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大詩人虞集晚年思念故鄉,寫下一首感傷之作,無一字不憂愁

2020-09-05 塵世曉書僮

故鄉對於每一位遊子來說,那是心中的聖地,無論離開了多久,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想到故鄉,一定會愁腸百結。畢竟那裡有最純真的童年,還有最親的親人,從故鄉離開的那一刻開始,那種情感就已經融入進了生命裡。古代的詩詞裡就有很多的思鄉之作,每一位詩人對於故鄉的情感都是一樣,特別是那些幾十年沒有回過故鄉的人,每次想到故鄉更是肝腸寸斷。

元朝詩人虞集晚年曾屢次請求回到南方,但終不獲允許,這也使得他悲痛萬分,由於無法回到故鄉,這也使得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故鄉。對於一位老人來說,那種思鄉之苦,或許比年輕人要更加純粹,也更加的深刻。他從年輕時期就一直在大都(今天的北京市)為官,直到晚年幾次告老還鄉,但是被元文宗拒絕了,這也使得詩人越發思念故鄉。

虞集,字伯生,元朝著名的詩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孫,公元1272年生於江西臨川,少年時代的虞集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此後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了一代文學大師。虞集的詩也是很有特色,主要表現在思鄉,其中最典型的要數這首《院中獨坐》,這首詩以一種極為悲痛的口吻寫下了人生的無奈,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正是由於屢次請求回到南方被拒絕後,詩人可謂是感慨萬千,所以寫下這麼一首感傷之作,整首詩也是無一字不憂愁,無一字不傷感。

何處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總關情。

無端繞屋長松樹,盡把風聲作雨聲。

寫這首詩的時間沒有明確註明,不過我們可以推測,公元1319年(延祐六年)虞集時年49歲,這個時候入翰林院為官,一直到公元1332年(元文宗至順三年),當時元文宗駕崩,當時已經60高齡的虞集才得以回到故鄉臨川,所以從字面上來看的話,應該是寫於公元1332年的前幾年,當時他屢次請求回到故鄉江西臨川養老,可是元文宗拒絕了他的請求,直到他駕崩之後,詩人才得以回到江南。

整首詩意境悽美,字裡行間充滿了無限的憂愁,當時詩人正是一個人獨自坐在院子裡,這個時候又回想到了千裡之外的故鄉,一時之間傷感不已,所以在第一二句就詩人就直抒胸臆,何處它年寄此生,我以後的人生應該在哪裡裡度過?山中江上總關情,對於我來說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故鄉,關注著故鄉的山山水水,無非是由於我太熱愛故鄉了,一直想要回去。

最後兩句從遙遠的思鄉之中回歸現實,以此為切入點,重點刻畫了當時的心境,還有骨子裡的悲痛之苦,「無端繞屋長松樹,盡把風聲作雨聲。」,圍繞屋頂而生長的松樹,現在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已經快要高過屋頂了,夜裡正好有風,吹動著松枝發出了很響亮的聲音,這也讓我誤以為是江河裡的浪濤聲。

虞集在這首詩中把一位老人的無奈,還有那種思鄉之苦描寫得感人至深,儘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可是每一句都直擊人心,每一句都充滿了憂愁。詩人夜裡獨坐在院子裡時,他想到更多的是故鄉,想要回到故鄉,去過平淡的生活,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卻是無法回去,也沒有那樣的機會,這也使得詩人產生一絲擔憂,不知道何處才能寄此生,這種細膩而深情的描寫,也讓這首詩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讓人們體會到了詩人的無奈。

相關焦點

  • 李商隱在妻子逝世後,寫下一首感傷之作,通篇無一字不充滿憂愁
    ,可謂是悲憤交加,於是在臨走前,他寫下了這麼一首悽美之作,無非是在訴說相思之苦,還有生活中所遭受到的委屈;自己想要留在故鄉,但是身不由己,他不得不收拾行裝去到偏遠的四川。縱觀李商隱的一生為了仕途顛沛流離,娶了王氏之後,他又一直是夾在牛李黨之中,始終是沒有機會,這些都使得他悲痛不已,所以他後期的作品,每一首都感人至深,在這首《悼傷後赴東蜀闢至散關遇雪》看似信手拈來,只有短短的20個字,可是無一字不憂愁,無一字不傷感,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 宋朝落魄才子隱居武夷山,晚年寫下的這首感傷之作,無一字不憂愁
    看上去好像是不錯的選擇,其實詩人很悲苦,所以他的詩也是處處充滿了憂愁,尤其是那首《武夷山中》,每一句都流露出了一種無奈之感,讀來也是讓人感慨萬千。    這首《武夷山中》一詩中,正是寫了在武夷山隱居時的經歷,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每一句都直擊人心,尤其是開篇的第一句「十年無夢得還家」,把那份無奈,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之苦描寫得感人至深;這一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全宋詩》裡一首很孤獨的作品,通篇無一字不傷感,無一字不憂愁
    ,完全繼承了唐詩的文風,以張詠這首《雨夜》來說,那就是比較接近唐詩風格的作品,通篇看似沒有章法,只不過是淡淡著筆,但是寫得很孤獨,無一字不傷感,無一字不憂愁,讀來也是讓人感慨萬千,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了詩人的無奈,還有思鄉之苦,這樣的作品也是最不容錯過。
  • 漂泊異鄉的葉紹翁思念故鄉,寫下一首悽美之作,引起旅人的鄉愁
    而且他的詩也是很特色,往往看似在寫尋常之物,只不過是那麼信手拈來,讀來卻又是令人讚嘆不已,寫得極為抒情。一首好的作品自然是有著獨特的美,還有就是能夠打動我們,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要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話,即使是有著再華麗的辭藻,最終也還是會淪為平庸之作。
  • 中年孀居的李清照寫下一首悽美之作,無一字不憂愁,無一字不傷感
    李清照的愛情就是一個悲劇,儘管她前期很愛趙明誠,可是由於爆發了「靖康之難」,當時他擔任健康(今天江蘇省南京市)知府,可是並沒有起來反抗,而是選擇帶領家人逃跑,這件事情讓李清照很是不屑,為此還寫下《夏日絕句》一詩來諷刺他,也正是由於這首詩讓趙明誠抬不起頭來,此後一直是鬱鬱寡歡,沒有多久就一命嗚呼。
  • 歐陽修早年寫下的這首感傷之作,通篇無一字不傷感,無一字不憂愁
    眾所周知江西為兩宋和明朝輸送了大量人才,當時還有這麼一句話「朝士半江西」,當時的江西絕對是一個人才大省,讀書風氣很濃,而這種風氣正是從歐陽修開始,以他為首的廬陵學派,以及臨川才子,組成了江西兩大陣營,所以說歐陽對於江西文化的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白居易晚年過重陽節,喝醉酒後寫下一首感傷之作,無一字不憂愁
    可能也是由於被貶過,晚年的白居易一直是耿耿於懷,寫過很多的詩作,以此來表達內心的不滿,作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白居易才華橫溢,並且還有著遠大的志向,但是被貶江州之後,他的人生也是發生了變化,最後再也沒有受到重用。
  • 張九齡夜裡思念故鄉,寫下一首思鄉之作,意境不輸《望月懷遠》
    而他在文學上的成就,那也是可圈可點,寫下了無數感人的優美名篇。另外《唐詩三百首》裡面的開篇之作,便是選取了他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可見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正是由於遠離了故鄉,張九齡時常會在作品中表現出一種思鄉之苦,其中廣為流傳的《望月懷遠》,便是其中的最經典的一首。
  • 鬱鬱寡歡的朱淑真寫下平生悽美之作,短短的28個字,無一字不憂愁
    除了前面介紹的那幾位之外,還有一位南宋詩人朱淑真,也是一位不了起的才女,一樣有很多經典之作流傳於世。朱淑真,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她是唐宋時期保留作品最豐富的女詩人之一,生活在南宋初年,祖籍為安徽歙縣人,不過在後來的《四庫全書》裡面又稱其為浙江海寧人,另外一些資料上顯示為錢塘人(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 于謙在外地除夕夜無法回家,孤獨的他寫下一首感傷之作,句句憂愁
    土木堡之變于謙的詩和文章那都是一絕,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石灰吟》之外,還有很多經典名篇佳作,譬如這首《除夜太原寒甚》也是有唐詩的風採,同樣寫得很傷感,當時他一個人在太原,擔任山西巡撫,除夕夜天氣異常的寒冷,另外也非常的孤獨,思念江南的親人,於是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以此來表達內心的苦悶,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
  • 白居易在立秋時節寫下一首悽美之作,無一字不憂愁,無一字不傷感
    唐朝詩人白居易在這首《立秋日登樂遊原》,寫得就很傷感,當時他一個人去到長安郊外的樂遊戲原,原本是想要散心,可是滿眼的秋色,卻讓他感慨萬千。回想過往的歲月,還有當下的生活,使得白大詩人生出了許多的憂愁,所以這首詩句句傷感,無一字不憂愁,讀來也是令人悲痛萬分,這樣的作品也是最不應該忽略,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 王勃在異地他鄉舉目無親,寫下一首感傷之作,可謂字字皆是淚!
    王勃是初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無論是他的才華,還是才情,那都是舉世無雙,文章和詩歌寫得那叫一個絕,特別是他的一首《滕王閣序》,令他名滿天下,成為了當時最了不起的一位文學大師;另外他的詩歌也是一絕,尤其是他後期的作品,由於受到了打壓和排擠,一個人流落到異地他鄉,為此這一時期的王勃內心是極為痛苦
  • 高適一首感傷之作,通篇無一生僻字,卻將遊子的無奈描寫得很感人
    ;另外高適的風格多樣,還有像《除夜作》這種詩風平易自然,但是充滿了無限憂愁的感傷之作,寫這首詩時高適正是在除夕夜裡感到很孤獨,為此他把他那種無奈,還有遊子對於故鄉的懷念,全部寫進了作品中,從而使得整首詩意境悽美。
  • 官場上失意的柳宗元被貶柳州,寫下的這首感傷之作,無一字不憂愁
    經過了十年被貶的生活,短暫被召回到長安,可是劉禹錫個性十足,與朋友去長安郊外遊玩時,寫下了一首充滿諷刺意味的《遊玄都觀》,於是被人抓住了把柄,再次被貶外地,這一次劉禹錫被貶嶺南,柳宗元則是去了更加偏遠的柳州,此時的柳宗元更是心灰意冷,剛到柳州時生活上不習慣,再加上心情很糟糕,還得了一場大病。
  • 《全宋詩》裡一首悽美之作,通篇無一字不憂愁,無一字不傷感
    我們也可以把古人那種情感的變化,看成是一種殘缺的美,其實這樣的一種美,這樣的一種美也是最能夠打動讀者,而且創作出來的作品,那也是與眾不同,《全宋詩》裡這首《春居雜興.兩株桃杏映籬斜》來說,那就是一首悽美之作
  • 杜牧失戀後寫下的這首感傷之作,無一字不傷感,無一字不憂愁
    根據《唐摭言》記載,唐文宗大和年間,晚唐著名詩人杜牧與友人到湖州遊玩,在當地遇到一位十一二歲的小姑娘,長得很漂亮,於是杜牧與之父母約定,等到十年後,女孩長大了再來迎娶,可是後來杜牧離開了湖州,去到各地流浪,一晃十年過去了,當他回想起在湖州時的那段經歷,可謂是感慨萬千,於是連忙前往湖州打算迎娶新娘,可是不曾想那家人早已把女兒另嫁他人。
  • 李清照在丈夫趙明誠逝世後,寫下的這首感傷之作,無一字不憂愁
    從此李清照更加的孤獨,也更加的傷感,在她的作品中也是有所體現,以這首《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來說,最是能夠體現出李清照晚年的心境,還有骨子裡的感傷之懷,由於一個人常年漂泊在外,那種悲痛之苦始終是折磨著她。
  • 柳絮紛飛的二月很美,唐朝才女卻寫下一首傷春之作,無一字不憂愁
    薛濤長得很漂亮,而且還非常有才華,連當時的大詩人白居易對她都一見傾心可能熟悉元稹的都知道,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花花公子,他與薛濤在一起後,並沒有消停,而是繼續與別的女人花前月下,這也使得薛濤痛苦不已,最終這段戀情還是無疾而終。
  • 詩人秋天傍晚遊玩金陵,面對歷經滄桑的古都,寫下一首感傷之作!
    唐詩裡有很多懷古的名篇,這些詩作大多都是詩人一時之間的感傷之作,往往寫得很是感人,這也正是詩人最為感傷的一面。當詩人面對那些曾經繁華的城市,歷經了無數的歲月,所有的繁華都被時間消磨了。最為著名的城市便是金陵了,也就是現在的南京,這座城先後有六個王朝在此建都,所以也被稱為六朝古都。
  • 歸家不成的李商隱滯留外地,寫下一首感傷之作,通篇無一字不憂愁
    李商隱與王氏的婚姻是一根導火索,也正是這個時候開始,李商隱的人生開始陷入了困境,兩派對他都不信任,以令狐楚為首的牛黨認為他背信棄義,沒有任何的信任可言,而另一派牛黨的成員,也是時刻提防著他。愛情讓李商隱失去了所有,再也不可能會有任何的機會,但是他對於妻子一往情深,每次在外地,他都要寫詩,或者是寫詩,給遠方的妻子,在這首《端居》一詩中,可見李商隱極為深情,同時又流露出了思鄉之苦;一個人滯留在外地歸家不成,另外還盼望妻子的家書,可是始終杳無音訊,這讓詩人感慨萬千,所以這首詩也是他眾多作品是比較傷感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