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齊聚福建漳州共研「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專家學者齊聚福建漳州共研「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

2020-10-18 09:36: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沙龍交流活動中,穿插充滿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元素節目。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漳州10月18日電 (塗志偉 沈毅玲)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17日在漳州古城舉辦「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研討會與第八場閩南文化沙龍。來自閩、贛、浙三地的專家學者探討了閩客移民史、建築、方言、風俗、民間信仰及閩客文化的現代傳播等問題。

  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播過程中與其他文明相互交融。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動經濟文化建設發展,做長做久文化產業,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寫好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充分交流發展這篇文章,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贛南師範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教授林曉平發表主題演講。主辦方供圖

  閩南師範大學教授湯漳平、贛南師範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教授林曉平、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員、龍巖市政協文史與學習委原主任孫國亮和漳州文管辦原主任、文博研究員楊麗華從各自專業的視角,分別發表題為《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的關係》《閩南民間信仰與客家民間信仰的關係》《閩南民俗與客家民俗的聯繫和區別》《淺談閩南土樓與客家土樓在建築上的共性與個性》主題演講。

  湯漳平認為,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均來源於河洛文化,移民南遷到南方以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族群文化,各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進行文化比較,更重要的是取長補短,互相學習。

漳州文管辦原主任、文博研究員楊麗華發表主題演講。主辦方供圖

  「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實際上都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其主要基因具有同質性。」林曉平認為,民間信仰也相互滲透、影響和關聯,閩南與客家不同的區域歷史,不同的民俗風情,使得兩者在多方面形成差異。

  孫國亮則從閩南人眼中的客家和客家人眼中的閩南的二個維度,分析了閩南民俗與客家民俗的聯繫和區別,提出了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兩者相融、共存的意義。

  楊麗華從土樓建造的背景、客家與閩南兩地相同的土樓建築文化以及在建築上的不同的特點等三個方面分享了她的研究心得。她的結論是:客家民系與閩南民系雖然在傳統文化上有所差異,但是同為中原移民,很多方面卻是相同的,土樓建築亦是如此。

  沙龍交流活動中,穿插來自薌城、平和、南靖的充滿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元素節目:人偶同臺《戲偶獻瑞》、閩南語歌曲《鄉愁鄉音》、南靖提線木偶《舞獅》、平和客家傳統小調《賣花線》、南靖客家山歌《十勸郎》、平和客家山歌《五更想妹》等,精彩節目博得在場嘉賓的陣陣掌聲。(完)

相關焦點

  • 「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沙龍研討會在漳州舉行
    閩南網10月19日訊(閩南網記者 李昌乾 文/圖)10月17日,主題為「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研討會在漳州古城舉辦。據悉,本次活動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該活動邀請了閩、贛、浙三地的專家學者探討了閩客移民史、建築、方言、風俗、民間信仰及閩客文化的現代傳播等問題。
  • 百餘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漳州研討保生慈濟文化
    百餘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漳州研討保生慈濟文化 2018-10-21張金川 攝   中新網漳州10月21日電 (張金川 周穎)中國國民黨前代理主席、臺灣中華大學講座教授林政則21日在世界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時說,「兩岸宗教文化交流是心連著心的。」  世界保生大帝信仰學術研討會21日至22日在福建漳州臺商投資區舉行。來自海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近200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活動。
  • 海內外專家學者赴漳州共探朱子文化
    何凌霄 攝中新網漳州12月7日電 (何凌霄 周穎)7日上午,由福建省漳州市委宣傳部、漳州市龍文區人民政府、朱子學會、廈門大學國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朱熹陳淳學術研討會」在福建漳州開幕。本屆研討會有近60位來自德國、韓國、馬來西亞、臺灣等國家地區的知名學者專家參與,共收到論文30多篇。
  • 漳臺(金門)閩南民俗文化交流座談會在漳州舉行
    2018年08月20日 10:11:57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8月20日電 (張永欽)近日,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漳臺(金門)閩南民俗文化交流座談會在閩南師範大學舉行。
  • 海峽兩岸林語堂文化研討會將在福建漳州舉行
    龔雯攝   中新網漳州10月10日電 (龔雯)「以繁榮文化事業,推動林語堂文化研究,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福建省漳州市文聯副主席黃良弼10日披露,海峽兩岸林語堂文化研討會將於10月12日-14日在漳州舉行。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文聯、福建省作家協會、漳州市委宣傳部、閩南師範大學共同主辦。
  • 150多名專家學者共探海絲文化與兩岸文化交流
    龔雯 攝中新網福建南靖9月28日電 (龔雯)「新時代新形勢下,應充分發揮閩南文化優勢,為促進國家統一,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做出貢獻。」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28日在「世遺土樓·海絲文化」南靖高峰論壇上如是說。福建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副主任、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致辭。
  • 這個人曾經影響閩南、乃至福建……
    漳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珊珊,漳州市政府副市長吳衛紅,閩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張龍海,漳州市政協原副主席李惜真,漳州市誠信促進會會長、省委黨史辦原副主任鞏玉閩,漳州城市職業學院原黨委書記楊明元,浙江省儒學學會會長吳光, 朱子學會秘書長、廈門大學教授朱人求等,以及來自浙江、江西、福建、貴州等地的專家學者,王陽明行經地的有關部門領導、學者及泉州市、漳州市有關單位領導、部分陽明文化愛好者共70多名嘉賓、學者齊聚一堂
  • 福建南靖:「世遺土樓·海絲文化」論壇在南靖召開
    9月28日,「世遺土樓·海絲文化」南靖高峰論壇、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開幕式同時在漳州南靖縣召開。現場150多名嘉賓、學者齊聚一堂,交流學術,切磋研討,貢獻智慧,共謀發展。  會上,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說,這是一場文旅創新結合、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盛會。
  • 海峽兩岸學者聚首漳州共同探討黃道周文化
    何凌霄 攝  中新網福建東山6月14日電 (何凌霄)14日上午,漳州市黃道周文化學術研討會系列活動在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開幕。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共有100多人出席開幕式。何凌霄 攝  開幕式後,隨即舉辦了本次活動的重頭戲——黃道周文化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中國政法大學文法學院教授黃震雲主持,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就黃道周文化進行了主題發言。  「黃道周在臺灣也有幾處廟宇,這對閩南文化建設和兩岸交流很有意義。」
  • 閩南文化:龍巖文化歸屬閩南文化!
    唐總章二年(669年,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的陳政奉高宗之命率府兵3600人入閩,後有陳氏族人包括其子陳元光率兵馳援,使陳氏族人的河洛勢力及其河洛文化完全進入了閩西南,從而與閩越原住民文化逐漸融合,掀起了大規模開發閩西南歷史的新高潮。陳政卒後,陳元光代父領眾。唐垂拱二年(686年)設置漳州,陳元光首任漳州刺史,故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
  • 福建最「大膽」的城市,GDP不顯眼,但文化卻敢與閩南一較長短
    說起福建來,大家都知道這是八閩大地,福建有九個地級市,每一個城市都很牛,副省級城市福州、廈門自不用說,號稱閩南文化發源地的漳州、泉州各個都是發家致富的好手,甚至於莆田的醫院都布滿了全國各大城市,但是在福建除了這幾個地方意外,其它城市就相對低調了,經濟實力也不是太強,名聲也不是顯赫,默默的也不敢大聲的存在著。
  • 傳承朱子文化 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交流百花齊放
    ­  自2012年以來,我區已成功舉辦了兩屆的朱熹陳淳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齊聚漳州,共同探究朱熹陳淳學術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傳承朱子文化,進一步提高漳州文化名片。­  2012年6月17日,第一屆海峽兩岸朱熹陳淳學術研討會在龍文舉行,來自海峽兩岸、新加坡、日本等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嘉賓130多人歡聚一堂。
  • 漳州高新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成立
    9月18日下午,漳州高新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召開。福建省政協科教衛體委副主任、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珊珊、市政協副主席陳躍鴻出席會議並見證協會成立。當天,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理事。福建南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北偉當選為漳州高新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莊志強、段凌平、鄭枝東當選為副會長。
  • 首個「國際茶日」福建漳州學者共探「茶·林語堂與世界」
    福建漳州舉辦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為主題的「國際茶日」系列活動。 龔雯 攝中新網漳州5月21日電 (龔雯)「只要有一把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中國人捧著一把茶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
  • 第二屆海峽兩岸朱熹陳淳學術研討會召開 海內外專家齊聚漳州...
    本次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及東南亞等地區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匯聚在雲洞巖的北溪書院,進行學術研討,共同研究朱熹和陳淳文化。  本次研討會由漳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朱子學會聯合主辦、由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龍文區人民政府、閩南師大閩南文化研究院、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聯合承辦。
  • 《閩南方言大詞典》出版扼止文化臺獨
    座談會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與會者充分肯定了《閩南方言大詞典》的學術價值、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對扼止「文化臺獨」乃至「政治臺獨」的現實意義。  據專家介紹,閩南方言,源於古漢語,完整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在唐宋時期成熟發展,並開始廣泛傳播。據估計,目前全球有近6000萬人講閩南方言。
  • 兩岸專家學者在長泰舉行研討座談會 共商閩南民俗文化保護傳承
    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福建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朱清,福建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副主任、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漳州市政協原副主席李惜真、楊銀玉,泉州海洋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林華東,臺灣中華大學教授林政則以及黃嘉俞等來自海峽兩岸一批著名閩南文化專家學者、政企有關人士等70餘人參加研討座談會。
  • 兩岸學者聯手編纂出版《閩南文化叢書》
    中新社廈門十月二十七日電(記者 楊伏山 陳悅)由海峽兩岸對閩南文化有較深造詣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編纂的《閩南文化叢書》(第一輯),二十七日在第三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舉辦期間正式出版發行。  經中共中央臺辦批准立項、由廈門市臺辦和廈門大學文學院共同策劃,以廈大和臺灣「中研院」的專家學者為主體,聘請兩岸對閩南文化有較深造詣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編纂的該文化叢書共十四卷,目前先行出版《閩南區域發展史》、《閩南宗教》、《閩南書院與教育》、《閩南鄉土民俗》、《閩南海外移民與華僑華人》和《閩南理學的源流與發展》等六卷。
  • 臺灣學者鄭道聰泉州開講閩南文化:精神相通最重要
    臺灣學者鄭道聰泉州開講閩南文化:精神相通最重要 2015-10-19 17:51:03廖靜 攝   中新網泉州10月19日電 (廖靜)「儘管閩臺兩地青年能共講閩南語,但最重要的是要精神相通。」19日,臺灣臺南市政府文獻委員鄭道聰跨越海峽,來到福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開講「閩南文化在臺灣的演變」,探尋閩南文化與臺灣文化的淵源。  說到「閩南文化」,鄭道聰顯然很內行。
  • 兩岸百餘位專家學者齊聚篔簹書院 共襄國學文化盛會
    作為金磚「習普會」的地點——篔簹書院高朋滿座,來自海峽兩岸的50多所高校、研究所、書院等文化機構的百餘位知名專家學者齊聚綠竹猗猗、白鷺紛飛的白鷺洲,共襄一年一度的兩岸國學文化交流盛會。  本屆論壇由廈門篔簹書院、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單位共同主辦,廈門市書院協會、廈門理工學院國學研究所、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