
草堂正門,草堂紀念建築中軸線主體的第一重建築,大門匾額上的「草堂」二字則是前兩年比較火的《甄嬛傳》裡果親王允禮所題。
(圖:@《甄嬛傳》劇照)
大門對聯「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則點名了草堂所在的位置,原句出自杜甫的詩《懷錦水居止二首》。
大廨——給杜甫的辦公室
(圖:@大廨)
大廨是草堂中軸線的第二重建築,「廨」就是官署的意思,杜甫終其一生的願望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卻從沒有好的仕途機會,嘉慶年間重修草堂,專門修建了這棟有象徵意義的敞廳式建築。
(圖:@杜甫銅像)
大廨內陳設簡單,最顯眼的就是這尊銅像,它是我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作品。杜甫身軀單薄,手握一卷詩書,飽經憂患的眼神望向遠方。
詩史堂——杜甫一生作詩最好的概括
(圖:@詩史堂)
詩史堂是草堂中軸線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一生成就最高的還是詩歌,他的詩歌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朝的社會生活畫卷,所以被稱為「詩史」。
(圖:@杜甫半身雕像)
微蹙的眉毛,深沉的目光,冷峻的嘴角,憂國憂民的心境……這是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的作品,寫實化的手法再現杜甫的神思。塑像背後則是朱德總司令題寫的「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楹聯。
(圖:@杜甫泥塑)
詩史堂除了保留各路文人題的名聯外,還有不少形式的杜甫像的展現,比如這尊泥塑,它出自成都著名民間泥塑藝人泥人蔡之手。
柴門——詩意之門
(圖:@柴門)
柴門是草堂中軸線的第四重建築,也是最小最簡樸的建築,它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的院門。
(圖:@柴門)
門上匾額「柴門」二字是現代著名畫家潘天壽先生所書。
恰受航軒——古本杜甫詩集大觀
(圖:@恰受航軒)
恰受航軒是工部祠前小院西邊的房屋,因建築形狀狹長如舟而命名,取自杜詩「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意思是:秋天錦江裡的水深不過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兩三個人。
(圖:@南宋淳熙刻本杜甫詩集)
現在的恰受航軒集中展示了草堂收藏的各類古本杜甫詩集,其中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是國家一級文物古籍,是杜甫草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工部祠——千年詩聖的永恆紀念
(圖:@工部祠)
工部祠是草堂中軸線的最後一重建築,因為杜甫在好朋友嚴武的推薦下,曾在成都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一職,後人將杜甫稱為杜工部,紀念他的祠堂就被稱為工部祠。
(圖:@工部祠匾額)
工部祠匾額三個字是由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書。
(圖:@杜甫神龕)
工部祠內設有杜甫的神龕,東西兩側還分別有宋代詩人陸遊和黃庭堅的神龕,三人同時受到推崇和紀念。原因在於,陸遊和黃庭堅在詩歌創作上本身十分推崇杜甫,再者,兩人都曾寓居蜀地,留下了不少詠蜀名篇。
少陵草堂碑亭——再遇《甄嬛傳》果親王允禮
(圖:@碑亭夜景)
歷史上把漢宣帝的陵墓稱為「杜陵」,而將宣帝許皇后陵稱之為少陵,杜甫曾住在少陵附近居住。杜甫在長安時,曾把自己稱為「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後世便把他稱為杜少陵,於是將他曾在成都住過的草堂稱為「少陵草堂」。
(圖:@甄嬛傳裡的果親王)
公元1734年,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允禮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時,特地拜謁了草堂,允禮親自手書了「少陵草堂」四個大字。
茅屋故居——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圖:@茅屋故居)
1997年恢復重建的茅屋,借用了杜甫在成都的240首詩裡的意境,古樸自然,清幽宜人。茅屋是典型的川西民居,穿鬥架子,詩意滿滿。
唐代遺址——杜甫時代的真實寫照
(圖:@唐代遺址)
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進入21世紀後,居然在草堂發現了唐代的生活遺蹟。生活用的陶器、娛樂用的棋子、陶珠等都有發現,還有三眼水井,它們為我們再現了杜甫曾在詩中描寫過的那個美麗的成都鄉下,顯得如此生機勃勃。
大雅堂——從古寺廟到文學紀念堂
(圖:@大雅堂)
大雅堂本來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現在是詩歌文化的陳列廳。陳列著講述杜甫一生的壁畫,和中國詩歌史上12位著名詩人的雕像。
(圖:@古籍修復現場)
現在在大雅堂後面還開放了古籍修復的展示,可以隔著玻璃近距離觀看古籍修復的現場。
萬佛樓——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
(圖:@夜遊草堂萬佛樓)
萬佛樓本來是成都著名古建築,歷史上成都有「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稱。萬佛樓毀於文革,在2004年重新發現了萬佛樓的建築基址,在這個基礎上重建了新的萬佛樓,是草堂名勝的一個補充。
草堂名聯集錦
尋幽訪勝,古今千年對話
(圖:@草堂影壁)
在草堂,除了觸摸古蹟以外,還可以看到不少文人政客對草堂題詠的對聯。我個人覺得非常有趣的是,古人寫對聯是遊歷草堂時,表達自己對杜甫的崇敬;而很多原來書法家書寫的對聯大都毀於民國,現存對聯則是現代書法家重新來書寫的。所以我們遊草堂的時候,除了瞻仰杜甫,還可以一品歷代先輩們的文採和修養,這就是穿越古今的對話。
上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
下聯: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這幅對聯是清朝名士顧復初題寫的名聯,顧復初是寓居蜀地的蘇州人,頗有文採。這幅對聯寫的是杜甫雖懷才不遇,但總能因詩留名。同時表達了自己和杜甫的遭遇一致,流寓蜀中,寄人籬下,有志難伸。
上聯:吏情更覺滄州遠。
下聯:詩卷長留天地間。
這幅對聯晚清曾官至四川總督的吳棠,直接借用杜甫兩首詩的句子做的對聯。讚揚了杜甫致君堯舜的追求和偉大的詩歌成就。
上聯:詩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下聯:橋通萬裡,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此聯為晚清四川總督丁寶楨所題草堂名聯,上聯將杜甫與諸葛亮對比,說他們的精神同樣值得千古紀念,下聯則說他們同樣壯志未酬南歸故裡,具備強烈的詠史格調。
而丁寶楨其人還是宮保雞丁的發明者。
上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
下聯:千年豔慕,猶勞車馬駐江幹。
此聯為明人何宇度所作,借用了杜甫詩:「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幹。」原意本來是,我哪有那麼大的文採,值得大家駕著車馬來拜訪我的謙遜之辭。改了兩個字後,變成了深深敬慕推崇之意。
上聯:自許詩成風雨驚,將平生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
下聯:莫言地僻經過少,看今日寒泉配食,遠同吳郡三高。
此聯為清末大名士王闓運撰,講的是杜甫的詩歌成就巨大,影響了後世詩歌發展,尤其是黃庭堅的江西詩派和陸遊的劍南詩派,讓後人絡繹不絕地來此憑弔瞻仰。
上聯:錦水春風公佔卻;
下聯:草堂人日我歸來。
此聯為清代四川學政何紹基撰,講的是杜甫草堂佔據了錦水春風之地,每年人日都吸引後人來瞻仰。人日是每年正月初七,成都過去有人日拜草堂的習俗。
上聯:水竹傍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圓沙依草閣;
下聯:樓臺開麗景,結花間小隊,野梅官柳滿春城。
此聯為清代四川總督常明撰,上聯追憶杜甫的詩歌創作和生活場景,下聯寫現在看到的草堂之景及人們來此瞻拜的情景。
上聯:側身天地更懷古;
下聯:獨立蒼茫自詠詩。
這幅對聯的書寫者是四川近代學者、詩人謝無量,上聯和下聯都直接用杜甫兩首詩中的詩句,比較好的概括了杜甫一生坎坷、終不得志的一生。
上聯:歌吟成史乘,忠君愛國,每飯不忘,詩卷遂為唐變雅;
下聯:仕隱好溪山,遷客騷人,多聚於此,草堂應作魯靈光。
此聯為清代醫學家嚴嶽蓮撰,上聯是對杜甫詩歌高度評價,下聯是對現在草堂盛況的描述。
其實草堂的對聯很多,沒辦法一一列舉,幾乎都是對杜甫精神的瞻仰和祭拜。但寫到這,我覺得已經算差不多了。
可還是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你,能夠理解我想傳遞的它的價值。因為有些人和他身上的精神氣質,是超越歷史的,是屬於我們這個民族的。
關於杜甫草堂,就寫到這裡了。
同樣,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就關注這個公眾號吧!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喜歡這個公眾號,也推薦他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