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對於每一位遊子來說,那是心中的聖地,無論離開了多久,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想到故鄉,一定會愁腸百結。畢竟那裡有最純真的童年,還有最親的親人,從故鄉離開的那一刻開始,那種情感就已經融入進了生命裡。古代的詩詞裡就有很多的思鄉之作,每一位詩人對於故鄉的情感都是一樣,特別是那些幾十年沒有回過故鄉的人,每次想到故鄉更是肝腸寸斷。
元朝詩人虞集晚年曾屢次請求回到南方,但終不獲允許,這也使得他悲痛萬分,由於無法回到故鄉,這也使得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故鄉。對於一位老人來說,那種思鄉之苦,或許比年輕人要更加純粹,也更加的深刻。他從年輕時期就一直在大都(今天的北京市)為官,直到晚年幾次告老還鄉,但是被元文宗拒絕了,這也使得詩人越發思念故鄉。
虞集,字伯生,元朝著名的詩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孫,公元1272年生於江西臨川,少年時代的虞集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此後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了一代文學大師。虞集的詩也是很有特色,主要表現在思鄉,其中最典型的要數這首《院中獨坐》,這首詩以一種極為悲痛的口吻寫下了人生的無奈,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正是由於屢次請求回到南方被拒絕後,詩人可謂是感慨萬千,所以寫下這麼一首感傷之作,整首詩也是無一字不憂愁,無一字不傷感。
何處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總關情。
無端繞屋長松樹,盡把風聲作雨聲。
寫這首詩的時間沒有明確註明,不過我們可以推測,公元1319年(延祐六年)虞集時年49歲,這個時候入翰林院為官,一直到公元1332年(元文宗至順三年),當時元文宗駕崩,當時已經60高齡的虞集才得以回到故鄉臨川,所以從字面上來看的話,應該是寫於公元1332年的前幾年,當時他屢次請求回到故鄉江西臨川養老,可是元文宗拒絕了他的請求,直到他駕崩之後,詩人才得以回到江南。
整首詩意境悽美,字裡行間充滿了無限的憂愁,當時詩人正是一個人獨自坐在院子裡,這個時候又回想到了千裡之外的故鄉,一時之間傷感不已,所以在第一二句就詩人就直抒胸臆,何處它年寄此生,我以後的人生應該在哪裡裡度過?山中江上總關情,對於我來說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故鄉,關注著故鄉的山山水水,無非是由於我太熱愛故鄉了,一直想要回去。
最後兩句從遙遠的思鄉之中回歸現實,以此為切入點,重點刻畫了當時的心境,還有骨子裡的悲痛之苦,「無端繞屋長松樹,盡把風聲作雨聲。」,圍繞屋頂而生長的松樹,現在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已經快要高過屋頂了,夜裡正好有風,吹動著松枝發出了很響亮的聲音,這也讓我誤以為是江河裡的浪濤聲。
虞集在這首詩中把一位老人的無奈,還有那種思鄉之苦描寫得感人至深,儘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可是每一句都直擊人心,每一句都充滿了憂愁。詩人夜裡獨坐在院子裡時,他想到更多的是故鄉,想要回到故鄉,去過平淡的生活,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卻是無法回去,也沒有那樣的機會,這也使得詩人產生一絲擔憂,不知道何處才能寄此生,這種細膩而深情的描寫,也讓這首詩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讓人們體會到了詩人的無奈。